腦科學:人在30歲後會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力

2020-11-06 邱言有理

關鍵詞:腦科學

很多人無論做什麼研究,一般都只能到30多歲,如果是他是一位研究數學的數學家,他的研究生涯可能會更短。

很多研究領域都一樣,在提出一些新概念,引入新技術方面,上了歲數的人終究還是比不過年輕人。

當然,我們也許應該說40多歲的人事務繁雜,很多研究領域的事情不用自己親自動手了,手下有很多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去做研究。40多歲的人多會轉向管理工作,掌握研究團隊的整體方向。

年紀大的人,眼睛會花,再坐在顯微鏡下用小鑷子夾著物體觀察這樣的細緻工作,就會有些困難。


但是,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池谷裕二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卻在30至40歲後更加發達.

當人在30歲後,大腦會具備一種獨特的能力,能否利用好這種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聰明與否。根據使用的方法不同,30歲後大腦會發生兩極分化,一種人會變得非常易於接受新事物;另一種則會拒絕一切的改變。

人30歲後的獨特能力是: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的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舉例來說,英語好的人法語也學得快,壘球打得好的人棒球也能很快上手。這就是說能活用以前學過的東西的能力,哪怕乍看起來新事物跟自己以前接觸過的沒什麼關係,也能夠找到它們之間潛在的聯繫,人一過30歲,這種發現聯繫的能力便會突飛猛進。


腦科學家池谷裕二通過直接觀察大腦結構,清楚地知道人接近30歲後大腦的結構才在總體上穩定下來。

人在30歲前,腦細胞不斷進行著生成和破壞的循環,大腦組織會靈活地改變自己的結構,但在30歲以後,大腦如同釀熟的葡萄酒,逐漸趨於穩定,大腦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神經網絡日趨稠密,大腦進入穩定的時期。

正因為這樣,成年人的推理能力遠比孩子強。年少的時候,人能夠發現事物之間聯繫的範圍十分狹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範圍不斷擴大,到了30歲後,範圍擴大的速度更是驚人。

初識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人們常說,要到30歲以後,才會發現以前以為毫無關聯的事物其實是彼此聯繫的,這是我們大腦的聯繫能力得到完善,有一定閱歷後心智能力得到增強,這有生理和心理方面其同原因。


池谷裕二:大腦不存在年紀老了就不好使

池谷裕二研究發現,30歲以前是人構築大腦基本框架的時期,從時期上來看也是與停止長個作和發生事物之間的聯繫在同一時間,人一般在高中時期停止長個兒,而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人這個時候開始得到發展,只不過這個時候還不夠成熟。與實際生活相關的邏輯思維能力要到30歲之後才會提高。


所以,成年人能夠想到許多比喻,這就是他們發現事物之間聯繫能力更強的原因。而且,池谷裕在一次研討會上說人不管到什麼年紀,大腦都在不停地改善著大腦組織,使神經網絡愈加稠密,所以不存在所謂「我老了,腦子不頂用了」這樣的事。不管年齡多大,善不善於用腦才是決定腦子是否好使的關鍵。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找到獨特於個人記憶的大腦表徵形式以建構「神經指紋」呢?但是現在利茲大學和土魯斯大學領導的研究表明,寄生蟲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能力中斷了對免疫系統激活的控制,導致了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這可能會改變宿主的認知狀態。研究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上。 7,重複性消極思維: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一個重要臨床目標?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由於此過程相當複雜,因此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也會以複雜的方式對圖像做出反應。貝勒醫學院和德國Tübingen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可以加快發現這些最佳刺激的速度。他們建立了深層的人工神經網絡,可以準確地預測一個生物性大腦對任意視覺刺激產生的神經反應。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但仍需攻堅克難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海濤為您講述——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黃紅林 宋元剛鬥轉星移,日月穿梭,人類歷史已進入高速發展的後信息化時代。這一時代一大典型特徵就是「個體智能化」,人所接受的信息輸入及與周圍環境的交互協調愈加豐富。
  • 腦科學日報:肥胖導致性早熟的原因;人類的認知能力在35歲最高
    近日,來自谷歌研究中心的Viren Jain課題組和來自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的Jeff W. Lichtman課題組於Cell雜誌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 The Mind of a Mouse 的文章,系統的闡述了繪製完整的鼠腦神經連接體圖譜對探索神經科學領域的深遠意義。
  •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討論什麼是腦科學?腦科學的研究範疇,航天人為什麼關注腦科學?作者是法國人,伊德裡斯·阿貝爾坎,由劉莉翻譯。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人的大腦潛力巨大,研究認為有些天才可以在一秒鐘內計算出一個百位以上的數字的13次方程。作者認為我們都有這種能力,由於我們平時使用大腦的方式,如同用小拇指提重物一樣,沒有發揮到正常水平,因此作者提出一種新的思路來開發大腦潛能。
  • 研究稱烏鴉具有七歲兒童推理能力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最新研究顯示,烏鴉的推理能力相當於7歲兒童。
  • 帝族智慧機是什麼 開智機引領腦科學全腦開發
    孩子在18歲以前屬於大腦發育周期。如果在這時期能讓孩子在肢體活動、感官接觸、語言互動交流上獲得各種刺激,可以促進「大腦樹狀軸突」的發展,強化幼兒大腦及心智功能,並發展為具有能不斷學習思考,系統化建構知識網絡的大腦。
  • 探訪中國腦科學專家韋鈺老師
    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動態系統,並不能找到一個簡單的腦區或是腦中的迴路與完成某一項學習功能完全相對應。人的左、右腦的功能是各有側重,既有分工又是相互協調和合作的,任何一個工作的完成都是大腦各部分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次,韋鈺老師認為現在「基於腦科學的全腦開發」的說法並不科學。
  • 中科院院士:中國發展「腦科學計劃」需只爭朝夕
    「腦科學計劃」同時全面鋪開並不現實記者:2016年,你曾發表文章《為中國腦計劃吶喊》,為什麼?楊雄裡:我只是儘自己的力量為推進中國腦計劃「敲一下邊鼓」。我從事神經科學研究多年,這樣做是我的職責。腦科學本身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到底是怎麼思維的,又如何通過行為來改變世界,這些都是具有根本意義的問題。
  • 【腦科學與教育】你可能誤會「熊孩子」了
    如果我們將大腦的資源放到人身上,我們就會看到這個人;放到天氣身上,就會注意到天氣,這就是注意。心理學家們用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注意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注意到所有的外界刺激,每個人對外界刺激的加工都具有選擇性。什麼刺激能被加工,什麼不能,都取決於是否得到注意資源的分配,而刺激的特點、個人的經驗等等都會影響到注意資源對刺激的分配。
  • 好學郎3-18歲幼少兒腦潛能開發課程
    腦科學研究表明,0-6歲是右腦開發的黃金時期,在這個神奇的時期,孩子具有海綿式的多樣化吸收能力,把握好這個黃金期,採取多形式的,獨特的,趣味式的,科學全面的全腦潛能激發訓練,激發孩子的腦潛能,鞏固孩子的學習力,將是助力孩子成就最強大腦的金鑰匙。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
    蒲慕明《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7日第08 版)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研究顯示,AD腦中N-糖基化受到多種失調的過程和途徑影響,包括細胞外基質功能失調、神經炎症、突觸功能失調、細胞粘附改變、溶酶體功能失調、內吞性運輸失調、內質網功能失調和細胞信號失調。 近日,發表在《Aging》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以色列沙米爾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進行的首次臨床試驗發現,一種獨特的高壓氧治療方法可以逆轉與衰老相關的兩個主要過程
  • 病例學習:獨特的 Rett 症候群腦電圖表現
    近期,來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崔俐教授領銜的團隊報導了一例 Rett 症候群患者,該患者具有獨特的腦電圖表現。該研究發表於 BMC Neurology 雜誌中,一起來學習。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演講專家有: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楊雄裡院士,南昌大學李葆明教授、大千教育吳恆莉董事長、華東師範大學周永迪教授、蔡清教授、浙江大學陳飛燕教授等。
  • 幼兒全腦開發機構 全腦開發系統加盟 全腦全腦開發教育課件
    塑造每個人特別是兒童的完整性,促進每個人認識、情感、社會性、身體、道德、個性、意志、興趣、態度、價值觀、觀念等綜合的全面性的和諧的發展。在科學的環境下健康成長。二、全腦教育學習是全腦超級潛能讀書學習方法與策略的新概念,是中外成果的融合與發展。超越了傳統的單純技巧方式,從戰略、戰術兩方面對大腦進行開發,使學習、記憶、潛能等全面提高。通過全腦學習訓練,幫助學習者增效減負。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6,PNAS腦電研究:視覺字符串大腦左半球皮層特異化預測學齡前兒童基本字符-聲音關聯認知能力來源:思影科技本項研究通過記錄左半球視覺區域內2分鐘電生理反應的方法,在5歲學齡前兒童群體中發現了穩定且獨特的對文本信息敏感的腦電信號。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在可檢測到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之前,研究人員在Aβ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中測試了各種抗體中和Aβ種子的能力。在澱粉樣前期急性給藥後,至少一種抗體(aducanumab)導致6個月後Aβ沉積和下遊病理的顯著降低。這表明在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滯後階段已存在可治療性靶向的致病性Aβ種子。
  • 蒲慕明:意義非凡的腦科學
    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