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腦科學
很多人無論做什麼研究,一般都只能到30多歲,如果是他是一位研究數學的數學家,他的研究生涯可能會更短。
很多研究領域都一樣,在提出一些新概念,引入新技術方面,上了歲數的人終究還是比不過年輕人。
當然,我們也許應該說40多歲的人事務繁雜,很多研究領域的事情不用自己親自動手了,手下有很多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去做研究。40多歲的人多會轉向管理工作,掌握研究團隊的整體方向。
年紀大的人,眼睛會花,再坐在顯微鏡下用小鑷子夾著物體觀察這樣的細緻工作,就會有些困難。
但是,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池谷裕二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卻在30至40歲後更加發達.
當人在30歲後,大腦會具備一種獨特的能力,能否利用好這種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聰明與否。根據使用的方法不同,30歲後大腦會發生兩極分化,一種人會變得非常易於接受新事物;另一種則會拒絕一切的改變。
人30歲後的獨特能力是: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的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舉例來說,英語好的人法語也學得快,壘球打得好的人棒球也能很快上手。這就是說能活用以前學過的東西的能力,哪怕乍看起來新事物跟自己以前接觸過的沒什麼關係,也能夠找到它們之間潛在的聯繫,人一過30歲,這種發現聯繫的能力便會突飛猛進。
腦科學家池谷裕二通過直接觀察大腦結構,清楚地知道人接近30歲後大腦的結構才在總體上穩定下來。
人在30歲前,腦細胞不斷進行著生成和破壞的循環,大腦組織會靈活地改變自己的結構,但在30歲以後,大腦如同釀熟的葡萄酒,逐漸趨於穩定,大腦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神經網絡日趨稠密,大腦進入穩定的時期。
正因為這樣,成年人的推理能力遠比孩子強。年少的時候,人能夠發現事物之間聯繫的範圍十分狹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範圍不斷擴大,到了30歲後,範圍擴大的速度更是驚人。
初識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人們常說,要到30歲以後,才會發現以前以為毫無關聯的事物其實是彼此聯繫的,這是我們大腦的聯繫能力得到完善,有一定閱歷後心智能力得到增強,這有生理和心理方面其同原因。
池谷裕二:大腦不存在年紀老了就不好使
池谷裕二研究發現,30歲以前是人構築大腦基本框架的時期,從時期上來看也是與停止長個作和發生事物之間的聯繫在同一時間,人一般在高中時期停止長個兒,而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人這個時候開始得到發展,只不過這個時候還不夠成熟。與實際生活相關的邏輯思維能力要到30歲之後才會提高。
所以,成年人能夠想到許多比喻,這就是他們發現事物之間聯繫能力更強的原因。而且,池谷裕在一次研討會上說人不管到什麼年紀,大腦都在不停地改善著大腦組織,使神經網絡愈加稠密,所以不存在所謂「我老了,腦子不頂用了」這樣的事。不管年齡多大,善不善於用腦才是決定腦子是否好使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