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米深處的地下水滋潤喀斯特山區百姓心田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脫貧攻堅的襄陽探索(上)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日前,新華網採訪團隊前往湖北宜城、南漳、保康、谷城四縣市採訪,實地調研襄陽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能人回鄉創業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等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一路走來,新華網採訪團隊看到,襄陽不少農村地區已呈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動人圖景,正在奔赴脫貧攻堅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之約」。

新華網武漢7月28日電(肖進安、趙夢琪、周千茹)在湖北襄陽幾個山區縣採訪,講到以前吃水難的故事,當地基層幹部說三天三夜都講不完。目前,「吃水難」問題在襄陽山區已經基本得到解決,總體實現了從喝水難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巨大變化。而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在地下1030米成功「深井取水」,期間一波三折,故事今天聽起來仍然讓人震撼。

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水廠。 新華網 肖進安攝

漆園村位於保康縣馬良鎮,轄3個村民小組157戶454人,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屬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區。由於地表水難以保存,「吃水難」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也成為制約群眾發展致富的一道障礙。

過去,群眾吃水只有兩條路,要麼靠天下雨下雪,從屋簷接雨、融化雪水或挖水窖蓄水;要麼靠人力,從遠處挑水。但不管是接雨水還是挑水,都是痛苦不堪的回憶。接雨水靠天收,老天爺下不下雨無法把控,而且水窖蓄水時間長了會長蟲子。而挑水要走山路來回走十幾裡地,一桶水還不夠牛喝。因為缺水,水也不乾淨,當地幹部下鄉、外來客人走親戚,到這些缺水地區後,不敢喝水,都是自己帶水。

「喀斯特地貌註定無法打井取水。」這曾被不少專家蓋棺定論。2017年,為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區安全飲水難題,保康縣委主要領導力排眾議,決定在馬良鎮臨近漆園村的趙家山村開始打井取水。當年4月3日,趙家山村在地下350米打出地下水。4月12日,打到483米深時,出水量達到100多立方米,水量已足以滿足當地群眾飲水需求。趙家山水廠建成後,每天的出水量可以達到200立方米,受益群眾達1300多人。趙家山水廠是保康縣乃至湖北省在喀斯特山區打出的第一口深水井,也是襄陽市破解喀斯特地區飲水難題的一次創新性探索。

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漆園村「深井」取水點。 新華網 趙夢琪攝

趙家山打井取得成功後,保康縣決定繼續在漆園村打井。雖然趙家山打井已取得成功,但漆園村打井的位置海拔比趙家山水廠要高出不少,因為千百年來祖祖輩輩都缺水,當地群眾骨子裡認為漆園村不可能有水,所有村民幾乎都對「深井取水」不相信、不看好,甚至認為打井是亂作為、浪費錢。

漆園村黨支部書記周立誠介紹,2017年5月,漆園村開始了打井。花了近2個月的時間,水井打到700多米,鑽杆突然提不動了。原來打井打到了黃泥巴層,鑽杆被牢牢吸住了,打井無法繼續。後來價值20多萬元的鑽杆雖然保住了,但這口井也宣告就此報廢。這次打井失敗似乎也印證了村民的意見是對的。

雖然第一次打井失敗了,但是沒有動搖保康縣委主要領導和專家打井的決心,他們並沒有放棄。因為出現黃泥巴層,只是說明打井選址有問題,並不能說明打不出地下水。

2017年10月,經過再次勘探,當地決定在位於海拔1164米的漆園村村委會處進行第二次打井。這次,沒有雖然遇見黃泥巴層,但遇見了溶洞層。在進行了12次灌漿作業、換了15個精鋼鑽頭後,終於在離地表1030米的深處打出了地下水。

出水當天,老百姓們興高採烈、奔走相告,有的自發購買鞭炮放炮慶祝。從這一天起,漆園村「吃水難」的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

如今,漆園村在打井處已建起一座佔地800餘平方米的標準化水廠,並實現無人值守和自動化運行。井水通過管道送到松樹堡、老灣、盛埡、長嶺灣、蘇家寨、水鬥、漆園等7個村,當地3400多名村民都吃上了長流水、乾淨水、放心水。

張遠政老人展示曾經用於挑水的扁擔。 新華網 趙夢琪攝

住在漆園水廠旁邊的張遠政老人今年73歲,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灶臺也是一塵不染,雖然是七月天,火炕已經生起了火。他接受採訪時說,自從有了自來水,做飯、洗衣、洗澡都很方便,日子越過越好。

保康縣委書記張世偉介紹,在保康,類似的喀斯特山區深井取水井共有十處。經過近幾年努力,保康累計投資1.7億元,徹底解決了8.3萬名貧困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2018年7月23日11時,海拔1094米的保康縣店埡鎮徐家堰村一組機井成功出水。新華網發 陳泉霖攝

保康「深井取水」只是襄陽市解決群眾安全飲水的一個縮影。據襄陽市扶貧辦提供的資料,為解決飲水安全問題,近年來襄陽市累計投資21116萬元,新建和維修養護飲水安全工程792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實現全部達標或基本達標。

在穀城縣紫金鎮幹溪溝村採訪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多年來,因為缺水,村民紛紛外遷,村裡的人口從800多人減少到475人。為徹底解決吃水問題,2019年7月,村裡籌措50萬元資金,組織村民翻山越嶺,爬山涉水,在距村委會14公裡處鄰村與房縣交界的山谷裡,找到一處天然泉眼。通過引泉入村,一舉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村民的飲水問題。幹溪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明智介紹,村裡唐從慶、郭世友、唐祖平等村民不計報酬,義務投工,幹滿了一個月。通水後,一些村民笑稱,以前缺水的幹溪溝村現在不再缺水,幹溪溝村村名應該改成「甘溪溝村」。

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解決安全飲水問題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標準和核心指標。湖北襄陽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方面的突出問題,不僅解決了37.5萬貧困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不少村子裡的公共廁所都用上了自來水。

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黨的脫貧攻堅惠民政策,就像甘甜的水一樣,源源不斷滋潤著群眾心田。(完)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2)有大面積的石灰巖分布;橫斷山區地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沛;有豐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較高,氣候溫涼,淨光合作用大鈣華沉積多;(地勢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斷裂或裂隙,來自深處的地下水湧出後,壓力驟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3)因為橫斷山區處於地殼強烈上升的區域,喀斯特的溶蝕作用來不及對地表石灰巖進行充分的塑造,山體就被快速抬升
  • 天坑:喀斯特地貌獨特景觀
    形成於碳酸鹽巖中的喀斯特天坑,可分兩種基本類型,即塌陷天坑和侵蝕天坑。塌陷型天坑,係指可溶性巖層中被溶蝕、侵蝕集中發生在某一地下深處,大量物質為強大的地下水動力系統(主要是地下河)所輸出。喀斯特漏鬥與地表喀斯特地形的關係不可分割,兩者的發育是相輔相成而且是「同時態」的。塌陷天坑的形成、出現,與地表喀斯特形態幾乎無任何相關聯繫。塌陷天坑可出露於地表的任何地形部位,並直接破壞地表的及其上層空間的任何喀斯特形態。
  •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國家有很多地形都是喀斯特地貌,那麼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鹽類巖石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澱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 壯美喀斯特
    有人去過雲南石林,被其壯美的風景所震撼,有人看過桂林灕江,被其甲天下的山水所折服,這些地貌景觀雖然在不同的省份,卻有著相同的地貌名稱——喀斯特。這種像被「刀」切過一樣的地貌,它的形成需要什麼地質條件呢?
  • 中國的喀斯特:上天入地,風光無限
    在溫暖多雨的南邊區域,每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雨水從九霄之上傾盆而下,持續數千年衝刷大地,肆意溶蝕山巖,刻畫出國際上規模最大、最壯麗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北方區域的降水量遠不如南邊,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因為巖石的裂隙可以吸收較多的降水,地下水衝蝕出小型溶鬥,有許多巖溶泉出露。而在乾旱的西部區域,因地表植被貧乏,雨水可敏捷由裂隙進入地下,構成巖洞。
  • 株洲市領導調研公安工作 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百姓心田
    市人大將加強對市公安執法情況的監督,進一步支持株洲市公安政治建警、科技興警等工作,為確保一方平安、確保黨委政府決策落實、提升百姓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作出努力,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百姓心田。市領導楊玉芳、李智、李曉葵參加調研。 株洲市廣播電視臺記者何璐報導,編輯李晶晶整理。
  •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北極星環保網訊:什麼是地下水汙染地下水汙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類活動引起地下水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而使質量下降的現象。
  • 「喀斯特樣本」亮了—新聞—科學網
    喀斯特地貌是碳酸鹽巖地質基礎,具有地表-地下二元水土過程的特徵,這使其自身保水固土能力差,且對人為幹擾非常敏感;而玉米種植每年都要翻動土壤,對土地擾動很大,土壤地下漏失嚴重,導致更多巖石裸露在地表上。久而久之,老百姓將無地可種。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王克林等人基於對這裡生態承載力的研究後,做此論斷。 「如何既減緩石漠化,又能保障老百姓的生計?」
  • 等你去看真正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塌陷等機械侵蝕過程。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較廣,如廣西、雲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滷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 喀斯特地貌
    ↑ 「地質論壇」 ↑↑關注本公眾號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碳酸分解出H離子和碳酸根離子, H離子與CaCO3反應 ,從而使CaCO3溶解。
  • 喀斯特地貌解說
    喀斯特(KARST)就是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
  • 【地質景觀】南京溧水天生橋 覽喀斯特地貌
    在雲南文山的盤龍江上天生橋成串分布,廣西也有典型的天生橋天生橋因地下河流長期侵蝕巖層,導致河流上遊及兩岸巖石溶蝕、塌陷、獨留中心一段橫跨兩邊巖牆的巖體或石塊而成,是地下水精工雕刻而成的地質「藝術品」。據地質專家介紹,廣西、貴州、雲南等喀斯特地貌區是「誕生」天生橋的「多發區」。
  • 什麼是喀斯特?
    喀斯特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對於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形成的地貌現象
  • 杭州「瑤琳仙境」——調皮的喀斯特地貌
    杭州「瑤琳仙境」——調皮的喀斯特地貌北方,是很少見到喀斯特地貌的。因為,秦嶺淮河線以北地區,降水量逐漸減少,再加上北方本就缺水,所以,喀斯特地貌是難以形成的。而雲貴高原,卻是多有喀斯特地貌的,有的人不太了解喀斯特地貌,總以為是自然界的一些外力作用將石頭衝擊成各種各樣的奇形怪狀的模樣,就好像西北的「風蝕蘑菇」一樣。我也是個孤陋寡聞的人,也不太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具體情況,只對其略知一二。本著求學的態度,我查閱了百度,也得到了最官方,也是最準確的回答: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 2021國考行測備考: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嗎?
    喀斯特原是歐洲斯洛維尼亞境內伊斯特裡亞半島石灰巖地區的地名。十九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J.斯威奇對那裡奇形怪狀的石灰巖地進行了研究,並在其代表作《喀斯特現象》中將改地貌命名為「喀斯特」,此後喀斯特一詞成為國際地學專門術語,指碳酸鹽巖中各種溶蝕作用和溶蝕現象。在中國,「喀斯特」也稱為「巖溶」。
  • 「天坑」景觀通常是喀斯特地貌發展到哪個階段的產物?
    常見的地貌包括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峽灣地貌、冰川地貌等等。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種非常常見和獨特的地貌類型,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廣泛的分布,在我們國家分布也非常廣泛。
  • 深井解了千年渴 啃下最後硬骨頭——湖北省保康縣破解喀斯特地貌...
    數九寒冬,海拔1200米的湖北省保康縣馬良鎮趙家山村,寒風呼嘯。村民李紹國端起手邊的茶杯,美滋滋地咂了一口,而眼角卻閃爍著淚花:「今年終於能過個舒心年了。」土生土長,57歲的李紹國深深地明白,這一口熱茶的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
  • 雲米第三季度淨利潤1030萬美元 同比實現扭虧
    [摘要]財報顯示,雲米科技第三季度淨營收為人民幣10.7億元(約合1.49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9.2%;淨利潤為人民幣7330萬元(約合103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淨虧損人民幣5980萬元扭虧。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雲米科技(納斯達克證券代碼:VIOT)周三盤前發布了該公司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