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襄陽探索(上)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日前,新華網採訪團隊前往湖北宜城、南漳、保康、谷城四縣市採訪,實地調研襄陽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能人回鄉創業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等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一路走來,新華網採訪團隊看到,襄陽不少農村地區已呈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動人圖景,正在奔赴脫貧攻堅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之約」。
新華網武漢7月28日電(肖進安、趙夢琪、周千茹)在湖北襄陽幾個山區縣採訪,講到以前吃水難的故事,當地基層幹部說三天三夜都講不完。目前,「吃水難」問題在襄陽山區已經基本得到解決,總體實現了從喝水難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巨大變化。而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在地下1030米成功「深井取水」,期間一波三折,故事今天聽起來仍然讓人震撼。
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水廠。 新華網 肖進安攝
漆園村位於保康縣馬良鎮,轄3個村民小組157戶454人,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屬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區。由於地表水難以保存,「吃水難」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也成為制約群眾發展致富的一道障礙。
過去,群眾吃水只有兩條路,要麼靠天下雨下雪,從屋簷接雨、融化雪水或挖水窖蓄水;要麼靠人力,從遠處挑水。但不管是接雨水還是挑水,都是痛苦不堪的回憶。接雨水靠天收,老天爺下不下雨無法把控,而且水窖蓄水時間長了會長蟲子。而挑水要走山路來回走十幾裡地,一桶水還不夠牛喝。因為缺水,水也不乾淨,當地幹部下鄉、外來客人走親戚,到這些缺水地區後,不敢喝水,都是自己帶水。
「喀斯特地貌註定無法打井取水。」這曾被不少專家蓋棺定論。2017年,為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區安全飲水難題,保康縣委主要領導力排眾議,決定在馬良鎮臨近漆園村的趙家山村開始打井取水。當年4月3日,趙家山村在地下350米打出地下水。4月12日,打到483米深時,出水量達到100多立方米,水量已足以滿足當地群眾飲水需求。趙家山水廠建成後,每天的出水量可以達到200立方米,受益群眾達1300多人。趙家山水廠是保康縣乃至湖北省在喀斯特山區打出的第一口深水井,也是襄陽市破解喀斯特地區飲水難題的一次創新性探索。
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漆園村「深井」取水點。 新華網 趙夢琪攝
趙家山打井取得成功後,保康縣決定繼續在漆園村打井。雖然趙家山打井已取得成功,但漆園村打井的位置海拔比趙家山水廠要高出不少,因為千百年來祖祖輩輩都缺水,當地群眾骨子裡認為漆園村不可能有水,所有村民幾乎都對「深井取水」不相信、不看好,甚至認為打井是亂作為、浪費錢。
漆園村黨支部書記周立誠介紹,2017年5月,漆園村開始了打井。花了近2個月的時間,水井打到700多米,鑽杆突然提不動了。原來打井打到了黃泥巴層,鑽杆被牢牢吸住了,打井無法繼續。後來價值20多萬元的鑽杆雖然保住了,但這口井也宣告就此報廢。這次打井失敗似乎也印證了村民的意見是對的。
雖然第一次打井失敗了,但是沒有動搖保康縣委主要領導和專家打井的決心,他們並沒有放棄。因為出現黃泥巴層,只是說明打井選址有問題,並不能說明打不出地下水。
2017年10月,經過再次勘探,當地決定在位於海拔1164米的漆園村村委會處進行第二次打井。這次,沒有雖然遇見黃泥巴層,但遇見了溶洞層。在進行了12次灌漿作業、換了15個精鋼鑽頭後,終於在離地表1030米的深處打出了地下水。
出水當天,老百姓們興高採烈、奔走相告,有的自發購買鞭炮放炮慶祝。從這一天起,漆園村「吃水難」的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
如今,漆園村在打井處已建起一座佔地800餘平方米的標準化水廠,並實現無人值守和自動化運行。井水通過管道送到松樹堡、老灣、盛埡、長嶺灣、蘇家寨、水鬥、漆園等7個村,當地3400多名村民都吃上了長流水、乾淨水、放心水。
張遠政老人展示曾經用於挑水的扁擔。 新華網 趙夢琪攝
住在漆園水廠旁邊的張遠政老人今年73歲,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灶臺也是一塵不染,雖然是七月天,火炕已經生起了火。他接受採訪時說,自從有了自來水,做飯、洗衣、洗澡都很方便,日子越過越好。
保康縣委書記張世偉介紹,在保康,類似的喀斯特山區深井取水井共有十處。經過近幾年努力,保康累計投資1.7億元,徹底解決了8.3萬名貧困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2018年7月23日11時,海拔1094米的保康縣店埡鎮徐家堰村一組機井成功出水。新華網發 陳泉霖攝
保康「深井取水」只是襄陽市解決群眾安全飲水的一個縮影。據襄陽市扶貧辦提供的資料,為解決飲水安全問題,近年來襄陽市累計投資21116萬元,新建和維修養護飲水安全工程792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實現全部達標或基本達標。
在穀城縣紫金鎮幹溪溝村採訪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多年來,因為缺水,村民紛紛外遷,村裡的人口從800多人減少到475人。為徹底解決吃水問題,2019年7月,村裡籌措50萬元資金,組織村民翻山越嶺,爬山涉水,在距村委會14公裡處鄰村與房縣交界的山谷裡,找到一處天然泉眼。通過引泉入村,一舉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村民的飲水問題。幹溪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明智介紹,村裡唐從慶、郭世友、唐祖平等村民不計報酬,義務投工,幹滿了一個月。通水後,一些村民笑稱,以前缺水的幹溪溝村現在不再缺水,幹溪溝村村名應該改成「甘溪溝村」。
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解決安全飲水問題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標準和核心指標。湖北襄陽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方面的突出問題,不僅解決了37.5萬貧困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不少村子裡的公共廁所都用上了自來水。
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黨的脫貧攻堅惠民政策,就像甘甜的水一樣,源源不斷滋潤著群眾心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