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解了千年渴 啃下最後硬骨頭——湖北省保康縣破解喀斯特地貌...

2021-01-11 中國日報網

荊山腹地,群山奔湧。數九寒冬,海拔1200米的湖北省保康縣馬良鎮趙家山村,寒風呼嘯。村民李紹國端起手邊的茶杯,美滋滋地咂了一口,而眼角卻閃爍著淚花:「今年終於能過個舒心年了。」土生土長,57歲的李紹國深深地明白,這一口熱茶的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

自2017年以來,保康縣委、政府在決戰整縣脫貧摘帽的最後關頭,向最後一塊硬骨頭髮起攻擊,投資1.7億元,一舉破解喀斯特地貌吃水難世界性難題,探索成功引水、蓄水、管水、用水一整套科學機制的「趙家山模式」,並迅速在全縣33個喀斯特地貌村複製,徹底解決了8.3萬名貧困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挑戰不可能,誓破世界性飲水難題

地處鄂西北深山腹地的全山區縣保康,七成以上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下溶洞暗河遍布,難以涵養水分,人畜飲水異常艱難。

在馬良鎮斷韁、兩峪鄉芭桃、店埡鎮天星等片區,缺水情況更為嚴重,水源完全依賴天降雨雪。

「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從沒水吃,到吃遠水、髒水、雨雪水,千百年來,山區群眾祖祖輩輩為水愁、為水困,可謂一把辛酸淚!

2016年,時任縣長的張世偉來到他的扶貧聯繫點趙家山村走訪,在一家農戶,主人家熱情地端出一杯熱茶,看著混雜著泥土和蟲子的茶水,張世偉痛心不已。

「既然叫我駐趙家山村,我一定要從群眾最難的事情抓起!」 經過走訪調研,張世偉現場辦公,決定從全村海拔最低的「老井」提水。

歷時3個多月,「老井」提水工程順利完工,但村裡仍有20%的村民飲水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且暫時吃上水的水質也容易富氧化,說到底,這個村的飲水難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2018年,是保康整縣脫貧摘帽攻堅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農村安全飲水不解決,意味著「吃不愁」沒辦法達標,因為是否安全飲水具有「一票否決權」。

於是,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成為整個保康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的最後一根「硬骨頭」。

農村安全飲水是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民生工程,而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區安全飲水問題是世界性難題,可謂艱中之艱、重中之重。

縣委書記張世偉一馬當先,直接擔任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圍繞水質達標率80%以上、自來水普及率85%以上、貧困戶自來水全覆蓋的總體目標,抽調、聘請精兵強將,組建9個工作專班奔赴一線。

縣委、縣政府把農村安全飲水工作列為「一號工程」,縣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將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列為一號議案。

「喀斯特地貌註定無法打井取水。」不少專家已蓋棺定論。

經過多次調研、論證,受磷礦礦井能鑽探出水的啟發,張世偉豁出去了,毅然決定要試一試。

受聘的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地質勘查院隨後進駐趙家山村,一場深井取水攻堅戰全面打響。

不可能變成可能,深井淌出「幸福水」

2017年3月25日,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地質勘查院專家通過核磁定位,在經過數十次調查勘測後,終於在趙家山村「郝家衝」探明了喀斯特地貌地下河的基本走向。

說幹就幹。4月1日上午9時許,一支特殊的車隊浩浩蕩蕩開進趙家山村,大型鑽機、空壓機各就各位。由宜昌魯瑞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8位技術人員組成的打井專家團隊,利用核磁地質探測儀,精確找到下鑽地點打下第一鑽。

大型鑽機、空壓機24小時作業,一天最多可打七八十米。

工人們心急如焚,夜以繼日趕工期。4月2日,井口打出來的石渣伴著少許泥漿一起被吸出,讓大家看到了有水的希望。

4月3日下午1時許,當60根合金鑽頭連成的360米「神針」插入地下350米時,一股清泉在空壓機的增壓下汩汩流出,現場一片沸騰。

「真不敢相信,在這山旮旯裡能打出水,真是奇蹟啊!」在此之前,還半信半疑的老支書王述順,此時也欣喜若狂。

找到了水源,意味著吃水難問題即將破解。緊接著,專家團隊又經過持續鑽井、清洗井洞、提取水樣等多個環節,對水質、水量進行鑑定、評估。

2017年4月12日,工程隊打到483米深時,出水量達到了100多立方米。專家團隊宣布,趙家山村三組機井正式出水,並給出結論,「地下水可作為自來水源,日出水量可達80至110立方米,可解決800人的飲水問題。」

當天,村民們自發買來鞭炮,慶祝機井成功打出深井水。

77歲的村民楊德新癱瘓在床,已經10年沒出過家門,聽到這個消息後興奮不已,硬是讓家人用三輪車載著自己來到打井現場,親眼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為確保井水入戶,該村依託水井新建了佔地850平方米的趙家山水廠,配套建設200立方米儲水池,購置降氟、消毒設備,安裝自動監測控制系統,實現水廠無人化值守和自動化控制。

目前,趙家山水廠日出水量可達200立方米,井水通過管道送到村裡的每家每戶,千百年來困擾趙家山群眾的飲水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在經過科學論證後,專家團隊一致認為,類似趙家山村這樣的喀斯特地區,均有望通過鑽探深井的辦法破解吃水難題。

探索成功「趙家山模式」,一花引來萬花開

今年1月中旬,馬良鎮漆園村,容積200立方的水廠閘閥打開瞬間,汩汩清流湧入飲水管道,投資534萬元的供水工程建成投用,周邊7個村3446人告別吃水難,當地村民奔走相告。

這是保康推廣「趙家山模式」的一個縮影。

為把這個民心工程辦實辦好,辦到群眾心坎上,該縣立足水情,探索出一套科學、規範的供水、管水、用水新模式。

創新供水新模式。過去,通過挖水窖、建水塔實行「一家一戶」分散供水,成本高、管護難度大。為徹底打通供水「最後一公裡」,該縣因地制宜,在喀斯特地貌地區打深井實行集中供水。在工程建設上,統一勘測設計、統一工程預算、統一施工圖紙、統一組織實施,送水到戶。對相鄰連片村,配套建設水廠,鋪設供水管網,實行跨村連片供水。

創新管水新模式。打深井後,配套建設現代化、標準化、自動化水廠,增加過濾、消毒設備,定期開展水質檢測;推行「以錢養事」機制,設置公益性崗位,確保水廠管理規範有序;對新建安全飲水工程進行產權移交,按人平2元的標準建立農村飲水維修基金,納入每年政府財政預算,每個工程一套管護制度、一個管護責任人、一份考核細則。

創新用水新模式。堅持以水養水,為每家每戶安裝磁卡水錶,實行階梯式收費,一律先交費後用水,倡導群眾節約用水、細水長用。

同時,還摸索建立了供水管理、水廠操作值班、工程運行管理、水質檢測、水廠管理員、飲水衛生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確保水廠規範運行。

如今,在保康喀斯特地貌地區,供水池點星羅棋布,供水管網縱橫交錯,「幸福水」流入千家萬戶,有條件的農戶家裡,還安裝了洗衣機、熱水器。

一花引來萬花開。目前,隨著「趙家山模式」全面推開,像趙家山村民一樣,該縣33個喀斯特地貌地區群眾全部告別吃水難。(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1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1030米深處的地下水滋潤喀斯特山區百姓心田
    而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在地下1030米成功「深井取水」,期間一波三折,故事今天聽起來仍然讓人震撼。保康縣馬良鎮漆園村水廠。 新華網 肖進安攝漆園村位於保康縣馬良鎮,轄3個村民小組157戶454人,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屬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區。
  •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國家有很多地形都是喀斯特地貌,那麼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鹽類巖石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澱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 喀斯特地貌解說
    喀斯特(KARST)就是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
  • 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區,為何世界喀斯特地貌看這裡
    相信很多人就算沒親眼看到過喀斯特地貌,也一定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領略過它的風採。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山水運動形成的地理奇觀,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叫做巖溶地貌,除此之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等作用,形成了特別的喀斯特地貌。
  • 喀斯特地貌
    ↑ 「地質論壇」 ↑↑關注本公眾號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溶巖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碳酸分解出H離子和碳酸根離子, H離子與CaCO3反應 ,從而使CaCO3溶解。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滷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這便是十裡畫廊的由來,而創造了一幅幅神奇畫作的偉大畫家,便是大自然,如果要給這些畫家們劃分出一個藝術流派,那一定非「喀斯特地貌」派莫屬。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 我國最出名的6大溶洞,去了才知道喀斯特地貌的魅力
    說起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到溶洞。在地理說中是這樣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的巖石(一般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包含地表和地下,也稱巖溶地貌。溶洞就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空間,是石灰巖中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長期作用下轉換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氫鈣。化學式:CaCO3+H2O+CO2=Ca(HCO3)2。
  • 我國貴州省的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類型的喀斯特景觀?
    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巖溶地貌」,主要是通過外力中的流水作用,對於可溶性巖石,主要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也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溶解石灰巖,從而進行侵蝕,這種地貌最初發現於歐洲克羅埃西亞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所以命名為「喀斯特地貌」,由於全球地表的可溶性巖石的分布面積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
  • 杭州「瑤琳仙境」——調皮的喀斯特地貌
    杭州「瑤琳仙境」——調皮的喀斯特地貌北方,是很少見到喀斯特地貌的。因為,秦嶺淮河線以北地區,降水量逐漸減少,再加上北方本就缺水,所以,喀斯特地貌是難以形成的。而雲貴高原,卻是多有喀斯特地貌的,有的人不太了解喀斯特地貌,總以為是自然界的一些外力作用將石頭衝擊成各種各樣的奇形怪狀的模樣,就好像西北的「風蝕蘑菇」一樣。我也是個孤陋寡聞的人,也不太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具體情況,只對其略知一二。本著求學的態度,我查閱了百度,也得到了最官方,也是最準確的回答: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 2021國考行測備考: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嗎?
    那麼,石林是如何形成的,屬於地貌類型中的哪一種,今天圖圖就帶大家來學習下。   一、地球歷史與地質年代   地球的歷史已有46億年,正像人類歷史被分為不同的朝代一樣, 地質學家也將地球的歷史劃分為不同的時代。
  •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4分)參考答案:(1)黔南州地處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質條件差,不利於工程建設;土層薄,肥力低,不利於農業生產;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滲漏嚴重,造成地表水短缺;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利於發展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 水在喀斯特地貌的旅遊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一詞,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 地質科普丨丹霞地貌與喀斯特地貌對比分析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你知道多少?
    喀斯特巖溶地貌是大自然的傑作,鬼斧神工。滴水可以穿石,聚沙可以成塔。喀斯特地貌就是大自然一刀一刀,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傑作!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 天坑:喀斯特地貌獨特景觀
    這是由兩類喀斯特形成作用中水動力性質及活動能量的巨大差異決定的。在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具體條件下,天坑一般都是當地喀斯特地貌中最年輕的成員。此外,在旅遊觀賞方面,是否具備稀有、險峻、雄奇、壯觀、生態環境獨特和生物多樣性等綜合屬性,也應被認為是鑑別天坑與一般漏鬥或豎井的重要指標之一。
  • 世界上最美的喀斯特地貌, 不是桂林, 但會比桂林更壯美!
    2018-08-03 13:17:41 來源: 萌寵也搞笑 舉報   說起喀斯特地貌
  • 等你去看真正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塌陷等機械侵蝕過程。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較廣,如廣西、雲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
  • 《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究極研討,圖文教科書級別
    思達米今天要研討的課題是喀斯特地貌適生植物及石漠化對策今日命題一:什麼是喀斯特地貌?卡斯特地貌就是巖溶地貌那什麼是巖溶地貌呢?巖溶地貌就是地面和地下覆蓋著大量可溶性巖層的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哪裡呢?
  • 「天坑」景觀通常是喀斯特地貌發展到哪個階段的產物?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面貌,地貌是在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常具有典型特徵和特定的分布地區。常見的地貌包括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峽灣地貌、冰川地貌等等。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