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了,我們發現劉慈欣小說裡的一些預言早已過時了

2021-01-15 帥哥講科學

前一段時間大火的《流浪地球》掀起了科幻小說熱。於是我幾乎把劉慈欣的小說都看過了,我發現他的小說有幾個特點。

先從小處說起。大劉的想像力非常氣勢磅礴,有一種氣吞天地的霸氣。比如說他動不動就要推動星球,改變星球的運動軌跡。在《人和吞食者》中,他要推動月球去撞擊吞食者的飛船;在《三體》裡,他又要推動水星去撞擊太陽毀滅太陽系。這種動不動就要改變天體運行軌道,把星球當飛船開的想法,除了大劉還有幾個人敢想?也就是郝景芳在《穀神的飛翔》裡想把小行星帶的穀神星推到火星殖民地上,不過和大劉的科幻小說比起來氣勢就差多了。

大劉似乎對核武器有一種特殊的熱愛。比如說他在《三體》中設想的恆星級氫彈、核彈脈衝推進的太陽帆飛船。《時間移民》裡的核戰爭,《人和吞食者》裡用核彈推進月球等。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核武器是人類擁有的威力最大的武器,也是人類力量的象徵,宣告著人類可以擁有和自然界等同的力量(雖然暫時這力量只能用來毀滅)。順帶說一句,人類應大力發展核能,原因很簡單,因為核能是大自然的能量,是太陽的能量。

大劉對各種不同的外星文明有著豐富的想像,他設想過各種不同的外星文明。比如《人和吞食者》裡開著巨型飛船吞食行星的恐龍;《贍養上帝》裡駕駛光速飛船順便創造生命的上帝文明;《鄉村教師》裡在銀河系裡混戰的碳基文明和矽基文明;生活在地心的金屬機械文明;還有遠超人類想像的低溫藝術家、宇宙演奏家、《詩云》……這種在腦海裡創造文明的能力是無人能及的,遠超好萊塢電影是大腦袋細脖子的外星人和面目醜陋的大恐龍或大昆蟲,比那種拼接改造地球生物的拙劣想像高出不止幾個數量級,而且大劉對外星生物的想像似乎和霍金「外星生物的智能不是比人類高出幾個數量級就是低出幾個數量級」的預言不謀而合(也許大劉是受到了霍金的書的影響?)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有外星生物的話,其肯定是遠超人類想像的,和人類同源同祖的細菌尚且詭異多彩,就不要說和地球生物圈毫不相干的外星生物了。

其實,科幻小說是不能很好的預言未來的,所謂未來學家做的也不比小說家們好到哪去。上世紀中葉,當第一顆原子彈炸響的時候,人們都以為二十一世紀會是核能的世紀,可現在核電佔中國總發電量 5%都不到;1969年人類登上月球的時候,人們認為人類很快就能登上火星,可現在別說火星了,人類連月球都回不去了。但是,幾十年前的人們都沒有料想到現在人類的電子信息技術會如此發達,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是之前所想像不到的。

而科幻小說對未來的預言也是如此,有些已經提前實現了,而有些本該實現的卻遙遙無期。比如說上世紀60年代阿西莫夫寫的「基地系列」,裡面講的是一萬年以後銀河帝國的故事。那裡面提到的微縮膠片和文件檢索工具、抗菌血清,現在早已過時;語音識別和基因檢測已成為現實;而對人體的基因編輯治療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將實現。這等於說人類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想像力最豐富的科幻小說家設想的一萬年才能走完的路。但是「基地系列」裡的超空間飛船,小行星核反應堆卻都是還沒譜的事。

到了劉慈欣這裡依然如此。比如說大劉十年前寫的《三體》裡提到的人工智慧,現在已基本實現了;那美輪美奐的由顯示屏建成的建築物現在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你有錢,還真能用柔性屏幕當壁紙糊牆。但是,在大劉的小說中多次出現的核聚變反應堆還八字沒一撇呢;「飛刃」之類的納米材料也未問世;什麼太空電梯、巨型粒子加速器、中微子、引力波通訊、人體冬眠,都還只是個幻想,實現起來遙遙無期……

這除了告訴我們未來是很難預測的,還說明人類的科技發展有偏科的傾向 :IT行業發展過於迅猛,以至於造成過多泡沫。與此同時,對生命科學、核能、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投入卻遠遠不夠,使得這些行業無法健康發展,達不到人們的期望。

一條腿走不了路,一個輪子也開不了車。我覺得人類的科技要全面發展,而不應只追求利益,把科技當生意,偏科嚴重,把人類社會引向在虛擬世界中沉淪的錯誤道路。

其實有識之士早已注意到這個危險的傾向,比如說大劉的新小說《黃金原野》,就是針對人類沉浸於自己創造的虛擬世界而無法自拔這個大背景而發出的期待,警醒世人的吶喊。

還有,我認為大劉對現實世界的發展可能挺失望的。你看,大劉20年前的小說,動不動就想以亞光速飛行的恆星際飛船,改變物理定律的粒子對撞機或是太空天梯、地球大炮之類的超級工程;可20年過去了,大劉所奢望的只不過是比「土星5號」大一點的火箭,從亞光速飛行變成了僅僅比第三宇宙速度快一點(《黃金原野》)……20年過去了,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怎麼大劉的想像力反而退化了?我想不是大劉不敢想了,而是時代讓他失望了。這個時代沒有像他想像的那樣向外發展,而是向內發展。所以大劉不敢想了,只奢望人類能哪怕向星空看一眼也好……

最後再說說大劉。我覺得他漸有江郎才盡之感。我發現很多梗他都重複用過很多次了。像什麼推動星球當作武器(《三體》、《人和吞食者》);太陽的信號放大功能(《三體》、《宇宙劉奏家》、《全頻段阻塞幹擾》);冬眠;中微子;引力波;還有幾乎處處出現的核聚變發動機……能用的梗都用過很多遍了,不知大劉還能想出什麼石破驚天的內核來?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裡,到底藏了多少部劉慈欣的小說?
    只是《流浪地球》不是因為吹而爆,是我們一票票地買到他爆,大家都參與了一個劃時代的超過40億的電影項目。小破球,衝鴨!好了,激動人心的事兒,就不多說了。小山哥要說的是,《流浪地球》裡,到底藏了多少部劉慈欣的小說?
  • 《流浪地球》創作概念源自臺灣小說?劉慈欣:沒看過
    中國賀歲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紀錄,創作概念竟源自臺灣↓說實話,第一時間以為這是一篇「韓國風格」的稿子,講述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是抄襲了臺灣作家的靈感。第二時間又看到文內「中國」「臺灣」的表述,感覺很不舒服。
  • 小說《流浪地球》的一些遺憾
    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即將上映,大劉專門為此開通了微博來宣傳該電影。作為大劉粉絲,我是很期待這部電影的,期待這部電影成為目前中國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期待電影能超過原著。因為就小說來看,個人感覺是有一些遺憾的。
  • 流浪地球出漫畫了!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
  • 《流浪地球》結尾處彩蛋無人能懂,作者劉慈欣卻早已埋下伏筆
    在電影《流浪地球》的結尾有一群人喊:「還我陽光」,很多人覺得莫名其妙。其實,這是隱藏在原著中一條非常重要的情節線。這也是《流浪地球》中後半部的開篇:叛亂。電影的劇情結束在這裡,而小說劇情在這章達到了高潮,也為《流浪地球2》埋下了伏筆。
  • 豆瓣8.7,完美還原劉慈欣,它比《流浪地球》早四年
    《流浪地球》其小說原作者劉慈欣更是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如果你仔細聽聽短片裡的聲音設計,會發現地球文明的可悲就更加顯露無遺。我們大肆地討論外星生物、文明與科技,殊不知討論和丈量的基本標準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這是多麼局限。夏蟲不可以語冰。和地球人又怎麼去聊遠在想像之外的科技與文明?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劇照。圖/《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流浪地球》之後科幻不再「流浪」本刊記者/毛翊君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裡,親戚朋友忽然意識到飛氘似乎從事了一個能發財的行業。
  •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和電影版有何不同?
    與劉慈欣史詩般的《三體》三部曲相比,只有約2.3萬字的《流浪地球》實在顯得過於短小。劉慈欣曾在接受時光網專訪時透露,《流浪地球》原本是一個長篇小說的構想,但因為當時科幻文學市場很小,出版書籍的機會渺茫,只能選擇發表在雜誌上。最終成文只剩下了長篇構想的框架。
  • 劉慈欣預言成真?太陽質量變小引力減弱,地球要「流浪」了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身處在太陽系中,在該系的星球都是以太陽為中心的運行的,經過世界各國科學家的研究,太陽目前的壽命達到了45.7億歲,在未來的50億到60億年,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全部耗盡,核心發生坍塌,屆時太陽的壽命也將迎來終結。
  • 《流浪地球》:電影裡沒說明的,小說中都給了回答
    要說春節期間熱度最高的話題,《流浪地球》必須擁有姓名。從劇組沒錢吳京客串投資6000萬到國產科幻電影的崛起,在全民關注下的小破球毋庸置疑火了。這樣一個講述地球流浪的故事,如何在眾多春節檔電影裡抓住觀眾的心?特效是科幻電影至關重要的一環,但更值得討論的是它的內容核心。
  • 除了坐飛船和流浪地球,劉慈欣在這部小說中又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
    在以往,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可能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坐著宇宙飛船逃走,然後移民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小行星上去。但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被搬上熒幕後,我們大家現在又知道了另一種躲避災難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在大陸板塊上安裝地球發動機,帶著地球去流浪。
  • 《流浪地球》原著小說講了什麼?小說和電影有哪些差異?
    劉慈欣的人生堪稱傳奇。作為一名水利系畢業的工科生,他長期在山西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卻利用業餘時間筆耕不輟,在一個平凡的小鎮裡暢想宇宙的浩淼與人類文明的未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既具有非凡的想像力,又有著眾多「硬科幻」元素的設計,其中《三體》三部曲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 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為什麼還要推薦你讀劉慈欣的原著小說?
    根據劉慈欣兩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成為了這個春節檔熱度最高的作品。前者目前斬獲了超20億的票房,並被譽為中國硬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口碑從朋友圈一路炸裂到外媒。後者是由叔圈扛把子黃渤、沈騰傾情主演,面對「天外來客」的意外降臨,展開了一場啼笑皆非的跨物種對決,讓人腦同大開和忍俊不禁。
  • 《流浪地球》票房破40億後,劉慈欣的多部小說也將改編成電影
    2019年春節檔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各大電影的票房格局已定。經過多次的混戰之後,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以40億的票房成為2019年春節檔的票房冠軍,而第二位則是黃渤沈騰主演的《瘋狂的外星人》,第三名則是沈騰主演的《飛馳人生》。不過有網友發現,冠亞軍兩部電影都和作家劉慈欣有關!
  • 流浪地球再次掀起科幻熱,5本科幻小說帶你重溫劉慈欣式經典
    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首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因為黑暗森林打擊的存在如臨大敵,不敢在太空中暴露自己。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發起黑暗戰役的戰艦被誘導返航,卻受到有道德的地球文明審判。精彩書評:作為一個技術狂的劉慈欣,在小說中將他筆下的星球一遍遍地摧毀,又一遍遍重塑。人類掙扎在他的目光下,試圖在他冷酷的理性思維中尋找最後一絲絲希望。
  • 《流浪地球》後又一新片正式立項 改編自劉慈欣科幻小說
    此前傳聞成真,繼《流浪地球》之後,劉慈欣又一科幻小說被搬上大大熒慕。日前,據媒體報導,國家電影局2020年5月立項公示顯示,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全頻帶阻塞幹擾》正式立項。影片的備案單位是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易常春擔任編劇。
  • 《流浪地球》票房46億,劉慈欣分多少?難怪他拒絕卡梅隆拍三體
    1999年,小說《流浪地球》首次發表,當時的劉慈欣還是一名電力工程師,憑藉這部作品,劉慈欣得到了2000元的稿費。《流浪地球》票房46億,劉慈欣分多少?很多人認為,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打響了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第一槍。科幻迷們在興奮不已的同時,也非常好奇一個問題:《流浪地球》票房這麼高,劉慈欣作為原作者,能夠分到多少錢呢?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小說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流浪地球結局彩蛋是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真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了,製作精良,畫面感很強,完全讓人融入到地球末日那種絕望卻又被人們對地球和家鄉的熱愛帶來的希望中,對於被稱為是中國近代科幻片的代表作當之無愧,當然這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看完後小編對劉慈欣的崇拜更加提升了,而很多人想知道小說的結局是什麼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
  • 《流浪地球》票房46.8億,劉慈欣拿多少錢?所以他沒拍《三體》
    最近,有段話常常被人提及:"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澳洲山火拉開了半年多以來「災難」的序幕這是劉慈欣寫《流浪地球》中的句子。有人說,在這段特殊時期,讀起劉慈欣的科幻作品,格外發人深省,總有種強烈的心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