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捕撈的影響,絕大多數魚都不能夠完成它們的整個生命過程而壽終正寢。所以,我們很難知道其生理壽命,只能了解其生態壽命。
通常的做法是:根據捕到的某種魚的最大個體,根據它的鱗片、鰓蓋骨、脊椎骨等上的年輪來判斷其壽命。
壽命之最:魚類的壽星是狗魚。1947年在德國曾捕到一尾帶環的狗魚,環上刻著它的放生日期是1230年,據此推算這條魚至少活了267年,堪稱魚中「老壽星」。與此相反,壽命最短的魚是一種透明的斷虎魚,它雖然不是朝生暮死,但生命很短暫,從出生到死亡,只不過一年的時間,而一般的魚壽命為5-10年。
但是受到人為因素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魚的壽命受人類的活動影響還是很大的,作為釣魚人最切身的感受就是現在釣獲的大魚越來越少了。
生存環境:當魚處在非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時,就如同人們去青藏出現高原反應一樣。但它體內的基因無法調整身體機制,也沒有像人類一樣有相關輔助的設備緩解身體不適,所以它的壽命就不言而喻了。如大黃魚,在浙江沿海可活29年,而在福建、廣東沿海,通常只有17年的壽命,到了海南東部海域,僅活9年。
人類捕撈:隨著人類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於吃食方面也有更高的追求。釣魚的,電魚的,網魚的,藥魚的手段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狠。全因為不同品種的魚類都可以給人們帶來爽嫩可口、養生方面的需求,因此很多魚類在劫難逃。
希望有一天魚類也能像老年人一樣,隨著身體變得不靈活,器官開始衰竭,而自然的結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