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狹義化的「科學」容易被局限約束,不利於人類文明發展

2020-10-21 易之道中醫

一、引子

簡單回顧一下前些天所聽到的搞笑評論:「沒有科學,只按陰陽五行來做事的,連電燈泡是什麼可能還沒有見過!」「秦始皇,想到了納米機器人?」、「你們的思維還停留在兩千年前張公仲景的家門口」。

針對此,我在上一篇文章裡面已經跟大家分析過了:中華文化裡面的「陰陽五行學說」可以理解成一種認知思維,是我們認識、理解並創造、改造這個世界的一種思維模式,跟「科學」並不相悖。

今天我們探討一下「科學的定義」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




二、關於「科學」的定義

1、我們不妨看看關於科學的定義: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

其實,不難看出,「科學」的定義是比較寬泛的,核心就是「系統有序」的知識系統和知識內容本身。但是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局限的,針對的是「客觀現象」,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思維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智慧是人類在自然界中脫穎而出成為高級動物的優勢所在。而我們所講的「思維」、「智慧」確切來說,屬於主觀想像的內容。

因此,如果過分強調「客觀現象」,則科學的研究範圍就明顯被局限了。我個人的理解是,科學的定義應該是越來越寬泛的。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於科學的定義也將不斷進行修正。



2、講點題外話:

大家常常說「中醫不科學」。那麼,我們回想一下西方醫療的診治過程,除了進行各項身體的檢查、化驗,醫生是不是也會問「你哪裡不舒服?」,是不是也要用聽診器聽聽心肺進行體查四診(科普一下:中醫四診指「望聞問切」,西醫體查四診是「視觸叩聽」)呢?

那麼,我想說的是,病人覺得哪裡不舒服,是不是一個主觀的感覺?醫生體查時候是不是也得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例如觸感、聽聲等判斷)?這樣來說,其實西醫也不是一門「純粹的」、「科學的」學科喔,因為它也牽涉了很多主觀感覺和主觀經驗。

說「中醫不科學」,也就是某些人「五十步笑百步」的搞笑言論。

再說一句題外話:雙盲實驗就是純粹的「科學」?受試體的主觀感受、情緒波動能夠完全從整個實驗過程當中抽離剝落乾淨?時間、空間的變化確定不會左右實驗的精確性?實驗者本身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就完全沒有融入自身的主觀判斷和評估?實驗設定的本身就是毫無紕漏絕對客觀的?

有時候也會想起「某人對著去掉腿的蟑螂大聲命令它飛起來,根據蟑螂沒有按照指令起飛,然後判斷蟑螂的耳朵在腳上」這樣一個實驗笑話。



3、思考

試想一下:整個世界如果僅限於去研究客觀現象和實體,那麼人類文明還能進步嗎?


三、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三大步驟。

要我說,我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三大步驟:

首先是認識理解某樣事物。

然後是學會掌握並運用這一樣事物。

再然後是在這些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嘗試去發散創造新的事物。

簡而言之,就是「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發散創造」。

而「科學」,也應該符合這三大步驟才能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前行。




四、你的思維廣度決定了你對世界的認知程度。

我們回顧文章開頭那一句笑話:「沒有科學,只按陰陽五行來做事的,連電燈泡是什麼可能還沒有見過!」

這是典型的混淆概念呀,首先把「科學」的定義歪曲縮小了,其次還故意把科學和陰陽五行學說置於對立的立場,說這話的邏輯智商堪憂。

電燈泡是物理學家的實驗發明,按照「誰發明,誰就有說話權」這樣一個邏輯,化學家已經哭暈在廁所,這個世界也沒有生物學家什麼事了,哲學家就更應該被取消存在了?!

至於那些考古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教育學家什麼的,又如何有立足之地?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比我更了解科學,因為我發明了電燈泡!哈哈,多像川建國同志的邏輯和語氣!

這估計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被西方思維洗腦而忘卻中華老祖宗文化的人的認知理解。

但不好意思,我即便是按照陰陽五行來做事的,而我也肯定見過了電燈泡,而不得不說的是,我可以用陰陽五行的思維去理解並認識電燈泡的存在,



五、結尾

綜上所說,今天的結論和建議是——切莫把陰陽五行的學說思維跟「科學」進行別有用心的對立!


相關焦點

  • 華夏有五千年文明,為什麼沒有發展出體系化的現代科學?
    華夏文明五千年其實是有相對局限的科學體系的,並且在科學和技術上也是持續領先世界幾千年的。更準確地講,華夏文明有科學體系但沒有發展出像西方一樣的現代科學知識理論體系。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其實回答起來相當困難,了解西方現代科學體系的發展,大家就應該知道為什麼了!
  • 人類科學陷入「瓶頸」狀態,是誰限制了文明的發展?
    人們對科學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很多時候,由於思想、環境、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科學的發展是慢是快。進入近代以來,人類社會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各方面的迅速發展,人類基礎科學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許多領域中產生了許多極具指導意義的理論,為後來的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基礎。
  • 人類科學對地外文明的探索與局限
    伴隨著現代天文學、物理學、哲學的進步,尋找地外智慧(地外文明、外星文明)—像人類一樣聰明和技術先進的外星生命—已經不再是科學幻想小說、電影及UFO陰謀論者熱愛的話題,它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太空機構與宇宙學者重視的嚴肅的、正當的科學領域。
  • 科學發展不能限於物質發展,人類文明不能缺少靈性發展
    在世界上許多人眼中,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以它認識生命、認識自然、認識宇宙方面與古典神話比起來,感覺更加理性革新、深刻完善,使人認知觀念更有歸屬統一感。現代幾乎全人類都在崇尚科學理念,發揚科學精神。這是符合怎樣的一個特點?現代科學滲透於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之中。
  • 人類高速發展下的潛在問題:為何科學發展處於「停滯」階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自21世紀以來,發現了很多科學現象,也發明和建設了很多科學裝備。可是,這些理論和想法都是建立在上個世紀的理論基礎之上,似乎人類的科學發展已經逐漸放慢腳步,甚至是「停滯」了。
  •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超越時代局限的蘇美爾文明
    相對於久遠又老邁的地球來說,人類的出現顯得太過遲緩了,直到距今4萬年前,人類才以"智人"的身份登上地球的舞臺,之後又是幾萬年的時間,學習製作工具,直到人類跌跌撞撞走到公元前四千年時,世界才出現第一縷文明的曙光,目前國際公認的四大文明,分別是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文明,但這四個未必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更早的一個便是誕生於6000多年前——古巴比倫的前身
  • 共享文明——人類文明融合發展的最新形態
    今天,我們應當清醒的是,人類文明從遠古到近代發展的速度都非常遲緩,直到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的兩百多年裡才突然加快了發展速度。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文明開始走向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即經濟、科學——共享文明形態,我們認識文明的維度也自然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與發展。我認為,共享文明至少擁有四個發展的新維度:知識維度、工具維度、價值維度、結構維度。
  • 人類是什麼樣的一種生物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第一次接觸人生,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大腦都是一片空白的,記憶為零,技能為零,知識為零,全靠後天學習複製別人的東西進行自我升級,學的越多反應越快就越聰明,但世界上的知識思想都是祖輩傳承下來的,或是別人從別的地方複製來的,說直白點就是人類和生物的思想技能都是以複製而複製來的,實際上我們沒有先天的靈魂和智慧眼光,人類的祖先和普通動物一樣生活在原始社會中,
  • 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簡單來說,人工智慧目的就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讓機器擁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斷,而非用於計算有確切答案的問題,例如一加一等於幾。機器學習是實現人工智慧的方法,也是人工智慧的核心領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解析,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從而獲取新的技能來完成任務。
  • 公茂虹: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
    實現中華文明復興需要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把中華文明復興放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視野中進行觀察和思考。人類文明具有三大發展趨勢:一是古老文明的現代轉型和持續的民族復興,二是世界現代化的持續發展和變革,三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和廣泛運用。
  • 人類的基礎科學已陷入「停滯」狀態,是誰鎖死了文明的發展?
    人類對於科學的探索從未終止過,很多時候,由於思想、環境、技術等方面的影響,其速度時緩時快。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以及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基礎科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許多領域都出現了很多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為後來人們的創造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 人類的發展,是打破了自然法則還是揭示了進化論的局限?
    生物進化論自發表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權威,但是近年以來也是爭議不斷,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類這一物種的存在,對生物進化論也提出了一些挑戰,這些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疑惑究竟是人類打破了自然法則還是生物進化論存在局限。
  • 【智庫思享】王永鋒: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不過,就像人類生命的進化一樣,AI不會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礎階段,當各方麵條件完善後,它會邁向智慧階段,擁有認知能力與更高級的技能。而從弱到強的跨越,也是人類和AI逐漸交匯的過程。那麼,我們該為人工智慧的崛起而感到畏懼嗎?一直以來,「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聲音從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慧的崛起很有可能導致人類文明最終走向終結。
  • 對比文明遺存 探究歷史疑惑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推出的丹溪草的《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是一部反思人類發展歷史、思考人類未來命運的著作。該書從人類演進歷程的各個階段著眼,藉助史實片段和習俗現象的細緻分析,對比各方文明遺存,探究歷史疑惑,探索人類命運軌跡。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其二,傳統生態政治法律制度是建立在農林牧漁業生產經驗基礎上的,這與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對生態系統規律的科學認識還是有本質的不同。應該肯定,傳統農林牧漁業生產經驗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其科學性。但其局限是不能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揭示其內在機理,因而不易舉一反三,進而在此基礎上制定適應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環境的政治法律制度。
  • 現代科技文明不可持續,人類將進入二級文明時代
    四大發明是福澤整個人類的宏觀基礎性技術,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必需品,彰顯了文明演化的正能量,有利於人類健康穩定地生存與發展。有所可惜的是,四大發明對於善良智慧的中國人來說是造福人類的工具,但對於西方人來說,則成為了他們到處燒殺、侵略、掠奪的工具,這恰恰反映了西方還沒有擺脫蠻人基因的本性。
  • 文明最高等級與人類文明如何進入下一階段延續
    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最最引人自豪的當屬於近幾百年來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的應用。人類自智慧誕生以來便不會被輕易的滿足,而人類對於求索的欲望則更是明顯突出,人類不甘心滿足於現狀而奮發圖強的對一切可能的未知進行探索。當我們建立起知識的殿堂,並踏著這知識的階梯去向地球乞求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與對終極奧秘謎題的欲望的時候,地球卻告訴我們還有更為龐大的宇宙的存在。
  • 推動化學學科和相關產業發展 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文明進步作貢獻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9日出席「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啟動大會時強調,要立足建設創新型國家,遵循科學規律,激勵原始創新,重視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化學引領學科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作用。
  • 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地球上能夠脫離自然界這種往復循環的似乎只有人類——居於食物金字塔頂端的動物。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長河中動物界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結果。同時人類的出現又是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因為生物進化歷程本身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集合。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起初只有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差異,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人類從動物界脫胎出來。
  • 為什麼人類目前的科學發展似乎停滯不前
    縱觀整個人類的文明,全是依靠科學科技建立的,但不知你發現沒有,如今的科學似乎停滯不前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空間技術從人類直立行走開始,人類的文明開始出現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人類文明正在的迅猛發展,還是要從工業革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