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研究成果破解最佳森林固碳模式60年爭論

2020-12-05 央廣網

  央廣網重慶6月4日消息(記者劉湛)重慶市教委今天稱,近日,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青年教授湯旭光在環境科學國際知名期刊《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3.976)上發表題為「氣候變化及人類幹擾下同齡林與異齡林碳水循環響應差異」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成果對「同齡林與異齡林在何種管理模式下具有更高生產能力」這個學界爭論了60年之久的問題,給出了科學答案。該研究將為優化森林經營管理模式、提高森林碳匯能力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最新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現在國際上控制全球升溫的方案中都包含使用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策略,即通過生物能源作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這些作物作為燃料進行發電等提供能源,最終實現碳的捕捉及封存。但這種方法需要佔用大量土地來種植生物能源作物。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1)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西南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獲廣泛關注!
    3月23、24日,國際著名水文學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TOP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巖溶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呂玉香、博士後曹敏的最新科研成果,作者導師是袁道先院士,合作導師是蔣勇軍教授(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的單位面積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幾十到上千倍。全球數據分析:濱海溼地固碳能力有多強?受哪些因素影響?
  • 研究發現:中國森林比想像中還能「吸」碳
    【文/觀察者網 鞠峰】原來,中國的森林這麼能「吸」。 上月,中方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對世界承諾,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想要達到碳中和、即用各種方式抵消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排放和加大吸收,要雙管齊下。 巧的是,《自然》雜誌於10月28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森林強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低估,BBC也於次日跟進報導。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浙江農林大學省部共建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新章領銜的一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2014-07-12 18:14:37專家介紹,目前,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的東北草地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項目的研究已經進入到樣品數據分析階段,2015年將完成該項目總結。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定位於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集科技攻關、隊伍孕育和平臺建設於一體,能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的戰略行動計劃。
  •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一直以來,關於微生物分解代謝的研究很多,但對微生物通過合成代謝實現固碳作用的關注卻較少。現有研究證據表明,來源於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產物——微生物細胞殘體是土壤穩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因此,了解並掌握如何調控微生物來源碳對於更好發揮土壤長期固碳作用並據此建立可持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原來森林這麼能吸「碳」
    基於近10年的碳匯觀測,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團隊定量估算了中國陸地植被的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數據可以說翻了一倍。近日,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 這個重要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它意味著什麼?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中國搜索訊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