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陳思
核心提示:他曾經是廣東地區名噪一時的青年畫家。畢業於廣州美院,是關山月、黎雄才、周彥生的學生,擁有一家百萬投資的酒店,是社會名流的座上賓、是媒體報導中的焦點。現在,他與弟弟、殘疾的父親一起租住在漏雨的危房之中,靠在街頭畫畫維持三餐供應。他把曾經數萬一幅的畫作明碼標價:200一幅……
名家弟子、青年畫家卻流浪街頭、住漏雨危房 萬元字畫如今標價200元
11月7日,清晨,41歲的嶺南畫家陳德鴻在侄子身邊醒來。陽光撒進這所80年代的危房,他感受了下自己的身體狀況,決定暫時不去街頭畫畫了,幾日前,颱風「天鵝」與「艾莎尼」過境的那天,自己不該穿這麼薄的。
他白白淨淨,帶著一支近視眼鏡。
街頭流浪畫畫的陳德鴻
牆角堆放的畫作,曾經掛在800平的明亮展廳裡,現在落滿灰塵。他還記得,同時期創作的系列畫作,曾經被深圳富商用數萬一幅的「批發價」,一次性購走了50萬元。明天,他打算把這些畫,標價200一幅,擺在自己「討飯」的攤子上出售。
畫,有了天壤之別的定價。他,也感受了社會地位的急轉直下。
據了解,陳德鴻是2004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的,此前在廣東地區已經舉辦了30多場個人畫展,在當地是很有名氣的嶺南派畫家,廣東電視臺曾4次對他進行專訪。「我上學期間與畢業後十年一直沒有離開廣州美院,期間跟隨李勁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美院院長)、張彥(現廣州美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兩位老師輾轉多地寫生,同時也是關山月、黎雄才、周彥生等名家的學生。
「4年前,我用賣畫所掙的300多萬和家人積攢的積蓄在家鄉雷州市投資了一家酒店,租期6年,沒想僅經營了兩年,2018年6月,房子就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業主給賣了,導致酒店無法經營,各類損失達到了586萬。」陳德鴻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和對方打官司,一分錢的賠償都還沒有拿到。
昔日經營的酒店
陳德鴻告訴記者,這次經歷使他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19年春節時候,我們全家加起來也只有300元錢。社會地位的一落千丈,導致自己此前積累的所有社會關係斷絕。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嘗遍了人情冷暖。為了償還各類款項,身邊能借的朋友幾乎都借完了,
有時候別人給了一兩百塊錢,我就把自己的畫送他。」
房租每月800元,裡面住著父親、陳德鴻、弟弟等一共6人。颱風季的時候,租住的「危房」會漏雨,不能說話父親就急得用手不斷對著天花板比劃。
看著家裡的情況,陳德鴻覺得總是借錢也不是辦法,於是這個曾經擁有800平個人化畫作展覽室的畫家,走上了街頭。在擁擠的街道上,他在畫板的正面寫意山水,他在畫板的背面貼滿自己的遭遇,靠別人的施捨維持三餐。
「從7歲開始,畫畫就是我唯一的愛好,在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它給了我財富。在現在最艱難的日子裡,畫畫給了口糧。」
全家人供出一個畫家 母親香港打工供我讀美院
陳德鴻,是家裡唯一的大學生,更是家裡唯一的藝術家。
特別是八九十年代,學畫畫以後究竟能幹什麼對大多數人依然是個未知數。甚至陳德鴻考上美院、踏進校門的那一天,他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在未來靠畫畫填飽肚子。但是就是喜歡。
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單職工家庭,從顏料到學費,每一筆開支,都讓陳德鴻的父母感受到了壓力。
「為了支持我,母親離開家庭,去香港打工供我讀書。我問她做什麼工,她說去給人家當保姆,她說香港人很有錢,不用幹什麼活,工資還高,讓我踏實學習就行。」陳德鴻記得,有天母親開玩笑告訴他,如果有一天自己病倒了,千萬不要賣房子救她。
沒想到,一語成讖。2009年,陳德鴻正在深圳寶安廣場辦籌備個人畫展,開幕的前一晚,接到信息:你母親要不行了。「我就給深圳寶安群眾文化藝術館的時任館長劉明軍說,我要回趟老家雷州,展覽不然就取消吧。劉明軍說你去看看母親吧,這裡有我。」趕了8小時車,一路哭了8個小時,不過陳德鴻依然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後來眼睛也因此-出現了問題。
直到母親過世半年後,陳德鴻整理母親的遺物,從工友給母親拍攝的照片中,他才知道母親在香港一直做的是洗碗工與洗電梯工。母親長相出眾,年輕時燙著一頭捲髮,望著母親做工的照片,他心裡一陣難受。
這件事被陳德鴻儲藏在記憶深處。那時候起他就堅定了一個信念:「母親的付出讓我不敢有任何放鬆,不論怎麼『搞我』,睡街頭流浪也好,我都不能辜負母親,我就是不能讓生活埋沒我追求藝術的想法!」
「全家人拼盡全力,一個社會用了近30年,才培養出了一個畫家。我又有什麼藉口讓自己放棄。」陳德鴻是一個寡言而內向的人,眼睛因近視時常找不到焦點,有時候會略顯失神。路過的人眼裡,他常常有些木訥。但陳德鴻置若罔聞,當他坐在湛江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筆走蜿蜒的時候,他往往在想,此刻躍然紙上的,到底是花鳥山水、森然城市,還是人間萬象、生活百態、是非曲直,抑或只是一個畫家的癲癲痴痴。
在他看來,母親曾是生命的一束光、畫筆曾是生活的一束光,在昏暗的時刻,他流浪街頭,無非是和母親當年奔向香港一樣,是為了要做人生低谷與頹敗家庭中的一束光。
新聞/民生/維權熱線:0371-65830000 / 16603712315。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猛獁新聞】創作,在猛獁新聞和今日頭條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