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喬治·魯奧在硝煙瀰漫的巴黎出生,這位法國藝術家曾是野獸派藝術運動的一員,然後加入了表現主義。他沒有參加過20世紀初的野獸派畫展。
之後他遠離了這兩種畫派,他更喜歡陰暗的色彩。
魯奧的父親在家具製作方面手藝很高,魯奧故居的書桌、柜子,如今依然保存地很完好。現在魯奧用過的東西已經是價值百萬的文物了。
但是小時候的魯奧家境並不好,可是他又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在他成名之後非常謙虛,年少的環境養成了不輕易外露情緒的性格,所以他在外人面前就顯得有些害羞。
童年的困苦使得魯奧很早就在一家彩色玻璃製造工廠打工,他對色彩有著一種無與倫比的天賦。在這裡,魯奧找到了靈感,彩色玻璃碰撞出了他的藝術火花。
魯奧說:「成為那些偉大的藝術家的學生是我永遠的信念。」
魯奧在彩色玻璃製造廠打雜,常常需要寄運包裹,老闆就給他幾個銅板作為路費。但魯奧把這些錢省下來買顏料,因此他常常需要徒步往返,他又怕老闆知道,所以常常和馬車保持同樣的速度。
魯奧的心臟就因此染病,最後魯奧終於實現了自己想要上學的願望。
15歲的時候,魯奧白天在工廠打工,晚上去裝飾學校學習。吃過晚飯去學校需要一個半小時,每周都是如此。即使是這樣,魯奧也樂不可支。
幾年後,一位名畫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看到了魯奧的畫,對於他的畫作評價極高。這對魯奧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舞,這也更加堅定了魯奧去美術學院深造的決心。
1890年,19歲的魯奧終於如願以償,邁進了法國國立美術學院的大門。
法國國立美術學院是路易十四1671年創立的,它古色古香,保留著很多傳統的藝術。
魯奧在這裡遇到了很多的有識之士,特別是古斯塔夫斯。
古斯塔夫斯弟子如雲,連馬蒂斯都曾是他的學生。他們對於魯奧抱著欣賞和理解的心理,這也給了魯奧很大的鼓勵。
古斯塔夫斯注重對學生創作自由的培養,所以他的學生的畫作裡經常蔓延著一種寬鬆的氛圍。
魯奧跟隨古斯塔夫斯學習繪畫六年多時間,他們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魯奧的藝術成就不僅表現在繪畫上,他對音樂、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是這時魯奧的家境依然十分艱難,但更是他沮喪的是,在羅馬大賽上,他的作品連續兩次落榜。
他的作品表現的個性太強,但古斯塔夫斯認為,世界上任何一項大獎都無法代表魯奧的繪畫天賦。
魯奧就是這時將繪畫的重心轉移到宗教上來的,他對宗教有著虔誠的熱愛,他是一位樸實的基督教畫家,他認為表現主義的特點就在於對世界的感性的主觀看法。
在他的筆下,耶穌的神性與人的性格是相通的。他對耶穌畫的鑽研堅定而執著。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他生活十分艱難的時候創作的。他的作品就是他一生苦難的象徵。
魯奧的宗教畫作中,對於耶穌的面容刻畫十分傳神和具有特色。他用亮麗的色彩作為背景,用粗黑的線條勾勒輪廓,顯得安詳平和。
魯奧認為,要想把社會中各種各樣的難題理順,只能靠宗教。他堅信,神一定會來拯救那些陷於虛假、痛苦、罪惡中的人。
1898年,古斯塔夫斯因癌症去世,國家給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以極高的評價。
他教育弟子不是如何去學,而是如何去創作。
魯奧的一生創作了很多的水粉畫和水彩畫,畫裡面經常有小丑、雜技演員和妓女的形象。這些人都是悲慘殘酷人生的象徵。
他大概有700幅作品都是關於馬戲團的,他還畫了一本插畫書《流星馬戲團》。
小丑這個主題對他而言很重要,小丑表面逗人發笑,但實際上卻是悲慘的抑鬱心理,他經常嘗試尋找靈魂,他拒絕將人一分為二看作靈魂和肉體。他總在人的面具之下尋找真實。
與畢卡索對於雜技演員的看法不一樣,魯奧對於邊緣人物更加感興趣。
他的面容採用簡筆造型,輪廓用黑色線條勾勒,很有特色。這種黑色輪廓的勾勒不僅出現在宗教畫上,也出現在世俗畫中。
1907年,魯奧和一個在法庭做事的朋友觀看法庭對犯人的審判,在一次次審判中,魯奧看到了一幅幅草芥人命的人間慘案。
1912年,他的父親去世之後,魯奧開始用中國墨汁繪製一本畫稿集,後來變成了雕版畫冊《求主垂憐》。
這部作品主要描繪基督和死亡,他藉此把焦慮以及對社會的嚴厲看法疏解出來,這些作品以塑形藝術方式忠實再現了他在精神上的不安感。
這本畫冊於1948年出版,被看作是魯奧最重要的作品,甚至被稱為現代的福音書。
1913年,魯奧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布爾拉勒,籤訂了一個不是特別平等的條約。布爾拉勒買下了魯奧作品所有的出版權。這個條約成為了魯奧一生的痛苦和負擔。經過十年的時間,布爾拉勒死後,魯奧才重新獲得了自己應有的權利。他向布爾拉勒的家族討回自己的作品,可是魯奧已經老了,他沒有精力再去創作。他把未完成的300多幅畫作付之一炬。
魯奧曾經說過:「畫家對自己的作品要對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作品都要嚴格。如果對自己的畫作不嚴格,那他就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
魯奧一生中對於藝術的嚴謹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1916年,魯奧開始創作《老國王》,如今這幅作品已經成為價值不菲的世界名畫。
畫中的色調濃厚又陰冷,正是畫家所要表現的主題。
老國王顯得十分憂傷與沉重,完全沒有一國君王的氣概。人物處於畫布的中央,背景是空虛的藍色,這種藍色與紅色相互映襯。老國王雙眼微閉,似乎是在祈禱,又像是在懺悔。不管是何種指向,這幅畫依舊充滿哀傷的氛圍。
魯奧的畫作既帶有野獸派的風格,也帶有表現主義的色彩,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畫作始終帶有自己的色彩和觀點。
1930年前後,這段時間裡,魯奧特別熱衷於風景畫的創作。他多取材於苦難的世人或自然風景。魯奧的風景畫又與自然界的風景有所不同,他筆下的色彩都是他心中的感受,他作品中的太陽與月亮都象徵著給人類帶來希望的耶穌。
在魯奧的每一幅作品裡,都充滿著對神的無限敬仰和崇拜之情。
對魯奧來說,基督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他描繪《城郊的基督》,畫上就是每天都能看到的普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畫了《戰士間的基督》。基督和其他人一樣,也是個戰士。
對他而言,基督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一個內在的概念。
魯奧畫作展示的力量讓人無法忽視,同時他一直沉迷於彩色玻璃構築的色彩世界裡。
許多畫家年經暮年之時都會進行公益繪畫。魯奧也不例外,法國安納西教堂裡如今依然保留著馬蒂斯、夏加爾和魯奧的創作痕跡。這座教堂也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藝術殿堂。
被譽為「玻璃畫家」的魯奧,實際上是用玻璃畫的形式創作了幾幅油畫。油畫和玻璃畫在創作手法上顯然是不同的,但是魯奧創作的油畫主題卻十分鮮明。
置身於安納西教堂,你仿佛能夠看到陽光下燃燒著的生命之火。鮮紅、金黃、碧綠,這些色彩與光交映生輝。
由於魯奧對天主教的虔誠信仰,他一直認為妓女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腐朽象徵。
我們可以看到這幅《鏡前裸婦》的色彩基調為憂鬱的藍色,而妓女的皮膚呈現出黃白色,。沉重的陰影下勾畫出暗色的輪廓。魯奧總是在揭示社會的陰暗處。
1945年,他獲得了全球性的聲譽,許多地方都舉辦過他的展覽。
在他的藝術生涯中,這位藝術家畫了幾百幅畫,他是個工作狂,總是泡在工作室裡,從來不參加酒會或者誇誇其談,他寧願獨自一人。
這是他性格的一個特點,他在生前不喜歡將自己的畫室開放展覽,也不喜歡別人觀看他的畫作。
1951年,魯奧的系列版畫《求主垂憐》被搬上銀幕,在紐約、東京等地展出。
1958年2月13日,魯奧逝世。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作為一位藝術家,魯奧把良心看得和十字架一樣重要,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畫家通過繪畫企圖拯救人類靈魂的神聖使命。
魯奧將自己的痛苦與歡樂、純潔與罪惡都融進了自己的畫布裡,他是自己藝術世界的國王,在他的藝術世界裡有惡魔也有天使,有樸實善良的農民也有放蕩輕浮的妓女。魯奧的一生歷經曲折,但他卻是藝術史上一顆亮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