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1世紀經濟12日報導,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種豬進口總量已經超過2萬頭,創下歷史新高。目前,中國食用的豬肉超80%都是來自國外引種,同時中國也正陷入一個「國外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局面。
我國「養豬」科學家陳瑤生團隊正在攻堅「卡脖子」難題,提高國產商品豬肉的產量和質量。陳瑤生表示,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豬都養殖在中國,但中國對於豬肉的消耗極大。而中國種豬長期都依賴於進口,要儘快攻克這個難題。
僅13年,本土豬暴跌至近九成
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豬種市場佔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幾乎已經見不到本土豬,都是國外豬種取而代之。
中國人養了全世界一半的豬,卻也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豬。數據顯示,我國豬肉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比例,2016到2018年穩定在48%左右,2019年受各種原因影響陡降至40%。2019年,全球豬肉消耗量達1.009億噸,中國消耗4486.6萬噸。
本土豬為何不如外國豬?
這些來自國外的豬種不僅生長速度較快,而且飼養成本偏低。一頭豬平均6個月就能長成大豬,價格較土豬便宜很多。而傳統的中華土豬生長周期較長,且繁殖速度較低,食量很大,平均一年才能出欄。同時,國產土豬的瘦肉佔比較低,僅佔三成左右,而外國豬的瘦肉佔比卻高達75%。
綜合這些原因,國外的洋白豬逐漸佔據生豬養殖業的主流,同時也慢慢佔據了老百姓餐桌。
進口豬也有劣勢
我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國外引進「杜長大」(美國杜洛克豬、丹麥長白豬、英國大約克豬),每年數千至一萬頭,2002年達到2萬頭,此後呈下降趨勢。然而2019年受各種影響,引進國外種豬又突破2萬頭。
進口的洋豬也有其劣勢:繁殖幾代後,容易退化。然而這個劣勢對於外國豬企來說,這反倒算是一個優勢種豬退化就要有新的豬來替補。這樣一來,又有了新的貿易往來。一頭原種豬,售價高達2萬元,中國每年從外國進口的種豬和豬的精液,費用高達數億元。
生豬育種技術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中國人口基數大,對於豬肉的需求量也十分大,攻克這個「卡脖子」的難題至關重要。陳瑤生認為,生豬育種的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陳瑤生帶領團隊,建立了國內生豬種源數據中心和生豬育種基因庫,專門培養了幾十位「養豬專業」的博士、碩士。
陳瑤生認為,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生豬育種效率的提升,讓引進種豬進入「引種-適應-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環,「做到少引種甚至不引種」。如今,這一科研團隊的實驗室產品——種豬和種豬精液。相信實現「國產豬肉自由」指日可待。
文/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