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綜述 | 以HIV分析,將為病毒研究與治療開創新的道路

2020-11-06 生命科學前沿

雖然細胞群分析提供了關於病毒感染的平均信息,但單細胞分析從個體出發,揭示了更為廣泛的多樣性,並確定了可用於進一步理解複雜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極端表型。單細胞技術在HIV感染的背景下的應用被證明是有價值的工具,有助於發現特定的生物標誌物以及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中的新候選分子

2020年10月,瑞士科學家Ludivine Brandt等人在Annual Reviews發表了名為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Heterogeneity of Virus Infection , Pathogenicity , and Host Responses : HIV as a Pioneering Example的綜述,旨在提供愛滋病毒領域單細胞分析的最新概況以及獲得的關於愛滋病毒感染、潛伏期和宿主反應的知識。

單細胞技術

單個小鼠卵裂球轉錄組分析的獲得,標誌著單細胞技術(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的開啟。對單個細胞的研究主要分為兩步,一方面需要單細胞分離,另一方面需要在分子水平上對細胞進行分析。

單細胞分離

單細胞分離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實現。流式細胞螢光分選技術(FACS)利用流式細胞術使用螢光報告或基於抗體的特定蛋白質識別進行單細胞分選,但此種方法可能會導致細胞損傷。最近已開發出新的設備,可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細胞的幹擾。納米和微流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結合細胞標引和條形碼技術,進一步推動了可以分離和分析的單個細胞的數量。單細胞分離技術在過去的十年中得到了改進,從2009年手動分離的一個單細胞到如今的機械分離的100000個細胞。

單細胞分析

分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如測序技術),使得支持研究和表徵單個細胞的各種組學方法(圖1)得以發展。目前最常用的單細胞分析技術是全轉錄組分析。為了執行scRNA-Seq,首先要獲得足夠的RNA。利用反轉錄將RNA轉化為cDNA並且在cDNA文庫構建之前進行富集。反轉錄和cDNA文庫製備有多種方法,其中研究證明全長方法可能更適用於小樣本的同種型分析、選擇性剪接和單核苷酸多態性鑑定,而基於標籤的方法可能更適用於複雜細胞樣本中的基因表達定量

圖1單細胞技術

單細胞限制

單細胞分析提供了探索細胞異質性本身的方法,以及應對病毒感染的細胞異質性,為識別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中的新參與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然而,單細胞技術仍受到多種技術的限制,如技術限制,表型關聯,以及單細胞分析和表型之間可能的時間間隔

異質細胞對HIV的異質反應

迄今為止,在愛滋病病毒領域,單細胞技術主要用於識別以下特定基因特徵:對HIV感染的細胞容許性、潛在的HIV感染細胞及其再激活以及免疫細胞對HIV感染的控制(圖2)

圖2 HIV單細胞研究時間表

HIV的容許性

最近兩項使用不同方法的研究表徵了HIV容許性(圖3)。第一項研究指出原始CD4+T細胞由於CCR5的表達較低,因此大部分不具有HIV容許性。第二項研究證明了記憶CD4+T細胞更容易感染HIV。同時研究指出表達某些激活標記(CD69,CD38),CD57和低水平的CD127(白介素7受體)的Th17(CCR6+CCR4+)和Tfh(PD1+CXCR5+)的細胞被證明是最具容許性的。表達高水平CD25,CD298,CD63和CD317細胞表面分子的CD4+T細胞與I型幹擾素(IFN)反應受損和某些HIV限制因子表達降低的細胞相對應,這與HIV感染的容許表型一致。這兩項研究是互補的,指出活躍的細胞狀態和受損的免疫反應因子是HIV容許性的決定因素

圖3 HIV容許性的決定因素

HIV致病性:潛伏期與重新激活

聯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可以有效阻止愛滋病毒疾病的進展,但它不能完全消除病毒,患者體內會存在持續的病毒庫,所以需要對HIV+個體進行終生治療。因此,了解這一潛伏特徵是治癒HIV的關鍵。

單細胞研究有助於探索HIV潛伏期建立和再激活的異質性。利用單細胞技術可以研究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三個方面:(a)宿主細胞環境和遺傳組成,(b)整合位點位置和核位置,以及(c)病毒基因表達(圖4)。研究表明,潛伏細胞群以及HIV再激活具有異質性。無論T細胞亞群或細胞環境如何,只有一小部分細胞被有效地重新激活。因此,科學家們又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探究影響潛伏期建立的其他因素。一系列的研究證明早期病毒蛋白Tat的表達水平、宿主細胞環境和整合位點的位置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病毒基因的表達。另外,研究還指出潛伏給慢病毒帶來了進化優勢

圖4潛伏感染CD4+T細胞的相關特徵

宿主對愛滋病毒的反應:免疫細胞的免疫控制

個體對HIV感染的反應不同,少數HIV+能夠控制HIV感染並保持其免疫功能,他們被稱為精英控制者(ECs)。然而,在大多數HIV+(正常/快速進展者)中,免疫反應無法控制HIV,導致免疫系統衰竭(圖6)。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差異呢?

一系列研究探究了ECs對HIV的免疫反應。研究發現,ECs的免疫細胞CD8+Tcm中效應功能基因(GZMBGZKCCL3CCL3L1XCL1)、存活基因(CD69KLRD1)、誘導凋亡基因(FASLGTNFTRAIL)以及IFNB均過度表達。另外,這些細胞能夠使用脂肪酸為能源。還有研究指出,ECs與表達高水平CD1c+、CD32b和HLA-DR的特定經典樹突狀細胞(cDC)簇相關。通過細胞因子分析進行的研究指出,ECs中抑制性受體表達下調、細胞溶解分子表達下調和細胞因子表達上調,這使得CD8+T細胞的功能得以保留。另外,研究還指出恢復B細胞功能可以部分有助於抗體介導的愛滋病毒感染控制

圖5HIV的宿主免疫控制

單細胞分析為HIV複製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並為新的有針對性的治療幹預鋪平了道路。此外,這些HIV研究為其他病毒的研究提供了有用和有價值的模型。最後,作者指出開發和有效整合廣泛多樣的單細胞研究可以有效提高病毒控制

全文連結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10.1146/annurev-virology-021820-102458

相關焦點

  • 珍藏版綜述 | 以HIV為例的單細胞分析,將為病毒研究與治療開創新的...
    單細胞分析分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如測序技術),使得支持研究和表徵單個細胞的各種組學方法(圖1)得以發展。目前最常用的單細胞分析技術是全轉錄組分析。為了執行scRNA-Seq,首先要獲得足夠的RNA。利用反轉錄將RNA轉化為cDNA並且在cDNA文庫構建之前進行富集。
  • 《柳葉刀》: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下HIV病毒感染零風險
    但在短短30多年時間裡,人們迅速摸清了其背後的致病機理,並開發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創新藥物。如今在藥物的作用下,愛滋病已不再等同於「死刑判決」,而是成為了一種可控的慢性疾病。在人類對抗愛滋病的戰役中,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擊病毒活動的ART,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科學家們也在過去的研究中觀察到,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越低,就越不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 應用病毒載體抑制癌細胞轉移研究綜述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藥物遞送綜述》(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在7月最新一期上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周東明有關基因治療中應用病毒載體抑制癌細胞轉移的研究綜述
  • Nature子刊:新研究揭示HIV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的藏身之處
    2019年12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了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HIV在體內潛藏的地方。在動物模型中,他們指出這種病毒可能潛藏在脾臟和腸道的淋巴結中。他們認為這些淋巴結是HIV在治療停止後準備重新反彈的堡壘。
  • Cell綜述深度解讀HIV療法研究進展:從尋求治療靶點到清除持續性感染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Curing HIV: Seeking to Target and Clear Persistent Infection」的綜述文章中,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分析了當前研究人員開發靶向並消除HIV感染病毒庫新型療法的進展情況,同時他們也從如何尋找靶點及有效清除病毒持續性感染進行了分析討論
  •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猴子胚胎產生HIV抗體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HIV治療的新方法
    最近有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運用與猴子身上,發現基因編輯的猴子胚胎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治療HIV的新方法!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比較精確的能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
  • Nat Med:發布測量持續性HIV病毒庫大小的指導意見
    相關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commendations for measuring HIV reservoir size in cure-directed clinical trials」。關於受HIV感染的T細胞的掃描電鏡圖,圖片來自NIAID。當前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僅能抑制HIV但不能清除這種病毒。
  • J Infect Dis:儘管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IV患者仍然喪失了對天花...
    2020年1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和俄勒岡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HIV患者儘管在童年時接種了天花疫苗,而且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治療也讓他們的免疫系統恢復了很多,但是他們還是對天花病毒喪失了免疫力。
  • HIV病毒多樣性快速增加,預防和治療將面臨更大困難
    愛滋病(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HIV作為一種RNA病毒,其基因組具有極高的突變率,且隨著HIV在人類世界的廣泛傳播,其衍生出來的亞型也越來越多,這也使得愛滋病的預防疫苗和治療藥物的開發變得十分困難。
  • hiv和hpv病毒的區別,你知道多少?
    hiv病毒,又稱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以後會導致愛滋病又稱作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是一種慢性的傳染病。 愛滋病主要是由於一些高危的性行為或者其他的行為感染發生的,所以為了防止愛滋病病毒的感染,一定不要與他人隨意的發生一些高危的行為,包括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以及母嬰傳播。 HIV病毒具有傳染迅速、發病緩慢、病死率高的特點。但是經過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科學進步,經過抗病毒以及對症治療,目前已經明顯地降低了病死率,延長病人的壽命。
  • 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這些病毒庫是病毒整合到宿主DNA中並潛伏多年的細胞和組織,是治癒感染的主要障礙。這些病毒庫中的SIV或HIV超出了ART所能達到的範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並清除血液中的病毒。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中,SIV的行為非常類似於HIV。
  • HIV(愛滋病毒)-進化到精妙之巔的生物
    比如GAG這個基因,表達出的蛋白還會被切6段,分別產生不同的作用 其中的MA(Matrix)和CA(Caspid)分別為病毒的內外殼
  • Nature深度綜述:向治癒進發——B肝病毒感染治療策略
    目前,疫苗、核苷或核苷酸(NUC)類藥物不但能夠降低新感染率(new infection rates),而且對于堅持長期病毒抑制療法的HBV患者來說,能夠延緩肝病的進展。然而科學和醫學界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們已經開始共同努力,開發旨在治癒這一感染的創新抗病毒藥物和免疫學療法。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的一篇綜述對目前治療HBV感染的研發策略進行了全面的盤點。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藥物預防研究進展
    「PARTNER」研究[1]和「Opposites Attract」研究[2]結果均提示,在男-男性行為和男-女性行為中,已檢測不出病毒的HIV感染者沒有傳染性(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U=U),進一步支持了對HIV感染者提供持續、有效的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有助於減少傳染源、減少新發感染者數的觀點。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其中,2015年發表的綜述為我國學者在此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綜述性評論長文。此次評述發表的寓意如何?應該從免疫學的哪些角度去研究新冠肺炎的機理和治療問題?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什麼建議?《中國科學報》專訪曹雪濤,請他就相關問題作出解答。《中國科學報》《自然—免疫學綜述》何時向您提出了此次約稿?約稿的背景和要求是什麼?。
  • 『珍藏版』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為鑑定與CRC相關的候選代謝物,已有研究針對Lynch症候群和CRC患者的糞便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分析。這些研究確定了氧化代謝微環境的增強,這被認為是由於CRC患者結腸中活性氧和活性氮的含量增加以及破壞DNA的膽汁酸脫氧膽酸的濃度增加。在缺少游離脂肪酸受體2(FFAR2)的小鼠中觀察到腫瘤發生增加,這被認為是由於IEC完整性降低,細菌大量湧入,樹突狀細胞過度活化以及CD8 + T細胞表型耗竭所致。
  • 從溯源到治療,全面綜述新冠病毒特徵
    ,文章高度詳細概括了COVID-19病原體SARS-Cov-2的病毒學特徵,並且比較了SARS-CoV-2與人類已知病毒間的差異;此外,本章總結了目前已知的COVID-19的臨床、流行病學和病理學特徵,以及目前SARS-CoV-2感染的動物模型和治療方法研究進展;並且詳細討論了SARS-CoV-2的潛在野生動物宿主和人畜共患來源
  • 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中,SIV的行為非常類似於HIV。Khalili博士解釋說:「在實驗室研究的SIV感染的恆河猴獼猴模型是重現人類HIV感染的理想大型動物模型。」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一種SIV特異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結構。
  • Nat Med:廣泛中和抗體為HIV疫苗開發鋪平道路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哪些因素導致人體形成這些被稱作廣泛中和抗體(bnAbs)的抗體,因而為開發HIV疫苗開闢新的途徑。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terminants of HIV-1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induction」。
  • HIV病毒抑制速度翻倍 愛滋病CAR-T療法要來了?
    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Jim Riley教授和哈佛大學拉根研究所(Ragon Institute)的Todd Allen教授合作領銜的研究團隊,介紹了一種新型雙特異性CAR-T細胞免疫療法,可以幫助對抗HIV感染。近年來,CAR-T細胞已經為治療癌症提供了強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