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艘船拔錨去遠洋捕魚時,經驗豐富的老船長的收穫一定比新船長多?不一定!記者從上海市科委獲悉,《上海市遠洋漁業科技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了收官階段,藉助研發成功的大洋漁業海況信息與決策系統,即使是新船長也能準確預判出哪裡有魚,並選擇最合適的航行路線。
繪製漁情地圖省油增量
找魚佔據著一艘遠洋漁船的大部分時間成本。據美國金槍魚圍網漁船歷年的生產統計,一般情況下,一艘船需要用80%的時間來尋找漁場和魚群,但在使用了衛星遙感和掌握了漁情信息的情況下,這一過程縮短了50%以上。印度的遠洋漁業在利用衛星遙測成功定位漁場後,漁民每年可望省下50萬公升的漁船用油,漁獲量卻增加四至五成。
現代化的遠洋漁業急需漁情地圖——這個由上海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拋出的課題,被上海海洋大學、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海水產研究所和東海分局預報中心等組成的產學研創新聯盟接下了。
想要繪製漁情地圖,不僅要知道大洋性魚類的生活習性,還要知曉世界各海域的實時水文情況。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新軍告訴記者,鰹魚、長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智利竹筴魚、阿根廷滑柔魚、莖柔魚……是世界主要的大洋性種類,它們的運動規律和海溫、海面高度以及洋流等有著密切關係。為此,上海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就多次、多批派出漁船,到東南太平洋等8個海域收集魚類和海洋環境信息,為繪製漁情地圖提供數據支撐。
2014年3月,一套完全自主開發的大洋性漁業海況信息與決策服務系統裝上了上海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的8艘漁船。運行至今,系統對中心漁場的預報精度達70%,節約燃油成本8%,產量提高10%。陳新軍估算,這意味著如果這套系統在上海市大洋性漁業中得到全部應用,年累計可增加利潤幾千萬元以上。
信息化「武裝」遠洋漁船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遠洋漁船曾經是信息化的「死角」,儘管船長可以在陸地上通過網絡做好「漁情功課」,但到了大海上,由於船岸交流只能依靠打電話和郵件,魚的蹤跡還得靠自己判斷。
大洋性漁業海況信息與決策服務系統的另一個研究方向,就是用信息化「武裝」船舶。陳新軍告訴記者,這套信息系統包括遠程視頻監控、北鬥星船舶定位、船舶重點設備感知、船舶作業管理、漁獲倉儲與質量安全溯源等多個子系統:在岸上,工作人員能夠看到全球任意遠洋船舶在海域內的分布和航行情況;在船上,船員能夠時時接收岸上發出的信息提示,並查看當前海域的漁情信息。
在物聯網化的漁船上,當一條魚被裝入船艙的那一刻,信息收集就開始了。船艙倉儲有物聯網傳感器,船長能在操作臺上很方便地知道魚的情況,當魚出倉時,會自動打上RFID(射頻識別)和二維碼,從出倉到這條魚被端上餐桌的任何環節,魚的信息都能被溯源。
另外,整艘船的wifi覆蓋率達到100%,重點設備都加載了傳感器,這些信息被集成到駕駛臺的顯眼位置上,船員能很方便地監控到船舶的航行情況,有效避免災情險情。
據悉,這套智能物聯網系統已經在我國最大的拖網漁船上試運行,這也是我國第一艘智能物聯網遠洋船舶。陳新軍希望,這一試點今年能在更多的遠洋船舶上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