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雷射和紅外更有價值,揭秘神秘的太赫茲波

2020-11-23 雷鋒網

談到紅外光、雷射和微波等等,相信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不過,知道太赫茲的人可能就寥寥無幾了。

2004年,太赫茲(THz,10¹²Hz)技術首次被美國提出,並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一時間,全球學術界的專家將目光投向了這一名不見經傳的技術。現在,十年過去了,業界對太赫茲的認知逐漸加深,不少專家更加確信太赫茲將顛覆未來絕大多數行業,甚至還有人認為太赫茲將是6G或者7G通信的基礎...

然而,無論是對學術界還是產業界而言,太赫茲依然還是電磁波譜裡面最神秘的存在。那麼太赫茲到底有何魅力能讓其吸引全球技術專家的關注?又是什麼阻礙研究人員進一步對太赫茲進行探索?帶著這些問題,雷鋒網在日前舉行的OFweek 2016(第十一屆)中國先進雷射技術及應用研討會暨行業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採訪了中科院院士姚建銓。

太赫茲能顛覆哪些行業?

在電磁波頻譜上,太赫茲波的波長在3μm到1000μm之間,頻率為0.1-10THz(類似硬碟容量單位1TB、2TB..),是介於微波與紅外線之間的電磁波。


姚建銓告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太赫茲和電磁波頻譜中其它波段不一樣,它幾乎兼具通信、雷達和遙感測距等所有功能,而且每項應用的表現都比現有技術佔優。

通信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太赫茲波介於無線電波和光學波之間,這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它和其餘電磁波不同的特性——兼具微波通信以及光波通信的優點,即傳輸速率高、容量大、方向性強、安全性高及穿透性強等。

理論來講,在通信領域裡,頻率越高通信容量就越大。太赫茲波的頻率比目前使用的微波要高1~4個數量級,它能提供10Gbit/s以上的無線傳輸速率,這是微波無法達到的高度。因此,它能解決信息傳輸受制於帶寬的問題,也能滿足用戶對帶寬的需求。

雷達

因為太赫茲的波長很短,大約在30um—3mm的範圍內,遠小於微波與毫米波的波長,能達到更高的精度,而且穿透力遠遠強於雷射雷達。

另外,雷達是靠接收物體的反射信號來進行探測的,所以一旦物體表面對雷達波進行吸收或者散射,雷達就探測不到該物體。不過,上文已經提到太赫茲擁有非常寬的帶寬,所以它能更有效地監測到更多的物體,未來或許可以用於無人駕駛汽車等領域。

總的來說,太赫茲雷達具有高解析度、強穿透力和強抗幹擾能力等特點。

安檢成像

目前,在火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進行安檢通常要進行兩步,先通過金屬安檢門(大多還是基於X射線),隨後全身被工作人員用手持式金屬探測器掃了個遍。這種方案有兩大缺點,搜身讓用戶很尷尬,另外X射線的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太赫茲釋放的能量很小,不會在人體產生有害的光致電離,所以,相比X射線,太赫茲是一種更安全的安檢技術。」

姚建銓如是說。

除此之外,因為太赫茲的穿透能力很強,它不僅能探測到金屬,人體攜帶的非金屬、膠體、粉末、陶瓷、液體等危險物品都能被系統識別,安檢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了。目前太赫茲人體安檢儀器已經在國內外投入使用了。

生物醫療診斷

姚建銓表示,太赫茲的頻段能夠直接探測到生物分子的信息,這是其他電磁波段無法無法比擬的。

太赫茲波很容易被水分子或氧氣分子等極性物質吸收(這也是太赫茲的一大缺點),由於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吸收頻譜線,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譜線以及太赫茲波成像技術來診斷一些重大疾病。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就表示太赫茲波能直接「看到」DNA、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就意味著,我們完全可以太赫茲技術來診斷癌細胞。

研究太赫茲難在哪?

不過遺憾的是,國內外對太赫茲研究的十幾年裡並沒有取得大的突破,太赫茲才剛剛從實驗室走向產品化的階段,到目前我們幾乎只能在部分安檢設備上看到太赫茲的影子,大規模商用似乎遙不可及。毫不誇張的說,人類對太赫茲的認知甚至還不如人工智慧。

姚建銓表示,技術不成熟是太赫茲無法大面積使用的根本原因,在這一頻段上,既不完全適合用光學理論來處理,也不完全適合微波的理論來研究;第二點就是,太赫茲測試與測量儀器設備也因為技術門檻過高而導致發展停滯不前。

「製造一個相關設備需要巨大的資金,而且僅憑現有的技術,產品的效率和體積都無法滿足大量場景的需求。」他補充道。因為,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對器件的工藝要求也就越高,至少國內現在還無法造出高質量的產品。

以目前的研究水平,微波和雷射的成本和效率都比要優於太赫茲雷達,但在未來的十年或二十年裡,太赫茲終將會成為最核心的技術。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中國科學院院士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不過,知道太赫茲技術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並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麼,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麼?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一系列問題。 近日,記者獨家採訪了我國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及從事太赫茲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 太赫茲波——令人矚目的未來戰爭新寵
    太赫茲波對許多介電材料和非極性物質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對不透明物體進行透視成像,是X射線成像和超聲波成像的有效補充。 低能量性。太赫茲波光子能量僅為X射線光子能量的1%左右,太赫茲波的輻射不會導致光致電離而破壞被檢質,非常適用於針對人體或其他生物樣品的檢查。 吸水性。水對太赫茲波輻射有極強的吸收性,這使得太赫茲波不易穿透含水物體。 瞬態性。
  • 《Science》:太赫茲雷射促使T射線成為可能:比X射線更加安全
    這是一種比X射線解析度更高和更具安全性的一種檢測射線。 太赫茲電磁波位於微波和可見光的太赫茲輻射的範圍,該波段的光將促成T-射線視力的實現。 太赫茲波具有的頻率高於微波,低於紅外波段的光和可見光的波段。可見光在傳播的時候會被大多數的材料所阻擋,太赫茲波卻可以穿過它(這些材料),這一點同微波比較相似。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院士:各國必爭的前沿技術
    談到紅外光、雷射和微波等技術,相信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不過,知道太赫茲技術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並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麼,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麼?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太赫茲(THz)輻射在電磁頻譜中位於紅外波和微波之間,由於其單光子能量低和譜「指紋性」等獨特優勢,在材料科學、生物醫療和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太赫茲輻射源是太赫茲科學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目前實驗室報導的太赫茲脈衝源最大峰值功率在吉瓦(109W)水平。
  • 半導體所製備成功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和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低維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科院等項目的支持下,經過努力探索,製備成功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和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QCL)系列產品系列產品。
  • 使用石墨烯,金的材料系統來產生太赫茲波
    >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太赫茲光在今後的技術領域具有許多潛在的應用。太赫茲有可能成為繼5G之後實現極端快速的移動通訊連接和無線網絡的最有前途的技術。在千兆赫茲到太赫茲頻率的轉變中所存在的瓶頸主要是由不充分有效的發射源和轉換介質所造成的。如今,研究人員發展了一個材料系統來產生太赫茲脈衝,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效。這一材料系統是基於石墨烯,在石墨烯上塗敷一層金屬薄層來實現的。  在電磁波普範圍內,太赫茲光位於紅外發射和微波的範圍內。
  • 【科普】你不知道的太赫茲波,將顛覆絕大部分行業
    然而,無論是對學術界還是產業界而言,太赫茲依然還是電磁波譜裡面最神秘的存在。那麼太赫茲到底有何魅力能讓其吸引全球技術專家的關注?又是什麼阻礙研究人員進一步對太赫茲進行探索?帶著這些問題,雷鋒網在日前舉行的雷射研討會上採訪了中科院院士姚建銓。
  • 按需控制太赫茲和紅外波,將徹底改變光電子、電信和醫學診斷!
    利用磁場或電場來控制紅外線和太赫茲波的能力是物理學中一個巨大挑戰,它可能徹底改變光電子、電信和醫學診斷。之前理論預測石墨烯(一種由碳原子組成的單原子層)在磁場中不僅可以根據需要吸收太赫茲和紅外光,還可以控制圓偏振的方向。
  • 雙特太赫茲波是什麼? 太赫茲理療問答
    答:太赫茲波是介於紅外線和微波之間的一種電磁波,所以具有二者的一些性質。如直線傳播,以及能穿透大範圍的非導電材料。維基百科上的資料顯示,從溫度高於10攝氏度的任何物體上都能發射太赫茲波,也就是說,幾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和物質都在放射著太赫茲波。
  • 可攜式太赫茲光源來了 了解一下
    太赫茲射線可能有一系列令人眩暈的應用,從高速無線網絡到檢測癌症。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能最終發明了一種可攜式、高功率的太赫茲雷射器。太赫茲波(也稱為亞毫米波或遠紅外光)介於光波和微波之間。從0.1到10太赫茲的頻率範圍內,太赫茲射線可以在成像中找到許多應用,例如醫學成像、天文觀測、環境監測、材料分析等軍事和民用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上海交大團隊研究強雷射驅動的寬帶強太赫茲輻射的偏振態控制獲進展
    太赫茲波是頻率介於微波與紅外之間的電磁輻射,大量有機大分子的振動和轉動能級都落在這一範圍,這預示著太赫茲輻射在生物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產生頻譜、偏振、功率等參數可調的太赫茲輻射是實現其廣泛應用的前提,也是過去10多年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課題。
  • 2008中國光學、雷射、紅外技術與應用專題論壇成功舉辦
    光電子技術,尤其是雷射技術被視為21世紀最有前景的科學技術。姚建銓院士呼籲國內科研院所和企業應該加強太赫茲技術基礎研究,特別是加強原創性的研究,建立我國自主創新的THz波研究體系;加強學術交流,加強各單位間的聯繫,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加強與科技領導部門(國家科技部、總裝備部等)的聯繫、匯報,取得支持;建議THz專家委員會儘快聯合各相關單位制定我國THz波的研究規劃,並提出相應措施等;建立網站,固定THz學術會議間隔,條件成熟立時出版THz刊物等。….
  • 里海大學在太赫茲雷射器輸出功率和光束質量上取得重要突破
    同早期的工作相比較,研究人員展示了在功率上可以有一個數量級的增加和至少30倍高的平均功率強度的單模太赫茲QCLs存在。從微腔發射的光子數量和半導體介質來看,同早期的單模中紅外或太赫茲QCLs相比,有至少 >50%的發射效率和顯著的增加。
  • 光電導天線產生太赫茲波的微觀機制理論分析和計算
    太赫茲波是指波長範圍為3μm~3mm(011~10THz)之間的電磁輻射,其波段位於微波和紅外光之間。隨著超快雷射技術和低尺度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使THz電磁波的產生技術,THz輻射機理的研究,THz檢測技術和應用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產生脈衝THz輻射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光電導天線產生THz電磁波和光整流產生THz。
  • 太赫茲技術及其應用詳解
    太赫茲研究主要集中在0.1-10 THz 頻段。 這是一個覆蓋很廣泛並且很特殊的一個頻譜區域。起初, 這一頻段被稱為「THz Gap (太赫茲鴻溝)」,原因是這一頻段夾在兩個發展相對成熟的頻,即電子學頻譜和光學頻譜之間。 其低頻段與電子學領域的毫米波頻段有重疊, 高頻段與光學領域的遠紅外頻段(波長0.03-1.0 mm) 有重疊。
  • 我國太赫茲研究領域的實驗室概覽(圖)
    太赫茲波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和應用價值(有的已處於實用),使得全世界各國都給予極大的關注,美國、歐州和日本尤為重視。我國近年來對於太赫茲技術的研究也日益關注。  本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1.太赫茲波譜研究;2.太赫茲成像研究; 3.太赫茲與紅外無損檢測研究; 4.太赫茲與物質相互作用。
  • 太赫茲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量子級聯雷射器 量子級聯雷射器是利用Ⅲ–V族超晶格材料開發的緊湊型半導體光源,最初用於產生中紅外波,自2002 年起,開始應用於太赫茲頻段。目前,量子級聯雷射器在1~5THz 範圍內具有優異的性能,也是唯一在該頻段具有高輸出功率的緊湊型光源,可產生功率大於1W 的雷射,用於遠場傳輸、頻率梳和脈衝發射等。
  • 【科普課堂】太赫茲技術--改變未來世界的」超級波「
    >和微波一樣,太赫茲其實也是一種電磁波。太赫茲通常是指的是0.1~10太赫茲(1太赫茲=1012赫茲)這個頻段內的電磁波。這個波段正好位於微波和紅外的交界處。也就是說,(頻率)向下走就是微波、毫米波,(頻率)向上走就是紅外、可見光,它處於一個過渡區域。在國際上,這個區域被稱為「太赫茲空白」。因為它的源和探測器等技術的發展比別的頻段要落後。1690年,惠更斯就提出了光學的基本理論,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已經開始使用微波雷達,但是太赫茲的研究還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相對會新一些,大家也就感覺陌生一些。
  • 可能引發科學技術革命性發展的太赫茲技術
    而廣義的太赫茲波頻率範圍可包含整個中紅外和遠紅外波段,頻率最高可達100THz。由於太赫茲波在電磁波譜中的位置十分特殊,它處在電子學和光子學的交叉領域,所以既不完全適合用經典的光學理論來解釋,也不完全適合用電子微波理論來研究。因此,以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太赫茲波段被認為是電磁波譜中的「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