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有望未來5年內開啟全國治療腫瘤疾病新時代

2021-01-11 東莞陽光網

東莞有望未來5年內開啟全國治療腫瘤疾病新時代 2017年08月11日 12:14

今天(11日)上午,硼中子俘獲治療項目籤約儀式在中國散裂中子源舉行。

  東莞陽光網訊 (全媒體記者 王紅君、劉星、李慶華、潘少均、梁瑞嫻)今天(8月11日)上午,硼中子俘獲治療項目籤約儀式在中國散裂中子源舉行,標誌著散裂中子源在莞產業轉化正式邁出了第一步。在國家、省、市和中科院的大力推動下,散裂中子源建設項目進展順利,9月份將輸出第一束試驗中子束。

  散裂中子源第一個直接轉化的產業化項目今天籤約

  依託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東陽光集團共同開展「硼中子俘獲治療」設備研發,這是散裂中子源第一個直接轉化的產業化項目,對於示範帶動散裂中子源關聯產業發展,對於推動東莞中子科學城加快建設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高能所和東陽光集團強強聯手,有望在未來5年內開啟全國治療腫瘤疾病新時代!

來源:東莞陽光網    編輯:梁瑞嫻關鍵詞:中子源;中國;治療

都翻到這兒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權聲明: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

相關焦點

  • 硼中子治療癌症 有望三年內在東莞臨床試驗
    4月3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透露,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是治療腦膠質瘤、黑色素瘤的最佳手段,有望在三年內率先在東莞市人民醫院開展臨床試驗。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小型強流加速器和高功率中子產生靶的發展,基於小型加速器的中子源強度可達到BNCT治療的要求。今年3月5日,廣東省科技廳公布了2019年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名單,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申報的「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腫瘤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認定,這是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首個獲批認定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治癌新突破,我國自主研發的BNCT裝置有望4年內完成臨床
    來源:一財網惡性腫瘤有了一款自主研發的新治療設備,且有望在4年內完成臨床實驗,走向市場。照射的中子被癌細胞內的硼俘獲,產生高殺傷力的α粒子和鋰離子,由於α粒子和鋰離子射程很短,只有約一個細胞的長度,利用該特性可「殺死」癌細胞而儘量不損傷周圍細胞組織。「對於腦膠質瘤、黑色素瘤和頭頸部復發腫瘤,BNCT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並可試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臟器腫瘤。」陳和生說。
  • 實體腫瘤開創性療法!TILs個性化免疫治療有望2022年上市
    根據最新消息報導,預計這項療法將在2021年正式提交上市申請,如果一切順利,將在2022年正式獲批上市,這將是實體腫瘤獲批的首款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    首先,TILs療法識別殺傷能力更強  TIL的免疫細胞來自於腫瘤組織,其自然靶向該患者腫瘤特異性抗原。而其他細胞免疫療法大部分來取自血液。據估計,腫瘤裡分離出的免疫細胞,有60%以上能識別腫瘤,而血液裡面分離的免疫細胞,不到0.5%。這直接決定了免疫細胞識別腫瘤的能力。
  • 百濟神州:聚焦我國高發癌症疾病譜 攜手探研腫瘤治療新未來
    5月19日,由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發起的「第二屆百濟神州實體腫瘤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  產、學、研、醫多方攜手,共築健康中國美好未來  中國腫瘤內科治療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孫燕院士作為本次大會榮譽主席,全面回顧了我國實體腫瘤治療的發展歷程。
  • 腫瘤治療又添「利器」!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
    該裝置的成功研製,為我國醫用BNCT治療裝置整機國產化和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將為我國腫瘤治療帶來技術性革新。當「中子」遇到「硼」BNCT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手段之一。治療時先給病人注射一種含硼的藥物,這種藥物與癌細胞有很強的親和力,會迅速聚集於癌細胞內,相當於給癌細胞做「標記」,而在其他組織內分布很少。隨後給病人進行中子照射,時長在1小時內,整個治療過程一般只需照射一次。當照射的中子被癌細胞內的硼俘獲,產生高殺傷力的α粒子和鋰離子,便可精準「殺死」癌細胞。
  • 《柳葉刀》子刊: 徵服胰腺癌 未來5-10年有望獲得重大突破
    隨著世界上胰腺癌發病率的不斷升高,開發治療這一致命疾病創新手段的需求變得更為緊急。近日,《柳葉刀》子刊Lancet Onc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對治療胰腺癌的現有和未來療法進行了盤點。作者表示,在全球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們對胰腺癌的疾病發生和進展,以及腫瘤細胞與它周圍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取得了顯著進展。最近的研發進展顯示臨床期在研療法也在獲得積極的臨床試驗結果。
  • 克隆猴「量產」 有望開啟藥物研發「加速度」
    新華社上海1月24日電 題:克隆猴「量產」 有望開啟藥物研發「加速度」  新華社記者王琳琳、董瑞豐  首批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又多了5個「小夥伴」。  「失眠」猴:幫助疾病治療步入「精準時代」  2017年,世界首批克隆猴「中中」「華華」在中國誕生,它們的健康存活向世人證明,除了羊、牛、鼠等動物,藉助體細胞克隆技術,與人類更為相似的實驗用非人靈長類獼猴也可以被克隆。
  • 有望治療所有實體腫瘤
    在2020年,腫瘤領域最值得期待的有望治療所有的實體腫瘤類型,並且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的四大全球抗癌黑科技已經在中國震撼登場,相信我們距離攻破實體瘤的那天越來越近,我們也終於在醫療領域走在了世界前端! 臨床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這匹「全能黑馬」經過臨床證實更適合亞洲患者,在國際著名的EF-14試驗中,在為期5年的隨訪中,無論健康狀況,年齡,性別以及腫瘤大小,電場療法加化療組壽命更長。五年生存率高達13%,化療組僅為5%。延長了兩倍多!這絕對是史無前例的。
  • 未來可期,10年後有望根治癌症的5種新技術
    如今,靶向治療、免疫療法等新療法的出現,讓部分癌症逐漸成為可以控制的疾病。 然而,這還遠遠不夠。隨著日益增長的癌症發病率,有限的醫療預算與巨額的腫瘤治療開支是一個矛盾點,尋求腫瘤治療的新技術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事實上,腫瘤的治療成本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遠高出其他疾病。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一、靶向藥開啟腫瘤治療新時代靶向藥物特異性高、毒副作用較小,對多種惡性腫瘤具有顯著療效,近十年來已成為抗腫瘤新藥的主流。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個靶向腫瘤藥物:利妥昔單抗,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1997年至2005年間有少數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單抗上市,靶向藥物正在快速發展中;2005至2017年間FDA批准的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所佔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個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達到12個,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藥物。
  • 揭秘未來20年腫瘤放療的主流治療手段
    據ASCO報告,放射治療對癌症治癒率的貢獻比例與手術持平,在發達國家的普及度達到60%-70%。放療對美國腫瘤5年生存率的貢獻率為40%。但在中國,進入21世紀,放療才得以快速發展,普及度只有30%左右。放射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幾乎可以用於所有的癌症。目前主要包括 X 刀、伽馬刀、射波刀、直線加速器、質子刀等。
  • 2020年國內幹細胞治療有望加速轉化
    根據全球市場調研機構 OG Analysis發布的報告,在新興市場消費的推動下,全球幹細胞療法研究市場將出現強勁增長,與過去5年相比,2019年至2025年期間將出現更多的增長機會,這也意味著行業將迎來更加快速的變化。 2019年細胞治療首次寫入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將指導細胞治療加快由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轉變。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位於安亭的上海市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內,醫院周邊是別墅區、嘉北郊野公園,距離不到一公裡處是肝膽外科領域著名的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分院)。身處長三角腹地的醫院,未來將輻射全國,為各地患者服務。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於2016年啟動建設,2019年底建成,2020年3月21日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今年5月初開始試運行。
  • 繪製肝臟單細胞圖譜開啟肝臟疾病的精準治療-解讀Nature最新研究
    總之,通過實驗和計算單細胞分析方法讓科學家能夠以高解析度檢測分析某個組織中的單個細胞,能分辨、捕捉到細胞類型和細胞狀態的「多樣性」,以了解它們在發育過程中或疾病進展中的微妙變化[2,3]。三.精準繪製開啟精準肝病治療1.肝臟疾病的危害肝臟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危害性極大的疾病,是世界範圍內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 產業的崛起:從產前診斷到腫瘤檢測,基因測序開啟預防治療新時代
    2017年,英國生物銀行宣布將與葛蘭素史克製藥公司(GSK)和美國再生元製藥公司(RGC)合作,對該銀行擁有的50萬名志願參與者樣本進行基因測序;首批5萬個樣本的基因測序將於17年年底完成。預計未來完成全部50萬名志願者樣本的測序將耗資1.5億英鎊,歷時3年—5年。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根據《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統計,201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構成,惡性腫瘤死亡率達163.18/10萬,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5.98%,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每年,全球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高達九千萬人。
  • 東莞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篩查重大疾病了
    同日,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在位於松山湖的東莞博奧木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揭牌。該示範中心將開展基於高通量測序平臺和基因晶片平臺的基因檢測技術在出生缺陷疾病、遺傳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領域的應用。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能否開啟抗癌新紀元?
    在疾病治療領域,一個全新的學科——細胞外囊泡(EVs)正在引發關注:在剛閉幕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CCO大會)上,多位科學家做了EVs的專項匯報;僅2020年,全球範圍內就已產出超6000篇研究論文。其意義何在?癌症問題被視為中國卡脖子技術方面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中國更是處於跟隨歐美的局面,缺乏全新源頭創新產品。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ACT)、腫瘤特異性疫苗、小分子免疫藥物等。腫瘤免疫治療有著特異高效,並使機體免於傷害性治療等優點,隨著腫瘤免疫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有望實現根治腫瘤的新突破,成為腫瘤治療的主流方法。
  • 中子散射技術產業化開花結果 有望精準「殺死」癌細胞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研製成功 將為腫瘤治療帶來技術性革新有望精準「殺死」癌細胞昨天上午,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該所東莞分部研製成功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啟動了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