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劉霞:獨門技術折服德國專家,70次試驗攻克世界難題

2021-01-17 互聯狗

「牛人」焊工劉霞::70次試驗攻克世界難題,折服德國專家

現如今的社會女性比男性更願意去嘗試、去成長、去拼搏。當代女性不僅擅長做母親、做家務,她們在貨車司機、飛行員、焊接工等被男性壟斷的行業裡,優秀的女性也分了一杯羹。她們對工作的投入與付出不比男性低,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一點都不比男性差。

前有「最美95後女貨車司機」,跑了60萬公裡,碾壓無數男貨車司機。現有女焊工逆襲成博士,攻克世界焊接領域頂尖技術,為國爭光。

這個了不起的女性就是劉霞。劉霞說,幹焊接工是生命中意外的驚喜,也是命中注定緣分。一九九三年,她考入甘肅工業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劉霞卻意外發現自己被調劑到焊接專業,去學校報到劉霞發現自己是焊接專業裡唯一女生。

一開始劉霞也想過要放棄學習這個專業,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焊接工,也覺得這個焊接不值得學習,焊接一般的工人只要熟練了都能做,辛苦考了個大學為啥要學個體力勞動呢?劉霞心裡還有那麼一點不甘心。

在老師的帶領下劉霞開始了解和學習焊接技術,她的想法慢慢轉變了。只要是個手腳健全的人,懂怎麼使用焊接筆,不斷地去練習就可以做焊接工,但是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焊接工,永遠只能焊接最普通的物件。

相關焦點

  • 中國「女焊工」劉霞:攻克世界頂尖技術,德國專家都親自上門拜訪
    比如焊工是一種特殊作業工種,工作量較為繁重,並且長期與金屬錳接觸很容易造成慢性錳中毒,即使男人從事這方面工作的都較少,但中國女焊工劉霞作為一名女性能夠攻克世界頂尖技術,甚至德國專家都親自上門拜訪,這是怎樣的一位傳奇女性呢
  • 劉霞:從女焊工到清華博士,攻克世界級難題,用絕技「焊」為中國
    正是這樣一位女性,她以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在所從事的領域裡突破了國際技術壟斷,女焊工逆襲成為清華博士,攻克了世界頂級技術,德國人上門請教,她就是將核動力汽輪機轉子焊接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劉霞,一個看似平凡,實則光彩奪目的女焊工!
  • 中國又火了,連續攻克2項世界頂尖技術,德國教授都來學習
    焊工這個工作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是個既危險又耗費體力的工作,不過,在我國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身為女性,不僅在焊工的工作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還連續攻克了世界頂尖技術,更是吸引了德國專家前來拜訪學習,她就是我國的女焊工——劉霞。
  • 頂尖女專家婉拒美國,堅持回國攻克世界難題,讓中國技術領先世界
    如今我國又出現一位頂尖女專家,不斷婉拒美國的請求,堅持回國後攻克了世界性難題,讓中國技術再次領先了全世界!最終也有了成效,範景蓮就是其中的一位頂尖人才,多次委婉拒絕了美國的挽留,回國後立馬投入專研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防熱問題上,這可是被世界各國公認的最難攻克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如果一旦成功,也就意味著為我國的五代機殲-20也披上了「外衣」。而這項技術也會領先於世界!
  • 我國再次攻克世界難題
    我們國家再次攻克世界難題,我國的各項領域實現了突破!這次是繼美俄後第三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隨著我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國家在很多領域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中國剛成立不久的時候,在發展的過程中是極為艱苦的。在很多西方國家為了技術打壓制我國,西方國家他們就對我國實行了技術封鎖導致我們國家在技術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頭走了不少的彎路。
  • 中國攻克技術難關,困擾世界發動機難題得到突破,美國:無力阻攔
    有了如此大的成就,之所以我們國家能有現在的成就,都是我國科研人員在背後默默的付出得到的結果,面對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我國依然沒有後退一步,這次我們國家再次攻克技術難關,解決了困擾世界發動機的難題,當美國得到消息之後表示:我們已無力阻攔中國發展。
  •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勘測設計公司:攻克混凝土世界難題
    研究所技術團隊攻關多年,始終保持與知名高校合作,面向水工高性能材料、智能化檢測技術需求和挑戰,攻克了「世界級」關鍵技術難題,提出並一套研究高韌性纖維混凝土製備與應用關鍵技術,建立了成熟的技術成果體系,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練就成「高性能」技術攻關團隊。
  • 女焊工朱瑞霞為「雪龍2」立下功勳
    自1998年進江南造船廠以來,她從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氬弧焊技師、班組技術骨幹、技術創新的帶頭人,先後攻克了鎳銅管焊接變形、HDR不鏽鋼焊接、鈦合金焊接等一系列高難度問題。可以說,朱瑞霞把青春獻給了她所熱愛的造船事業。
  • 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
    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原來,我國最新研製的泵後擺火箭發射機試車成功了,據了解,我國在很長一部分時間在長徵系列的發動機都是利用這個裝置來進行實驗的,這一次的突破更讓我們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第三個擁有此一項技術的國家,因此這對我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天大好消息。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在此領域投入大量技術研發,最終成功掌握泵後擺技術。
  • 我國成功攻克直升機風洞試驗自動配平技術
    原標題:我國成功攻克直升機風洞試驗自動配平技術 日前,隨著某型直升機試驗在總裝駐川某所8米×6米風洞圓滿完成,國內首次實現對直升機前飛狀態的載荷自動配平,標誌著我國成功解決了直升機風洞試驗中的自動配平技術難題,使我國直升機研製從此擁有了更加安全高效的試驗研究平臺。
  • 他攻克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創造這一關鍵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傑出校友彭壽用幾十年的心血給出了答案——他曾攻克浮法玻璃工藝裝備的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曾僅用70天,創造了自主生產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的「中國速度」,開闢了這一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三十餘年來,彭壽始終堅守在玻璃產業研究第一線,忘我工作,不斷奮鬥。
  • 從普通農民工變身氬弧焊技師 女焊工朱瑞霞為「雪龍2」立下功勳
    自1998年進江南造船廠以來,她從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氬弧焊技師、班組技術骨幹、技術創新的帶頭人,先後攻克了鎳銅管焊接變形、HDR不鏽鋼焊接、鈦合金焊接等一系列高難度問題。可以說,朱瑞霞把青春獻給了她所熱愛的造船事業。
  • 變廢為寶 中國專家攻克角膜病治療難題
    原創性變廢為寶的透鏡之路,將為世界上受到角膜疾病困擾的人群帶來光明。採用表面鏡技術將角膜組織透鏡用於原發性圓錐角膜病治療此前未有報導。該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眼科界權威期刊《白內障屈光手術雜誌》。圓錐角膜病是以角膜擴張、變薄向前突出呈圓錐形為特徵的一種角膜病變,表現為角膜基質變薄,常造成嚴重不規則的近視散光和視力嚴重下降,通常為雙眼先後發病。
  • 攻克一世界難題,美國:我們已無力阻攔
    而我國在突破技術上時也吃了很多的苦頭,儘管我們需求向他國請求,但最終換來的還是拒絕。隨著我國逐漸走向自研道路,我們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而在這次我國也是再次登上「熱搜」,再次攻克一世界難題,而美國也是表示道:我們已經無力阻攔。
  • 我國率先攻克世界難題,美:中國又一裡程碑出現
    我國率先攻克了世界難題,就連美國方面也會無奈表示:中國又一裡程碑出現,看來很多時候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已經讓各國開始刮目相看。前進的道路並不容易國家的發展其實不僅僅局限於軍事、科技還有經濟,在這些領域之下還有非常多種類的劃分,所以各行各業的突破其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國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確實也走過不少分岔路口,最後轉轉悠悠又回到了正確的方向,雖然花費的時間會比較多一些,但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在技術存在空白的情況下
  • 攻克技術難題 朱雀二號順利完成大口徑低溫液體輸送管路振動試驗
    近日,藍箭航天順利攻克朱雀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大口徑低溫液體輸送管路設計、製造和試驗驗證難題,圓滿完成了火箭一級液氧輸送管路低溫振動試驗。複雜的工作環境給設計、生產與試驗帶來嚴峻挑戰。設計之初,工程師運用結合試驗與數值仿真的方法,基於局部非線性動力學分析方法對產品結構靜強度、低頻動特性及高頻隨機振動進行詳細分析,然後基於這些分析結果對輸送管路系統進行疲勞耐久性分析,最終對補償器及結構布局進行優化。
  • 東方糧倉攻克米糠保存技術難題
    記者近日從東方糧倉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在全國率先攻克新鮮米糠無法長期保鮮的技術難題,將米糠的保質期從4—6小時延長到10個月,經專家鑑定,該項「低溫擠壓酶解穩定化全脂米糠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並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該公司科研人員採用自主研發低溫擠壓反應器,併集合生物技術、酶解技術,首次實現了對現有傳統米糠穩定技術上質的突破,目前已獲3項國家專利。
  • 李光武 攻克「飛彈外衣」難題
    而這種減壓乾燥氣凝膠製備技術,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全過程國產化,也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成本較之前下降了90%。在專家看來,這項技術帶來的市場效益將是千億級的。而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正是弘大科技(北京)股份公司董事長李光武和他的科研團隊。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56歲的李光武留著板寸頭,一口北京腔。
  • 攻克生物學半世紀難題,「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日電 人工智慧(AI)再度發威,攻克了生物學領域一項重大難題:預測蛋白質如何從線性胺基酸鏈捲曲成3D形狀以執行任務。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晶體學或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等實驗技術來破譯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但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且未必見效。目前,在生命體內發現的2億多個蛋白質中,只有17萬個蛋白質的結構被破解。
  • 攻克兩項技術難關,青島製造助力「天問一號」
    徐連龍介紹,在「天問一號」項目中,海麗雅主要負責兩項技術,一是為火星著陸提供傘繩與傘以及探測器連結的連接技術,二是參與火星探測計劃中的「著陸試驗」。  「所以,這一次『天問一號』項目中需要攻克這兩個技術難關,他們又找到了我們。」徐連龍說,經過前面數次的合作以及技術的積累,他們對技術難點的攻克更有信心。  我們就抽調15名技術骨幹組成「天問一號」技術攻關小組,不分晝夜一門心思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