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攻克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創造這一關鍵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

2020-08-11 武漢理工大學招生辦

一塊「玻璃」承載的科技含量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傑出校友彭壽用幾十年的心血給出了答案——他曾攻克浮法玻璃工藝裝備的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曾僅用70天,創造了自主生產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的「中國速度」,開闢了這一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三十餘年來,彭壽始終堅守在玻璃產業研究第一線,忘我工作,不斷奮鬥。

彭壽,1960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董事長、法定代表人,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際玻璃協會主席。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1982年6月本科畢業於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玻璃專業,2001年獲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專業碩士學位。

心懷熱血,使命報國

1982年,彭壽以優異成績從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分配至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報到當天,一位老專家對他說:「我國玻璃生產技術還比較落後,尤其是世界先進的浮法玻璃技術中的許多難題還沒有攻克,這個重任就落在你們這代人身上。」那夜,他開始思考如何為中國玻璃工業技術貢獻力量。

1991年,被調往蚌埠院深圳分院工作的彭壽提出,中國玻璃行業要走自己的路,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他把浮法技術實驗室搬進工廠車間,帶領攻關小組研究了國內外上千份資料,做了成百上千次實驗,終於攻克了浮法玻璃工藝裝備的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0年8月,時任蚌埠院院長的彭壽又提出「以EPC為主、相關業務並存」這一全新公司業務模式,打造中國建材技術出口的「航空母艦」。憑藉他近20年的經驗與眼光,這一步不僅將蚌埠院帶入市場模式,更將其送往國際市場。

在彭壽的帶領下,蚌埠院把握先機,投入光電玻璃、薄膜太陽能等高端技術研發。如今,該院已在光電玻璃、鍍膜玻璃、薄膜太陽能電池、光伏與建築一體化材料的研發、裝備製造和產品生產技術等方面形成核心優勢,並全線打通了中國光電玻璃新材料產業鏈。

打破陳規,勇於創新

TFT液晶玻璃基板是液晶顯示面板核心部件,代表著目前全球現代玻璃規模化製造領域的最高水平。8.5代TFT液晶玻璃基板又是信息顯示玻璃行業「皇冠上的明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我國所需的8.5代TFT液晶玻璃基板核心技術完全被國外壟斷,成為嚴重製約我國顯示產業發展的難題。

2016年,彭壽帶領團隊攻關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上千次的配方試驗、連續數個晝夜的攻關、無數的心血和汗水,換來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2019年9月18日,中國首片自主研發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蚌埠下線,從點火投產到成功引板,僅用了70天,創造了自主生產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的「中國速度」。開闢了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中國製造」的新紀元,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全球少數幾個掌握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國家,對保障我國信息顯示產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彭壽還參與研發了另外幾「塊」玻璃,讓他名聲大振:0.12毫米超薄電子觸控玻璃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2017年9月,凱盛科技生產出世界第一塊大面積碲化鎘薄膜弱光發電玻璃,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全球領先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核心技術;2017年10月,國內首片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模組成功下線,標誌著蚌埠院全線打通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如今,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已達到19%,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8年4月,完全具有中國自主核心技術的世界最薄0.12毫米浮法柔性觸控玻璃問世,並實現大面積連續生產。

奮鬥不止,續寫新篇

彭壽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的同時,十分注重科研平臺建設和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蚌埠院近年來建設了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玻璃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十幾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建立了美國新澤西研發中心、德國慕尼黑研發中心、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海內外研發中心,打造了百名博士創新團隊。依託技術優勢將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他帶領企業經營業績持續保持雙位數增長,銷售額增幅高達440倍,完成了從蚌埠到上海,從上海到北京,從北京再到世界的跨越式發展;打造了「凱盛玻璃、凱盛材料、凱盛新能源、凱盛裝備、凱盛工程、中央應用研究院」六大平臺;構建了覆蓋國內外的業務網絡,產業覆蓋到「一帶一路」沿線的所有國家。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不僅關心企業的發展,還關心整個對行業的引領作用。在過去的5年,他提出20餘條建議,有力推動了建材行業的發展。

2019年,彭壽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頒證儀式後,他坦言:榮譽屬於集體。還將繼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繼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為行業創新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獲取更多新鮮招生資訊,歡迎關注「武漢理工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武漢理工大學官微、安徽新聞網、中國文明網、中國工程院官網、新華網安徽頻道

相關焦點

  • 陝西80後教授:攻克關鍵技術,成果打破國外壟斷,已是博導!
    他是年輕有為的"80"後博導,紮根秦嶺巴山之間、漢水之濱的陝西理工大學,一腔熱血,教書育人;他還是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發表核心學術論文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成果打破國外壟斷,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就是陝西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艾桃桃教授。
  • 打破國際技術壟斷 他培育出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價值連城
    說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他感觸特別深。他說,沒有奮鬥就不會攻克難關,而他的幸福就來自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的攻克。探尋小鼠身體裡的科技「生產力」生活中,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著不同的反映。在葛良鵬眼裡,6年時間裡,他帶領團隊一直潛心研究、攻克難關——探尋小鼠身體裡的科技「生產力」。葛良鵬是安徽人。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蘇州崑山一機構攻克大飛機製造「卡脖子」難題
    說到飛機製造,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及其生產裝備一直是我國大飛機製造的「卡脖子」問題。10月24日,上交大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在崑山周市組裝下線,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崑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研製的首臺500公斤液態金屬3D列印智能設備,實現了連續液態金屬3D「列印」的增材成型方法,而且產品為全等軸晶組織,鋁的強度、均勻性、一致性等性能指標,都遠遠優於傳統鑄造工藝,技術已成功申請了海內外30多項發明專利。
  • 「中國創造」打破技術壟斷 不舍晝夜築夢全球通聯
    中國電科54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30多年來投身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的設計與研發,帶領團隊填補了國內衛星通信領域多項空白,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和促進衛星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 中國5納米光刻機關鍵技術被攻克,未來將會打破壟斷嗎
    他們突破了5nm光刻機的製造工藝,他們能有這麼樣的好成績,也是離不開強有力地支持半導體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所以才湧現出了華為,中芯國際,中興通訊等優秀公司,我們已經在晶片設計,研究和開發方面擁有最先進的技術。
  • 濟南這家企業拿下兩個核電領域核心技術許可,打破國外
    12月2日上午10點,美核電氣(濟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李蘇在坐落於濟南高新區齊盛大廈的研發中心內,正帶領團隊展開對主給水超聲波流量計測試方案的討論。這又將是一款打破美國壟斷的核電關鍵儀控裝備。由於技術壟斷,現有儀控裝備不僅售價昂貴,超過千萬元,而且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還存在極大的供貨風險。
  • 打破外國壟斷 實現「中國創造」
    2000年,碩士研究生剛畢業的他被江蘇重視科研的氛圍吸引,來到南京,加入了時任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建材所所長、如今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的團隊,正式踏上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之路。混凝土外加劑是能夠顯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學物質,對提升混凝土強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混凝土用量一直很大。但2000年以前,國內混凝土外加劑的市場一直被外國公司所壟斷,且價格奇高。
  • 中科院迎來好消息,5納米光刻機關鍵技術被攻克,要打破壟斷了嗎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他們突破了5納米光刻機的製造工藝,這次真的要打破荷蘭ASML長達幾十年的壟斷了嗎?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少了最為先進的光刻機,西方國家對於光刻機的相關技術嚴防死守,我們想要突破也變得異常的困難,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自主研發出高端的光刻機,而荷蘭ASML公司能夠生產出光刻機,也是集齊了百家所長,雖然如此但是還是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中國,科研人員還是全力攻克相關技術,就在前不久也迎來了好消息,作為業界領頭羊的上海微電子,成功自主研發出了28納米的光刻機
  • 又一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
    10月25日,中國金屬學會在內蒙古包頭市組織召開了由包頭市威豐稀土電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的「國產極薄取向電工鋼關鍵製造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評價會。認為基於極薄取向電工鋼關鍵製造技術的產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原材料到成品工藝控制完全自主,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這一新材料的國產化替代。
  •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
  • 在洛「出生」的「高強高導銅合金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助力中國製造
    「航空航天、超/特高壓電器、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用銅合金服役條件苛刻、安全可靠性要求極高,長期以來,這些領域用高強高導銅合金主要依賴進口。」近日,在河南科技大學,「中原學者」宋克興教授首先介紹了這個「背景」。
  • 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重慶曆經十年研究,成果喜人
    在9月22日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獲得了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其標誌著,中國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掌握了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玻璃纖維的單絲直徑最小可達幾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二十分之一這麼細,每根纖維都由成百上千根單絲組成。玻璃纖維具有價格低廉、抗腐蝕性好、機械強度高等優點,所以自1938年,歐文斯·科寧玻璃纖維公司的員工斯萊特將其製造出來後,玻璃纖維就被廣泛使用於軍事、工業、建築等各個領域。
  • 國產核心零部件步入爆發前夜 將打破國外品牌在關鍵領域的壟斷
    無論是減速機的信任破冰,還是伺服電機的穩步發展,亦或者是控制器進入高端市場,都表明中國在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上長期受制於外資企業的情形正在慢慢發生改變。國內廠商相繼攻克了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正在穩步推進零部件的國產化,這將降低國產機器人的成本,提升國產機器人在新增裝機中的佔比,更重要的是,這將打破國外品牌在關鍵領域的壟斷。
  • 攻克全新領域,海信超聲獲得成功,終於打破了海外「壟斷」
    在全新的領域,中國的科學家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因為在前方並沒有前人給出經驗。過去多年時間裡,中國的科研人員一步步打破海外技術壟斷,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領域涵蓋各個層面,從航空航天到中國製造,每一幕都讓我們熱淚盈眶。
  • 我國自主研發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新華社成都1月21日電(記者吳曉穎)在電子科技大學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條現代化生產線上,一片片薄如蟬翼、名片大小的磁性基板材料被製造出來。這款由電子科技大學歷時10餘年研發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基板廠商壟斷市場的局面,不僅被華為、魅族、小米等手機採用,產品還銷至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憑藉「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電子科技大學鄧龍江教授團隊近日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此人是農民出身,打破國外製鹼法長達70年的壟斷,成為行業權威
    此人是農民出身,打破國外製鹼法長達70年的壟斷,成為行業權威眾所周知,許多輕化工業產品製造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鹼,例如紡織、肥皂、造紙、玻璃、火藥等等。直到一個人出世,才打破了國外製鹼法長達七十餘年的壟斷,他就是侯德榜。
  • 山東造醫療用品打破國外壟斷 惠及百姓的「威高製造」成威海驕傲
    在展覽廳內,伴隨著工作人員的講解,心臟支架系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是一款2005年由威高集團自主研製的支架,替代了進口產品。威高集團新聞中心主任王保明用數字做了對比說明——國外進口的心臟支架價格4萬元,2006年進口價格降到了26000元左右。目前國外產品價格在14000元以上,國產的僅為8000元左右。
  • 攻克兩項技術難關,青島製造助力「天問一號」
    節目中,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連龍介紹,在這一國家重大科研工程中,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麗雅」)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9月1日,記者在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採訪了負責這項技術的海麗雅技術中心主任徐連龍,聽他講講這背後的故事。
  • 三星齊聚繪九天「中國造」衛星打破測繪市場國外壟斷
    中新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三星齊聚繪九天 「中國造」衛星打破測繪市場國外壟斷作者 郭超凱 任放 高曉雷7月25日,資源三號系列衛星又添一名新成員。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資源三號03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製造晶片的關鍵材料中國企業募資50億有望打破海外的壟斷
    長久以來,全球半導體矽片行業都處於寡頭壟斷態勢,全球前五的矽片企業,共佔據了行業93%的市場份額。這一境況令人擔憂。但好在,近年來我國晶圓廠密集擴展,矽片需求量不斷增加,再加上國產替代化趨勢,以滬矽產業為首的中國半導體矽片企業,有望實現破局。1月12日,滬矽產業發布2021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本次滬矽產業將發行不超過7.44億股,募集不超過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