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國際技術壟斷 他培育出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價值連城

2020-11-30 上遊新聞

社會千姿百態,無奇不有!我們共同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掙扎,追尋屬於我們的真諦。感謝各位讀者能夠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文章哦,著一定是小編的榮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小編的文章。小編會用新穎的視角去解讀這些奇聞趣事,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潑起來,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

人物:葛良鵬

身份:農業部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

成就:帶領團隊培育出我國唯一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打破了國外多年技術壟斷。

葛良鵬正在做實驗

近日,記者來到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葛良鵬正在實驗室裡忙碌。說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他感觸特別深。他說,沒有奮鬥就不會攻克難關,而他的幸福就來自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的攻克。

探尋小鼠身體裡的科技「生產力」

生活中,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著不同的反映。在葛良鵬眼裡,6年時間裡,他帶領團隊一直潛心研究、攻克難關——探尋小鼠身體裡的科技「生產力」。

葛良鵬是安徽人。2009年,他從原第三軍醫大學(現陸軍軍醫大學)博士畢業後,就來到位於榮昌區的市畜科院紮根科研一線,到目前為止已近十年。

在市畜科院的實驗室裡,記者第一次見到榮獲2017年度「振興榮昌貢獻獎」的葛良鵬。

「今天的實驗結果還不錯,從人抗體轉基因小鼠裡篩選獲得了一批高表達的細胞株,這在開發治療肝癌的抗體藥物上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實驗10多個小時的疲憊沒能影響葛良鵬收穫滿滿的興奮。

實驗室裡,葛良鵬及其團隊所做的前期抗體藥物篩選發現工作,是目前國內外多家上市企業爭相與其籤約合作的項目。緣何這一平臺成為「香饃饃」?原來,他帶領團隊培育出了全國唯一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打破了國外多年的技術壟斷。

科研人員正在查看小鼠飼養情況

打破國際技術壟斷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

「在這十年時間裡,我從單兵作戰發展到如今的30餘人團隊,致力於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圍繞動物資源的創新開發利用,進行動物和醫學生物學交叉學科的基礎科學研究、生物工程技術開發和成果應用轉化。」葛良鵬說,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題。其中,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就是其中之一。

葛良鵬介紹,人抗體轉基因小鼠是開發全人抗體藥物的核心工具動物。但之前我國由於缺乏人抗體轉基因小鼠等抗體開發的核心關鍵技術,限制了抗體藥物的源頭創新發展,現有抗體藥物主要以仿製為主,源頭創新受限,智慧財產權和80%的市場被國外企業所控制,產業發展受制於人。

所謂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即是使用基因工程的技術手段,將鼠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置換為人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而後再通過技術手段一步步將小鼠的免疫球蛋白基因「像敲積木一樣敲掉」,最終使小鼠直接產生人類抗體。

如何掌握這一核心關鍵技術,助推產業發展?「我和團隊花了五年時間,經歷無數次失敗,終於培育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國內唯一一隻人抗體轉基因小鼠。」葛良鵬介紹,這打破了國外多年的技術壟斷,將為我國抗體產業的源頭創新提供了核心工具動物保障,對人類腫瘤、肺癌、肝癌等重大疾病和SARS等突發性生物安全事件的防控提供了源頭創新保障。

一隻鼠就能創造多個生命奇蹟

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培育到底有多難?

葛良鵬說,培育過程中最難的是把人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轉到動物體內,因為人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結構非常大、非常複雜,長度有500千字節,而一般的基因轉到動物體內的技術只能轉到10千字節左右。「這好比蓋大樓,一般的公司修建10或20層的樓房沒有問題,但修建500層以上的樓房就需要相當的技術才能完成。」

通過團隊6年的努力,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率先克服了這個技術難題,培育了中國唯一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為全人抗體藥物發現提供源頭創新保障。

葛良鵬和他的科研團隊

人抗體轉基因小鼠進入藥物開發應用階段

記者從市畜科院了解到,由葛良鵬帶領的團隊培育出的中國唯一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現已進入藥物開發應用階段。

抗體藥物是一種由抗體物質組成的藥物,是到2025年的國內十大重點領域的具體發展內容,也是目前生物製藥產業發展最快的領域。抗體藥物的發展經歷了鼠源抗體、嵌合抗體、人源化抗體和全人抗體等階段,全人抗體由人類抗體基因編碼的蛋白組成,其療效更好,副作用更低,是當前和未來抗體藥物發展的重點。而人抗體轉基因小鼠是開發全人抗體藥物的核心工具動物,是開發全人抗體藥物的戰略資源型動物。

據悉,以前人抗體轉基因小鼠的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大型製藥公司。經過多年科技攻關,葛良鵬終於打破了這一技術壟斷,培育出人源化抗體小鼠。該人抗體轉基因小鼠採用一次性超大片段轉基因技術,這樣小鼠在B細胞發育性能、抗體的表達量和抗體的親和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將對我市乃至全國抗體藥物產業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畜科院培育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主要用在腫瘤、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全人抗體藥物的開發方面。由於目前全球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品系較少,屬於稀缺資源,目前已有多家國內上市公司包括國外的公司正在與市畜科院聯繫洽談,其中多家公司已與其籤署協議進行全人抗體藥物的合作開發。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唐中明 通訊員 陳露 夏遠方 文/圖

又到了要和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了,小編真的是有些不捨得呢。喜歡小編的各位不要忘記給小編點一個關注,就在頭像旁邊,可醒目了,嘻嘻。小編依舊會每天給各位讀者朋友去更新各種社會要聞,奇人趣事,來給大家解悶,下期小編依舊會繼續努力,讓大家看到更優質的文章,我們下次再見吧,拜拜。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中國自主培育出人源化抗體小鼠—新聞—科學網
    抗體藥物是現在腫瘤治療的有效方式,而人源化抗體動物是研發抗體藥物的基礎。
  • 我市培育的全國唯一人源化抗體小鼠進入藥物開發應用階段
    我市培育的全國唯一人源化抗體小鼠進入藥物開發應用階段 2018年04月11日 12:10  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 農業部:我國基因克隆等技術已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
    唐珂稱,我國目前攻克了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與生物安全評價等8大核心技術,獲得抗蟲、抗除草劑、優質和高產等關鍵基因96個,打破了發達國家長期的技術壟斷。培育出中棉70等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使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5%。研製出轉基因抗蟲水稻、高植酸酶玉米並獲得安全證書。轉基因抗蟲玉米、抗病小麥等產品進入或完成了安全評價的生產性試驗階段。
  • 「皮卡丘」老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大阪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的岡部勝和伊川正等人,將發光海蜇的發光遺傳基因「GFP」注入到老鼠的受精卵中,從而培育出這種在黑暗中能發光的小鼠。基於此,通過採用生物發光成像或螢光成像技術,對細胞、細菌、病毒、蛋白、抗體、核酸、小分子藥物分子和納米材料等進行標記,並通過超高靈敏度相機採集其產生的微弱信號,從而了解研究對象在體內的生物學反應和過程,實時觀察動物體內腫瘤的生長及轉移、疾病發生發展過程、材料或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基因表達等生物學過程。
  • 「皮卡丘」老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早在1997年7月,「發光小鼠」就在日本大阪大學誕生了。大阪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的岡部勝和伊川正等人,將發光海蜇的發光遺傳基因「GFP」注入到老鼠的受精卵中,從而培育出這種在黑暗中能發光的小鼠。
  • 中國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打破韓國技術壟斷
    本文圖均為 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 圖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韓國之後,第二個獨立掌握犬體細胞克隆技術的國家。」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研究員說。 自1997年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綿羊「多莉」誕生,人類隨後克隆出小鼠、牛、山羊、豬、貓、兔、騾、馬等多種哺乳動物,但克隆犬卻遲遲沒做出來。
  • 秦川團隊建立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轉基因小鼠做出重要貢獻
    剛剛,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應用hACE2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研究團隊針對病毒的感染與體內複製、疾病臨床症狀及影像學、病理學和免疫學反應,通過感染冠狀病毒受體人源化的轉基因小鼠,率先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轉基因小鼠模型,突破了疫苗、藥物從實驗室向臨床轉化的關鍵技術瓶頸。
  •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培育出小鼠入選《時代周刊》09年度十大醫學突破
    小小  一般小鼠的出生幾乎不值一提,但是圖片中這個叫「小小」的毛茸茸的小傢伙的出生,卻是一個重大的科學進展,並於12月8日入選了《時代周刊》公布的2009年十大醫學突破。  「小小」是中國科學家於2008年11月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出的小鼠,此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在線發表於Nature。iPS細胞是通過轉入四種基因將來源於成年動物的體細胞(通常是皮膚細胞)重編程後得到的具有胚胎幹細胞狀態的細胞。這些細胞在培養後能夠發育為小鼠,在此研究之前,只有利用胚胎幹細胞能夠獲得這一成果。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梁凱濤圖/學校供圖3月6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
  • 新的希望:抵禦新冠病毒的抗體,可用轉基因生物來生產
    目前,科研人員已經篩選出多個候選抗體,助力新冠肺炎防控取得重要進展。 用小鼠製造人類抗體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有大量的病菌的環境中,但是,為什麼我們並非每日都生病?奧妙在於我們天生具有抵抗能力,我們具有抵抗或殺死病毒的抗體。 什麼是抗體呢?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為了克服這種缺陷,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究者們尋求以基因工程技術對鼠源性單克隆抗體進行改造,嘗試對其人源化處理。如將鼠源抗體可變區與人抗體恆定區拼接而形成嵌合抗體或將鼠抗體可變區的互補決定區(CDR區)與人的抗體的互補決定區互換構成人源化抗體等。  以上抗體技術的建立,基本解決了抗體藥物異源性的問題,促進了抗體藥物的廣泛應用。
  • 鍾南山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在會上公布,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其團隊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這一動物模型可應用於新冠治療藥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新冠致病機制等多方面研究,有效緩解了我國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缺乏的難題。該研究成果已於6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
  • 抗體發現:雜交瘤技術和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
    英國的兩位偉大的科學家科赫(Kohler)和米爾斯坦(Milstein),採用仙臺病毒作為促細胞融合劑,將小鼠骨髓瘤細胞和小鼠B細胞體外融合,產生出多種同源或異源二倍體或多倍體子代細胞,以及未經融合的親本細胞。這些細胞中只有異源雜合細胞才能在HAT選擇培養基中生存下來,其他細胞在幾天後均會死亡。這些異源雜合細胞被稱為雜交瘤細胞。
  • 專論綜述 | 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的主要優勢表現在提高動物生產性能、增強抗病能力、加快培育新品種,以及有利於建立疾病模型、生產醫療藥品和營養保健品、移植器官、保護環境等方面。目前,世界各國相繼建立了轉基因標識制度,公眾對轉基因產品安全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因此在進出口檢疫結果互認、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監管以及消除貿易壁壘等方面,需要可靠、靈敏的轉基因檢測技術。
  • 基因與轉基因技術是什麼?
    有關DNA基因與轉基因的詞我們能經常聽得到,但是我們對一些具體意思涵蓋的技術卻不太了解,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來做些什麼呢?有一所涉及生物相關的名詞比較繁瑣,我就以最通俗的方式給大家講一下。 說到基因與基因就離不開染色體,染色體是顛於基因的載體。
  • 新轉基因小鼠可用嗅覺感知光線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8日(北京時間)報導,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培養出一種能「聞」出光線的小鼠,為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嗅覺功能的神經機制提供了一種新工具
  • Nat Biotechnol:首次利用CRISPR培育出單核苷酸編輯轉基因小鼠
    然而,利用當前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替換單個核苷酸存在技術上的挑戰。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IBS)基因組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一種變體版本培育出單核苷酸編輯小鼠。
  • 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穗成功構建
    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穗成功構建  可用於抗新冠病毒藥物、抗體、疫苗的應急驗證等研究  昨日(1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廣州市第125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廣州抗疫力量發布專場),市科技局、市衛健委、團市委
  • 廣州醫科大學趙金存團隊成功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廣州醫科大學趙金存團隊成功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 最常見的實驗小鼠品系—C57BL/6小鼠、BALB/c小鼠簡介
    小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實驗動物。其原因在於小鼠和人的基因具有極高的相似度(小鼠99%的基因能在人類基因組中找到同源基因),同猴子、豬等實驗動物相比,小鼠繁殖和飼養很便宜;而且小鼠繁殖迅速,這就使得科研人員可以研究不同代次間小鼠生物學特性的變化。目前,實驗室中最常見的小鼠品系大概就是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