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Biotechnol:首次利用CRISPR培育出單核苷酸編輯轉基因小鼠

2020-11-28 生物谷

2017年3月1日/生物谷BIOON/---囊性纖維化、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亨廷頓舞蹈病和苯丙酮尿症都是由單個核苷酸發生突變導致的疾病。作為DNA的構成單元,核苷酸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腺嘌呤(Adenine, A)、胞嘧啶(cytosine, C)、鳥嘌呤(guanine, G)和胸腺嘧啶(thymine, T)。人類DNA由大約30億個核苷酸組成。在某些情形下,僅一個核苷酸發生變化就能夠導致嚴重的疾病。科學家們希望利用一個正確的核苷酸替換這個不正確的核苷酸,從而治癒這些疾病。然而,利用當前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替換單個核苷酸存在技術上的挑戰。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IBS)基因組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一種變體版本培育出單核苷酸編輯小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27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ighly efficient RNA-guided base editing in mouse embryos」。

作為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卓有成效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作用機制是在DNA雙鏈中的一個發生突變的核苷酸附近進行切割,切除一小段DNA序列。相反,IBS研究人員採用Cas9蛋白的一種變體:切口酶Cas9(nickase Cas9, nCas9),同時讓Cas9與一種被稱作胞苷脫氨酶(cytidine deaminase, CD)的蛋白融合在一起。CRISPR-nCas9-CD能夠將一種核苷酸替換另一種核苷酸,因而也被稱作鹼基編輯器(Base Editor)。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David Liu團隊和日本神戶大學的Keiji Nishda團隊已開發出這種類型的脫氨酶,並且在體外培養的細胞系中進行過測試。IBS研究人員通過將這種技術用於小鼠胚胎中,進一步推動它的發展。

IBS研究人員在小鼠體內測試了CRISPR-nCas9-CD是否能夠校正Dmd基因(編碼抗肌萎縮蛋白)或Tyr基因(編碼酪氨酸酶)中的單個核苷酸。他們在這兩種基因中都取得成功:由Dmd基因發生單核苷酸突變的胚胎發育而成的小鼠在它們的肌肉中不產生抗肌萎縮蛋白(dystrophin),而Tyr基因發生單核苷酸突變的小鼠表現出白化性狀。抗肌萎縮蛋白確實與肌肉肌營養不良疾病相關聯,而酪氨酸酶控制黑色素產生。

再者,這兩種單核苷酸替換僅出現靶位點上。這是比較重要的,這是因為它表明僅靶位點上的突變核苷酸遭受替換。論文通信作者、IBS基因組工程中心主任KIM Jin-Soo陳述道,「我們首次證實可編程的脫氨酶在小鼠胚胎中高效地誘導核苷酸替換,從而培育出具有疾病表型的突變小鼠。這是一項概念驗證實驗。下一個目標是在動物中校正基因缺陷。最終,這種技術可能允許在人類胚胎中進行基因校正。」(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原始出處:Kyoungmi Kim, Seuk-Min Ryu, Sang-Tae Kim et al. Highly efficient RNA-guided base editing in mouse embryos. Nature Biotechnology, Published online 27 February, doi:10.1038/nbt.3816.

相關會議推薦


2017(第四屆)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7.6.9 -6.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meeting.bioon.com/2017geneediting/

相關焦點

  • 打破國際技術壟斷 他培育出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價值連城
    小編會用新穎的視角去解讀這些奇聞趣事,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潑起來,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人物:葛良鵬身份:農業部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成就:帶領團隊培育出我國唯一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打破了國外多年技術壟斷。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
    11月1日,山東棉花研究中心遺傳育種團隊研究員柳展基和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教授金雙俠在《植物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的研究結果,為改良棉籽油品質和高油酸棉花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Nat Commun:在小鼠體內利用CRISPR/Cas9成功地選擇性消除腫瘤細胞...
    2020年10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是推進包括癌症在內的遺傳性疾病治療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這一研究領域正在不斷取得進展。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Sandra Rodríguez-Perales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取得了新的進展:利用這種技術消除了所謂的融合基因,這為在未來開發專門破壞腫瘤而不影響健康細胞的癌症療法打開了大門。
  • 如何鑑定CRISPR/Cas9點突變小鼠、轉基因鼠及ES打靶技術構建鼠?
    《鼠年說鼠》系列文章,每周二更新,專門解答大小鼠鏟屎官們在養鼠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繁育與鑑定類的問題,同時向大家徵集問題,任何基因編輯鼠飼養繁殖或鑑定的困惑統統可以丟給小賽,小賽會給您回復或統一在後面的內容為大家做出詳細的解答。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以往的研究利用幹細胞培養類胚胎結構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哺乳動物胚胎發育需要胚胎和胚外組織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協調發育過程中形態的變化。成功誘導幹細胞為小鼠胚胎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結合轉基因小鼠胚胎幹細胞和滋養層幹細胞,以細胞質基質為三維支架,產生了形態非常類似於天然胚胎的類胚胎結構。
  • Nat Biotechnol:在體內利用電穿孔運送CRISPR/Cpf1實現靶向突變
    Figure 1a:CRISPR/Cpf1介導的突變小鼠培育,利用CRISPR/Cpf1破壞Foxn1基因或Tyrosinase基因的功能。這些突變分別導致無毛的小鼠和白毛的小鼠。Figure 1b:通過電穿孔將Cpf1 RNP運送到小鼠胚胎中的示意圖。
  • 制定出利用CRISPR/Cas9高效編輯基因組規則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細胞通過隨機地插入一組核苷酸來修復CRISPR/Cas9系統誘導的DNA斷裂。這通常會破壞任何位於發生斷裂的DNA位點處的基因。科學家們已知細胞有時利用供者DNA來修復細胞基因組中的斷裂。然而,這種供者DNA序列本身不會自我插入到細胞基因組中的空白位點上。
  • 科學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糾正小鼠的凝血功能
    ,近日,在聖地牙哥舉辦的第58屆美國血液學會年會和博覽會上,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開發出了一種雙基因療法,其能夠將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靶向系統的關鍵組分運輸到小鼠機體中來治療B型血友病(Hemophilia B),這是一種第九因子缺乏症,該疾病通常是由於凝血蛋白缺失或缺陷引發。
  • 中國自主培育出人源化抗體小鼠—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在重慶市榮昌區舉行的第八屆中國畜牧科技論壇上獲悉,由重慶市畜科院研發的人源化抗體小鼠已經進入藥物開發應用階段,這是我國唯一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源化抗體小鼠,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所謂人源化抗體動物,是先敲除動物本身的抗體基因,然後再向動物導入人類的抗體基因,從而使動物能夠產生全人源化抗體,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黃堃、駐華盛頓記者任海軍報導:中國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
  • 「皮卡丘」老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只用一隻小鼠就可以觀察炎症發展的全過程?只需要一批小鼠就可以對腫瘤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後的變化進行實時觀測?是的,通過一種轉基因實驗小鼠就可以實現,它們體內可以表達一種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早在1997年7月,「發光小鼠」就在日本大阪大學誕生了。
  • 「皮卡丘」老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早在1997年7月,「發光小鼠」就在日本大阪大學誕生了。大阪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的岡部勝和伊川正等人,將發光海蜇的發光遺傳基因「GFP」注入到老鼠的受精卵中,從而培育出這種在黑暗中能發光的小鼠。
  • Nat Biotechnol:證實CRISPR/Cpf1基因組編輯幾乎沒有脫靶效應
    它只需要單個RNA,即crRNA(CRISPR RNA),因而組裝更加簡單;它的交錯切割模式可能促進利用所需的序列替換現有的DNA序列;它識別富含胸腺嘧啶的DNA序列,而且相對於Cas9識別的富含鳥嘌呤的序列,人們很少探討這種序列。總之,Cpf1有望擴大CRISPR基因組編輯靶位點的範圍,同時具有更好的編輯效率。
  • 基因編輯技術首次培育出「代孕」公畜,或可少用飼料和抗生素
    圖片來自pixabay.com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了可作為「代孕父親」的豬、山羊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獸醫學院的生殖生物學家Jon Oatley說,「如果我們能利用基因技術解決畜牧動物育種問題,意味著可以減少水、飼料和抗生素的投入。」
  • 三大實驗室合作Nature發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 「拯救」 衰老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一種新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 「挽救」 了早衰小鼠,這種早衰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會導致加速老化。
  • Nat Biotechnol:厄運不斷,CRISPR/Cas9基因編輯竟導致大片段DNA...
    2018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幾天前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利用CRISPR/Cas9進行基因編輯遭遇失敗(大約在15%的時間發生)時,這通常是由於Cas9蛋白持續地結合到DNA上,這會阻止DNA修復酶進入切割位點(詳情參見生物谷新聞報導:Mol Cell:揭示CRISPR/Cas9基因編輯為何有時會遭遇失敗
  • 我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培育出健康小鼠
    7月23日,《自然》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 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的全能性。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2012年,被喻為「上帝的手術刀」的CRISPR-Cas9系統橫空出世,短短的八年裡,這種工具已經應用到包括醫藥、農業、基礎科研等諸多領域。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
  • Nat Biotechnol: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比Cas9/sgRNA更優的基因編輯系統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河北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類似於Cas9,來自Argonaute蛋白家族的核酸內切酶也利用寡核苷酸作為嚮導降解入侵的基因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利用PSI-BLAST搜索工具以TtAgo和PfAgo胺基酸序列為對象,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非冗餘蛋白序列資料庫中進行搜索,從中鑑定出一種潛在的候選蛋白:來自格氏嗜鹽鹼桿菌SP2菌株的Argonaute蛋白(即NgAgo)。
  • 新轉基因小鼠可用嗅覺感知光線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8日(北京時間)報導,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培養出一種能「聞」出光線的小鼠,為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嗅覺功能的神經機制提供了一種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