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聚變」與「裂變」的再造

2020-11-24 中國軍網

聯合:「聚變」與「裂變」的再造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之際關於聯合作戰的新聞調查與思考

■本報記者 魏兵

□引子

2016年2月1日,習主席向五大戰區授予軍旗並發布訓令,強調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標誌性舉措,是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歷史性進展。

一聲號令,我軍聯合作戰的編年史,寫入了新的時代風雲。「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之下的戰區,如同一艘嶄新的艦船,駛向濤走雲飛的強軍航程。

訪戰區、觀改革、話聯合,我們試圖站在這艘新艦的桅杆上,透視戰區時代的聯合作戰新圖景。那麼,我們能夠看到什麼?

■話題一:從「終點」視角到「原點」視角

「軍官不懂本行業務在機關造成的害處比在任何部門都大」。那麼在戰區,軍官的本行是什麼,是海軍、陸軍還是空軍?都不是,而應該是聯合作戰

探訪戰區,一些故事讓我們幾度回想。細細咀嚼中,能品味到屬於未來的東西。

曾經的全軍優秀參謀,今天就是合格的戰區參謀嗎?

——某戰區聯合作戰值班中,一名參謀判讀衛星數據頗為吃力。因為過去只需考慮陸軍裝備、兵力等信息,如今要結合陸域、海域、空域等情報一同分析。而他曾是全軍優秀參謀、原軍區的情報判讀高手。

曾經的部隊優秀主官,今天就是合格的戰區軍官嗎?

——某戰區聯合作戰推演中,一位局長處置海上突發情況「犯了難」。以前參加演習處變不驚、駕輕就熟。如今前前後後修改了數次,還遲遲定不下方案。而他當過團長、旅長,帶出過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過去個個是尖子,如今進了戰區的門,為何反倒像進了大學課堂的小學生?」這一問,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戰區組建選人,要求至少有兩年軍以上機關工作經歷,且參與或組織過大型聯合軍事演習,可以說是優中選優、百鍊成鋼。

「過去軍區爐裡煉出的鋼,今天放在戰區的新鍛造臺上必然要重新淬火。出現尷尬並不是壞事,但這背後是一個更值得思索的問題……」談及此,一位戰區首長想得更深:「恩格斯說,『軍官不懂本行業務在機關造成的害處比在任何部門都大』。那麼在戰區,軍官的本行是什麼,是海軍、陸軍還是空軍?都不是,而應該是聯合作戰。」

曾幾何時,踏訪三軍演兵場,談及聯合作戰、聯合訓練之難,大家說得更多的是本單位、本軍種之難,那麼在聯合作戰邁進戰區新體制的今天,「本」字的含義是不是應該有新的註解?以什麼為本,本來又該如何?

「我們過去看聯合作戰,往往是用『終點』視角,習慣將自己固有的訓練模式、能力素質去接入聯合作戰體系,這好比拿著按過去需求鑄造的螺絲釘,硬要擰緊在一臺新機器上,能嚴絲合縫嗎?」

一位曾多次組織和參與聯合演習的局長談到,「今天,我軍聯合作戰進入了新體制、新格局,我們應該確立的是『原點』視角:即按照聯合作戰需求,更新思維、再造訓練、重塑能力,鑄出新的螺絲釘。」

他舉例說:比如波音747飛機,由450萬個零件組成,來自6個國家的萬餘家企業。而這些零件之所以能組裝在一起,成為一架翱翔九天的飛機,是因為所有零件都是按照一個需求鑄造,而不是按照各自的需求鑄造。

習主席強調指出:各戰區要高效指揮聯合作戰,落實軍委賦予的指揮權責,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推進指揮能力建設,理順指揮關係,強化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保障,扎紮實實組織部隊完成日常戰備和軍事行動任務。這正是在戰略原點上廓清了我軍聯合作戰的實踐方向。

從「終點」視角到「原點」視角,三軍聯合訓練場煥然一新:

——2月初,西北邊城,空軍某基地參謀長郭年豐帶領參謀人員,主動走進友鄰陸軍機關,協調製訂年度聯合訓練計劃,從新年度訓練「起跑」之時就規劃出聯合作戰「跑道」。郭年豐告訴記者,不僅如此,他們還規定,在機關擔負戰備值班的參謀人員,都要在基地的自主協調下,到友鄰軍種部隊機關的戰位上代職代訓,為期整整1年。

——2月末,中原腹地,陸軍第54集團軍某師展開戰備方案修訂工作。而這些戰備方案,有一群特殊的評委,即來自友鄰空軍航空兵部隊的多名專家骨幹。他們帶來了戰機載荷、空間設計參數等資料,結合陸軍部隊裝備的尺寸重量、換乘起吊等數據,一起修訂裝載計劃,為空中投送更加精準高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終點」視角到「原點」視角,東風吹來滿眼春。讓我們把時間回撥到2月2日,戰區首個工作日——

東部戰區機關某局辦公室內,《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運行規範》人手一冊,大家加緊學習;瞄準主戰定位,南部戰區機關某局會議室內,新年度工作計劃已經討論不下10次;聚焦指揮能力,西部戰區機關某局的幹部們結成對子,互學軍兵種專業知識;對表實戰要求,北部戰區機關某局果斷砍掉了10餘項偏離打仗的方案計劃;拓寬戰略視野,中部戰區機關某局交班會上,「國際軍情播報」成為第一項內容……

從「終點」視角到「原點」視角,這裡戰鼓催徵,那麼部隊又對戰區有哪些期許?一位軍種部隊的指揮員坦率直言:如果把部隊比作考生,戰區就要設計更符合作戰需求的「考卷」,如果把部隊比作廠家,戰區就要打造更符合聯合效益的「市場」。

而對此,一位戰區首長見地更為深刻:「終點」視角是從「我」看聯合作戰,從我出發;「原點」視角則是從聯合作戰看「我」,從聯合作戰出發。

莫道君行早,從聯合作戰出發,我們正踏出峽谷丘壑,走向星辰大海。

■話題二:從「棋子」思維到「棋局」思維

戰區的成立,標誌著我軍聯合作戰「坐標系」的重構。而這種重構呼喚著我們打破舊有維度,以大格局、大視野重新審視聯合作戰中的「域」「元」「權」

看得見的波瀾之下,往往奔湧著更為磅礴的力量。

一個部門的設立,為什麼激起了一場關於聯合作戰的討論與反思——

某戰區機關成立之初,前來報到的軍官們發現,戰區聯合參謀部之下設立了一個動員局,一時間,大家議論紛紛:

「戰區機關不是領著作戰部隊專司主營打仗嗎,要這個和地方打交道的部門幹什麼?」「過去的動員部門管徵兵,是不是應該放到軍種主建的序列中去?」「打現代戰爭哪裡輪得到民兵、預備役呢?」……

動員部門設在戰區機關,用意何在?

南部戰區聯合參謀部動員局參謀安亮舉了一個例子:「伊拉克戰爭,美方參戰人員中現役與非現役的投入比接近1∶1,是美軍現役軍人不夠用嗎?顯然不是。他們是形成、運用了國家戰爭體系,它如同一個巨大的彈簧,能夠承受戰爭的巨大衝擊,有效支撐聯合作戰。」

習主席多次強調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就是要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戰爭是國之戰,而不只是軍之戰。戰爭體系是國之體系,而不只是軍之體系。聯合不僅是軍事領域內部各要素的聯合,同樣也要求軍、民實現深度融合,這是打造聯合作戰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在這種戰略視野和思維下,才能準確把握理解習主席、中央軍委在戰區機關設立動員部門的決策意義。

關於動員局的議論悄悄平息,由此引發的聯合作戰觀念更新,卻漸漸形成一個新的思想「風暴眼」——

一位將軍坦言,在戰區新體制下籌劃和推進聯合作戰,必須從「棋子」思維跨越到「棋局」思維。比如過去組織聯合演習,陸軍「搭臺」,就讓空軍飛機象徵性地來飛幾圈;空軍「坐莊」,就讓陸軍坦克來跑幾趟擺樣子……唱主角、露頭臉的都是本軍種、本單位,這是「棋子」思維;腦子裡只有「讓我練、讓我飛、讓我打」,這也是「棋子」思維。如此聯合,戰鬥力不過是流沙上的大廈。

只知「棋子」不知「棋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聯合作戰、聯合訓練才會年年都上「一年級」,總是在低層次徘徊。

那麼往深裡想,跨入戰區新體制,如果眼睛還是盯著「一畝三分地」,只會盤算本戰區幹什麼,甚至只會盤算部隊能幹什麼,是否也是一種從五十步到百步的「棋子」思維?更新到「棋局」思維,就會始終想著體系能幹什麼、全局能幹什麼、聯合能幹什麼。更新到「棋局」思維,就不會糾結於誰主誰次、誰先誰後、誰多誰少……

戰區的成立,標誌著我軍聯合作戰「坐標系」的重構。而這種重構呼喚著我們打破舊有維度,以大格局、大視野重新審視聯合作戰中的「域」「元」「權」。

一位來自海軍的指揮員這樣思考:我們一直在說要克服「大陸軍」思想,那麼強調自身重要性的「大海軍」「大空軍」思想,難道就不存在嗎?我們一直強調「海權」「空權」「信息權」,難道「陸權」就無足輕重嗎?

一位來自空軍的參謀這樣理解:未來聯合作戰行動,必然是多元力量、多域展開、多權制衡,既要摒棄「陸戰過時」「陸軍無用」的思想,又要摒棄「大陸軍思維」,才能讀懂習主席既決策成立戰區,又決策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的戰略擘畫,真正把握住聯合作戰的規律特徵、制勝機理。

「明日」並不都在「今日」的延長線上,制勝未來,靠的是誰更具有創造力。在「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下推進聯合作戰,不僅要適應「棋局」,更要設計「棋局」。

談及此,南部戰區聯合參謀部聯合訓練局局長鄭國躍坦言:作為戰區機關人員,要善於當「導演」,而不僅僅做一個執行者,才能在更高層次上推進聯合訓練。他告訴記者,戰區年度聯合訓練計劃,只有薄薄幾張紙,雖不如在軍區時制訂的訓練計劃那麼轟轟烈烈,卻是依據實際任務崗位、實際作戰環境、實際指揮系統、實際武器裝備展開的更新更精確的聯合作戰「圖紙」。

按「圖紙」設計訓練,實現以聯合訓練牽引軍種訓練、以戰役訓練牽引戰術訓練、以指揮訓練牽引行動訓練的「棋局」之變,不僅將重塑部隊面貌,還將重新定義我們的戰爭、戰場與對手。

■話題三:從「芯」的同化到「心」的同化

戰區臂章的色彩隱喻,折射出一種文化命運的展開。聯合文化確立與否,決定了我們的聯合作戰是「八仙過海」還是「眾人划槳」,我們的戰鬥力之鋒是「鍍金」還是「合金」

前來某戰區機關報到的軍官們領到新臂章的那一刻,一位將軍忽然發問:

「誰能說說,戰區臂章的顏色,為什麼和所有軍種的臂章顏色都不一樣?」

「因為我們以後『誰』也不是了……」臺下有人小聲嘀咕。

「不,因為以後我們『誰』都是!」

將軍的話斬釘截鐵,臺下一片沉默,不少人陷入了沉思。

歷史學家說:「戰爭的精華,不是在勝利,而是在於文化命運的展開。」改革的成敗,聯合的成敗,同樣在於文化命運的展開。身穿迷彩服,就不能在軍種不同的色彩中迷失。戰區臂章的色彩隱喻,其意在消除軍種間的隔閡,打造適應聯合作戰的軍事文化新形態。

一位局長坦言:關於聯合,我們現在說得更多的是「芯」的問題,如何在信息化層面上推進聯合作戰;其實更深刻的是「心」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在文化層面上推進聯合作戰。

然而,最難破的恰恰是「心中賊」,一位戰區首長意味深長地說,如果說我們要妥善應對當前的安全威脅,那麼不能忘了還有一個對手,就是我們內心制約「聯合」的思想禁錮、觀念梗阻。

——你在陸軍可以聽到「鐵甲」文化,在海軍可以聽到「藍鯨」文化,在空軍可以聽到「雄鷹」文化,在火箭軍可以聽到「神劍」文化,那麼你可曾聽到過以「聯合」為標誌的軍事文化?

——某戰區組織各局局長分別提交聯合作戰體系需求方案,首長用眼一掃方案就知道出自誰之手,因為各位局長在自己出身的軍種領域條分縷析、一針見血,在其他軍種領域則語焉不詳、一帶而過。

——一位戰區首長疾呼,儘快編撰「聯合作戰辭典」,建立統一的聯合作戰語言體系。因為沒有共同的語境,同一個名詞,不同軍種出身的軍官表述各不相同,談論工作計劃都頗費周折。

當下正在推進的國防和軍隊改革,以聯合作戰需求為牽引,對作戰指揮體制、作戰力量結構、作戰保障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等,進行全方位全要素的系統重建、重組、重構。從本質上講,這是以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確作戰、聯合制勝為價值目標重塑軍事文化形態的過程。

在聯合文化的視野內,一些變化正悄然發生,不斷勃興:

比如標準文化——

曾幾何時,小到一顆螺絲的尺寸統一,大到三軍數據共享,條塊分割、自成體系,處處是壁壘,事事有藩籬。官兵們苦不堪言:「就像兩條高速路的交匯口是一座獨木橋,再好的司機也只能踩剎車!」

而今,東部戰區在「起跑」階段就確立標準化意識,消除聯合作戰的「數據時差」,打通軍兵種指揮鏈路,確保作戰信息流轉高效有序。此外,他們還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信息安全防護和備份系統,確保信息系統全時段安全運行。

比如矩陣文化——

一位戰區首長談到: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我軍軍事組織形態由縱向結構變為矩陣結構,大家熟悉的上下級關係,變為更為複雜的多點交互式關係,這給不少幹部帶來困惑。

從打仗角度審視這種交互關係,西部戰區設置「小核心大外圍」門檻,大膽過濾,一下子砍掉了與聯合作戰指揮關聯不大、作用發揮不明顯的數十個指揮席位,同時對職能相近、任務交叉的席位果斷「關停並轉」,融合消化10餘個席位。指揮席的「減法」做出了指揮效率的「加法」,情報預警、緊急出動等反應時間都比過去大幅縮短。

如果說編制體制聯合是「形聯」,文化聯合就是「神聯」。聯合作戰不僅要通過體制編制調整實現組織形態的重組重塑,還要通過聯合文化的培塑和引領,實現形和神、標與本、表及裡的深層次轉型。

一位將軍參加國際聯演聯訓歸來談到:外軍在聯合作戰中,除了組織、條例和技術的聯合之外,還提出了一個「智慧聯合」的概念,這對我們很有啟發。

一位參謀經歷聯合作戰值班之後感慨:長期以來,我軍各軍兵種根據自身傳統和精神模範建立起了與眾不同、個性鮮明的行為哲學,置於聯合作戰的大背景下來審視,如何才能共鳴、共振?我想就是「請忘記我,請記住我們!」 

聯合文化確立與否,決定了我們的聯合作戰是「八仙過海」還是「眾人划槳」,我們的戰鬥力之鋒是「鍍金」還是「合金」。著力打造以聯合文化為內在支撐的新戰鬥文化形態,是我軍聯合作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必然選擇。

採訪臨近結束,時間已是深夜,南部戰區副司令員常丁求給記者打了個浪漫的比喻:「戰區是個『小男孩』,現在看著筋骨還弱,卻天然有著戰鬥的基因,讓他茁壯成長,將來力氣一定比女孩大!我們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

祝願我們剛過「百天」的戰區!祝願我們正如早上八、九點鐘太陽般的聯合作戰實踐!

(本報特約記者趙凌宇、李華敏、石斌欣、高 毅、楊 進協助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原標題: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日前,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峰會主題是,如何加強核設施和核材料的保護,防止出現核事故。迄今,核裂變能一直存在三大問題:能否安全運轉;原料能否保障供應;核廢料如何安全儲存。目前,幾個大國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都在積極研究從核裂變邁向核聚變。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反應        在自然界中,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並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
  • 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技術超前
    華龍一號效果圖【環球軍事報導】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7日援引《科技日報》的報導說,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設一座能在一個地方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混合反應堆。該項目正在一個軍事研究設施展開。最近,設在四川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了相關概念設計。該院負責研製中國的核武器。
  • 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被稱太超前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設一座能在一個地方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混合反應堆。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7日援引《科技日報》的報導說,該項目正在一個軍事研究設施展開。最近,設在四川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了相關概念設計。
  • 核聚變與核裂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什麼是核聚變?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  核聚變的核一般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
  • 聚變優勢那麼明顯,為何世界上的核電站全是用裂變發電呢
    隨後人們發現重核發生裂變,輕核出現聚變都會帶來質量損失。隨後人們似乎找到了新型能源的鑰匙。 似乎看起來人類對兩種技術的掌握程度差不多。
  • 聚變裂變一體式,科學家提出了混合式核反應堆,安全性更高
    向該等離子體中注入粒子能量為100keV的中性束會產生高能氘和氚離子,並保持氘離子和氚離子相互碰撞,形成氦核,從而釋放出高能中子,這些中子可以自由通過真空室的壁,等離子體在真空室的壁上保持磁場,進入核燃料區域後,放慢速度,它們支持重核的裂變,而重核是混合反應堆釋放的主要能源」,SB RAS Budker核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德烈·阿爾贊尼科夫(Andrei Arzhannikov)教授說。
  • 核聚變和核裂變都能獲得能量,能否根據這個原理造出「永動機」?
    有關核聚變和核裂變反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簡單地講就是,核聚變就是指我們把一堆輕原子用力「捏」在一起,讓它們變成更重的原子,而核裂變就是指我們用力將重原子「掰開」,讓它分裂成較輕的原子。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中國造核心安裝到位,可控核聚變技術迎突破進展
    核聚變原理自從上世紀30年被物理學家提出到現在整整近90年一直風平浪靜,不過就在最近可控核聚變迎來重大突破。所謂的託卡馬克裝置就是一種利用磁效應約束能力來讓核聚變進程達到受控狀態的環形裝置,這個裝置也是可控核聚變的核心。2019年9月,由中核集團為主力的中法核工業聯合體籤訂了與ITER組織的託卡馬克裝置的安裝工程,ITER也在今年完成了託卡馬克裝置的壓力容器底座吊裝工程。託卡馬克裝置的中央是環形且真空的,外圍都是線圈,所以只要通入需要的電流就會在其真空內部產生強力的螺旋形磁場。
  • 流量裂變到用戶聚變,支付寶升級如何1天引來2億人的關注?
    支付寶的用戶運營把控傳播的裂變與聚變在基於社交網絡的營銷下,品牌需要掌控兩個時期的效果轉化:一是裂變時期,二是聚變時期。裂變時期聚焦的是傳播規模。品牌常常通過個人頁面分享、好友關係鏈分享,實現用戶自我裂變。
  • 北京:攻克核心技術 中關村從「裂變」走向「聚變」
    北京:攻克核心技術 中關村從「裂變」走向「聚變」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6月01日 21:29 A-A+ 前不久,中關村管委會與教育部科技司聯合發布了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在12家高校率先建設技術轉移辦公室,通過共享、授權等方式實現成果轉化落地。  眼下,北京市把創新發展作為唯一出路。以中關村一區十六園為引領,「高精尖」產業在中關村經濟總量中佔比穩定在七成以上。
  • 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進入組裝,堪稱「小太陽」比核裂變電站先進
    據了解,核聚變能源利用的技術水平比核裂變核電站更先進。該聚變反應堆是一個等離子反應堆,其中的帶電等離子為原子聚變,釋放巨大能量提供了理想場所,也是極少數昂貴的「小太陽」之一。據了解,該聚變反應堆由數百萬個獨立部件組成,且每個部件都由從世界各地的合作商專門製作和裝配,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 亮點紛呈,2019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的聚變與裂變
    依託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行業號召力和資源優勢,以及智能產業各方的鼎力支持,全球人工智慧大會的聚變與裂變效應同步顯現,已成為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世界盛會,具有展示創新成果,引領科技風向,促助生態繁榮的標杆作用。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隨著受控核裂變發電獲得成功,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核電站建設迅速展開,並投入商業運行。在核聚變實現後,同樣,人們也試圖能和平利用受控核聚變,如建立受控核聚變發電廠。與利用核裂變發電相比,利用受控核聚變的能量來發電具有許多優點:一是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核聚變比核裂變釋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二是資源蘊藏豐富,作為重核裂變主要原料的燃料鈾,目前探明的儲量僅夠使用約一百年,而 輕核聚變用的燃料氘在海水中儲藏豐富,1升海水可提取30毫克氘,通過聚變反應能釋放出相當於300公升汽油的能量。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託卡馬克能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大衛·金厄姆在接受Live Science採訪時說:這真是太令人興奮了。很高興看到數據通過,能夠得到高溫等離子體——這可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科學事實還是虛構?10個科幻概念的合理性。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 關鍵詞 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 1 基本原理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裂變能是重金屬元素的核子通過裂變而釋放的巨大能量。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從技術聚變到商業裂變 華為雲年度峰會激蕩產業新十年
    事實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雲+AI+5G的時代已經真正來臨,技術聚變將極大推動商業裂變。魯勇認為,2020年將會是雲、AI、5G三大技術發生聚變反應的元年。技術發展在加速,技術賦能也在加速,正如半個世紀前誕生的AI,在今天卻因為5G建立的廣泛聯接和雲提供的算力支持而正在加速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