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省首例可拆剪人工鈦聽骨聽力重建術獲成功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海口8月26日訊(記者範南虹 通訊員侯曉藝)「能聽見,和從前一樣清晰!」18歲的少年王某微笑著向護士說道。今天上午,記者在海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採訪,看到這溫馨的一幕。這是我省首例可拆剪人工鈦聽骨聽力重建術。

  該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符徵告訴記者,因為中耳炎,3年前,小王左耳聽力就不斷下降。幾天前,左耳流膿的小王入住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經醫生檢查,發現小王左耳鼓膜後上邊緣穿孔,穿孔內可見膽脂瘤,聽力測試表明,小王左耳氣導下降32分貝,屬傳導性耳聾。

  符徵等人經過術前評估討論認為,小王的左耳可通過安裝人工聽骨進行恢復。「人工聽骨由鈦材料製造,它最大的特點是可塑性強,可根據病人耳骨的情況進行拆剪。此外,人工聽骨安裝與人體基本上不會發生排異作用,很穩定。」

  術前,醫生為小王清除了左耳的膽脂瘤,將可拆剪人工鈦聽骨安置在鐙骨與錘骨柄之間,重建起了小王的聽骨鏈,手術獲得成功。

  據了解,用可拆剪人工鈦聽骨進行聽骨鏈重建術是一項當今國際耳科聽力重建手術,此手術首次在我省實施。符徵提醒,中耳炎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海南天氣炎熱,四周環海,孩子們經常遊泳、嬉水,很容易使耳朵受到感染髮炎。他建議,遊泳時應避免將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過鼻咽部而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另外,長時間用耳機聽高分貝的音樂,也容易引發慢性中耳炎。

相關焦點

  • 州一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聽力重建術
    州一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聽力重建術 2020-10-19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人工聽骨:讓聽力障礙患者重回有聲世界
    術後,醫務人員為李女士做耳內鏡檢查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素鳳)8月26日,婁底市中心醫院八病室(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病房裡,在該院順利接受了左耳人工聽骨聽力重建術的李女士正和該科主任由於李女士患有多年的中耳炎,隨後,她的左耳又痛又癢,並開始流膿,原來聽力較好的左耳聽力下降得非常快。作為生意人,聽力障礙為其帶來了諸多不便,先後七次輾轉各地求醫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聽力反而持續下降。8月11日,李女士聽人介紹到婁底市中心醫院門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時,從接診醫師八病室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李泉那裡聽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可以手術治療,通過鼓膜修補及安裝人工聽骨重建聽力。
  • 男子從小聽力下降,左耳反覆流膿?一次手術成功讓他重建聽力
    近日,湘雅常德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成功為1名中耳膽脂瘤患者行經外耳道耳內鏡下人工聽骨植入術。經過耳鼻喉科專家團隊近2小時的精細操作,在為患者徹底清除膽脂瘤病變的基礎上,為該患者重建了聽力,推進了常德地區耳顯微外科的進一步發展。
  • 新疆首例人工骨橋植入術幫助19歲哈薩克女孩患耳重獲聽力
    原標題:新疆首例人工骨橋植入術幫助19歲哈薩克女孩患耳重獲聽力亞心網訊(記者 宗合)吉木乃縣19歲哈薩克族姑娘加德拉因為右耳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閉鎖、聽小骨發育畸形導致右耳聽力嚴重損失,於2017年8月11日在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耳鼻喉診療中心實施了人工骨橋植入手術以後,這也是我們新疆首次人工骨橋植入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成功。
  • 先天性中耳膽脂瘤手術成功,張朝梅團隊為13歲男孩重建聽力!
    6月7日上午,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耳科主任張朝梅帶領耳科團隊成功為一名13歲左耳耳鳴、聽力下降男孩,在清除膽脂瘤病變的基礎上,進行了人工聽骨聽力重建。1年前,男孩無名誘因聽力下降,於多家醫院診斷,都無法確診。
  • 省醫成功完成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程曦)4月22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省醫19日成功完成了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的個體化定製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據悉,該手術使患者髖關節置換翻修後的髖臼骨缺損得到精細化及個體化的完美重建,恢復髖關節功能,解決了複雜人工髖關節置換翻修後骨缺損個體化重建的臨床難題。
  • 廣東完成全國首例雙側骨橋植入 6歲先天耳聾患兒獲得聽力
    原標題:6歲先天耳聾患兒獲得聽力 一些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患兒無法通過傳統的聽力重建手術以及助聽器來獲得聽力,只能生活在無聲世界。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完成全國首例雙側骨橋同期植入手術,幫助一名6歲的耳聾患兒聽到了世界的聲音。 這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吳佩娜帶領的人工聽覺植入團隊完成。
  • 聽力不好到底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聽力不好到底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
    而海南的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養殖食蟹猴非常有利的自然條件。 隨著世界醫學研究不斷增長的需求,食蟹猴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2003年,身為海富實業董事長的蘇世華看到實驗動物廣闊的市場前景,乾脆就創辦了海南金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實驗動物———食蟹猴的繁育。  從公司創建開始,蘇世華就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能培育出純淨度高的食蟹猴,項目再好,海南的環境再好也無濟於事。
  • 願為您的耳朵帶來「溫度」——邵陽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人工聽小骨...
    邵陽新聞網10月11日訊(通訊員李薰)近日,邵陽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鄭建華,又一次成功地為一名因左耳反覆流膿、聽力下降、頭痛耳鳴困擾10餘年的中年患者進行了顯微鏡下改良乳突根治術、外耳道成型術、人工聽小骨植入聽骨鏈重建術。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香港中大成功進行亞洲首例全植入助聽器手術
    新華網香港11月25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25日表示,該校醫學院早前成功進行了亞洲首例全植入助聽器手術。接受手術的3名病人均表示效果良好。  中大醫學院在今年2月至6月間,成功為3名年齡介乎35至56歲、患有中度至嚴重聽力損失的人士進行該項手術。
  • 靖邊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人工聽小骨植入 讓患者重獲新聲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靖邊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人工聽小骨植入 讓患者重獲新聲 近日,靖邊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專家李陽的幫助下,成功完成了第一例耳內鏡下鼓室成形、人工聽骨鏈植入
  • 靖邊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人工聽小骨植入 讓患者重獲新聲
    靖邊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人工聽小骨植入  讓患者重獲新聲近日,靖邊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專家李陽的幫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優化營商環境倒計時
    直面企業痛點難點堵點  4月13日,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央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政策甫一發布,海南全省上下迅速行動。省長沈曉明主持三場座談會,與行業龍頭企業代表、外商及外籍人士代表、企業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展開討論,主題只有一個:優化營商環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沙市醫院首次成功救治潛水病患者
    他成為該院新建高壓氧艙成功救治的首例患者,由此也改寫了以往三沙居民潛水病救治時須轉回海南本島的歷史。  潛水病又稱「減壓病」,一般是潛水作業人員上浮過快,溶解在體液中的氣體無法及時析出導致,在三沙漁民中比較常見,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會危及生命。昨天,陳志苗在鴨公島海域潛水作業時不慎患上這種病,一度重度昏迷,情況十分危險。  獲悉情況後,三沙市委、市政府緊急組織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