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巖土所從風化土的崩解特性解析華南地區崩崗災害的孕育機制...

2020-12-06 巖土在線

崩崗是一種災害嚴重性僅次於滑坡和泥石流的地質侵蝕災害,被學術界稱為「生態潰瘍」。我國崩崗災害集中在長江以南熱帶、亞熱帶的花崗巖、玄武巖風化殼形成的丘陵區,大致與華南海岸線相平行。

崩崗是一種災害嚴重性僅次於滑坡和泥石流的地質侵蝕災害,被學術界稱為「生態潰瘍」。我國崩崗災害集中在長江以南熱帶、亞熱帶的花崗巖、玄武巖風化殼形成的丘陵區,大致與華南海岸線相平行。據調查,僅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8省就有大、中、小型崩崗近23萬個,崩崗總面積超過12萬平面米。崩崗面積在地質災害覆蓋總面積中所佔比例不大,但造成的損失極其嚴重。

目前,崩崗災害業已成為華南地區水土保持與災害防護的突出與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其根本機理認識模糊,導致災害治理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久治不愈」的怪象。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張先偉副研究員從崩崗風化土特有的巖土性質出發,重點調查花崗巖與玄武巖風化土的崩解特性對崩崗孕育形成的啟動作用。研究表明,我國華南地區的高溫溼熱氣候引起的反覆乾濕交替會破壞土體的顆粒團聚性,增強土的分散性,隨著乾濕循環次數的增加,崩解率與崩解速率增大;而突降暴雨天氣會引發風化土更加劇烈的崩解現象,這反映出風化土特殊的顆粒成分與結構特性是造成崩崗災害孕育的本因,而當地的氣候環境是引起崩崗災害啟動的外因,崩崗災害的防護與治理應加強監測氣候環境變化對土體崩解性的影響,必要時需對防護工程進行保溼、防水措施。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472292)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資助(2018363),提出的一種巖土崩解試驗裝置及使用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ZL201310347377.X)並量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到Engineering Geology,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中國科學:技術科學等學術期刊。

論文連結:1 2 3

圖1 典型崩崗地形圖

圖2 風化土的崩解曲線

圖3 花崗巖風化土的崩解過程

相關焦點

  •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9年「陳宗基講座」暨巖爆孕育機制...
    4月26日,由《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編委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編輯部、東北大學承辦的《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9年「陳宗基講座」暨巖爆孕育機制、預測模型與災害控制高端論壇在瀋陽召開。
  • 武漢巖土所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
    2019年11月18—21日,China Rock 2019第十六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在北京九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博士生薑玥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 陳祖煜院士訪問武漢巖土所作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
    10月9日下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作客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論壇,並作「梯級水庫風險分析與安全設計標準」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中囯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盛謙主持。報告會結束後,陳祖煜院士還與部分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針對巖土工程穩定性和風險分析方法進行了深入交流。   陳祖煜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水利水電與土木工程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分會副理事。
  • 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我國南海的珊瑚鈣質砂顆粒具有的不規則形狀、表面粗糙且多稜角、易破碎的特點,使其與常規陸源砂相比具有更為複雜的工程力學特性,珊瑚鈣質砂在加載受力過程中的顆粒破碎和形貌變化特徵對於深化鈣質砂土變形破壞影響機理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 武漢巖土所基於土水密度的黏土吸附水確定方法取得進展
    吸附作用主要由短程範德華力和長程庫侖力控制,依賴於礦物的表面特性如比表面積和陽離子交換能力等。如何科學的定義及定量確定吸附水的含量是巖土工程及水文地質多個領域中的難點問題。武漢巖土所董毅研究員長期致力於長期致力包括非飽和土測試技術與理論在內的多相巖土介質力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
  • 武漢巖土所深部開挖誘發斷層滑移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斷層滑動地震機理一方面有益於該類型突發災害的預測及防控,另一面能夠驗證實驗室觀測到的地震模式、並建立實驗室地震與自然界地震之間的聯繫。伴隨著國家「深地」戰略目標的實施,我國深部巖石工程越來越多,同時面臨更為複雜的地質環境和一系列工程災害風險。
  • 武漢巖土所揭示了土體脫溼過程中的自固結行為
    武漢巖土所董毅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包括非飽和土測試技術與理論在內的多相巖土介質力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SFC-51779254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 CMMI-1363315, CMMI-1622781的聯合資助,發表於巖土工程權威期刊《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論文題目「Drying-Induced Consolidation in Soil」。
  • 武漢巖土所在天然氣水合物沉積物相平衡理論上取得進展
    武漢巖土所科研人員考慮沉積物與孔隙水的物理化學作用,得到孔隙水化學勢的準確表達形式,依據相平衡條件下水與水合物晶格化學勢相等的條件得到了適用於水合物沉積物的廣義相平衡方程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一種開發潛力巨大的新型能源,廣泛分布於海底沉積物中。水合物的相平衡條件指水合物與水穩定共存時的溫度、壓力條件,是水合物資源儲量評估和開採工藝設計的依據。
  • 國際SCI期刊《天然氣科學與工程》高級編輯潘哲君等到武漢巖土所交流
    國際SCI期刊《天然氣科學與工程》高級編輯潘哲君等到武漢巖土所交流 2017-06-21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中 小】 語音播報   6月19日,應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琦邀請
  • 武漢巖土所多孔介質流固耦合有限元穩定化求解技術研究獲進展
    多孔介質滲流-應力耦合模型(Biot模型)在巖土工程領域有著重要應用。巖土結構的響應是固體骨架與孔隙流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所採用的單元需要滿足Babuska-Brezzi條件或其等價的Zienkiewicz分片插值試驗條件。
  •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2019-07-09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巖土工程勘察常見問題分析
    3 勘探工作量的問題 巖土樣本數量和原位測試數量滿足不了統計計算或規範的要求,影響了相關強度和變形驗算等相關巖土參數代表性 表現在主要土層的取樣或原位測試數量不足,或者是取樣的代表性較差,不能準確反映地基土在橫向和縱向上的變化特點; 主要土層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其工程特性變化較大,沒有加密勘探點查清地層變化情況; 進行勘察場地液化評價的勘探點的數量深度試驗點間距不能滿足規範的最基本要求
  • 武漢巖土所在節理巖石剪切過程中滲透演化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節理廣泛存在於巖體中,是流體在巖石中的主要滲流通道,影響著巖體的力學特性和水力特徵。節理剪切過程中的滲透率變化會影響流體在節理巖體中的流動。研究不同應力條件下,節理剪切過程中巖體節理滲透率演化規律及其機理,對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的開採以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地質工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 基因組所揭示「一分鐘長一英裡雜草」的快速生長機制
    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題為「Mikania micrantha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並非新冠發源地,11月下旬或已人傳人
    中國科研人員通過全基因組數據解析發現,病毒是從其它地方傳入。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官方網站消息,該園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和北京腦科中心,收集了全球共享到GISAID EpiFluTM資料庫中覆蓋四大洲12個國家的93個新冠病毒樣本基因組數據(截至2月12日),通過全基因組數據解析發現: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新型
  • 巖土工程基礎知識:巖土工程從工程實踐角度包括的範圍
    (1)巖土作為支承體房屋建築、道路、橋梁、堆場、大型設備等等,都建造在巖土上,巖土作為地基,作為支承體,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承載力和變形問題。(3)巖土作為材料填方工程,特別是大面積高填方、填海造陸,要用大量巖土作為材料。圍堰、水壩、路堤等也用巖土為材料。這些工程除了研究其穩定和變形外,巖土材料的選用和質量控制是主要問題。
  • 巖土工程師——巖土地質與巖土工程專業
    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巖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  巖土工程(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巖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基本術語標準》)。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針對乾旱災害問題,近些年來工程地質界圍繞乾旱氣候-土體相互作用方式、作用結果、監測技術及對策開展了大量研究,在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工程性質響應過程及災變機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在土體蒸發、收縮、龜裂過程及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彌補了工程地質領域在乾旱氣象災害方面的研究空白,為指導乾旱地區的工程地質實踐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 華中、華東、華南、華北,哪個地區的經濟實力最強?
    我國一共有7大地區,分別是華中、華東、華南、華北、西南、西北、東北。每個地區都包括了幾個省區,每個地區的人口、經濟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有的地區人口不夠多,經濟也不夠發達。那麼,華中、華東、華南、華北,哪個地區的經濟實力最強? 華中。
  • 韓國氣候災害管理機制評鑑
    2000年開始,災害問題的立法逐步系統化。誕生了基本法:《災害與安全管理基本法》、《火災服務基本法》和《民間防衛基本法》等。《災害與安全管理基本法》闡述了災害管理的基本理念,強調了應急對策、災後重建方面的「快速反應」機制,詳細規定了災害發生時各個機構如何保證災難及安全信息「暢通無阻」,指揮命令「立即執行」,「迅速重建」恢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