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所揭示「一分鐘長一英裡雜草」的快速生長機制

2020-11-27 騰訊網

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題為「Mikania micrantha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apid growth」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該成果由基因組所主持,聯合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深圳市仙湖植物園等單位共同完成,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進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論依據。

薇甘菊,名字甜美、模樣清新。可殊不知,它卻是外來入侵的「瘋狂」植物殺手,又叫「一分鐘一英裡雜草」,生長速度快,以「死亡纏繞」為殺手鐧,可匍匐變身「地毯」,也可順藤蔓形成覆蓋,給其他植物和生態造成危害。薇甘菊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隨後入侵到東南亞、南太平洋的多個國家(圖1),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薇甘菊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現在已擴散到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並發生大規模危害,對農林生產、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嚴重的生物安全威脅,據統計,僅珠三角地區每年因為薇甘菊的泛濫造成的生態經濟損失就近10億元。其中,深圳是國內受薇甘菊侵害的「重災區」,受害面積超過2700公頃,尤其在山區、森林、水庫周圍等生態敏感區,薇甘菊危害更為嚴重,如不嚴加防控還有迅速擴大趨勢。然而,當前對於薇甘菊的防治措施主要還是人工/機械清除和化學防治,人工/機械清除費財費力,化學防治專一性不強,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

圖1 薇甘菊危害及全球分布圖

為從根本上解析薇甘菊快速生長和入侵的機制,研究團隊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和土壤宏基因組學技術,從薇甘菊的光合作用、化感物質、與土壤微生物作用等幾方面揭示了其快速生長和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薇甘菊屬於C3植物,但可在白天和夜晚分別利用不同的光合途徑進行CO2的固定,使其淨光合速率接近於C4植物,充足的碳水化物導致了它的快速生長特性。同時,薇甘菊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化感物質有效地富集固氮菌和氨化細菌,加速了根際土壤的養分循環,為其快速的生長提供充足養分(圖2)。

圖2 薇甘菊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

該成果系統地揭示了入侵植物薇甘菊快速生長和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機制,對於下一步從分子水平開展精準靶向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利用基因組學技術開展入侵生物的防治提供了參考,為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

該項目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深圳市科創項目、城管局科研項目支持。

微信加群

iPlants,專注植物最前沿。投稿、商務合作、轉載開白名單等事宜請聯繫微信ID:

相關焦點

  • 薇甘菊如何快速生長和入侵?中國學者阻擊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
    薇甘菊又叫「一分鐘一英裡雜草」, 也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其生長速度快,可攀爬、抑制或殺死其他植物,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日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關於重要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
  • 我科學家摸準植物殺手薇甘菊「行兇」機制
    )的研究成果,多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進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論依據。薇甘菊又叫「一分鐘一英裡雜草」,屬蔓藤植物,繁殖能力強,既可有性繁殖,又能無性繁殖。生長速度快,可攀爬、抑制或殺死其他植物,被稱為「植物殺手」、「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薇甘菊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隨後入侵到東南亞、南太平洋的多個國家,已被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
  • 中日團隊首次揭示:基因成簇排列是水稻抗雜草的關鍵
    近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團隊聯合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5年攻關,首次揭示了相關基因在基因組上成簇排列是水稻合成對抗稗草的「生化武器」稻殼素的關鍵,同時證實這樣的基因成簇進化事件,通過趨同進化在植物界已獨立發生了多次。
  •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為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生物體進化出一套保護機制來監控DNA損傷並及時修復,這一機制即為DNA損傷應答。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郭彩霞研究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唐鐵山研究組合作,通過質譜技術發現跨損傷合成DNA聚合酶Polη第457位蘇氨酸能發生一種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氧連糖基化修飾(O-GlcNAcylation)。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2020-1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
  • 「頭號雜草」有望成為水稻增產「幫手」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學合作揭示了稗草通過基因簇合成防禦性次生代謝化合物,用於與水稻競爭和抵禦稻田病菌的遺傳機制,為水稻C4育種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因遺傳資源。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郭龍彪和浙江大學邱傑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並闡明了金絲猴屬的起源和演化歷史。有趣的是,儘管金絲猴的嗅覺基因中有61.7%為假基因(這可能與金絲猴萎縮的外鼻孔以及嗅覺系統退化相關),但在其與牛的基因組比較分析中卻發現33個快速進化的嗅覺基因,且大部分這些嗅覺基因(69.7%)可能參與感知水果、植物等氣味相關,這一比例高於其他相關的物種;利用基因組數據,這次研究還首次對與植食性緊密相關的RNASE1基因的複製區域進行界定,針對RNASE1的序列比較及功能實驗結果支持「一次複製假說
  • Plant Cell | 遺傳所/基因組所揭示獨腳金內酯和karrikins信號途徑調控下胚軸伸長的作用機制
    近日,植物科學知名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和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所研究團隊題為Strigolactone and Karrikin Signaling Pathways Elicit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olysis of SMXL2 to Regulate Hypocotyl Elong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獨腳金內酯和karrikins信號途徑在調控下胚軸伸長中的作用機制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
  • 植物基因組研究思路(一)林木篇
    由於林木的生長周期長,構建家系群體耗時,難度較大,但自然種群居多,所以針對林木類基因組主要採用群體進化及轉錄組等手段進行相應生物學問題的研究。(一)基因組+群體進化案例(1):開心果基因組轉錄組研究:耐鹽機制研究;葉片和根(正常和鹽處理);圖3 開心果鹽脅迫下轉錄組分析
  • a mile a minute,一分鐘一英裡?真不是這意思!
    a mile a minute這句習語,我們知道mile有「英裡」的意思,minute有「分鐘」的意思,但是這句習語可不是「一分鐘一英裡」的意思!a mile a minute的意思是「very quickly」,即「迅速地」。通常,talka mile a minute就是非常快地說話,也就可以翻譯為「滔滔不絕,語如連珠」。
  • 北京基因組所合作揭示RNA甲基化調控R-loop形成及轉錄終止機制
    R-loop是一種由RNA:DNA雜合鏈和單鏈DNA組成的特殊核酸結構,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中分布廣泛且普遍存在。R-loop在很多關鍵的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質修飾、轉錄調控、DNA損傷修復以及基因組穩定性等,但其如何被精確調控的機制尚不清楚。
  • bioRxiv: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機制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題為「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specific mutation pattern between human coronavirus SARS-CoV-2 and Bat-SARSr-CoV RaTG13」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浙江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技術揭示了人類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
  • 北京基因組所發現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級中心生物信息室宋述慧課題組,研究發現了RNA的選擇性甲基化現象,並探索了其可能的產生機制。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的資助,同時還得到了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和所級中心核酸平臺的技術支持。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中國熱科院發布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揭示芒果進化和馴化機制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十家機構,繪製了芒果精細基因組圖譜,並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芒果物種進化機制和栽培品種馴化歷史。長期以來,育種家主要依賴實生選種、雜交育種等方式開展芒果育種工作,育種周期長、限制較多。解析基因組,將為芒果種質資源研究和芒果分子設計育種打開一個全新的窗口。2014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陳業淵、王鵬團隊聯合胡松年團隊,啟動了芒果基因組解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