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個女孩的心裡都有個白馬王子,而每個男孩的心裡也都住著位公主。
公主和王子都渴望愛與被愛,也都憧憬著可以走入美好的婚姻殿堂,從此幸福地生活一輩子。
但現實卻未必都能盡如人意。
且不說公主和王子能否順利相遇相識,即便真能相識相知,可一輩子那麼長,真能相知相守到老的又有幾許?
念書時的夢中情人為何偏偏就不願多看你一眼?而整天追著你跑的偏偏又是你看不上的?當年羨煞旁人的那一對情侶,怎麼一轉身就分道揚鑣了?進入社會後,父母見天裡安排的相親對象,為何總是將對方的家世為人放在第一位?工作單位裡的好同事,那麼和美的一家三口,誰曾想竟會曝出婚外情的事故?
曾經的我,遇到這樣的問題,也多是無奈一笑,嘆一聲「緣分未到」、「時運不濟」、或是「人心不古」…… 直到最近看過戴維·巴斯教授的這本《欲望的演化:人類的擇偶策略》,才發現原來這些現象的存在當真有其合理性。
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後,歸根究底都和進化心理學的機制密切相關。
本書作者戴維·巴斯,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系教授,在人類擇偶策略的科學研究領域享有很高的聲望,是進化心理學領域的集大成者。
巴斯教授已經出版有 9 部著作,發表了200 多篇學術論文,同時獲得過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會(APA)頒發的心理學早期生涯傑出科學貢獻獎和斯坦利·霍爾獎。他還在世界範圍內廣泛發表演講,並多次作為人類擇偶策略方面的專家出現在電視科學紀錄片和突發新聞故事中。
他的《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自 1999 年首版以來,一直是進化心理學領域的一本裡程碑式著作,探討了人類的生存問題、男女的擇偶行為、親代撫育、群居、兩性衝突等一系列的社會課題。
而就人類的擇偶策略,更是專門論著,寫有《欲望的演化:人類的擇偶策略》一書,初版於 1994 年,甫一出版就有 10 種語言的譯本。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今年的最新修訂版中,更是系統地將過去 22 年的理論和研究進行了完備的修訂和更新,包括 2003 年版新增的內容。
基於多年來關於擇偶的眾多科學研究,包括從澳大利亞到尚比亞的 37 種文化的 50 個合作夥伴,樣本覆蓋了 17 歲到 70 歲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巴斯教授揭示了人類的擇偶策略,其實已經滲透進了每個人的行為之中。
正如英國達爾文主義哲學家海倫娜·克羅寧所言,我們都是行走的檔案庫,保存著來自祖先的智慧。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我們的祖先沒有明智地選擇配偶,獲得生存和繁衍上的絕對優勢,那麼或許今天,我們也已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而這就留給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到底在漫長的進化史中,女性和男性之間都進化出了什麼樣的擇偶偏好呢?
一、女性擇偶時,偏好有能力獲取和控制資源的男性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相較於任何其他物種中的任何性別的擇偶偏好,女性對伴侶的偏好都要更為複雜和神秘。這是因為女性的巨大初始親本投資,從孕育、分娩、照看、哺育到保護幼兒,每一項都耗時又耗力,需要足夠的經濟和社會資源來支撐,否則根本不可能完成。
而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社會資源和權力又多是集中在男性手裡,女性所能夠擁有和支配的資源相對匱乏。這種情況下,女性就只能尋求擁有權力、地位和賺錢能力的配偶。
但是只掌握資源也是遠遠不夠的,女性還需要擁有某些特質的男性,因為只有擁有這些特質,才能確保更為長期地、持續地獲取資源。
也就是巴斯教授在本書裡的總結:
長期擇偶中,女性優先看中的性格特質包括善良程度、可靠性和情緒穩定性,以及預示著絕佳的未來地位和資源潛力的品質,比如抱負、勤奮和教育水平。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加分項的偏好:
比如智力,標誌著許多潛在的好處,有較好的育兒技巧、較高的文化知識能力、較強的解決問題能力等等。更有甚者,因為智力或多或少具有遺傳性,這些有利品質將通過基因傳遞給子女,無形中又提供了一項遺傳收益。
又比如體型、力量與 V 形身材,這意味男性的健康狀況良好,且能夠提供足夠的身體保護,能給人安全感。
還有就是偏好稍年長的男性,一來是因為男性的年齡通常和所能掌握的收入和資源有關,二則是因為年長男性相對更成熟,也更穩定。
雖然洋洋灑灑分析了一堆女性的擇偶偏好,且咋看之下,女性偏好擁有資源的長期配偶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巴斯教授在本書裡也提出,這種偏好還沒有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科學的證明。
這是因為,男性的資源,以及資源的獲取技能並不能直接一眼就被識別,所以女性的偏好更多取決於其他能夠預示未來可能擁有或獲得資源的品質,比如上述的抱負、動力、地位、智力、情緒穩定和成熟的年齡等。女性會仔細審視這些個人品質,因為它們可以揭示男性的潛力。
此外,在現代社會裡,有些女性本身就已具備足夠的資源獲取能力,也會影響其擇偶偏好。
或許,可以更直白點說,長期演化的擇偶策略之下,現代女性的擇偶偏好不僅僅是早前單純的有錢有勢有資源的男性,而更多地是偏好有能力獲取和控制資源的男性,一如我們俗稱的「潛力股」。
二、男性擇偶時,偏向於年輕的健康女性
如果單純從進化角度來看,男性根本不用考慮結婚的問題,畢竟男性祖先想要傳宗接代的繁殖,只要讓一位女性受孕即可。這樣看來,不含承諾的隨意性關係似乎就足夠了。
但事實上,如果男性不對女方做出承諾,那麼很大可能性是吸引不到女性,至少不能吸引到合心意的女性。從繁殖投入的經濟學來看,不追求永久配偶將會導致極高的代價。
換句話說,男性選擇結婚承諾,可以提高他的父權確定性,進而提高後代孩子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也因此,對男性來說,他們在考慮長期擇偶策略時,會偏向於選擇生育能力強的伴侶。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何判斷一個女性的生育能力呢?
很顯然,一個女性一生中可能生育的孩子數量,並不會印在前額上,更不包含在她的家庭背景和社會聲譽中,也不能從她的性格特質中看出來。甚至於對女性自身而言,也是個未知數。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我們的男性祖先還是進化出了某些機制,得以察覺女性潛在生育價值的線索,其中最明顯可觀察到的兩點就是:年輕和健康。
在 20 多歲以後,女性的生育能力就隨著年齡增長而穩步下降,這是關於生育的事實。到 40 歲時,一個女性的生育能力已經很低,到 50 歲時就接近零了。女性的生育能力被壓縮在她們生命的一個片段中。
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繁衍後代,男性祖先進化出了對年輕的健康女性的擇偶偏好。在他們眼裡,年輕健康的、生育能力更強的女性,通常有著明亮的膚色、光滑的皮膚、富有光澤的頭髮、對稱的面孔,良好的肌肉狀況,還有細腰和豐臀…… 直到今天,這些特徵也都還符合大部分的男性審美。
三、寫在最後
其實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甚至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都一直還在不停地思考:我們為什麼非要了解人類擇偶策略背後的進化心理學呢?
如上所述的這些女性和男性的擇偶策略,即便沒有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加持,對我們多數人而言,也依然是一種既定的默認事實,那為什麼非要我們花時間去了解呢?有什麼非要了解的必要性嗎?
或許正如巴斯教授在書裡所言,這些偏好在不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概莫能外。這些根深蒂固的、通過演化形成的心理機制,驅動著我們的擇偶決策,正如我們在演化中形成的口味偏好驅動著我們的食物抉擇一樣。
既然一時半會抗拒不了演化而成的本能,倒不如順勢而為,花點時間去理解進化心理學背後的機制,這樣在今後面對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時,可以從更高的視角來處理。正所謂,過去才是了解現在的鑰匙。
進化,意味著事物是在不斷變化著的,世上本就不存在永恆不變的感情,有效維繫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彼此的用心經營。
正所謂,知其然而後知其所以然,才能順其自然,不是麼?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END-
我是楚汐,感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