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罵小三的心理學溯源:「我們的性道德植根於我們的進化出的性...

2021-01-09 界面新聞

按:從什麼時候起明星劈腿出軌必上熱搜?從什麼時候起婚外情成為了道德大棒的目標,連飾演第三者的女演員都無法逃脫網友的謾罵?我們在變得更加保守嗎?文化研究者毛尖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採訪時強調,二十年來的國產偶像劇在美學上沒有任何進步,不對當下社會做出檢討,而執著於無窮無盡「鬥小三」。不限於國產劇,彈幕三觀警察甚至「審核」起了國內外古今的文藝作品,界面文化《今天的愛情觀成為保守回潮的標誌了嗎?從祝英臺應嫁馬文才說起》一文為我們列出了這些現象:有人指出《大宅門》中的楊九紅是痴心妄想進入白家的無良妓女,《橘子紅了》中的秀禾與老爺的弟弟相戀是不知廉恥的渣男渣女,《鐵達尼號》和《亂世佳人》都是小三偷情的故事……

這種有人稱之為「保守」、有人認為「正常」的道德觀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法國哲學家迪迪埃·埃裡蓬在《回歸故裡》一書中是這樣分析的:社會規則會對所處其中的所有人施加影響,那些希望一切事物都「井井有條」、充滿「理性」、符合「標準」的人便可將我們自幼開始習得的社會規範視為聖旨。在他知道了外祖母的經歷、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出身家庭之後,迪迪埃寫道,「我知道了用於判斷正常與不正常的標準,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相對的、人為的、可變的、與所處背景相關的,且兩者相互交疊,總是非絕對化的……我還知道違反社會規則的人不單要時時生活在焦慮與痛苦之中,還很有可能為此遭遇身體上的折磨……」

在社會學、哲學的視角之外,如果我們試圖在科學領域尋找所謂保守觀念的來源,我們又會發現什麼呢?在《欲望的演化:人類的擇偶策略》一書中,進化心理學家、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系教授戴維·巴斯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答案。《欲望的演化》基於眾多關於擇偶的科學研究,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擇偶行為案例,揭示了人類的擇偶策略滲透進了每個人的行為之中。在巴斯看來,這些策略既塑造了女性之間的地位等級,也助長了男性的性背叛。它們既以愛之名義讓戀人們激情相擁,又用嫉妒的怒火和殘忍的背叛讓戀人們黯然分手。

《欲望的演化:人類的擇偶策略》作者戴維·巴斯

在這本書的終章,巴斯也分析了人類貞潔觀的來源,為何人類在道德上排斥多元的、隨意的擇偶策略——「人們總是會責難頻繁更換配偶和亂交行為,通常對他們最有好處的,就是在他人心中培養這種道德觀點。我們的性道德植根於我們的進化出的性策略之中。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縱觀人類進化的歷史,給所有人類策略中的單獨一條增加權重,並沒有合乎道德的正當理由。我們人類的本質就存在於我們性策略的多樣性之中。認識到人類擇偶策略的豐富性,可以幫我們向和諧邁進一步。」經出版社授權,我們從《欲望的演化》一書中節選了這一部分,以期與讀者一起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一窺「貞潔」「保守」背後的秘密。

01 擇偶策略的多樣性

兩性慾望的差異是人類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不過每種性別自身也有巨大的可變性。儘管追求純粹的隨意性關係的男性多於女性,仍然有些男性會一生都恪守一夫一妻,而有些女性也會發現多角戀、隨意性關係抑或是多元化的擇偶策略比一夫一妻的生活更誘人。有些男性是為了女性的經濟資源而追求她們,而有些女性是為了男性的外表而追求他們,儘管這與整體趨勢正好相反。儘管大多數男性和女性會被異性所吸引,但有時他們也會對同性感興趣,有時會對同性和異性都感興趣,或都不感興趣。這些性別內的差異不能被當作統計上的意外而加以排除,它們對於了解人類擇偶策略的豐富語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性多樣化會因為個體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些環境可以幫助每個人從他們的劇目中選擇一種策略而放棄另一種——這種選擇可能並不能被有意識地清晰表達出來。例如,阿卡男性在缺乏經濟資源的情況下,會採取高親本投資的擇偶策略。昆族女性如果足夠迷人,可以一直吸引願意投資的男性,她們會選擇持續擇偶的策略。我們的配偶價值,即我們在擇偶市場上有多少魅力,決定了在多大程度上,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欲望修成正果。儘管擇偶策略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進化心理之中,但是沒有一項策略的實施可以不考慮社會背景或配偶價值。了解促進兩性性策略的關鍵社會背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性別內部和兩性之間的擇偶行為差異。

關於這些多樣性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仔細地審視那些由自私利益引發的價值判斷。在西方社會,終生的一夫一妻常被標榜為典範。任何人如果不能遵從這些慣習,就會被當作是不正常、不成熟、不道德或是失敗的。這樣的評價正表明了支持這一觀點的人心中暗藏的性策略。例如,通常情況下,最能滿足女性利益的就是說服他人相信終生相愛的理想可以實現。亂交的女性會對專一的女性形成威脅,分散她們丈夫的資源、關注和承諾。最能滿足男性利益的就是說服他人採納一夫一妻的策略,儘管有時候他自己也不能遵守。亂交的男性侵佔了單身男性的擇偶機會,並且使已婚男性有被戴綠帽子的危險。我們所贊成的性價值,簡而言之,通常是我們已經發展出的擇偶策略的表現。

最能滿足男性利益的就是說服他人採納一夫一妻的策略,儘管有時候他自己也不能遵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兩性的隨意性策略深深地根植於人類的進化歷史當中。進化視角的描述會強調男性的性亂交和女性的性羞澀,這會誇大事實。就像男性做出承諾的能力是他們全部策略的一部分一樣,女性也有發生隨意性關係的能力,而事實上,當她們覺得有好處時,她們就會發生隨意性關係。

在達爾文提出性選擇理論的一個世紀之後,這一理論遭到男性科學家的強烈反對,部分是因為他們假定女性在擇偶過程中是被動的。女性積極地選擇配偶,而且她們的選擇形成了一股強有力的進化動力,這樣的假設被認為是科學幻想而絕非科學事實。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逐漸開始承認在動物和昆蟲世界中雌性選擇的重要性。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科學家開始在人類物種中證實女性選擇和競爭配偶的積極策略。但在21世紀初,很多頑固的反對者再度堅持女性有且只有一項擇偶策略——尋求長期配偶。

科學證據給了我們不同的解釋。反對忠誠擇偶而轉向隨意性行為的女性,改變她們的擇偶欲求,去迎合男性揮霍無度的生活方式、他們外表的吸引力、他們陽剛的身體,甚至他們冒險自大的「壞男孩」特質。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女性有專門為短期擇偶設計的心理機制。有婚外情的女性會選擇比自己丈夫地位高的男性,並且她們很有可能會愛上出軌對象,說明女性有更換配偶的適應機制。如果缺乏有能力的男性為她們投資,或是男女比例不利於女性,在預見到這些情況時女性就會將策略轉向短期私通,這也說明女性有專門的適應機制幫助她們從長期擇偶轉換為短期擇偶。

人們總是會責難頻繁更換配偶和亂交行為。但是,通常對他們最有好處的,就是在他人心中培養這種道德觀點。我們的性道德植根於我們的進化出的性策略之中。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縱觀人類進化的歷史,給所有人類策略中的單獨一條增加權重,並沒有合乎道德的正當理由。我們人類的本質就存在於我們性策略的多樣性之中。認識到人類擇偶策略的豐富性,可以幫我們向和諧邁進一步。

《欲望的演化:人類的擇偶策略》[美]戴維·巴斯 著 王葉 譚黎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8

02 擇偶行為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代表著人類多樣性中最迷人、最神秘的一面。不同社會的成員在某些品質上有巨大的差異,比方說他們對結婚伴侶的貞潔的欲求。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幾乎每一個個體,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都認為貞潔是配偶不可缺少的品質。那時,中國人在失去貞潔後,幾乎是不能結婚的。不過,中國的這種文化在過去30年中已經改變。我的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儘管貞潔依然被看重,但它在配偶偏好中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降低。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國家,如瑞典和挪威,在挑選配偶時並不重視貞潔。這種文化差異給所有人類擇偶理論都出了個難題。

進化心理學關注早期經驗、教養方式和其他當下的社會生態因素,用它們來解釋擇偶策略的差異。心理學家傑伊·貝爾斯基(Jay Belsky)和他的同事認為,嚴苛、拒絕、前後矛盾的兒童教養方式,不規律的資源提供,以及婚姻不和諧,都會導致孩子形成過早繁殖和過快更換配偶的擇偶策略。相反,敏感的、支持性的和有回應的兒童教養方式,配合可靠的資源以及父母和睦,則會使孩子形成有承諾的配偶策略,表現為較晚繁殖而且婚姻紐帶穩固。簡單來說,在不穩定、不可預測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學習到的是他們不可以信賴任何一個配偶。因此,他們會選擇較早開始性生活,而且傾向於頻繁更換配偶。相反,生活在穩定家庭的孩子,父母的投入是可以預期的,他們會選擇長期配偶策略,因為他們期望能夠吸引一個穩定的、高投入的配偶。離異家庭子女的資料可以證明這個理論。這樣的孩子會較早進入青春期,性生活開始得也比較早,會比來自完整家庭的同齡人擁有更多的性伴侶。

擇偶策略對早期經驗的敏感性,可以幫助解釋不同文化對貞潔的重視程度的差異。例如在傳統的中國,婚姻歷來是長久的,離婚很少見,父母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為子女投入很多。在瑞典,很多孩子是私生子,離婚很普遍,而且很少有父親會長時間對子女投入。因為這些早期的發展經驗,中國人和瑞典人可能從人類擁有的全部庫存中挑選出不同的策略。儘管早期經驗的重要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證實,但現有資料還是支持了這樣的觀點:在兩性的性策略語庫中,既有隨意擇偶,也有長期承諾,有竊取配偶,也有更換配偶。他們從菜單中挑選的特定策略,只部分取決於他們的早期經驗,這在不同的文化中會有不同的體現。

亂交的阿赫人和相對專一的希維人之間的不同,也可以說明人類性策略的文化差異。這兩個部落的男女比例差異,可能是導致他們性策略差異的關鍵原因。在阿赫部落,每一個男性對大約1.5個女性。在希維部落,儘管無法得到確切數字,但可以肯定男性比女性數量多。有很多可接近的阿赫女性,就給阿赫男性創造了希維男性無法得到的性機會。阿赫男性抓住了這些機會,十分頻繁地更換配偶和隨意的婚外情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在採取短期性策略時,阿赫男性會比希維男性更成功。希維女性比阿赫女性更有可能留住男性的高投資,因為希維男性必須要提供資源來吸引和留住配偶。今天我們有目共睹的文化變遷,諸如大學校園和大都市裡盛行的「勾搭」文化,以及像Tinder這種隨意性行為和網絡約會應用軟體的興起,所反映出的擇偶策略的變化,也許是由感知的或真實存在的性別比例失衡所導致的。

像Tinder這種隨意性行為和網絡約會應用軟體的興起,所反映出的擇偶策略的變化,也許是由感知的或真實存在的性別比例失衡所導致的

一個關鍵的文化變量就是預設的擇偶體系,特別是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一些伊斯蘭國家允許男性最多娶四名妻子。在美國猶他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部分地區,一些摩門教團體對於男性可以迎娶的妻子數量沒有明確的限制,有一些甚至可以娶十幾個妻子。即使是預設為一夫一妻制的文化很多實際上也是一夫多妻的,因為很多男人會通過多次結婚或者外遇而擁有很多伴侶。一種文化越鼓勵一夫多妻,其中的男人就越有可能鋌而走險去獲得地位、資源和配偶,而這種追求不止局限於今世,還有對來生的渴望。從麋鹿到海象,正如在非人類生物族群中擇偶都是暴力的關鍵誘因一樣,在我們自己的族群中,擇偶和暴力也密切相關。進化出的擇偶策略受到這些至關重要的文化背景的影響,並被應用於其中。

在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性策略差異時,我們發展出的擇偶機制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同文化中可獲得的性機會不同,它們的生態環境所提供的資源、男女比例以及它們鼓勵長期擇偶還是短期擇偶的程度都不相同。我們發展出來的心理機制是受這些文化因素調節的。因此,擇偶行為的文化差異可以反映出人類從所有可能的性策略中做出選擇的差異,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也以所屬文化作為基礎。每一個活著的人都從我們成功的祖先那裡繼承了這一套完整的策略語庫。

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欲望的演化》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布,較原文有刪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對話進化心理學領袖戴維·巴斯
    記者:巴斯博士,我想問你的第一件事是關於進化心理學的本質。您能向我們的讀者解釋這一新興科學的意義嗎?進化心理學帶來了一套強大的理論工具來理解過去一個世紀心理學領域所缺乏的心理機制,包括適應性理論,性選擇理論,博弈論等等。 記者:您在1989年對37種不同文化中的人類擇偶偏好進行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您對如此大量的文化的研究是否是想讓為了讓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結論更具可驗證性嗎?研究設計難道不是駁斥進化心理學僅僅是猜測的最佳方法嗎?
  • 進化心理學解密:我們為什麼要消費?
    另一方面,我們對消費和品牌的無力控制感,可以從人類進化史上找到根本原因,進化心理學能夠告訴我們消費背後的種種隱性動機。其實,我們並不僅僅是被廣告迷惑、或出於自我放逐以及攀比才去消費的,而是因為我們能從消費中獲得自信與社會聯繫,或是找到了「酷」的感覺。了解消費深層次的意義,能讓你的消費變得更有意義,並能更好地掌控消費。
  • 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力
    英國觀念史專家安東尼·戈特利布在《紐約客》上評論該書時說,進化心理學總體上都是沒有必要做的研究。隨後巴拉什撰文捍衛自己的研究領域。如今,進化心理學是一門顯學。戈特利布說:「進化心理學家不像19世紀的社會生物學家那樣野心勃勃,那樣帝國主義,但他們一樣地傲慢。」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道格拉斯·肯裡克在《性、謀殺和生命的意義》中說,進化論的視角對法學、醫學、商業和教育等應用學科有著深遠的意義。
  • 焦慮居然是從我們進化過程來到!從進化心理學講焦慮症
    在你想到的情境當中,至少有一個涉及別人的消極評價,或是被別人拒絕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別人的消極評價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其實都是常見的焦慮來源。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非常的害怕別人的消極評價或者是拒絕我們呢?關於焦慮的來源,我們可以從人類的心理進化來解釋。根據這種解釋呢,我們對消極社會評價的反應與我們的祖先是相同的。
  • 進化心理學2,大腦是如何欺騙我們呢?憑藉什麼能一直迷惑我們呢?
    大家好,上期我們講到了大腦會因為基因遺傳的規律做出欺騙我們思想、視覺等行為,我們也列舉了幾個實驗的例子,那麼今天我們話不多說直接上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蓬佐錯覺和強迫透視,實際上差不多高的兩個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就是矮人和巨人之間的差距。
  • 贈書|我們是億萬年進化而來的生物體,發展出了獨特的智慧與認知
    《進化心理學》(4th)作者:[美]戴維·巴斯 等譯者:張勇 等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進化心理學是一門革命性的新科學,它提供了一個有趣而獨特的視角來觀察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是現代心理學和進化生物學在理論上的真正融合。
  • 科學家談「出軌」:男人花心天性與進化心理有關
    有人探出頭來看熱鬧,最好連根拔起,扒透明星們錯綜複雜的各種段子;有的人替原配打抱不平,恨得牙痒痒直跳腳:「我打你個『小三』!」——激動到罵人罵到了姚晨微博裡(同樣是女演員的姚晨,因為名字跟此次事件的一位女主角姚笛名字相近,而「躺槍」);還有許多普通人,在回望自己的婚姻、家庭……  冷靜。有些問題確實值得思考:男人天生更花心?婚姻真的扛不住喜新厭舊的古老魔咒?
  • 與「進化心理學」親密接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習以為常但又不明所以的 「為什麼」。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都試圖從自己的學科角度給出答案,在這其中,進化心理學的崛起格外引人矚目。這方面的著作,也因新奇、幽默、深入淺出的風格,引起眾多中國讀者的興趣。不少讀者都笑言:很多有趣、無理、甚至荒誕的生活現象,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就一目了然了。
  • 進化心理學1,全程乾貨燒腦,我們是否活在大腦製造的幻覺之中?
    我們會不會像電影裡演的那樣?我們是否都活在一場夢裡?整個世界會不會只是一種虛擬實境?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個思想實驗揭露了人類的一個根本性困境,那就是我們所體驗到的一切都是最終被轉化為神經信號而被人類所感知的,但我們無法得知這些信號是否真實。隨著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深入,這個秘密正在被揭開!
  • 同性戀研究綜述:基於進化心理學視角
    一、同性戀研究與發展概述(一)同性戀的定義與研究歷程國際學術界以《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為代表對同性戀的描述為:同性戀者是一個有著顯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對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應,尋求同性性活動並從中得到性滿足的人,同性別人之間的性愛或情愛關係。
  • 心理學:究竟什麼是愛情?我們要從人類進化史中尋找答案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應該抽絲剝繭的分析,從人類進化史中以及父愛和母愛上面尋找答案。在說人類進化史之前,我們要先從父母身上找答案,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女人和男人,對愛情的態度,以及到底什麼是愛情。說到了父母,大家覺得母親和父親哪一方對孩子的投入更高?
  • 題集|05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其貢獻;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
    認知學習的特點主要有:(1)認知學習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一方面,認知學習表現出學習的特異性。克裡斯特等人通過實驗發現,知覺學習的效果對刺激的位置以及刺激的朝向具有特異性。此外,其他研究還發現知覺學習對刺激的空間頻率、大小等性質都具有特異性。另一方面,認知學習又表現出非特異性。
  • |進化心理學的視角
    我們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原理,為什麼我們會如此著重外表?難道真的是存在即合理,我們的天性就是如此嗎?其實,我們要區分男女看待這一問題的差別,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男性是視覺動物,女性是聽覺動物。」也就是說在「看臉」這方面,男性較女性來說更為嚴重一些。
  • 進化心理學:從5個方面帶你去看待,「進化失配」的概念
    進化心理學框架是強大的,其基本思想實際上非常簡單:進化心理學是認為人類行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的根本概念。該領域的一個核心思想是「進化失配」的概念,它涉及一個有機體的當前環境不同於以顯著方式表徵其祖先環境的環境的環境的情況。
  • 人類心理真的會進化嗎?初論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局限
    遠古時代二、進化心理機制的當代適用性問題: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個體幾乎所有隱藏在利他主義、多元需求背後的無意識動機,所有對文化、習俗、社會意識形態的遵從以及所有看似非理性、非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最終都服務於人類本能和無意識中對生存利益及繁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 學習心理學對我們的意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在今天衍生出了一些職業,如心理醫師,心理諮詢師,這兩者有何區別呢?,心理學還是有大量未知的東西,研究心理學的人就好像是在盲人摸象一般的前進,可想而知,心理學是多麼複雜的一門學科,但即使是盲人摸象,每個人摸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是要「摸」的比大多數要準確些,所以我們所學的心理學就是那些比較「專業的盲人所摸的象」。
  • 張靚穎被罵小三後走機場,紫色T恤配緊身褲個性十足,氣場超強!
    不過她的感情生活不是很順利,前段時間還被網友攻擊是「小三」,但是張靚穎直播懟回去了,非常敢講。近日,張靚穎被罵「小三」後走機場,紫色T恤配緊身褲個性十足,氣場強!鞋子她穿的是一雙黑色的小皮鞋,這種順色系的搭配也可以很好地凸顯出大長腿。妝發設計方面,這一天,張靚穎是一頭利落的黑色中分長直發。妝容部分沒有做過多的修飾,簡單的打底凸顯出自然好皮膚。這一天張靚穎佩戴了一款橘色的個性墨鏡。整個人散發著女明星氣場,包包搭配的是一款黑色的單肩包,休閒時髦感十足。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還有一些早期研究提出,這也許能解釋為何有害變異比我們預想的要少見。但研究指出,這一功能在生物進化出性功能中或許扮演了重要作用。由於上述藻類屬於真核生物的最古老世系之一,這也許說明「性的最初目的並不是為了繁殖」。相反,「生物進化出性,也許是為了增強對壓力的適應能力。」  植物、原生生物與人類  這已經不是個新觀點了。
  • 心理學之為何性與愛有關
    最新心理學研究發現,成人的愛情關係是由兩個古老的連鎖系統建立而成的:將孩子跟母親聯結在一起的依戀系統,以及將母親及孩子聯結在一起的施愛系統。這些系統與哺乳動物一樣悠久,甚至更古老,因為鳥類也有這些系統。不過,我們還是要另行解釋為什麼性跟愛有關聯。
  • 進化心理學:父母為何「逼婚」-光明日報-光明網
    現今社會,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經濟能力也大幅增強,同時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整個社會性與婚姻觀念的開放,醫療、收養與養老等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健全——這些都使得適婚女性在擇偶、結婚、性、生育、養老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選擇權。這些自主選擇權讓女性對擇偶與結婚變得更為挑剔。    今天,我們更想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