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又響一陣陣
作者/馮德良
「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人們大都把臘八視作春節來臨的信號。臘八節一過,春節漸近,近處,遠處又會響起一陣又一陣的爆竹聲,年味兒也就越來越濃。
爆竹聲裡,在外求學的學子回來了,在外打工的「尼姑們」、「和尚們」、「牛郎們」、「織女們」回來了,在外經商的商人們,腰包鼓鼓地回來了,其他在外的各行各業人們也像候鳥一樣歸巢了。只要能回來的,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回家過年,平時,在外風裡雨裡不知疲倦地打拼,只能哼唱「常回家看看……」過年了,只要情況許可,誰不預定歸期,準備行囊,回家團聚呢。
小小的集鎮開始熱鬧起來了。忽然增加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掛著各地牌照的車輛, 讓原本窄窄的街道忽然變得擁堵起來,沒有紅綠燈,沒有交警指揮疏導,道路有時會堵上一兩個小時。別以為你是迎親的車隊就不敢堵你!急於在吉時拜堂的新郎官,儘管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對這望不見頭看不見尾的大大小小的車輛也只能是一臉的無奈。「炮手」十分理解新人的心情,時不時地放上幾枚爆竹,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驅除心頭的鬱悶,驅散心頭的不快似的。當然,爆竹的威力不是很大,且多是在半空中炸響,要不,炸傷了周邊的人更是麻煩。堵車好像對操辦年貨的人們的心情影響不大,車裡的人或低頭把玩手機,或慢悠悠的點燃一支煙,搖下車窗,靜靜地看堵在那裡的迎親的車隊,看爆竹在空中爆出的朵朵小花,看新郎新娘急的紅紅的臉龐,反正兜裡「硬硬的還在」,集市上有的是年貨,隨它去吧,反正也不會老堵在這裡。
開車趕集,主要是便利購置年貨,再說了,從外面發財回來了,騎輛電動三輪車趕集,臉上也掛不住啊。置備年貨時,雖說也像城裡人那樣擔心高血壓、高血脂,可肥瘦豬肉還是要割上一兩塊,放進冰箱冰櫃裡,羊肉當然是要整隻的買,家鄉的羊肉湯那是沒說的,早已隔著窗欞吹喇叭——名聲在外了,平日裡在外面一想起那飄著紅油的羊肉湯,心裡那個饞,現在買回家立馬煮它半隻!當然,雞鴨魚也不會忘記置辦,更忘不了在後備箱裡塞滿煙花爆竹。
大城市裡是禁止隨意燃放煙花爆竹的,你只能在劃定的地方,特定的時間裡燃放。宣傳材料上說是容易引發火災,說是不安全,容易發生事故,說是造成空氣汙染,影響大氣質量等等,這些都信。只是對那些經過了環評的工廠,他們的煙囪裡仍然冒著滾滾濃煙一事心裡有些不平罷了!在鄉下,煙花爆竹是烘託過年氣氛的必不可少的物品(以前和現在是,至於到以後可就說不準了),是過年的重頭戲,大舞臺,沒有鞭炮聲聲,就缺少了那濃濃的年味兒,那對聯裡不也說什麼「春至紅梅香萬樹,歲更爆竹響千門」,「千條楊柳隨春綠,萬串炮鞭祝歲豐」……嗎。還有,我們現在的日子不也像燃放的煙火爆竹那樣,紅的耀眼,熱的舒心嗎?
現在的爆竹煙火品種真是齊全,從種類上,什麼噴花的,旋轉的,帶音的,帶哨的,吐珠的……從名字上,什麼全家福,金玫瑰,紅雙喜,什麼舞動春天,一帆風順,吉星高照,金色年華……一層又一層,一堆又一堆的碼放在街頭,給人帶來了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一下子就抓住了——那些開了小公司,發了小財的或者賺了大錢的,還有那些喜事連連的「消費者」的心理,不由他們不去一個勁地購買!
哪像我們童年、少年時!那時的爆竹大多是手工製作,讀過的舊課本,寫過的破本子,看過的廢報紙擀成筒兒,填上自己熬製的土硝加上木炭等配製而成的炸藥,加上引線就行了。一般來說,五十頭紮成一盤。價格好像大約是一元——兩元人民幣。過年時我們要買一盤爆竹或者幾隻「二腳踢」,「二腳踢」似乎要貴一些,這樣下來幾乎要花費積攢一個冬天的零花錢。沒有錢的會纏著家長要。過年,女孩兒要花,男孩兒要炮,似乎天經地義,家長們也會比平日裡大方許多,往往會滿足我們的部分要求。鞭炮也多是用一隻只的爆竹編制而成,下餃子時要燃放這樣的鞭炮,花多少錢,買多麼大的,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用不著我們去操心了。當然我們還是盼望著買大一些的,響一些的,這樣我們好有在同伴們中間吹噓的本錢。集市上賣爆竹的人為了招徠顧客,會不時地點燃一枚兩枚,鄰近的攤位往往會因此不快,暗中較勁,你放我也放。於是街市上鞭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煞是好聽。有時也有「杯具」發生,一不小心,引燃了其它存放的煙火爆竹,「響了街」,炸了市,買的,賣的一個個抱頭鼠竄!更有些捨命不舍財的,還會去搶救自己的錢箱子,結果,灰頭灰臉,像是戰場上下來的傷兵,潰逃的逃兵。
爆竹買回來後,我們喜歡做的,就是每天放上一頭、兩頭的,過一下癮,不知不覺間,到了除夕,我們換上了新做的棉靴和新做的衣服,之所以說是新做的衣服,是因為不一定是新布料做的,可能是大人或者哥哥姐姐的衣服改做的,翻新的,放幾頭炮竹,然後盼望著早晨下水餃時盡情的放炮,吃過水餃去跟隨大人們去拜年。
我們小孩子們說是去拜年,並不是真正的跟著大人們去叩頭,去拜年,其實是想著在人家燃放過的鞭炮紙中,去撿拾一些引線燃盡後沒有炸響的炮竹。假如誰撿到了一枚啞了火的二腳踢,更是高興的手舞足蹈。我們通常把這些啞炮們撕開外面的紙,燃放裡面的炸藥,此時往往會引來一些小朋友們圍觀,有時事發突然,轟隆一下,冒起的火焰還會燒了誰誰的眉毛,讓他成了無眉大俠。注意了,那些孩子一哭,哈哈,說不定你就會得到真實的二腳踢了——你的家長一邊哄著他們,給人家的大人陪著不是,一邊在你屁股上左邊踢上一腳,右邊踢上一腳!信不信由你。
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足了,購買煙花爆竹時顯得非常慷慨。假如你勸他少購置一些,少燃放一些,節省下來的資金去做公益,去救貧濟困,你定會遭到白眼,說不定他一轉身或者當面就會說你狗拿耗子——多管閒事。隨他們撲騰去吧,銀行裡有的是錢!看吧,過了臘八你的耳邊就會爆竹一陣陣,到了二十三祭灶,特別是到了除夕之夜,更是火樹銀花,大街小巷成了煙火爆竹的世界,一聲接著一聲,一陣連著一陣,此起彼伏。發了財的,喜事臨門的,今年新娶了媳婦的人家,更是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燃放,煙花爆竹們也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展示它們的漂亮和美麗。
我們這裡的風俗,結了婚的,別管是年初娶的媳婦,還是臘月裡迎來的新人,都要給嶽父家送禮的,而且禮品越來越多,越來越貴。嶽父家,回禮時除了壓些錢給女婿,更重要的是還要給女婿準備一些煙花爆竹,讓他盡情地燃放,希望他們今後的小日子富足順暢,一盤大大的鞭炮,是給女婿家下餃子的時候燃放的,那落滿一地的紅紅的紙屑,如同盛開一地的紅花,寓意著孩子們這輩子的小日子會過得紅紅火火。要是村子裡一年裡有幾家娶了媳婦,瞧吧,熱鬧了!等春節晚會上的新年鐘聲敲響,就有人家急急忙忙的燃放了那掛鞭炮!有的甚至鐘聲還沒響起,他就放了起了,真不知他們過的是哪一個年。
一般人家,是在凌晨四點、五點才起床,放開門炮,下餃子,放鞭炮。吃過了餃子就開始在零星的鞭炮聲裡去串門拜年。拜年時往往只是說些吉利的、祝福的話語,並沒有誰執意的叩頭拜年,有時作勢要拜,老人們也往往會說「免了、免了」,據說以前的時候,真要伏地叩頭。平輩份的大街上遇見了,也大都相互問聲好,平日裡有些磕磕碰碰的,在這一天往往也就解開了疙瘩。當然,矛盾嚴重的,大路朝天,各走一邊,誰都想圖個吉利,不會在一年的第一天和別人掐架,要不,一年裡會有諸多的不順不利。行進間,忽然會在人們的身後炸響一隻小小的爆竹,雖然被嚇了一跳,那狼狽的樣子會遭到大家善意的嘲笑,也沒誰真會對惡作劇的小屁孩動巴掌的。
震耳的鞭炮,金色的焰火,點燃的是來年的希冀與憧憬,烘託著的是春節喜慶和歡快的氣氛。這不,窗外又響起了爆竹一陣陣!
馮德良,單縣黃崗退休教師,中學高級職稱,幹過臨時工,當過農民,扛過槍,詩歌、散文、寓言偶見於報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