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療法,從不缺新技術|基因療法|細胞|病毒|-健康界

2020-11-26 健康界

作者丨白頭翁

隨著基因載體的改進、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興起和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突破,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基因療法迅速吸納了幾乎所有生物技術的成果,它為腫瘤和遺傳病等疾病的臨床治療帶來了新的選擇。眾所周知,基因療法往往需要載體的幫助才能將治療性基因輸送到特定的組織和器官中,因此理想的載體是基因療法的關鍵,它一般需要滿足以下幾個特徵:

●有足夠的空間來遞送大片段的治療基因;

●具有高轉導效率,能感染分裂和非分裂的細胞;

●能靶向特定的細胞,且可以長期穩定表達轉基因;

●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或致病性,不會引起炎症;

●具備可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常用的基因治療載體分為病毒載體和非病毒載體兩大類。其中病毒載體運用的比較廣泛,其主要包括逆轉錄病毒( RV)和慢病毒( LV)、腺病毒( Adv)以及腺相關病毒(AAV)等。據統計,已經上市的基因療法產品中,有13款是基於病毒載體的,只有3款是基於非病毒載體的。

然而,病毒載體還存在著諸如插入誘變、致癌,免疫反應和炎症加劇的等等風險。此外,病毒載體的大規模生產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

過去基於病毒載體的基因療法也曾發生過一系列的失敗甚至死亡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9年美國一位患有嚴重遺傳病鳥氨酸轉氨甲醯酶缺乏症的18歲少年Jesse Gelsinger,在接受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基因治療研究所所長Jim Wilson教授主導的腺病毒基因治療臨床實驗後,因為嚴重免疫反應導致多器官衰竭死亡,成為第一個因基因療法而死的人。

今年1月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文報導直指基因治療中所用的AAV病毒有致癌的可能。近期更是有Audentes公司研發的AT132基因產品在短短四個月內,發生了連續3起死亡事件,讓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冷靜思考基因療法所存在的問題。

病毒載體的缺點,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非病毒載體的發展。常見的非病毒載體主要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來轉導治療性遺傳物質,包括針,基因槍,電穿孔,聲孔效應,光致成像,磁場轉換,加氫,機械按摩,脂質體,磷酸鈣,二氧化矽和納米粒子等。

非病毒載體具有成本低、製備簡單、便於大規模生產、安全性高、外源基因長度不受限制等優點,但同時也有明顯的缺點,比如轉染效率不理想及外源基因轉導到宿主細胞後表達時間短等。

貝殼社整理了以下幾款基於非病毒載體的基因療法產品,從中可以看出非病毒載體的優勢與不足,供大家參考和了解。

01、Vaxess疫苗

隨著各大公司競相將安全有效的SARS-CoV-2疫苗推向市場,疫苗正在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儘管mRNA疫苗相對於病毒顆粒具有易於製造和缺乏感染力的優勢,但仍需要冷藏或冷凍,這給疫苗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Vaxess Technologies正在開發一種可以採用MIMIX系統的SARS-CoV-2疫苗,MIMIX系統是一種儲存穩定的單劑量皮膚貼劑,可以極大地改善疫苗管理。雖然其他製劑需要多次注射,但Vaxess疫苗與MIMIX系統的組合只需使用一次,而且皮膚貼劑操作非常簡單,可以在家中使用。

其中,MIMIX使用絲蛋白纖維蛋白來穩定抗原分子,從而使疫苗能夠在室溫下存儲和運輸。 可以對纖維蛋白進行「調節」,以控制疫苗擴散到體內的速度。

MIMIX貼片敷用五分鐘,可以將幾十個絲製尖端嵌入皮膚。移除後,尖端留在皮膚中,在幾周的時間裡,它們逐漸將抗原製劑釋放到體內。

當一種病毒感染人體時,一種強有力的免疫反應會在兩到三周內分階段發展。當病毒複製時,抗原被運送到淋巴結,在那裡相應的T細胞和B細胞被激活。相比之下,人體在一兩天內清除了大部分死亡病毒或蛋白質疫苗。

Vaxess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Michael Schrader解釋說:「我們的系統是利用持續釋放來欺騙免疫系統,使他們認為體內確實存在感染,而獲得高質量和大量的抗體和T細胞。通過間隔細胞攝取,用貼片代替藥丸,我們可以潛在地減少細胞死亡的數量。這是一種完美的複合效應,可以產生更強有力的免疫反應,並改善患者體驗。」

02、病毒檢測

針對SARS-CoV-2病毒檢測,Sherlock Biosciences研發了基於結合了一種CRISPR酶Cas13和一種針對SARS-CoV-2 RNA的gRNA檢測試劑盒可對病毒核酸進行靈敏而特異的檢測。首先,用等溫擴增法擴增樣品核糖核酸。然後,引導核糖核酸結合病毒靶序列,激活Cas13酶。一旦酶被激活,Cas13切割添加到反應中的標記核苷酸序列,產生陽性信號。

今年7月,Sherlock宣布了與Binx Health的合作夥伴關係,他將把Sherlock的CRISPR技術與Binx io平臺相結合,能夠同時測試多達24個樣本。

該測試將在各種CLIA豁免的環境中進行,包括藥房,門診和輔助生活設施。Sherlock聯合創始人兼CEO Dhanda指出:「我們已經確定最大的需求領域之一實際上就是分散測試。可以給那些不能去醫院的人或那些不願意去的人提供選擇。」

Sherlock還設想了可以在家裡進行的簡單,無儀器的測試,例如妊娠測試。該測試使用了Sherlock的INSPECTR技術,同時結合了僅在SARS-CoV-2 病毒存在時才被激活的合成生物學傳感器。

03、Oncoprex納米粒子輸送平臺

截至目前,肺癌仍然是一大難攻克的領域,約80%的非小細胞肺癌具有腫瘤抑制基因TUSC2的無功能拷貝。

Genprex是一家臨床階段的基因治療公司,通過Oncoprex納米粒子輸送平臺將帶有TUSC2的質粒包裹在設計成帶正電荷的脂質納米顆粒中送至細胞體內。這些納米顆粒由表面活性劑和膽固醇組成。DOTAP(強陽離子)與膽固醇(電荷中性)的結合產生了一種非常穩定、持久的顆粒,因為納米粒子本身帶正電而被帶負電的癌細胞吸引,納米粒子通過與細胞膜融合,將它們攜帶的核酸釋放到癌細胞中,重新編程癌細胞使其死亡。

Genprex創始人兼CEO Rodney Varner表示:「腫瘤活檢顯示,癌細胞攝取非病毒納米粒子的速度是正常細胞的10至25倍。我們已經用這種系統治療了50多名患者,由此顯示出其良好的安全性。同時它還具有免疫刺激作用。」

TUSC2療法被稱為GPX-001。根據臨床前數據,它與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都有協同作用。Genprex最近獲得了FDA對GPX-001聯合Tagrisso (osimertinib)的快速認證,這是阿斯利康針對由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驅動的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GPX-001與Tagrisso的Ⅰ期/Ⅱ期試驗預計將於2021年初開始。該公司還啟動了GPX-001與默克公司的免疫治療藥物Keytruda (pembrolizumab)聯合的Ⅰ期/Ⅱ期試驗。

04、超聲波技術

Suono Bio利用聲波的力量來破壞細胞膜。對於包括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和核酸在內的多種藥物,Suono已使用超聲波成功地將所需分子傳遞到細胞中。

Suono的營運長Carl Schoellhammer博士表示:「大多數人都熟悉用於成像的超聲,如果你以比成像更低的頻率使用超聲波,則可以實現遞送。」迄今為止,Suono的重點一直在胃腸道,可提供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藥物。

首先,將含有活性分子的液體引入結腸。超聲波會在液體中產生微小的氣泡,然後氣泡破裂,產生足以使藥物穿過細胞膜的強力射流。整個過程耗時不到一分鐘,與目前的炎症性腸病治療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同時避免患者忍受在等待藥物吸收時數小時的灌腸。

Suono除了提供抗炎小分子藥物外,還使用超聲波技術來傳遞小幹擾RNA(siRNA),從而阻止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Schoellhammer強調:「這是一個完全裸露的RNA,沒有脂質,什麼都沒有。」當科學家向患有結腸炎的小鼠遞送RNA時,TNF-α的水平顯著下降,從而抑制了炎症。用非常低的劑量(不到100 ng的RNA)即可獲得結果,表明該療法可以擴大用於人類。

05、Flowfect

傳統的細胞療法是將DNA插入T細胞,然後進行大量培養,最終再將修飾後的T細胞注入病人體內。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這一治療過程是比較漫長的。

為了加速這一過程,為癌症患者節省大量的時間,基於細胞生物學家已經使用電穿孔技術將DNA或RNA輸送到細胞中的前例。Kytopen開發的一個新系統Flowfect,通過該系統可保持細胞持續流動,減少細胞暴露在電場中的時間,並立即將細胞輸送到回收介質中。

Kytopen聯合創始人兼CEO Paulo A. Garcia博士指出:「通過使用Flowfect系統的電能,我們可以將能量輸送到細胞核,但仍能維持細胞活力和細胞功能。CAR T細胞療法需要大約1億個CAR -T細胞。我們可以以每分鐘10億個細胞的速度處理細胞。」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副教授Cullen R. Buie是Flowfect技術的發明者之一,也是Kytopen的創始人之一,他說:「許多系統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通常,一般都會涉及細胞健康、吞吐量和向細胞核傳遞的權衡。Flowfect系統提供了我們認為是所有這些因素的最佳組合。」

Kytopen已經轉染了一系列細胞類型,包括活化和未活化的T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此外,幹細胞在轉染後可以保持分化成不同譜系的能力。

從整體來看,非病毒載體具有低免疫原型、低成本、易規模化等優點,因而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前景,但還存在較多未解決的問題,如轉染效率、細胞毒性、靶向性等,因此當前大部分細胞和基因療法項目所採用的載體都為病毒載體,使用非病毒載體的項目大約僅佔項目總數的36.6%。

相關焦點

  • 改進版病毒載體可助力基因療法
    新華社海牙11月9日電 歐洲一個研究團隊最新開發出一種生產病毒載體的新方法,使病毒載體在傳遞相關基因時更加安全有效,這將有助於改善基因療法的臨床應用。顧名思義,「病毒載體」就是將病毒作為載體,利用病毒可向細胞中傳送基因的特性,應用於基因療法。
  • 戈謝病基因療法!AVROBIO公司基於慢病毒的體外基因療法AVR-RD-02獲...
    2019年10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AVROBIO是一家臨床階段的基因治療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其基因療法AVR-RD-02治療戈謝病(Gaucher disease)的孤兒藥資格(ODD)。
  • 基因療法也許會給HIV病毒感染者帶來希望
    然而,儘管克羅恩與其它HIV病毒攜帶者都保持著活躍的性關係,他似乎卻從來沒有感染上HIV病毒。 而根據研究人員的發現,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克羅恩的基因中有一個叫做CCR5的突變基因,它可以有效地防止HIV病毒侵入體內的免疫細胞中。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研究HIV病毒的科研人員,就展開了對這個德爾塔32突變基因的特別研究。這個突變基因,也是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嘗試著去複製的基因。
  • 基因療法和活細胞療法
    基因療法和活細胞療法人體大約有10萬個基因,它們保證了人體的正常運轉,一旦基因出現缺陷就會導致人得病。基因缺陷是造成百分之二十五的生理缺陷、百分之三十的兒童死亡和百分之六十的成人疾病的病因,與人類的健康有密切的關係。
  • 我們為什麼需要基因療法
    目前,基因療法作用原理可以分為以下5種: 基因修飾(gene augmentation):又稱基因增補,將外源基因導入病變細胞或其它細胞,外源基因的表達產物能修飾缺陷細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某些功能得以加強,是目前已上市和實驗中的基因療法最主要的作用原理之一。
  • 耳聾的新型基因療法
    小鼠耳蝸顯微圖像:毛細胞為紅色,病毒轉導的細胞為綠色。細胞核為藍色,細胞骨架為綠色,Nesprin 4蛋白為紅色。近日,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在《EMBO分子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治療耳聾的新方法——將正常版本的遺傳物質遞送到內耳細胞中,「取代」遺傳缺陷,可使毛細胞恢復正常功能,阻止耳聾模型小鼠聽力退化。這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將來能夠用於治療先天性耳聾的兒童。
  • 基因療法治好耳聾
    得益於世界上首次治療耳聾的基因療法試驗,2014年6月,一群深度失聰的人終於聽到了久違了的聲音。這些志願者是因疾病或外傷失去聽力的。他們的耳朵中被注射了一種無害的病毒之後,病毒含有的一個基因使耳內的聽覺感受器重新長了出來。
  • 聚焦眼科,基因療法強勢破局
    目前,採取基因療法作為治療難治性眼科疾病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已經在眾多藥企的布局下加緊展開。而在基因療法中,以AAV病毒載體為主要應用模式,其中重組AAV遞送的基因療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CNS,包括眼睛和大腦。
  • 盤點| 2020年FDA叫停的基因療法|凝血因子|FDA|B型血|療法|基因|...
    然而在2020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療法卻折戟了不少。A型血友病基因療法valrox以及B型血友病基因療法AMT-061被FDA按下暫停鍵。Voyager Therapeutics的亨廷頓舞蹈症基因治療(VY-HTT01)IND申請由於CMC問題也被FDA拒之門外。
  • 羅氏獲DMD基因療法授權
    根據Vantage的報導,這是迄今為止,細胞和基因療法領域針對一個在研項目的最大授權許可。Sarepta公司近日可謂捷報頻傳,日前,美國FDA宣布批准其治療DMD的外顯子跳躍療法Vyondys 53上市,這一批准大幅度提高了該公司第三款在研外顯子跳躍療法casimersen的獲批機率。
  • 公認安全的AAV基因療法或致癌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張夢然)一項針對腺相關病毒(AAV)基因療法的研究,發現了可能會增加肝癌風險的基因組變化。這項16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研究報告向科學界表明: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研究,以確定AAV是否會在極少數情況下促進了癌症。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的兩項基因療法,都使用了這種載體。
  • 研究人員利用CRX基因顯性突變患者的細胞測試基因增強療法
    這種疾病是Leber先天性黑蒙症的一種形式,由CRX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突變引起,這種突變很難用基因療法進行治療。科學家使用由患者細胞構建的實驗室製造的視網膜組織(稱為視網膜類器官)測試了他們的方法。該方法涉及在其天然控制機制下添加正常基因的拷貝,從而恢復了部分CRX功能。該研究報告今天發表在幹細胞期刊中。NEI是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部分。
  • 此病細胞似鐮刀,基因療法攻破它勢在必行!
    除了上述治療藥物,SCD患者還可以選擇輸血或者幹細胞移植,其中幹細胞移植被證明是目前唯一可治癒SCD的療法,但由於難以找到匹配的供體。基因療法治療SCD道阻且長時至今日,基因療法治療鐮狀細胞貧血在倫理和技術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爭議,但研究者並未停止步伐......
  • CMC挑戰凸顯,細胞和基因療法迎來更嚴格監管?
    近年來,細胞與基因療法迅速崛起。2015年來,全世界範圍內陸續批准了十多款細胞或基因療法。其中,FDA共批准了五款,三款在2017年批准,此後僅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別批准了一款基因療法和一款CAR-T療法。
  • 自體幹細胞基因療法!Aruvant胎兒血紅蛋白基因療法ARU-1801獲美國...
    2020年01月09日訊 /生物谷BIOON/ --Roivant Sciences旗下公司Aruvant Sciences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開發和商業化變革性療法,用於嚴重血液疾病的治療。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該方法使用一根小針將無害的,基因工程化的病毒顆粒注射到眼白與眼睛血管層之間的空間(稱為脈絡膜上腔)。從那裡,病毒可以將治療基因傳遞到視網膜細胞。儘管目前僅在動物身上進行過測試,但新的脈絡膜上腔注射技術的侵入性較小,因為它不涉及視網膜的分離,並且理論上可以在門診進行,這標誌著新的治療視力的基因療法的問世。
  • 當眼睛遇上基因療法,能否碰撞出光明的未來?
    ,用「正確」的基因替換生物體細胞內原有的「錯誤」基因。 科學家們使用病毒載體作為遞送方法,通過體外基因工程,將健康的ADA基因導入到她自身細胞中,並將編輯後的細胞重新注射回她的體內。治療後Ashanti DeSilva的健康狀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擁有了接近於普通人的人生。 這是基因療法的首次勝利,昭示著此前對於很多遺傳性疾病完全束手無策的歷史即將終結,成為基因療法發展史上濃墨的一筆。
  • 新型基因療法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新型基因療法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2020-03-09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蘇運生 【字體:陳功說:「這項研究最令人興奮的發現是在基因治療後,HD小鼠不僅運動功能明顯恢復,而且其壽命也顯著延長。這種在腦內直接把膠質細胞原位轉化為神經元的新型神經再生技術相比外源性幹細胞移植方法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僅神經再生的效率很高而且沒有免疫排斥反應。」
  • 盤點國內5家基因療法初創公司
    隨著美國幾款基因療法的上市,全球基因療法不斷取得突破,國內也正在湧現一批聚焦基因療法的創新公司。有不完全統計數據稱,目前中國涉及病毒轉載和基因編輯的企業有20多家,但大多數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為主,真正開發基因療法的創業者還很少。本文僅盤點幾家頗受關注的基因療法初創公司。1.博雅輯因博雅輯因成立於2015年,目前總部設在北京,並在廣州及美國劍橋擁有分公司。
  • 基因療法:為治癒鐮刀狀細胞貧血帶來新希望
    生物技術給療鐮狀細胞疾病的治療帶來新希望隨著醫學的飛躍發展,目前治癒鐮刀狀細胞疾病的新希望已經浮出水面,一種理想的療法(基因療法)或許在未來的十年裡可以達到治癒鐮刀形細胞疾病的目的。基因療法Bluebird公司的基因療法 LentiGlobin是最有前途的一種,單個病人的臨床積極數據就足以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