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C挑戰凸顯,細胞和基因療法迎來更嚴格監管?

2020-11-12 佰傲谷

近年來,細胞與基因療法迅速崛起。2015年來,全世界範圍內陸續批准了十多款細胞或基因療法。其中,FDA共批准了五款,三款在2017年批准,此後僅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別批准了一款基因療法和一款CAR-T療法。

尤其是基因療法方面,彼時首個獲得FDA批准的基因療法Luxturna相距第二個獲批的Zolgensma不過一年半時間。而如今,在人們慶祝Zolgensma成為首個「重磅炸彈」基因療法的同時,又一個一年半已經過去,FDA卻沒有批准任何新基因療法的跡象,反而顯得愈發謹慎和嚴厲。

細胞與基因療法的生產難題

悄然轉變從FDA出人意料的拒絕了BioMarin血友病A基因療法Roctavian後開始凸顯。此前,基因療法暴露出的諸如毒性等臨床問題,導致幾乎每個熱門候選療法都遭遇了暫停。而現在,不僅僅臨床研發受到了更嚴格的管理,這一勢頭甚至逐漸蔓延到CMC方面。

最近2個月,FDA已經要求Sarepta,Voyager,Iovance和Bluebird bio提供更多關於CMC流程的信息,導致這些公司不得不重新評估研發時間表。

Sarepta Therapeutics

9月10日,FDA要求Sarepta在生產III期臨床所需藥物前,對其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基因療法SRP-9001進行額外的實驗室測試。具體來說,FDA要求Sarepta採用一種全新的「效度測定法(potency assay)」測試該療法是否能進入細胞並刺激DMD患者產生一種缺乏的關鍵蛋白。

SRP-9001通過將編碼微肌營養不良蛋白的基因遞送到肌肉組織,從而使其能自行生產可發揮正常作用的微肌營養不良蛋白,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Iovance Therapeutics

10月5日,Iovance更新了關於其轉移性黑色素瘤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Lifileucel(LN-144)的監管動態。在B型會議上,公司未能和FDA就Lifileucel療法所需的效價測定達成一致。Iovance將從目前的效價測定中提煉更多信息並開發更多測定方法。由此,BLA申請從2020年底推遲到2021年。

Lifileucel是一種被稱為TIL療法的過繼性自體細胞轉移療法。癌症早期階段,人體免疫系統會調動一種名為淋巴細胞的特殊免疫細胞來攻擊腫瘤。具有識別和攻擊腫瘤能力的淋巴細胞可以浸潤於腫瘤內,由此這些細胞就被稱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然而由於癌細胞的適應性,逃逸機制與腫瘤微環境等原因,TIL的抗腫瘤作用通常十分短暫。而Iovance則開發了一種TIL技術,可以解決天然抗腫瘤免疫環境下所面臨的各種障礙。具體來說,Lifileucel首先會從患者體內提取TIL,並通過IL-2刺激在體外培養中對其進行十億數量級的擴增。擴增過程還可以消除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效果,同樣的培養環境也可以優化侵略性抗腫瘤TIL的複製和激活。最後,當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具有抗腫瘤潛力的細胞後,這些細胞會回輸到患者體內。

Voyager Therapeutics

10月12日,FDA暫停了Voyager亨廷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基因療法VY-HTT01的首次人體試驗,並要求其提供更多有關生產流程的信息。Voyager在申明中表示,在VY-HTT01的化學,生產和質控問題得到解決前,臨床暫停都不會解除。

VY-HTT01 通過遞送一種被稱為microRNA(miRNA)分子,「沉默」有缺陷的亨廷頓蛋白(HTT)基因。這種療法可以防止缺陷基因被用來製造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異常HTT蛋白。

Axovant Gene Therapies

10月30日,基因療法公司Axovant推遲了其帕金森氏症基因療法AXO-Lenti-PD的II期臨床研究。原因是負責該基因療法生產的Oxford Biomedica在10月中旬推遲了關鍵製造數據的生成,並且表示生產過程中「fill/finish」步驟存在問題。

帕金森最關鍵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多巴胺合成通常由黑質神經元中表達的3個關鍵酶決定,包括酪氨酸羥化酶(TH)GTP環水解酶1(GTP-CH1/CH1)和芳香氨酸脫羧酶(AADC)。

AXO-Lenti-PD則利用可攜帶所有三個基因的慢病毒載體進行遞送,從而編碼以上三種酶。

Bluebird bio

11月5日,Bluebird bio基因療法LentiGlobin(bb1111)治療鐮狀細胞病的BLA被推遲了一年時間。根據公司申明,FDA希望獲得更多有關該基因療法用於商業化批量生產的精細工藝信息。簡而言之,Bluebird需要證明該療法從臨床到商業級生產的「分析可比性(analytical comparability)」。受此影響,該療法原計劃於2021年下半年提交的申請將被延遲到2022年底。

今年3月,Bluebird為LentiGlobin治療β-地中海貧血尋求美國批准也遭到推遲。原因是Bluebird就多種「釋放測定法(release assays)」與FDA進行了談判,這些方法被用於支持該療法的商業化應用。

LentiGlobin於2019年獲得歐盟的有條件批准,商品名Zynteglo,適用於治療12歲及以上患者的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TDT)。該療法利用病毒載體將經過修飾的具有正常β球蛋白功能的β A-T87Q球蛋白基因引入事先從患者體內分離的造血幹細胞內,之後將這些修復過的造血幹細胞再輸入患者體內,從而讓患者體內可以產生一種名為HbAT87Q的基因治療衍生血紅蛋白。該蛋白具有正常血紅蛋白功能,極大減少TDT患者對輸血的需求。由於CMC方面的挑戰,自2019年歐盟上市以來Zynteglo僅開展了有限的商業化應用,根據Bluebird Bio財報顯示,Zynteglo直到2020年第二季度才迎來首位商業患者。

今年3月,FDA駁回了Bluebird與百時美施貴寶共同研發的BCMA-CAR-T細胞療法ideo-cel的審批申請。原因是有關CMC的章節存在缺陷,FDA要求百時美施貴寶和Bluebird bio提供包括CMC文件在內的更多細節。目前該療法的審批日期被定為2021年3月27日。

其他相關

目前,細胞與基因療法所面臨的不僅是臨床安全性問題,還有日益嚴峻的CMC挑戰。

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血液與腫瘤科主任Timothy Cripe認為:「隨著基因療法領域的總體發展,用於檢測純度,效力和基因組拷貝數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改進,導致FDA對這類療法的要求越來越高」。

不過,FDA官員則表示暫停與延遲不是由於政策改變所導致,而是反映了隨著更多細胞與基因療法進入人體試驗階段,FDA工作量大增。FDA高級療法辦公室主任Wilson Bryan表示:「我認為你所看到的是這一領域活動的增加。」

此外,基因療法CMC方面遇到的困難還有可能是由於從小公司或研究機構實驗室向大公司,大規模臨床或商業化生產轉移時所產生的,例如Zolgensma的動物試驗數據操縱醜聞。

另一方面,受到臨床暫停,不良反應,額外研究,長期隨訪等原因的推遲,許多療法已經經歷了漫長的研發過程。而在此期間,相關CMC技術獲得了長足發展,使得一些舊有質量工藝標準已經落後,企業不得不根據更高標準來改進生產工藝,以滿足升高的監管需求。

參考資料:
1. FDA gene therapy holdups suggest closer scrutiny by agency, Biopharma Dive

2.各企業的公開PPT資料

版 權 聲 明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內容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佰傲谷BioValley」。

相關焦點

  • 又是CMC問題!藍鳥基因療法BLA被迫推遲至2022年
    近日(2020年11月5日),藍鳥宣布其針對鐮狀細胞病基因療法LentiGlobin向FDA提交的上市申請推遲兩年。受此影響,該公司股價盤前下跌超過17%。LentiGlobinZynteglo(LentiGlobin)是一款基於慢病毒的自體幹細胞療法,通過慢病毒載體將具備功能的人βA-T87Q-珠蛋白基因拷貝至取自患者體內的造血幹細胞中,再將這些幹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使其自主生成β-珠蛋白
  • 體細胞治療應嚴格分級分類監管
    一、「技術」還是「藥品」之爭造成監管混亂  長期以來,我國關於細胞治療領域法規缺位、滯後造成臨床應用亂象叢生,從世紀的「打雞血」和「LAK細胞」鬧劇到不久前的「基因編輯嬰兒」倫理危機,陷入一次次試錯,一次次封殺的死循環
  • 基因療法,從不缺新技術|基因療法|細胞|病毒|-健康界
    作者丨白頭翁隨著基因載體的改進、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興起和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突破,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基因療法迅速吸納了幾乎所有生物技術的成果,它為腫瘤和遺傳病等疾病的臨床治療帶來了新的選擇。
  • 盤點| 2020年FDA叫停的基因療法|凝血因子|FDA|B型血|療法|基因|...
    除此之外,已上市的基因療法產品Strimvelis由於接受治療的ADA-SCID患者被診斷患上了T淋巴細胞白血病而被暫時下架。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基因療法正在逐漸成為未來醫學的重點方向之一。然而由於種種問題和限制,相關研究卻只能被暫停,那麼2020年被FDA暫停的基因療法都有哪些呢?貝殼社做了相應的盤點,分享給大家。
  • FDA發布全面再生醫學政策框架:涉及CAR-T療法及幹細胞基因療法
    可以說,細胞免疫療法的「旋風」正在席捲全世界。於此同時,幹細胞療法也有重磅進展。11月9日,幹細胞基因療法使一位7歲的交界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JEB)患者全身約80%的皮膚獲得重建,且皮膚功能完全正常。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這種言論在科學工作者和普羅大眾中都不乏市場。這些人認為:科學是僅與「實然「有關的,而倫理一般更關注「應然」,因此二者是不相關的。這種看法很大程度上出自對現代科學整體圖景的無知。當我們使用「科學」這個概念時(這裡只討論自然科學),我們所指的不僅是關於自然的具體知識,還指的是一種基於經驗實證、探尋和組織知識的系統方法,「科學」不能孤立於科研人員的活動而存在。
  • 魏則西事件之後,細胞免疫治療在中國迎來轉折時刻
    她的病情更複雜:熊貓血,PH190、HOX11兩種基因陽性。醫生會根據病人表達基因的不同進行疾病的危險度分層。林姐的這一基因屬於極高危,即最危險的那一種類型。除了化療之外就是骨髓移植。她和家人、醫生的選擇太少。「他們(醫院)勸我家人放棄。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書)。」林姐說,「醫生說100萬也可能治不好。」她和家人還是選擇繼續治療。
  • 基因療法和活細胞療法
    基因療法和活細胞療法人體大約有10萬個基因,它們保證了人體的正常運轉,一旦基因出現缺陷就會導致人得病。基因缺陷是造成百分之二十五的生理缺陷、百分之三十的兒童死亡和百分之六十的成人疾病的病因,與人類的健康有密切的關係。
  • 幹細胞療法在部分中樞神經性疾病的進展和挑戰
    2006年,Shinya Yamanka發現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iPSC排除了倫理學爭論,可以從患者自身的細胞產生,但在將iPSCs衍生的細胞應用於細胞治療之前,仍然需要解決許多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檢測和去除未完全誘導分化的細胞,解決產生的細胞中的基因組和表觀遺傳學的改變以及克服移植時可能出現的致瘤性等。
  • RNA可以簡化基因療法的發展嗎?
    因此,適當設計的基於RNA的療法可以以可控和有針對性的方式調節遺傳信息,從而有效地充當基因療法的載體。與基於DNA質粒的療法相比,它們還具有一些優勢。但是,RNA鏈本身不穩定,並且在血液中迅速降解。遞送至特定的靶向細胞是基於RNA的基因療法的開發人員如今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 鴻蒙啟源科技,探索細胞療法
    2013年,細胞治療技術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首,細胞治療相關研究正成為全球範圍內醫學研究的重點課題,正成為一股研究風潮。Sangamo Therapeutics是家基因編輯公司,致力於將突破性科學轉化為基因組療法,利用基因組編輯、基因治療、基因調控和細胞療法等科技改變患者的生活。TxCell公司則擁有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團隊,在調節T細胞(Treg)研究開發領域領先。Sangamo預計,這次收購將加速CAR-Treg療法進入診所。
  • 全球首個CAR-細胞療法獲批上市,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這是全球首個獲得批准的CAR-T 療法,也是美國市場的第一個基因治療產品,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應志濤醫生、朱軍教授針對此次審批的意義,以及對我國的影響進行解讀。其主要競爭對手朱諾(Juno)和凱德藥業(Kite)[已被吉利德公司(Gilead)收購 ] 也布局CAR-T療法。就在上個月,FDA完成了對Kite公司的CAR-T產品KTE-C19的生產基地和治療中心的審查。預計KTE-C19可能會在未來的1~2個月內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復發難治B細胞淋巴瘤。
  • 年度盤點-國內細胞免疫療法企業大放異彩
    自1986年Rosenberg首次提出基因工程改造T細胞技術以來,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經歷了30餘年的發展歷程,CAR-T、TCR-T、TIL、CAR-NK等多種類型的細胞療法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的態勢。從相對簡易的培養、擴增、回輸的療法,發展到更為複雜的CAR-T、TCR-T等基因工程修飾的細胞療法,且各類療法在不同類型的腫瘤以及免疫領域的療效各有千秋。
  •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CAR-T細胞療法最新進展
    ▲CAR-T細胞療法面臨的臨床挑戰和解決策略(圖片來源:《科學》)3超越B細胞目前,CAR-T技術已被證明除了靶向CD19之外還有更廣泛的應用,針對靶點BCMA和CD22的CAR-T細胞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早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抗腫瘤療效
  • 達成治癒患者的夢想,血友病基因療法還需要克服哪些挑戰?
    自7歲時受邀在當地媒體上講述血友病給自己帶來的挑戰以來,Pierce博士始終站在對抗血友病的前沿,並在過去60多年的生命中,實現了從一位坐在輪椅上飽受多個關節出血困擾的患者,到出任多家跨國藥企血液學領域的重要負責人,推動5款血友病創新療法誕生的角色轉變。讓他更與眾不同的是,2008年在接受肝移植手術後他的血友病被治癒了。
  • 著名華人學者盧冠達教授攜「基因電路」,開發更智能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丨醫麥黑科技
    在去醫學院學習之前,他就已經取得了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學位,跨界的經歷讓其對合成生物學有著極深的理解,他想要利用這種新興技術讓細胞療法變得更為智能。當然這裡所說的編排電路並不是傳統的用矽來製造電子電路,而是用DNA構建基因電路。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6期: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監管遇阻...
    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valrox在歐盟監管遇阻礙在歐盟監管方面,BioMarin公司收到了EMA的一份聯合評估報告,報告要求公司向EMA提交正在進行的III期研究中接受6e13vg/kg劑量valrox治療的134例患者的完整52周結果。BioMarin預計,最後一例患者將在2020年11月達到52周的隨訪期。
  • 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2020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諸如胚胎幹細胞(ESCs)和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等人類多能幹細胞或能為科學家們開發治療難治性疾病和損傷的細胞療法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今ESCs和ipsCs都已經用於臨床試驗中;然而研究人員仍然遭遇到了限制這些幹細胞使用的實際問題,包括其固有的致瘤特性、免疫原性和異質性等。
  • CDE發布免疫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指導原則,細胞療法有望更進一步!
    該指導原則是2019年4月國家藥監局啟動的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中,首批研究項目「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技術評價與監督體系研究」的首個技術指南。目的是為藥品研發註冊申請人及開展藥物臨床實驗的研究者提供根據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南。
  • 資本搶灘CAR-T療法,助燃細胞治療行業發展
    CAR-T全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是一種個性化腫瘤治療方法,原理是從患者的供血中分離T細胞,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在體外給T細胞加入一個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使其可以特異性識別和殺傷癌細胞,在體外擴增後再次注入患者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