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光學的物理極限

2021-01-20 天文物理

線性光學是演示量子物理最好的例子之一,能在室溫下工作,可以用相對簡單的設備觀察到。線性光學涉及到保存光子總數的物理過程。在理想情況下,如果一開始有100個光子,不管物理過程有多複雜,最終只剩下100個光子。光子是玻色子的非相互作用粒子。然而,它們仍然可以相互幹擾,表現出非平凡的量子效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紅歐曼德爾實驗,兩個相同的光子被發送到一個實驗裝置。

經過簡單的線性變換,這兩個光子似乎粘在一起,不願意分開。除了提供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線性光學的研究還帶來了許多科學應用。近年來,線性光學系統的獨特特性也激發了計算複雜性理論的發展。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斯科特·阿倫森(Scott Aaronson)(目前任職於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提出了一種線性光學方法來展示量子(計算)優勢:

該方法基於玻色子採樣的概念。更具體地說,Aaronson提出,對於一類基於線性光學系統的採樣問題,在實際應用中不可能使用任何經典的計算機進行模擬。

(博科園-圖示)一個上限的過渡振幅線性光學,初始態和最終態是福克態的乘積,矩陣U表示線性光學中任何可實現的么正變換。圖片:Science China Press


這個想法立即引發了一場爭奪「量子霸權」地位的競賽。世界各地的許多量子光學實驗室都對開發玻色子採樣系統產生了興趣,以打破光子數方面的記錄。另一方面,計算機科學家正忙於應用超級計算機來提高實現量子霸權的門檻。然而,就實際問題而言,應用玻色子採樣模型並不是一個好方法。

因此,Aaronson提出了一個問題:除了採樣問題,研究人員是否可以利用線性光學來獲得量子霸權,來解決有是/沒有答案的決策問題?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容文宏教授及其同事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線性光學中採樣玻色子的普遍界及其計算意義》的論文,為阿隆森提出的開放問題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具體來說,Yung團隊發現了線性光學系統轉移概率的一個基本限制,限制了使用線性光學設備轉移玻色子的能力。研究團隊用量子光學工具一起,開發了一種經典的算法,可以有效地估計有界誤差的躍遷幅度。

估計玻色子振幅複雜度等級與經典計算和量子計算的關係。結果表明,計算具有多項式加性誤差的玻色子振幅是BPP內部的一個問題。圖片:Science China Press


因此,這些結果導致了一個消極的答案,阿隆森的開放問題。換句話說,對於編碼困難的決策問題,有必要使用更複雜的量子光學系統,而不僅僅是線性光學。

量子信息科學作為量子物理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仍然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一方面,研究成果為量子光學的理論基礎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除了玻色子採樣,這些結果為量子光學計算複雜性問題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毫無疑問,在未來,應該期待在這個領域看到更多令人興奮的結果。

博科園|研究/來自:Science China Press

參考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DOI: 10.1093/nsr/nwz048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系產品購物

請下載我們手機App:博科園

相關焦點

  • 量子光學物理極限,解決了計算複雜性的謎題!
    線性光學是演示量子物理最好的例子之一,能在室溫下工作,可以用相對簡單的設備觀察到。線性光學涉及到保存光子總數的物理過程。在理想情況下,如果一開始有100個光子,不管物理過程有多複雜,最終只剩下100個光子。光子是玻色子的非相互作用粒子。
  • 物理學家發明了量子啟發的光學傳感器
    來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以及來自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一位同事,利用簡單的光學工具實現了一種先進的量子算法來測量物理量。直到最近,沒有任何測量工具能夠確保精度超過所謂的散粒噪聲極限,這與經典觀測固有的統計特性有關。量子技術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法,將精度提高到基本的海森堡極限,這源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LIGO實驗在2016年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表明通過結合複雜的光學幹涉方案和量子技術,有可能實現海森堡限制的靈敏度。
  • 【中國科學報】中國量子光學的先行者
    他開始去旁聽理論專業研究生的課程,卻還是不太清楚玄妙的「量子」。    1981年,他被公派到加拿大訪問學習。在多倫多大學郭光燦才發現,國際學術界開展量子光學研究已20多年。    1983年,第五屆國際量子光學會議在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召開。參加那次會議的中國人只有8名。會後,幾個中國年輕人,血氣方剛,暢談直至凌晨兩點多。
  • 復旦團隊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作為測量的理想系統,原子體系雖已可達較高精密度,但仍受制於原子自旋的量子漲落,測量靈敏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
  •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量子光學實驗室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吉林大學物理學院量子光學實驗室在實驗平臺建設上取得重要進展,初步搭建起了一套磁光俘獲(MOT)冷原子系統,並於5月9日成功觀測到了溫度約為幾百uK的冷原子團。冷原子物理是近年來最熱門的物理學前沿問題之一,且與量子光學研究密不可分。目前,國內僅有10餘個學術團隊能夠開展與冷原子相關的實驗研究。
  • 極限之限:物理學中「突破極限」的幾種途徑 | NSR
    物理研究和體育競技一樣如何突破由基本物理原理設下的極限,是研究者的重要目標。每一次「突破極限」,也通常反映了相關領域的重大突破。例如,超分辨光學成像突破了衍射極限,因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例如標準量子極限是用經典技術手段所能達到的極限,而利用量子技術(如引入壓縮態或糾纏態)則可以突破該極限。
  • 摩爾定律將令經典計算機至極限?量子科學家看法不一
    新華網黃山9月5日電(記者段世文)在今天閉幕的「2001年量子信息國際學術會議」上,與會的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領域的國內外科學家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對「經典計算機何時遭遇極限?」這一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經典計算機即我們現在通用的矽晶片計算機。近30多年來,製造技術的革命大大提高了傳統矽晶片的集成度。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自那以後,光學顯微鏡已經成為生物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他顯微成像技術,如電子顯微鏡,都需要進行樣品的製備,而這樣的製備過程會殺死細胞。藉助分子發光技術超越物理極限然而,長期以來,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卻一直受制於一個物理極限值的約束。
  • 當晶片工藝製程突破物理極限後,該怎樣尋求新的晶片製造技術?
    個人認為量子計算是取代數字計算的大殺器。第一、什麼是物理極限我們經常聽人說,某某東西已經達到了物理極限,就不能再改進了,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第三、晶片技術的物理極限一:光的波長限制我們很多人都以為現在的晶片技術已經達到甚至是接近理論極限了。其實並沒有,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晶片工藝的發展歷程,看看技術是如何突破「物理極限」的。
  • 西安交通大學:打造量子光學排頭兵
    記者 王梓萌攝  量子光學是基於輻射場的量子理論研究光輻射的產生、相干統計性質、傳輸、檢測以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的基礎物理問題以及應用的一門學科,現在得到廣泛應用的雷射技術即源自於此。10月23日,記者來到西安交通大學,採訪了在量子光學領域深耕多年的物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福利。
  • 中國科大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該團隊教授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袁海東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2月18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挑戰極限,功率強大的雷射脈衝用於研究新型的物理現象
    這種技術基於光脈衝壓縮的方法,挑戰極限,將使一種從未被探索過的新型物理——量子電動力學現象——達到臨界值的強度成為可能。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展示了一項革新的技術用於增加雷射的強度自從Donna Strickland和Gerard Mourou在1985年發明頻率漂移放大技術以來,雷射功率顯著增加,在最近幾年終於達到了極限。
  • 郭光燦:走在量子光學的最前沿
    在光學領域有多年積累的郭光燦找了一個「冷門」——量子光學。當時,這個方向並不被國內學者看好,認為用經典理論解決光學問題就足夠了,量子光學不會有太多理論內容,沒有前景。「比我有名的很多人都說這個方向沒有用,因此國內幾乎沒有人考慮用量子理論解決光學問題。但是我覺得,這裡面應該很有趣。」郭光燦堅持要劍走偏鋒,就奔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下去。
  • 物理光學知識點
    光學是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
  •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大學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原山西大學量子光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2001年8月通過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組織的專家論證,2001年10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開始建設,並於2002年12月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依託單位是山西大學。
  • 量子光學先鋒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兩名「量子光學」領域的先鋒——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以獎勵他們「提出了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體系成為可能」。
  • 想看到量子效應嗎?用納米粒子的量子光學冷卻吧!
    ,量子物理定律就開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看到量子效應,一個重要的要求是把粒子運動中的所有熱能去除,也就是說,把它冷卻到儘可能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奧地利科學院(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通過展示一種冷卻懸浮納米粒子的新方法,離實現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量子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學術委員會會議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日前在太原召開,中科院半導體所李樹深等9位院士及相關專家出席會議。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山西大學量子光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通過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司2001年8月組織的專家論證,經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01年10月開始建設。
  •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光學學科誠聘英才
    上世紀90年代,超快速雷射光譜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飛秒雷射技術、超快雷射光譜研究,是國家級重大共享開放科研平臺、國際知名的超快研究中心,也是中山大學光學工程學科的發祥地。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光學學科發展迅猛。在物理學院確定的「3+2+3」的學科發展格局中,光學學科是「3」個傳統優勢學科之一,包括長江學者與傑青、青年長江與優青等教授/副教授2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