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晶片工藝製程突破物理極限後,該怎樣尋求新的晶片製造技術?

2020-12-03 探索未來科學

個人認為量子計算是取代數字計算的大殺器。

第一、什麼是物理極限

我們經常聽人說,某某東西已經達到了物理極限,就不能再改進了,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

物理作為一門科學,它所做的工作其實就是通過對客觀事實的觀察和測量,利用數學工具對物質的運動規律進行定量描述,是人類對於物質世界的一種認識手段。

客觀測量和實驗驗證是檢驗一個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方法。所謂的物理極限,其實是對客觀規律的一種描述,那是一個事實。如果理論預言的結果與事實不符合,就需要去修正理論。

所以我們說,客觀事實存在極限,而不是理論設定了極限。

第二、技術和理論之間的關係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最重視技術的人,但我一定是這些人之一。社會上,甚至是很多科研工作者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技術是理論的應用。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在我看來,技術和科學二者應該並駕齊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技術決定了理論最終的表達方式,而理論決定了技術的最大能力範圍。打個比方,有了麥克斯韋方程組不等於就有了收音機和手機。收音機和手機都需要人類的技術能力去創造。有了廣義相對論,我們到現在也沒有做出來反重力裝置。這就是技術水平沒有跟上理論的發展水平。

第三、晶片技術的物理極限一:光的波長限制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現在的晶片技術已經達到甚至是接近理論極限了。其實並沒有,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晶片工藝的發展歷程,看看技術是如何突破「物理極限」的。

現在的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其核心就是光刻技術,這種方法跟照相類似,就是將掩模版上的圖形轉移到塗有光致抗蝕劑(或稱光刻膠)的矽片上。在實際工藝中,一個晶片的產生要經歷幾十次光刻才能完成,有些結構層甚至需要多次光刻才能形成。在這個發展階段,所謂的物理極限其實就是光的波長限制,所以科學家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不斷降低用於曝光的光線的波長。通過這種方法,不斷提高光刻解析度,解析度高了,同樣大小的矽晶圓上,可以生產更多的晶片。

隨著晶片器件尺寸不斷縮小,對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最大的瓶頸就是解析度的提高,而光刻機的發展逐漸跟不上節奏了,更小波長的光刻機難以製造,因此出現了一系列解析度增強技術,例如離軸照明、多級光源,光學臨近效應修正,移相掩模,光源掩模協同優化,多重曝光,自對準多重光刻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出現,將摩爾定律硬生生延續了下來,當然,也有人在研究光刻技術的替代技術,例如納米壓印,DSA等。

第四、晶片技術的物理極限二:量子效應

隨著晶片尺寸的進一步縮小,新的「物理極限」出現了。這就是我們傳統計算機晶片的設計理念問題。我們都知道的,現在的電腦是基於數字電路0、1這樣的邏輯電路搭建起來的。而隨著晶片尺寸的減小,最小的PN結也在不斷的減小。由於量子效應,PN結不能形成之前的工作狀態,也就是說,不再表現出0和1這種狀態,量子效應成為了數字集成電路的攔路虎。

這怎麼辦呢?其實,需要的不是做新的PN結出來,因為PN結已經無法再小了。科學家們做的工作是,發展下一代計算機技術:量子計算機。這種計算機的工作原理跟我們現在的計算機是不同,它是利用量子的波函數來進行計算的。它的計算邏輯不同於數字電子計算機,量子計算用來存儲資料的對象是量子位元,它使用量子演算法來進行資料操作。

這種轉變就跟當年的模擬電話網絡向數字電話網絡轉變的道理一樣,也和我們的電腦網路從最初的區域網到網際網路的轉變,從簡單的RS232、RS485再到10兆、100兆、1000兆乙太網,從同軸、到雙絞線再到光纖,這種變化其實就是新的技術手段代替老的技術手段的過程。面對無法再小的數位化集成電路科學家祭出的新的手段就是量子計算,用量子計算來取代數字計算,讓計算能力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全文總結

認真閱讀到此處的小夥伴們可能已經看出來了,其實並沒有什麼所謂的「物理極限」,人類每次遇到這樣的極限,其實都意味著下一個突破的開始。與其被其所限制,不如對其加以利用,這就是人類智慧的亮點。人類已經不止一次用自己的智慧證明:每一次的阻礙都將讓我們能夠站得更高。

相關焦點

  • 突破製程工藝: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美國的1nm是什麼概念?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
  • 8000餘名工程師攻堅2nm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程極限
    工藝製程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已實現量產的製程工藝當屬臺積電的5nm工藝,但臺積電明顯不滿足止步於5nm工藝,據悉,臺積電已啟動8000餘名工程師全力布局2nm工藝的研製,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那麼2nm是否會是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嗎?
  • 八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攻堅2納米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造極限
    工藝流程水準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現階段,世界上最好的和已完成批量生產的工藝流程當屬臺積電的5 nm工藝流程,但臺積電明顯不適合停止5 nm工藝流程,據了解,臺積電已啟動8000多名技術工程師全力合理布局2 nm工藝流程的研發,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製造行業的領先地位。難道2納米就是晶片加工工藝的物理極限麼?
  • 用新的思維方式看待晶片工藝製程
    晶片的製程從最初的0.35微米到0.25微米,後來又到0.18微米、0.13微米、90nm、65nm、45nm、32nm和14nm。在提高晶片工藝製程的過程中,大約需要縮小十倍的幾何尺寸及功耗,才能達到10nm甚至7nm。從蘋果與臺積電合作到宣布實現5nm晶片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強調納米級製程真的重要嗎?
  • 7nm曾經是晶片製程的極限,為什麼最後還是突破了?
    多年前,很多人認為7nm將會是半導體工藝的極限,還有人曾認為14nm也將是工藝的極限,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突破的半導體工藝節點都被突破了,22nm時代英特爾引入了3D電晶體概念,而7nm和5nm時代,EUV極紫外光刻機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半導體工藝的極限也是在技術的進步下不斷更新的
  • 晶片製造行業的新方向:「自組裝」技術解析
    但是現在,隨著電晶體縮放尺寸逐漸逼近物理極限,半導體工藝製程的推進也越來越困難,「摩爾定律」已死的聲音也開始不絕於耳。不過,即便如此,科學界也依然希望通過一些新的技術來繼續推動摩爾定律的前進。「摩爾定律」已死?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半個世紀前提出來的。
  • 蘋果A14的5nm工藝過後又將是什麼?或快到晶片性能極限時代!
    隨著iPhone12的到來,蘋果的最先進5nm工藝晶片為新一代iPhone系列電子產品帶來了強勁動力。那麼下代的A15,A16又將採用3nm甚至1nm工藝技術嗎?會不會因為極小尺寸的量子效應而到達物理技術極限呢?接下來我們便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美媒:矽基晶片將迎來物理極限,中國這項技術將主導晶片的未來
    臺積電在之前宣布過,已經掌握了3nm工藝的製程的技術,接下來的晶片製作重心,也將放在1nm工藝的晶片製作中,並且提出了在未來的幾年內徹底攻克這個技術,換做一般的企業,攻克1nm只能說是痴人說夢,不過臺積電作為當今世界上,擁有最先進的晶片製作工藝的公司,他們攻克1nm晶片,也僅僅是時間問題
  • GAA技術給摩爾定律續命,臺積電先進5、4、3、2、1nm晶片工藝製程布局
    臺積電先進5nm、4nm、3nm、2nm、1nm晶片工藝製程持續推進。ycgEETC-電子工程專輯雖然英特爾規劃的7nm工藝比臺積電的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還大,但是後年都很難量產,估計要到2023年,那時臺積電更先進的2nm工藝都量產了。
  • 最前線丨3nm、5nm製程技術還沒捂熱,臺積電又要開始研發2nm的晶片了
    據財聯社消息,臺積電方面近期表示,將在新的臺灣研發中心運營一條先進生產線,擁有8000名工程師,該設施將專注於研究2納米晶片等產品。臺積電在先進位程方面的速度一直很快——在「晶片之王」英特爾還戀戰14nm支撐的時候,臺積電此前宣布已經製造出10億顆良率完好的7nm晶片;5nm雖然已經量產,但產能還是很有限,還在持續提升中;另外3nm製程也預計在2021年風險量產,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這次臺積電內部又將2nm晶片提上了日程。有業界聲音估計,臺積電2nm將在2023年至2024年推出。
  • 除了工藝製程外,晶片進步還有3項技術,中國已布局2項
    相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晶片技術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就是工藝製程的進步了,比如從14nm到7nm,再到5nm、3nm、2nm、1nm等等。 當然,這個工藝確實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技術,但事實上隨著工藝製程的不斷進步,已經快逼近極限了,很難這樣持續不斷的發展下去。
  • 和你講講晶片的製程 數字真的越小越好嗎?
    為了解決信號模糊問題,晶片又不得不提高核心電壓,功耗增加,陷入死循環。因而,漏電率如果不能降低,CPU 整體性能和功耗控制將十分不理想。同時,當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一定程度,目前業內認為小於10nm之後,晶片會產生量子效應,這時電晶體的特性將很難控制,晶片的生產難度就會成倍增長。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製造廠商們也不斷提升自己的工藝技術。
  • 給國內晶片製造潑冷水?臺積電:2nm製程將在2024年量產
    ,晶片製造技術一度成為了舉國之力都要攻克的任務,但最新消息稱,我國臺灣的臺積電公司,在2nm工藝製程 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有可能在2023年試產,在2024年實現量產,相比當前國內中芯國際最先進的12nm晶片工藝製程來說,臺積電的最新科研成果確實讓國人在短時間內難望其背。
  • 三星挑戰製造極限3nm晶片,那會立刻給華為代加工進行應用嗎?
    6月12日,知名數碼科技媒體「phoneArena」報導稱,三星與華為正在探索一項「合則兩利」的重磅交易——這家韓國巨頭將為華為的5G設備製造先進晶片。作為晶片巨頭,三星的這一招確實叫人有些意外,畢竟其4nm產品原定於2021年量產……我們知道目前在業界流行的商用手機晶片,無論是麒麟990還是驍龍865等等系的晶片都是採用7NM工藝,而在2021年才突破到4nm的工藝,而三星卻提出了3nm這無疑是行業的一個震驚消息,而且對於整整個手機晶片領域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和機會,因為技術進一步的突出,都意味著會給行業產生巨大的震撼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1nm電晶體誕生 驚嘆「突破物理極限」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晶片,而晶片上的電晶體體積越小,處理器的性能提升得越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教授阿里·加維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利用新型材料研製出全球最小電晶體,其電晶體製程僅有1納米,被媒體驚嘆為「突破物理極限」。
  • 晶片工藝的極限在哪裡?製程小的晶片有什麼優勢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臺積電宣布開始試產5nm晶片了,而在此之前臺積電也是全球第一家量產7nm晶片的代工企業。而另外像格芯目前已明確表示不再研究10nm以下的晶片製造技術,並且這樣的晶片代工企業並不只有格芯一家。
  • GF用12nm FinFET工藝製造出新級別Arm 3D晶片,半導體製程競爭正在...
    工藝技術的所有工作及後續製程的研發,將專注於為新興高增長市場的客戶提供專業的製造工藝,包括射頻晶片和嵌入式存儲晶片等低功耗領域。不過,先進半導體製程的提升難度越來越大,無論英特爾還是臺積電,都在通過先進封裝技術進一步提升性能。目前看來,GF也加入其中。這可能意味著半導體先進工藝的競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GF(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本周宣布,它已採用其12nm FinFET工藝製造出高性能3D Arm晶片。
  • 三星發布3納米路線圖,半導體工藝物理極限將至?
    近日,三星電子發布其3nm工藝技術路線圖,與臺積電再次在3nm節點上展開競爭。3nm以下工藝一直被公認為是摩爾定律最終失效的節點,隨著電晶體的縮小將會遇到物理上的極限考驗。而臺積電與三星電子相繼宣布推進3nm工藝則意味著半導體工藝的物理極限即將受到挑戰。未來,半導體技術的演進路徑將受到關注。
  • 7nm物理極限!1nm電晶體又是什麼鬼?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