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藝製程外,晶片進步還有3項技術,中國已布局2項

2020-12-08 騰訊網

相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晶片技術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就是工藝製程的進步了,比如從14nm到7nm,再到5nm、3nm、2nm、1nm等等。

當然,這個工藝確實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技術,但事實上隨著工藝製程的不斷進步,已經快逼近極限了,很難這樣持續不斷的發展下去。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眾多的晶片企業們已經在工藝製程之外,努力的去發展其它的技術,目前公認的,除了工藝製程外,還有三項技術,可以讓晶片保持著持續不斷的進步。

第一種技術就是異構整合技術。所謂的異構整合技術,是指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晶片,例如記憶體+邏輯晶片、光電+電子元件等,透過封裝、3D 堆疊等技術整合在一起。換句話說,將不同製程、不同性質的晶片整合在一起,都可稱為是異構整合。

目前英特爾是這一方面的領導者,比如英特爾的傲騰技術,就是將內存和存儲整合在一起,想要革了內存的命。

第二種技術是封裝技術,目前主流晶片封裝技術有Sip、PiP、PoP等,但這些都是系統單封裝技術,目前在封測領域,逐步興起了2.5D封閉,3D封裝技術,也就是立體封裝。

通過2.5D、3D這些立體封裝技術,能夠將數個功能不同的晶片,疊加在一起,直接封裝成一個具有更高效能的晶片,這樣在工藝製程無法持續進步的前提下,照樣改善製程成本及物理限制,讓摩爾定律得以繼續實現。

而第三種技術則是小晶片技術,這種技術類似於樂高積木。從設計開始,就將大尺寸的多核心的設計,分散到較小的小晶片。

這樣這些小晶片可以根據需要,不斷的進行組合,這樣不僅設計靈活,還能夠根據需求,不斷的疊加,達到性能的提升的要求,甚至有些模塊還可以重複利用,這樣節約成本,提升性能。

目前這三項技術是比較主流的,在工藝製程之外的晶片技術,並且很多人認為一旦工藝製程無法前進了,比如達到2nm後,再也無法前進時的晶片發展方向。

而在這三種技術中,中國早已布局了立體封裝技術,畢竟中國封測企業全球領先的。此外在小晶片技術上,中國也有布局,很多企業進行了研發。而異構整合方面,相對涉及得較少。

可見,晶片發展的道路真的千萬條,未必一定要死揪著工藝製程不放,當然能夠前進更好,如果不能前進,也要想想其它的招,你覺得呢?

圖文來源於網絡消息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

相關焦點

  • GAA技術給摩爾定律續命,臺積電先進5、4、3、2、1nm晶片工藝製程布局
    臺積電先進5nm、4nm、3nm、2nm、1nm晶片工藝製程持續推進。ycgEETC-電子工程專輯雖然英特爾規劃的7nm工藝比臺積電的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還大,但是後年都很難量產,估計要到2023年,那時臺積電更先進的2nm工藝都量產了。
  • 8000餘名工程師攻堅2nm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程極限
    工藝製程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已實現量產的製程工藝當屬臺積電的5nm工藝,但臺積電明顯不滿足止步於5nm工藝,據悉,臺積電已啟動8000餘名工程師全力布局2nm工藝的研製,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那麼2nm是否會是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嗎?
  • 謀劃布局?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 中國科研布局雖大但不強,落後技術超35項
    中國科研領域布局雖大但不強,落後的技術超35項。中科院教授再度發聲中科院教授劉雲再度發聲:「現階段我國依舊有超過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而主要原因就在於,雖然在2019年的時候總共投入研發資金達到了2.21萬億,但真正投入到基礎研究經費的不足1335億,佔比不到6%。
  • 全球30項尖端技術研究,日媒報導中國有23項領先,美國僅7項
    中國的科研實力到底如何,尤其在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數據處理等尖端學科領域?近日,日本經濟新聞對此有一個調查,使我們可以從側面了解到中國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這些研究領域相比,到底處於何等水平。日本經濟新聞選取了2013-2018年之間發行的學術雜誌論文數據進行分析,對於研究開發人員最為關注的30項研究主題,按照各國發表的論文進行排名,結果顯示,中國在23項研究中排名領先,美國只有7項處於領先水平,而日本則沒有一項。
  • 昨夜5項晶片入選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中美佔比3:2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每年都會發布由數十位國內外權威專家從全球近千個申報項目中評選出的約15項領先科技成果,這些成果通常被認為代表了當時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最高水平。除上述5項成果外,其餘10項入選成果分別為:(1)微軟:統一自然語言預訓練模型與機器閱讀理解;(2)360:360全視之眼——0day漏洞雷達系統;(3)百度:深度學習框架飛槳;(4)阿里云:POLARDB:基於存儲計算分離與分布式共享存儲架構的雲原生資料庫;(5)騰訊:科技向善——通過科技手段助力現代智慧城市綜合治理實踐
  • 華為發布最新款晶片 創六項世界第一
    「麒麟990 5G創造多達六項世界第一。」在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用了六個「最」來介紹這款晶片:全球首款採用最先進7nm+ EUV(極紫外光刻工藝)製程的5G SoC,全球首款5G全網通SoC,支持NSA(非獨立組網)、SA(獨立組網)網絡、全球首次集成16核Mali-G76 GPU(圖像處理器)、全球首創NPU(圖形處理器)大核+NPU微核架構、全球首次在手機晶片上實現BM3D(一種圖像降噪算法)單反級硬體降噪技術、全球首發雙域聯合視頻降噪技術
  • 八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攻堅2納米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造極限
    工藝流程水準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現階段,世界上最好的和已完成批量生產的工藝流程當屬臺積電的5 nm工藝流程,但臺積電明顯不適合停止5 nm工藝流程,據了解,臺積電已啟動8000多名技術工程師全力合理布局2 nm工藝流程的研發,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製造行業的領先地位。難道2納米就是晶片加工工藝的物理極限麼?
  • 芯原股份戴偉民:「中國晶片IP第一股」之譽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除了CPU(中央處理器),芯原股份幾乎擁有所有晶片領域的IP。」  「我們5nm項目的研發正在進行中。」提及技術先進性,戴偉民介紹說,芯原股份在傳統CMOS、先進FinFET(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和FD-SOI(完全耗盡型絕緣體上矽)等全球主流的晶片先進位程上都具有優秀的設計能力。
  • 國產兆芯16nm製程8核處理器到底什麼水平
    16nm製程此前主要被手機晶片使用,如16nm FF+工藝的麒麟650處理器,在技術層面上算是目前比較先進的製程工藝,也是除14nm外,國內能夠達到的較高水準。不過與臺積電、英特爾最前沿的製程工藝還有不小差距。  核心上,不管怎樣是實打實的8個核心,這是不小的進步。
  • 重慶高新區布局矽基光電子技術:早布局緊扣未來晶片發展方向
    近年來,西永微電園作為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最大的專業微電子產業園區,大規模布局研發機構、積極營造創新生態、進行研發攻堅,逐步構建面向未來的優勢。早布局 緊扣未來晶片發展方向2018年,重慶市政府與中國電科集團共同成立的國家級國際化集成電路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聯合微電子中心)落戶西永微電園,其重要方向之一就是矽基光電子技術。
  • 這20項技術產品,每一項都關乎中國製造的崛起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許多產品仍然高度依賴進口,中國製造在這些領域的研發和生產依然存在難以攻破的技術難關。 這其中有關乎中國工業命脈的核心產品,也有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零部件,本文就來為大家盤點中國嚴重依賴進口的20項產品: 1、高端數控工具機
  • 用新的思維方式看待晶片工藝製程
    晶片的製程從最初的0.35微米到0.25微米,後來又到0.18微米、0.13微米、90nm、65nm、45nm、32nm和14nm。在提高晶片工藝製程的過程中,大約需要縮小十倍的幾何尺寸及功耗,才能達到10nm甚至7nm。從蘋果與臺積電合作到宣布實現5nm晶片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強調納米級製程真的重要嗎?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臺積電的5nm良率雖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但一些大客戶看到臺積電勢頭漸漲的5nm工藝,也忍不住先捷足先登搶產能。就在上個月,臺積電官方談到,自家首批5nm工藝已順利拿下蘋果和華為海思兩大客戶,將分別打造蘋果A14晶片,以及華為新一代麒麟晶片。
  • 晶片製程之戰:從7nm到5nm,同場競技哪家強?
    2020年伊始,全球半導體先進位程之戰已然火花四射。從華為和蘋果打響7nm旗艦手機晶片第一槍開始,7nm晶片產品已是百花齊放之勢,5nm晶片也將在下半年正式首秀。這些逐漸縮小的晶片製程數字,正是全球電子產品整體性能不斷進化的核心驅動力。
  • 河南高遠3項專利技術再次推進橡膠瀝青生產技術進步
    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文專利和高遠路業集團企劃部獲悉,河南高遠在橡膠瀝青方面再次取得兩項專利技術——連續生產的橡膠瀝青生產設備(專利號CN200520078498.X)和2006年獲得橡膠瀝青灑布車專利(CG2006012273)後又3
  • 突破製程工藝: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美國的1nm是什麼概念?
    技術進步並不一定帶來商業利益在過去幾十年中,由於摩爾定律在確實發揮作用,使中國半導體製造技術在追趕西方的過程中始終被國外拉出一段距離。而近年來,晶片製造技術進步放慢,摩爾定律出現失效的客觀現象,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追趕西方來說是一大利好。摩爾定律失效,一方面既有技術因素——先進光刻機、刻蝕機等設備以及先進晶片製造技術研發技術難度大、資金要求高......另一方面也有商業上的因素。在製造工藝到達28nm以前,製造工藝的每一次進步都能使晶片製造廠商獲得巨額利潤。
  • 中芯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禁錮
    【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的禁錮】中芯國際目前並沒有拿到花費2.2億美元訂購的7nm EUV光刻機。但是,我們也知道中芯的N+1技術,已經非常接近7nm工藝。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們知道,已經實現量產FinFET 14nm工藝晶片,並且在最近還為華為麒麟710A處理器進行了代工。當我們也知道,中芯已經在打造N+1,N+2方案,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透露,N+1工藝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63%,SoC面積減少55%。
  • 乾貨丨晶片終極戰事!誰是製程之王?-億歐
    在這場晶片製程終極之戰中,三大晶片代工巨頭,一方面進行著路線之爭,另一方面卯足火力隔空火拼未來的關鍵製程技術節點,尤其是6nm和5nm。所謂路線之爭,一方有臺積電三星自定標準,「激進」挺進5/4/3nm工藝,另一方英特爾堅守「慢工出細活」,做業界最好的10nm。而關於未來技術節點之戰的導火索,在這個4月已經被點燃!
  • 給國內晶片製造潑冷水?臺積電:2nm製程將在2024年量產
    ,晶片製造技術一度成為了舉國之力都要攻克的任務,但最新消息稱,我國臺灣的臺積電公司,在2nm工藝製程 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有可能在2023年試產,在2024年實現量產,相比當前國內中芯國際最先進的12nm晶片工藝製程來說,臺積電的最新科研成果確實讓國人在短時間內難望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