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海洋石油水下裝備試驗中心落成

2021-01-07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6日電 近日,國內最大海洋石油水下裝備測試試驗中心在山東省東營市落成並投產,對解決海洋工程水下裝備在國產化過程中的「卡脖子」問題,打破國外的專利壟斷和技術封鎖,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山東祺龍海洋石油水下裝備測試試驗中心是我國目前最大、最深的水下裝備測試試驗中心,由山東祺龍海洋石油鋼管股份有限公司與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石油大學(北京)聯合攻關完成。試驗中心分為地下10米淺水區和15米深水區,能夠有效模仿海底複雜環境、擁有先進的檢測設備及強大的檢測能力,最大檢測氣壓24000psi,最大檢測水壓36000psi,可完成淺水、深水油氣裝備測試試驗。

目前,首例國產採油樹實驗室測試在此開展,以此檢驗試驗中心的檢測能力。作為我國自主研發海洋石油水下裝備的實驗基地,將承擔更多深水鑽採設備的檢測工作。

海洋工程水下裝備國產化是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專項工作的重點,其設計開發需要攻克巨大的技術障礙和環境障礙,水下石油裝備測試試驗是促進水下石油勘探開發裝備發展的重要環節。(工人日報記者叢民 通訊員 王為)

相關焦點

  • 海檢中心水下設備實驗室波流實驗水槽
    為開展海洋設備水動力相關試驗,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山東)水下設備實驗室搭建完成波浪流體實驗水槽。
  • 2021年度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開放基金指南
    2021年度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開放基金指南 本次開放基金主要資助水下主被動電場探測定位方法、非磁金屬水下非聲探測及試驗技術研究、海洋工程水下裝備安裝維修標準規範在我國應用研究三個重點課題的研究和開發。
  • ...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填補國內海洋深水能源開發...
    東營區第二站,全市重點項目觀摩團來到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現場,聽取項目情況介紹,詳細了解企業科技研發、技術攻關及生產製造等情況。(記者:文/張利波 圖/周廣學 於中平)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該項目是中海油首個水下油氣生產系統國產化攻關項目、省重大建設項目、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攻關項目。
  • 國家海洋設備質量檢驗中心正式啟用 設七大功能實驗室
    國家海洋設備質量檢驗中心2012年8月由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籌建,是國內唯一的綜合性海洋設備第三方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是國務院《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中確定的國家級檢測中心,為配套海洋裝備產業而同步建設。中心位於青島藍谷核心區,佔地7.18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1億元,共建8座單體實驗樓,七大功能實驗室。
  •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自主研發全國產化裝備「OST15M型船載高...
    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由該中心自主研發的「OST15M型船載高精度自容式溫鹽深測量儀」在2020西太平洋海域夏季調查航次中,圓滿完成3次海上試驗任務,最大布放深度為5915米,突破國產高精度溫鹽深測量儀最大試驗水深記錄。
  •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由我國首座自主設計、總造價達60億元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981」鑽頭此前也在南海荔灣約1500米深的水下成功探入地層,使我國成為第一個在南海自營勘探開發深水油氣資源的國家。研發能力及配套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國海工裝備業的軟肋,國內企業想要克服這一短板,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立足科技創新,完善重點共性技術的研究,形成現代化的海工製造業體系。
  • 2017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在廈門舉行 最強海洋裝備及工程...
    央廣網廈門11月4日消息(記者 馬寧)11月3日至5日,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海工展是我國商務部唯一批准的境內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類展會,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專注於潛水救撈、水下作業的專業展會,是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下,配合國家智慧海洋建設,服務於海洋工程行業的專業展示
  • 工信部發布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2012年)
    完成一型總長300米級、水深大於200米、可抗百年一遇海況的深遠海大型浮式結構物及防波設施的概念設計方案,具備人員居住、船舶停靠、物資儲存、能源補給、淡水製造、醫療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樞紐等多種功能,並通過水池模型試驗驗證。
  • 王宜林:海洋石油工業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國內海域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超過40億噸,累計油氣產量6億多噸,年產量由成立之初的9萬噸增加到5000萬噸,成功建成「海上大慶油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海洋油氣是我國油氣產量最主要的增長來源,「十一五」以來,我國石油產量的增量超過60%來自海洋,海洋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油氣接替區。同時,中國海油向深水領域進軍,開闢油氣產量新增長點,拓展海洋石油工業發展新空間。
  • 經略海洋中國深度!山東團隊研發水下滑翔機破世界紀錄
    ,山東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推動海洋裝備國產化,支撐山東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在入駐海洋國家實驗室之前,他們是天津大學的水下機器人團隊。從2002年起,他們針對國外對中國「水下滑翔機」的技術封鎖,開始相關研究,用了10多年達到1500米深度。海洋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牛文棟說:「(1500米水下滑翔機)成功研製之後,我們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發現科學家對這種深海萬米的水下滑翔機這種裝備,這種需求比較迫切,所以我們就調整了研究方向。」
  • 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隨著世界經濟進入資源制約發展的瓶頸期,深海大洋已成為國際海洋競爭形勢中的戰略制高點。南海是我國唯一的深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戰略資源富集,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之一,石油地質儲量約佔我國總資源量的1/3,蘊藏著開發潛力巨大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同時還蘊藏著銅、鎳、鈷、錳等多種金屬和稀有的錳結核等礦產資源。科考船是「摸清」南海家底的「利器」。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場開發獲新突破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場開發再獲新突破。近日,該公司與KONIAMBO NICKEL SAS(KNS)籤訂了KONIAMBO鎳冶煉廠的主體模塊建造項目合同,整體建造工程將在亞太地區最大的海洋工程製造場地——海油工程青島製造場地完成。    鎳礦項目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的世界上首例集成化、模塊化的大型冶煉廠主體建造工程。
  • 國內首次X70級別油氣管道全尺寸拉伸試驗在青島完成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9日訊 近日,含預製裂紋陸地天然氣輸送管道的全尺寸拉伸試驗在青島藍谷完成。本次試驗管道為X70鋼級,外徑尺寸達到了40in(1016mm),規格參數高,試驗難度大,是國內油氣技術領域首次開展此類管道全尺寸拉伸測試驗證。
  •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認為,**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佔全球消費量的23%和全球淨增長的61%。中國的能源結構持續改進,煤炭佔比創歷史新低。中國石油淨進口增長8.4%至700萬桶/日,創歷史最高水平,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 水下機器人的種類及國內現狀
    前兩種水下機器人均帶纜,由母船上人工控制;後兩種水下機器均無人無纜,自主航行,分別由預編程控制和智能式控制。目前國內研究水下機器人的單位較多,內容也五花八門,但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真正進入實質性試驗階段的僅此幾家。
  • 120米高、最大排水量11萬噸,海洋油氣開發深水重器來了
    30秒認識「深海一號」 視頻來源:中國海油集團(00:34)我國海洋石油工業再添深水重器。1月14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對外宣布,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山東煙臺交付啟航,其成功交付標誌著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對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在陸豐13-2項目中創造了海上安裝施工效率的歷史紀錄,成功完成我國首例海上棄置平臺拆除作業,順利完成國內首條海上雙金屬海管的鋪設,實施了「海洋石油102」FPSO緊急解脫及YOKE拆除、「海洋石油102」應急復產、惠州油田永久復產等7項油氣田維修業務,為海上油氣田提供安全保障的能力不斷增強。
  • 637千瓦,浙大自主研發的海流能發電機組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
    近日,由浙江大學自主研發的大長徑比半直驅高效水平軸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恢復併網發電,「復工發電」後最大發電功率達到637千瓦,創國內最大發電功率紀錄。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大海蘊藏的清潔環保、永續不竭的能源就這樣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海島之上。
  • 中國智慧海洋工程和水下工程取得突破進展
    ——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劉利釗教授科研團隊聯合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取得海洋信息化和智慧海洋領域國際一流科研成果劉利釗,男,博士,教授級高工,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工信部重大技術裝備專家,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專家,國家發展改革重大項目評審專家,國防科工技術專家,國家武器裝備質量認證專家。
  • 中國智慧海洋工程和水下工程取得突破進展
    ,國防科工技術專家,國家武器裝備質量認證專家。北京中科國備應急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副主任,北京高新產業人才技術研究院院長,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廈門研發中心研發部長,日本つくば健康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專家,日本先端農業科學研究所專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