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錢煦談人生科研:要主動學終身學,還要善於合作

2021-01-21 科學網

錢煦主講

錢旭紅與錢煦對話

錢旭紅向錢煦贈送禮物「煉丹圖」,此圖展現了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化工等學科中蘊含的中華傳統哲學思想。

 

4月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錢煦做客第52期文匯講堂,主講《科學與人生的七顆「心」》。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受邀出任對話嘉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願意把我的人生作為一個案例,拿來和大家探討。

 

北京出生-上海成長-北京求學-遷往臺北

 

「我覺得有機會就要去嘗試。」——16歲進大學。

 

1931年,我出生在北京,兩三周後,父親錢思亮從清華大學畢業赴美留學,母親帶著我留在北京,哥哥在上海跟著任地方法院刑庭庭長的祖父錢鴻業。因為有牽掛家庭的動力,不到3年父親就拿下博士學位,回國到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授。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全家搬至上海,我5到15歲在上海,從小學念到高二上,上海是我人生成長最重要的地方。我讀的是現在的長樂路小學,家住在法租界的延安西路模範村。珍珠港事變後,日本人佔領法租界,後幾年的生活非常辛苦。抗戰勝利後,父親隨北大復校回北京,我在北京讀高二下,因當時同等能力可報考大學,我覺得有機會就應嘗試,就去考了。我很喜歡數學,覺得數字很有趣,但進數學系要考解析幾何,那是高三的課,我就選了北大醫預科。1947年,我跳高三,16歲成為北大學生。1948年我們全家去了臺灣。

 

雖然命運充滿偶然,但我敢說,無論留在大陸,還是去臺灣,我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自己的快樂,爭取讓別人快樂,無論在哪裡,我都會積極向前。

 

臺大學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念生理學

 

「喜歡的東西永遠不要放棄!」——自學工程課程

 

我們到臺北,父親被聘為臺大教務長,過兩年做了校長。我進了臺大醫學院,分科時,同學都選擇做臨床醫生,全班100人中唯我選了基礎研究,我覺得了解疾病的機理可以拯救更多病人。其中,我對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生理學特別有興趣。臺大醫學院的日子是很愉快的。尤其是認識了現在的妻子胡匡政,我們同歲,但因為我小學、中學各跳了一級,先上大學,比她早兩年畢業。我非常喜歡她的活力、進取、高雅。畢業後,1954年,我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生理系進修。兩年後匡政赴紐約受醫師訓練。1957年4月7日我與匡政結縭,是我一生的關鍵,我們始終恩愛有加。同年6月我拿到博士學位,誠如古人所云,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後來,兩個可愛的女兒美儀、美恩出生了。

 

我在哥大的博士論文是交感神經系統在失血時代償作用的機理,這篇論文包含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生理學,把我喜愛的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後來我覺得血液的流變性在失血時也很重要,研究幾年後鑑定了血液粘度的基本因素:血漿粘度、血球濃度、血球變形性和血球聚合。我一直喜歡數學,單只學生理學覺得不夠,就選擇了一些接近數學的工程課程;這證實如有興趣可從零學起,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以,喜愛的事情不應放棄,與人的關係也一樣。

 

哥大:醫學-工程-分子生物

 

「學科的交叉與科際之間的合作推動我不斷朝前走。」

 

1967年,我在《科學》雜誌同期發表了三篇關於血球粘彈性的文章。它們促成了我和Richard Skalak的合作。我們同在哥大任教,但此前未曾謀面;他讀了這三篇文章後,說應合作。我跑到了幾千裡外,他正在做休假研究的瑞典見面。後來回到哥大就開始了可貴的30年合作和友誼,沒有他我不會進入生物工程。對此,我深懷感激。我常說任何事沒有人際的合作就不容易成功,做人和做科研同理。

 

我們研究紅血球膜變形,用生物實驗的方法來看毛血管裡的血液流動對血球變形的影響,跟工程理論模擬做對照。又從紅血球的聚合研究看血球之間能量的平衡,也是用生物實驗和工程理論交叉研究。

 

其後我進入到血管內皮細胞的研究,和紐約市立大學教授Sheldon Weinbaum合作也長達30年,我們研究大分子通過內皮細胞傳遞進入血管壁的機理,因而了解低密度血脂蛋白怎樣進入血管壁堆積起來,演變成動脈硬化。

 

1980年初,我覺得應該進一步了解分子生物。我去上分子生物學課,但覺得沒有基礎不易懂,就拼命自學,學通後組織研討會,由我主講,並請工業界來做實際的研習班。我最滿足的是,多年後不少人告訴我,他們是因為這樣的研討會才入行的。

 

在哥大期間,有一年半(1987年初到1988年中)在臺灣「中央研究院」創辦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現在它已經成為遠東相當有地位的生物醫學科學研究單位。

 

那段時間,我的女兒們成長,常會找我談,我總是以此為優先,不管怎麼忙都會和她們談。她們現在為人母也這樣做,這是關愛的傳遞。

 

加州大學聖校:建十校聯盟自建生物大樓

 

「找準血流的方向和人生找對努力的方向一樣重要。」

 

1989年,我轉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我對哥大和紐約有很深的感情,臨走,哥大贈送了我一把校椅以表惜別。哥大是一所好學校,但聖校正處於發展的好時機,當時在聖校的馮元禎先生剛要退休,他是公認的生物力學之父,現92歲仍健在。我去聖校後,做了群體研究計劃和博士及博士後訓練計劃,得到Whitaker基金會資助加強教授陣容和研究設施,並建立工業界合作計劃,1994年成立了生物工程系。後來從Whitaker得到了造新樓的獎金,加上幾個基金會的捐助,得以建造生物工程大樓,去年全美評鑑,聖校生物醫學工程居全國之冠。加州大學有十個校區,我促成建立聯合生物工程研究院,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每年在不同的校區輪流辦研討會,已經輪了一圈,開始輪第二圈。這又顯示人際關係合作及單位合作的重要。

 

到了聖校,研究主要關注血流的動力和血管的伸張力對內皮細胞分子訊息傳遞、基因調控及功能表達的影響。在主動脈,血流的線是直的,直流對動脈硬化有保護作用;在血管分支,血流打漩渦,這樣的湍流對動脈硬化就有導發作用。我們的研究結論是血流的方向非常重要。其實做事也一樣,有方向,我們的努力就會成功,沒有方向,不大容易成功。所以,從人生可以領悟到學術,從學術可以領悟到人生。

 

打高爾夫的奇蹟和籃球賽的啟發

 

「輕鬆狀態下能取得超常成績,團隊合作相互鼓勵最重要。」

 

做研究出成果必定是團隊同心協力的結果。因此,我很看重為研究團隊服務。在《錢氏家訓》裡有「不宜僅對個體有利,更要對團隊有助」的原則。我在生理學、生物工程、生物流變學等領域擔任會長,為同仁們服務,極為愉快。2005年,我主持國際生理學會聯盟在聖校的大會,那時,就有很多來自中國的代表。

 

運動有助於對人生的了解。我有一位朋友加入了一個高爾夫球會,但因無人陪他,從來未上過場。我自告奮勇帶他去打。我說打高爾夫球的要點是放鬆,示範時我真的放鬆了,第一洞是四桿標準,我居然只用了兩桿就打進洞了,得到極難得的「鷹」獎。此後,我刻意想再創輝煌,結果反而不如平常。由此可見,人要放鬆,不要刻意追求很多,如果有潛力,放鬆發揮,一定會成功。

 

在臺大醫學院時,我參加籃球隊。與校中其他學院比賽,十次中有七次失敗。我從失敗中學到很多:團隊如何合作,如何面對失敗,不要相互抱怨,而要相互鼓勵。這些經驗都用在後來的學會工作中。

 

人生有很多分叉點,我們應該有方向。可是,有時需要變更方向。無論怎樣的方向,我們都應該盡力去做,追求自己可達到的最好程度,希望能對社會人類有些貢獻,這其中的名利是無法也不應刻意去求。我有幸得到很多榮譽,其中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美國工程師學院的「創始者」獎,因為我並沒有工程學位,而得到了這個給全美國最佳工程師的獎;這也表示主動學習,繼續學習的重要。去年,歐巴馬總統頒給我「國家最高科技獎章」,是我未料到的最高榮譽,那天,我們全家,兩對女兒、女婿和六個外孫女在白宮合影留念,是一個珍貴的時刻。

 

科學與人生的七顆「心」

 

「心在凡事能成功,心不在凡事都不能成功。」

 

最後我要強調人生和科研中的「七顆心」(用英語表示可稱為7C)。熱愛Compassion、投入Commitment、了解Comprehensive、創造Creativity、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和完成Consummation。

 

1,熱愛,我們要愛工作,以喜愛甚至娛樂之心去做,要愛我們的家,愛人群,愛社會,愛是從心發出的。

 

2,要投入,全力以赴獻身科學、研究、教育、服務,要追求卓越,在能力之內達到最好境界。

 

3,要平衡優先的順序。要了解自己,然後有效運用時間,每人一天只有24小時,但運用效率可大幅提高。我們要隨時隨地學、終身學、主動學;大學裡不只是學習課程,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繼續終身學習。如胡適所說,為學要如金字塔,又能廣大又能高。

 

4,研究最要緊的是創新,怎麼去做?如學得廣,可將其他領域中的最新發展融入自己的研究中,實踐時要用最直接,最有決定性的方法,才能讓人信服。

 

5,人不能成為孤島,所以要有合作。付出60%,只希望收回40%。不希望任何收穫是最快樂的。要大我與小我共重,團隊與個人並尊。

 

6,溝通很重要,寫和說都是關鍵,英文和中文中同樣重要,需不停地求進步。

 

7,最後一點是要完成,行百裡者半九十,結束、完成最不易也最重要。以足球為例,不管傳球多漂亮,沒有踢進還是零。

 

這七顆「心」就是全心熱愛、決心投入、用心了解、精心創新、同心合作、推心溝通、盡心完成。每一條都由心而生。科學與人生,萬事存乎一心。心在,凡事都能成功。

相關焦點

  • 錢煦:方向正確才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這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88歲高齡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傑出校友回到了母校,分享了他的一些人生經歷與學術心得。 大師的風範 「無論是學術合作,還是指導後輩,他和藹、謙遜的作風都讓人深深折服。」這是多位曾與錢煦共事過的科學家的共同評價,他們將錢煦視為治學和為人的楷模與典範。
  • [浙江]錢煦:家訓對我影響很深 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當來到自己父親的雕塑前,他堅持要換上端莊的西裝,系上領帶,他說,這是一種尊重。  84歲的老人看上去精神奕奕。來錢王祠敬宗祭祖,開啟了他這次的杭州之行。   來杭做學術交流   帶來最前沿的學科思考  錢煦,1931年生於北京,1947年考取北京大學醫科,1949年隨父錢思亮去臺灣,入臺灣大學醫學院,1953年畢業,次年赴美深造,195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生理學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惠特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院長,同時是臺灣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新聞—科學網
    在謝毅的心中,榮譽和稱號只是從事科研過程中所收穫的「副產品」。「沒有一個獎項是我自己主動提出申請的,都是老師和領導們『逼著、催著』的結果。榮譽對我來說,是鞭策和鼓勵,更是新的起點。」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事先沒有規劃。我不喜歡刻意為之的生活狀態,很多事情並不是你刻意去做就會成功的。」
  • 錢煦:方向正確才能成功
    2.科學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讀《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
  • 當科學精英們開始談錢
    但一旦面對外界,中國科學界長久以來,又是恥於談錢的。傳聞北京大學科研大樓內,人民日報資深記者趙永新和王曉東院士前不久在這裡有一場採訪對談,他們聊起一些年輕科學家們靠評獎拿錢,趙永新打趣說大科學家談錢不好,太俗氣。
  • 中國地調局與東協國家開展國際地學合作—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調局供圖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東協國家的地學合作成果近日在廣西南寧亮相第十屆中國—東協礦業合作論壇。11月15日,中國地調局分別向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移交了「低密度地球化學調查合作」成果資料。此外還舉辦了「中國—東協地學合作中心東協學院」揭牌儀式。
  • 醫生訪學歸來還是醫生,為什麼還要出國訪學?
    、生活以及這份職業的方方面面,相信海外經歷的磨練、體會和感悟,會比國內周而復始的工作所得的體會要多的多。 2 絕大多數訪問學者只申請到實驗室職位 聯繫國外的實驗室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因為訪問學者不拿接收單位的錢,還能夠參與到實驗室的項目中來,無論多少都可以幫助PI(學術帶頭人)做點事情。
  • 人生處處有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世事洞察皆學問
    所謂學問學問,就是又學又問。學問就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認識和經驗總和;學問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系統的知識。一個人要有學問就必須做到這四點,一是要學;二是要問;三是要思考;四是要總結提煉。只有善學,善問,善思考才能有學問。這就要求我們要處處留心,時時留意,做到多思考,多總結悟道,這樣才能增長自己的知識和學問。
  • 要實現人生逆襲,從「換腦」開始
    書中告訴我們,要改變人生,實現逆襲,一切從「換腦」開始。也就是說,要實現人生逆襲,我們首先要改變、升級我們的認知。本書歸納了人生逆襲需要解決的六大核心問題,分別是:信心不足、思維固化、目標不明確、能力不足、資源緊缺沒有工具可用。其中思維固化,即認知問題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我們也著重來談談如何改變認知的問題。
  • 蔡康永談人生:為什麼要做沒用的事?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他後來寫道:「我慢慢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什麼用....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2、「無用」的事,能夠改變人生為什麼這麼多人執著於「有用」?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得見眼前的利益,卻看不到更長遠的未來。
  • 大商匯推薦 | 當科學精英們開始談錢
    但一旦面對外界,中國科學界長久以來,又是恥於談錢的。傳聞北京大學科研大樓內,人民日報資深記者趙永新和王曉東院士前不久在這裡有一場採訪對談,他們聊起一些年輕科學家們靠評獎拿錢,趙永新打趣說大科學家談錢不好,太俗氣。
  • 成年人的世界,談錢不傷感情(日更 18/21)
    這面子吧,還真就能和錢扯上點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繫。我們回到談錢的事兒。錢這玩意兒,你說是不是個大事兒,這事兒吧,的確也不小。你看,我們這麼多人辛辛苦苦工作不就是為了掙錢養家餬口嗎,錢就是我們用生命裡有限的時間換來的東西啊。而正是因為這玩意兒有點敏感,咱們吶,總是有個「毛病」,不善於、不喜歡、不好意思談這個「錢」。
  • 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科研可與歐美競爭—新聞—科學網
    為進一步了解國外科研環境及其眼中的中國科研現狀,科學網記者對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Ji-Joon Song博士進行了專訪。 問:您以前來過中國嗎?這次來中國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答: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但與原來的印象相比,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科研上都有很大的進步。這裡的科研工作進展迅猛,已經成為了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
  • 科學網—鐘形曲線:科研人生的理想與績效
    ■李俠 這幾年我一直給研究生開設一門專業課「實踐的科學社會學」,課間也經常會和同學們聊到這樣的一個話題:科研人生該如何規劃
  • 從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搞科研「八字」經驗,談人生的成功與失敗
    不要怕失敗,要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他體會最深的經驗是「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袁老先生這話講的非常有道理的。人生做什麼事情,都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人小時候學走路,不是一開始就會走的,而是經過跌了幾次跤,才學會走路的。做事情也是如此。失敗了不要緊,可以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從頭再來。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四次,總有一天會成功的。常言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 科研3類型,年輕人選擇哪種最有前途?
    譬如做蛋白結構解析的,做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的。其實,在學科發展中,三種類型相輔相成,許多情況下又相互重疊。我認為,科研三類型都是科學共同體所需要的,所以我講這些絲毫沒有為某一類型撐腰而揶揄另一類型的意思,而是要闡釋以下三個觀點。
  • 疫情下的科研人,Cell Press 要您出鏡
    活動將揭曉上一年度的「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並邀請年度論文獲獎作者到會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但科研工作者們卻並未停下探索未知的腳步,學有度,行無疆,築有崖,思無界,應對這一世界範圍的疫情大流行,學術和科研更需要秉持合作的精神,共同面對和突破這一困境。
  • 一份新工作談Offer時,除了談工資,還要談什麼?
    一旦你想多談一點月薪,比如問能否月薪4千,她就開始反覆打擊你、說你眼高手低、說你的學校不行、大學生一抓一大把,各種PUA順手拈來了.......如下你看。何必呢?貴司工資低,或者你們老闆扣,你不願意明說,你可以說「我們這次該崗位預算不多」即可,搞得人生攻擊了。就看這樣的HR,這種公司也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