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歷經「一戰」後的人們逐漸認識到,槍傷或創面不能癒合的原因,是出現了像腐爛的蔬菜、水果那樣的細菌感染而不能癒合,這些體積微小的生物無處不在,十分頑固,種屬極多。
1.青黴素的發現過程
1928年夏,英國青年微生物學家費-弗萊明在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由於貪玩,實驗員麗莎提前下班去歌廳通宵跳舞,忘了清洗和消毒前天培養金黃色葡菌球菌的瓊脂玻璃平皿,而把平皿雜亂地堆在水池中,上面汙染了滿滿的青黴菌(屬於一種真菌),在當時,培養皿被黴素汙染是司空見慣的。而弗萊明仔細觀察後卻發現,青黴菌生長周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竟出現一圈透明和無菌的空白(即現在的抑菌圈),發生溶菌現象,他隨手又刮下一點青黴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在一起在試管中培養,結果金葡菌幾近全被殺滅,故此揭示了微生物間有相互拮抗(共生、共滅現象)的奧秘,即黴菌中的有些物質可以抑制或溶解細菌的生長。
由於被汙染的黴菌為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一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準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裡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裡、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裡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製出了相應的培養液。1941年開始的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有效,青黴素之所以能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中黏肽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細胞壁破裂、溶解後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製藥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這些青黴素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挽救了大量美英盟軍的傷病員。1945年,鑑於弗萊明、弗洛裡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二戰前後的三大發明「原子彈、雷達、青黴素」之一。
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極大地減少了士兵感染導致的傷亡。此後,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多肽類和糖肽類、碳青黴烯類、氟喹諾酮等抗生素相繼上市,使有效地治療各種細菌感染的幻想成為可能,抗菌藥物的問世改變了人類歷史。
2.青黴素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青黴素類可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在各種藥物中居於首位,發生無一定的規律,且與劑量無關,表現為過敏性休克、溶血性貧血、血清病型反應、藥疹、藥物熱、接觸性皮炎、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由開環的β-內醯胺環與人體自身蛋白結合形成的青黴噻唑-蛋白質聚合物,稱為主要抗原決定簇,鑑於不同側鏈的青黴素都能形成結構相同的抗原決定簇青黴噻唑基,因此選用500U/ml濃度的青黴素溶液皮內注射0.1毫升作所有青黴素類藥的皮膚敏感試驗。
使用注意事項:①皮內注射500U/ml濃度的青黴素溶液0.1毫升,經20分鐘後,觀察皮試結果,呈陽性反應者禁用。②用藥前須了解患者有無青黴素類過敏史、其他藥物過敏史。③無論採用何種給藥途徑(口服、肌內或靜脈注射),應用青黴素類、青黴素類複方製劑前,須做青黴素皮膚敏感試驗。④過敏性休克一旦發生,須就地搶救,立即給患者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吸氧、血管活性藥、糖皮質激素等抗休克治療。
縱觀人類醫藥的發展史,就是在不斷尋求高效、低毒的藥物,探索生命健康的歷程。由此,科學家們包括醫師、藥師發現、發明了很多新藥,為人類徵服病魔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