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帳單來了!美企已損失七百億,美媒向民眾發出這樣一句忠告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如果你需要一臺新電視,可得考慮趁早買。」這是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當地時間8月31日向美國民眾發出的一句「忠告」。為什麼呢?

川普的對華新關稅即將於當地時間周日(9月1日)生效,CNBC當天給川普算了一筆帳,強調「貿易戰已經讓(美國)電子公司損失了100億美元(約合715億元人民幣),而9月1日(開始)情況將更糟」。CNBC還說,(美國)消費者的錢包將開始受到衝擊。

CNBC報導截圖

CNBC援引《聯邦公報》早些時候的一份聲明介紹,川普政府將從周日開始對中國輸美商品徵收新一輪關稅。這意味著,從9月1日起,(美國)電子公司從中國進口電視、智能音箱或無人機時,必須向美國政府繳納15%的關稅。

「對美國人而言,到頭來這將提高小電器與其他產品的價格。」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TA)發言人布朗溫·弗洛雷斯(Bronwyn Flores)說。CTA是一個貿易組織,代表著電子行業2000家不同的公司,包括蘋果與LG等品牌,以及沃爾瑪和百思買等零售商。

弗洛雷斯告訴CNBC,「從周日開始,消費者不太可能看到價格上漲,」「但你可能在11月的黑色星期五開始看到這種情況,所以你如果想為看超級碗買臺新電視,你可以儘快考慮去買。」

圖自CNBC

CTA數據顯示,儘管此前幾批生效的關稅已經影響到電子產品,自2018年7月以來,該行業共損失了100億美元(約合715億元人民幣),但影響主要集中在零部件上。而現在關稅正在影響更多的製成品。

CNBC援引貿易專家的話說,將於周日生效的這輪關稅措施將對智能手錶、健身追蹤器、桌上型電腦、數位相機與鋰電池等徵收額外的進口稅。根據CTA的數據,從周日開始,價值520億美元(約合3720億元人民幣)的(美國)消費品將受到影響。

「美中貿易戰即將轉向消費者」。據此前報導,隨著9月1日川普政府將對價值約125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5%關稅起徵日的來臨,美國相當一部分商家正陷入集體焦慮之中,他們紛紛聯名給總統寫信,並抄送參加中美貿易磋商的政府高級閣員,要求推遲或取消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9月1日加徵15%關稅的這類中國輸美產品包括服裝、鞋類、智能手錶、藍牙耳機、平板電視、鞋類等。「在美國銷售的鞋子中有70%是在中國製造的」,美國合眾社(UPI)28日稱,估計每個美國家庭每年需要承擔的關稅很快將達到1500至2000美元。

針對川普政府單方面升級對華新一輪關稅,此前,中國也宣布反擊。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已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約750億美元商品加徵10%、5%不等關稅,分兩批自9月1日和12月15日起實施。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8月29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方堅決反對貿易戰升級,願以冷靜的態度通過磋商與合作解決問題。貿易戰升級不利於中國,不利於美國,也不利於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中方的反制手段是充足的,但在當前形勢下,中方認為應該討論的問題是取消對5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進一步加徵關稅,防止貿易戰繼續升級,中方正就此與美方嚴正交涉。希望美方拿出誠意和實際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推動中美經貿問題妥善解決。

延伸閱讀:

我國資深外交官分析美國發動貿易戰用意,這個算盤打錯了

美國政府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製造華為事件,都不是單純的經濟糾紛和法律問題,而是嚴重的政治和外交問題。貿易戰是一場無硝煙戰爭的大戰役,華為之「戰」則是一次攻堅性的重點戰鬥。

兩者都是美方挑起的,相互之間有內在關聯,前者是對中國全面的極限施壓,後者則是尋求重點突破,目的都是逼中國就範,在世界立威,重樹美國一手遮天的霸主地位。「戰爭」打響到現在,事實證明美國政府打錯了算盤。

中國沒有屈服。中國政府正氣凜然,堅定反擊,有理有利有節,從中央到地方,從主管部門到各種媒體,不慌不亂,沉著應對,謀而後動,表現出高度的自信和定力。中華民族發揚不屈不撓的精神,篤信「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克服任何困難最有效的辦法,踏踏實實地朝著兩個百年的目標前進,泰山壓頂不低頭,亂雲飛渡仍從容。貿易戰給我們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不會傷筋動骨,且自有補救辦法。「抗戰」激起的熱情和鬥志,如同歷史上類似節點一樣正在轉化成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著民族復興進程加速向前。這恐怕是「戰爭」的發動者始料未及的。

美媒:貿易戰令美國走入死胡同

美國CNBC網站1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經濟很好,華盛頓和北京不會打貿易戰。

中國經濟很好、美中不會打一場貿易戰。讓我們先從中國經濟狀況說起。

中國經濟正遭遇通脹問題嗎?沒有,去年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9%。這是影響中國實際購買力的因素。這個數字引人關注,因為北京並未對通脹採取「操縱性措施」。

中國正遭遇嚴峻的公共財政問題嗎?一些地區或許存在零星債務難題,但對中國46%的儲蓄率來說,沒有任何問題是應對不了的。

中國需要輸入外國儲蓄以為公共債務和預算赤字融資嗎?不需要。中國擁有眾多「主動需求工具」以防止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一些工具已被用於經濟結構調整。儘管存在債務問題,但中國絕不是希臘或義大利,北京擁有從容應對的充足火力。

川普有關中國正因經濟狀況不佳而(在貿易糾紛中)受制於美國的說法,聽起來就像個笑話。不,中國經濟當然沒陷入窘境。對川普來說,中國由政策引導的放緩至6%至6.5%的增幅既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也是讓他恐慌的夢魘——一個自信的中國絕非孤注一擲的貿易談判對手。

川普連珠炮般地發推稱對華貿易談判取得「重大進展」。其實,壓根兒沒有。更糟的是,他觸碰中國的紅線,導致整個談判進程被邊緣化——美方提出的有關改革要求(再次)被中方拒絕,但中方表示會購買美國農產品並按照自身計劃對美國貿易和投資開放其部分經濟領域。

如今,川普意識到中國不會被嚇住。隨著他日益渺茫的尋求連任的競選日益臨近,進口關稅和其他貿易阻礙正成為一條讓他無法承擔代價的死胡同。因此,儘快與中國結束這場貿易戰。中國從來就沒想打貿易戰,而川普已錯失機會按照中國的「雙贏合作」與北京達成交易。美國的悲劇是,中國已贏了這個回合。

來源:綜合環球網、北京日報客戶端、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耿爽:貿易戰損人害己 討論誰損失一千、誰損失八百沒有意義
    「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眾號(xws4_fmprc)9月14日消息,在9月14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媒體報導,美方近日表示,中美貿易戰對美方造成的損失比中方的損失小,中方面臨的壓力比美方大。中國經濟看上去很糟糕,商業和投資正在「崩潰」。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耿爽:中方在中美經貿摩擦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
  • 美媒:戴不戴口罩已爭論大半年
    這樣的悲劇每天都在發生。 美媒:疫情失控 政府和民眾忽視防疫 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的數據,截至11月15日,南達科他州過去七天每百萬人中有17.4人死於新冠肺炎,這一比率在該機構給出的死亡率列表中居於世界第三。 美國媒體將這稱之為一種「失控」,這種失控與當地政府和民眾對於防疫的忽視分不開。
  • 多次向中方申請復飛被拒!波音負債千億面臨倒閉!美媒:公報私仇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
  • 美媒:川普與中國的貿易戰,扎了密西根的心!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 「我們失去了很多生意,因為我們不夠『全球化』」,談起本地汽車市場,美國俄亥俄州24歲的汽車工人多米尼克這樣感慨著。他對《紐約時報》說,他所在的汽車公司正被中國企業競標求購,「這感覺就像你嘴裡有了些不怎麼樣的味道」,但她承認,被收購會讓美國工廠獲得更多資金和機遇,實際上會讓當地人受益。
  • 中芯國際向美企購買半導體生產設備,美日等42國擴大限制
    中芯國際購買美企生產設備:中國晶片龍頭正不斷擴產3月23日,中芯國際在公告中指出,該公司於今年2月18日至3月20日期間,向泛林團體提交一系列用於生產晶圓的產品訂單,總金額達3.97億美元(約28億元人民幣)。不過,中芯國際未披露訂單的具體細節。
  • 外交部新聞司長陸慷接受美媒英文專訪:「一中」原則不能談判
    在專訪視頻的配合文字報導中寫道: 「中國向川普發出強硬信號。」美方無立場說南海是國際水域1月23日,剛剛上任的白宮新聞發言人斯派塞在第一場正式記者會上談到南海問題時表示,如果南海島礁屬於國際水域而不屬於中國領土,那美國「將確保捍衛國際水域不被一個國家控制。」不過他沒有說明具體會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 千萬噸煤炭漂泊海上,澳大利亞損失多大?很遺憾:中方已結清貨款
    澳媒報導稱,受中方制裁影響,有多達70艘運載澳煤的貨船滯留在海上不能卸貨,部分已滯留超過6個月。這些貨輪合共運載700萬至1000萬噸澳煤(註:澳方煤企此前稱總數大約880萬噸),船上約有1400名水手。長期的滯留使船員們的健康狀況正在惡化,甚至出現心理問題,有船員一度尋求自殺。
  • 美媒稱中企收購歐洲尖端技術公司引擔憂:德國最緊張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美媒稱,近年來,隨著中國在海外掀起投資熱潮,越來越多擁有尖端技術的歐洲企業成了它的目標。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18日報導,德國高科技公司愛思強在其股價萎靡不振之際,一個中國投資者同意買下公司。
  • 美媒:川普承認對國會騷亂有一定責任
    福克斯新聞、美媒「Politico」1月11日報導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的話稱,川普總統在與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談話中承認,他對上周爆發的國會騷亂有一定的責任。 知情人士表示,麥卡錫是在11日與眾議院共和黨人的電話會議中,轉達了川普的想法。
  • 美媒爆出驚人消息,川普突遭晴天霹靂,全美或將發生大規模叛亂
    【南方+1月12日訊】據美媒報導,當地時間1月11日,美國民主黨議員正式向國會眾議院提交彈劾美國總統川普的議案,眾議院將會在本周內對該議案展開投票活動。川普已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面臨兩次被彈劾的總統。
  • 李海東:美企正感受「泛政治化」寒風
    如今,美國保守派政治勢力和軍方越來越多地對美知名公司商業活動做出軍事化、安全化解讀,逼後者「站隊」表態。對這種有趣的現象該怎麼看?首先,美國企業此時更能感受到,在對華關係的處理上,美國一些政治人士已處於「心理失衡」的狀態。40年中美關係互動歷程,帶來的是一個更富朝氣與活力、自信的中國。
  • 美企宣布恢復與中合作,美民眾期待已久
    這個消息一出,不少美國民眾十分期待,相較於現在的美國,已經基本擺脫疫情影響的中國無異於一片"淨土",美國民眾對於能前往中國也是期待已久。美聯航國際航線副總裁Patrick Quayle表示:"美聯航一直希望給來往於中國與美國間的旅客提供更多便利,我們十分期待恢復上海與舊金山間的不經停直飛航班。
  • 美媒:數量少是因為沒來得及檢測,感染人數已過億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外界調侃的報導,比如印度民眾依賴牛糞、恆河水等特殊物質,來抗疫的神奇舉動,不一而足。但真實的情況真的如此嗎?比如近日,就有美媒援引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證實,印度感染的數量之所以少,不是病情不嚴重,而是因為還沒來得及做全面的檢測,這一點,有點像現在的中東各國。
  • 波音請求中國拉一把遭拒,美媒指責在報復
    同時,馮正霖還強調,除了飛機安全性有保障之外,駕駛飛行員必須素質過硬,並將此前埃航和獅航事故原因向中方傳達美國媒體混淆視聽對此,美國媒體作出評論稱,這是中國在報復美國政府近段時間打壓,以同種方式"制裁"美國企業,對中國此種做法發出指責。但美國媒體不過是在混淆視聽,在中美關係惡化背景下,利用中美矛盾來誇大事實。
  • 美媒:中國或清零美債,美國不敢賴掉美債,事情又有新進展
    而截至目前,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正式突破27.3萬億美元。美媒稱,美國經濟的借貸和支出沒有盡頭,這就存在一個重要的疑問:誰將購買美債,來使得美國經濟得以融資呢?不久前,美國經濟可能會指望外國投資者購買大部分美國國債,但時代在變。換言之,全球大買家持有美債的時代變了。美媒進一步解釋稱,2008年,外國投資者持有未償還美國國債的一半以上。
  • 拒絕跟隨美英等發涉港聯合聲明後,日本政府「找補」:已向中國轉達...
    日本此舉讓美英等國感到失望。消息發出後,引發日本國內輿論關注。對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8日回應稱,已向中方轉達日本在香港問題上的立場,美英等國也認同日本的應對方式。據日本時事通訊社8日報導,安倍晉三當天在國會接受質詢時表示,「對我國來說,香港是擁有緊密經濟關係、人員交流的極為重要的夥伴,在『一國兩制』下,維持既有的自由開放體制,推進民主穩定發展,是我國一貫方針。」
  • 國產大飛機再傳捷報,美企59架飛機大單被中企取消,3月損失44億
    國產大飛機再次傳來捷報,但是美國的波音公司卻損失巨大,中企一連取消了59架飛機訂單。我國雖然已經成功研發出了殲-20等先進戰鬥機,但是在大飛機領域,我國還存在很大的空白,多年來都需要進口其他國家的飛機。為了緩解這樣的困境,我國科學家一直在著力彌補這一短板。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國終於在該領域迎來了好消息。
  • 美專家解析一些地震造成嚴重損失的原因
    原標題:美專家解析一些地震造成嚴重損失的原因  新華網洛杉磯8月4日電(記者郭爽)中國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美國專家認為,全球有不少地震之所以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主要是由于震源淺、震級強以及一些房屋抗震能力不足等原因。
  • 美駐俄大使館掛彩虹旗,普京一句玩笑話在美炸鍋,日媒感慨夠直接
    對於美方懸掛彩虹旗,克宮負責人一句玩笑話卻在美炸鍋,很多西方媒體開始用道德綁架的方式,過分解讀克宮負責人所說言論的含義,甚至有的西方媒體還斷章取義的報導此事,讓不明真相的民眾對克宮負責人進行指責。日本媒體則感慨稱,俄方負責人這次的言論真是夠直接的。
  • 美媒:賓夕法尼亞州或將重新計票
    美媒:賓夕法尼亞州或將重新計票 2020-11-07 16:07:26 來源:央視新聞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美媒:賓夕法尼亞州或將重新計票】據美媒,當地時間6日,本次美國大選關鍵州之一的喬治亞州宣布,該州已統計完99%的選票,但因兩名總統候選人的得票率差距過於接近,將重新計票,並調查是否存在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