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與他的怪獸「利維坦」

2021-01-18 李強好書伴讀

霍布斯


霍布斯與他的怪獸「利維坦」


託馬斯·霍布斯,英國政治家、哲學家。生於英國威爾特省一牧師家庭。早年就學於牛津大學,後做過貴族家庭教師,遊歷歐洲大陸。他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指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


他提出「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指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反對君權神授,主張君主專制。他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僧侶比作群鬼,但主張利用「國教」來管束人民,維護「秩序」。


1651年的倫敦,已經成為一個「霧都」,無節制燃燒煤炭所產生的濃重霧霾,淹沒這個世界都市。它剛剛經歷過一場革命,像離開港口,駛入浩淼大海的輪船,前路茫茫。它鳴響霧笛,撥浪前行,艱難地尋找遠處燈塔的熹微光亮。


在這一年,倫敦思想界發生一件大事,宣告一本巨著的誕生。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霍布斯,書名《利維坦》。「利維坦」是歐洲神話中的一頭怪獸。


傳說上帝用五天時間創造山和海,第六天用粘土捏出利維坦和貝西貘斯。利維坦是雌獸,貝西貘斯是雄獸。世界末日,它們被迫分離,利維坦惶恐地躲到噴泉底下的深淵中去,貝西貘斯哀傷地遊蕩於丹代恩沙漠。


希伯來神話說利維坦是「盤繞之物」,一條捲曲起來等待撲向食物的大蛇。在聖經中,利維坦則被描述成一條巨鱷,身披堅硬的鱗甲,滿嘴利牙,口鼻噴出火焰,腹下藏有尖刺。它面目可怖,力大無比,神通廣大。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人的圖騰——龍。


霍布斯為什麼將一頭巨獸定為書名?人們疑惑著,一頭霧水,產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而更主要的是方興未艾的英國革命,乃屬「前無古人」的民族首創,革命後動蕩不安的局面,催促人們去尋找濟世安民的藥方。


由此,知識界人士也包括許多普通市民,一旦發現有名人說話,就迫不及待地趕到書店去,蜂擁搶購他寫的書,一睹為快,以至一時「洛陽紙貴」。


作者託馬斯·霍布斯,英國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據說還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一生留下許多著作,尤以《利維坦》特別出名,被稱為西方政治學的開山巨著。


著名的英國大革命成為這本書的寫作背景。1640年前後,英國走過血與火的歷程。查理一世執政,顢頇固執,新興市民階級利益屢被侵犯,社會衝突加劇。首先是蘇格蘭人不滿國王查理一世的統治,發動了起義。


為籌集鎮壓起義急需的資金,國王於1640年匆忙恢復業已關閉多年的議會。這讓在王權壓迫下憋屈多年的市民階級和新貴族獲得了機會,他們據議會為陣地,攜手向國王開展不屈不饒的輿論戰。


他們高喊限制王權,廢除國王專賣權的口號,呼籲國王和大臣的所有活動概當接受國民的監督。眼看不可一世的權力受到挑戰,國王迅速組織王軍向議會軍隊發起進攻。議會軍發起反攻,革命帷幕就此拉開。


1643年,克倫威爾在英格蘭東部募集騎兵隊,發動馬斯頓荒原戰役與納西比戰役,擊潰國王軍。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王權崩潰的英國進入克倫威爾執政的共和時代。


馬斯頓荒原戰役


1653年,克倫威爾解散議會,實行獨裁統治。克倫威爾死去,英國群龍無首,陷入無序狀態。1660年,舊王朝復闢,瘋狂反撲,民眾被迫反抗,英國一片混亂。


英國結束「革命」,恢復社會常態的標誌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此之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執掌英國政權。議會派的輝格黨人等反對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主張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接位,引發抗爭。


結果是威廉帶兵進入英國,兵不血刃,迫使詹姆士二世下臺。由此英國議會派與國王派近半個世紀的鬥爭宣告結束,議會派從此坐鎮英國江山。


英國革命爆發後的一段時間裡,霍布斯寢食不安,常是深夜不眠。他青燈枯坐,翻閱舊卷,害怕以前寫的大量文字,會遭到審查,從而難逃禍害。1640年深秋,霍布斯打點行李,逃離英國,渡海前往巴黎,在那裡一住就是11年。


1650年,霍布斯曾寫過一篇論文,《利維坦》的中心思想與基本架構,在這篇論文中初步呈現。顯然,霍布斯《利維坦》醞釀之初,英倫列島已是風雲變幻、刀光劍影,這一切無不給他以極大衝擊,種種精神回應,惶恐、驚悚、反對與首肯,絲絲縷縷,化為文字,編入了他的書中。


一般而言,人們面對突然到來的社會變化,會產生三種態度,一種是恐懼與反對,反對眼下的社會運動,因為這場運動給他們帶來危險與危害,他們或投入反對的陣營,負隅頑抗,或逃離險境,擇枝而棲,與國內潮流反目對峙。


第二種態度是喜悅與贊成,持這種態度的人,將社會變革看成是翻身解放的天賜良機,他們踴躍興奮,成為新興力量的帶路黨,投入新潮流,反對舊勢力。


第三種態度,對於既已發生的社會變動,無動於衷,不冷不熱。持這樣態度的人,成為游離社會的「逍遙派」。


霍布斯選擇了第一種態度。當時英國人的立場涇渭分明,一方是保王派,站在國王查理一世一邊;一方是議會派,堅決反對國王。表面上看,霍布斯保持中立,而其內心卻抱有這樣的意念:推翻王權非為必須,安定與秩序才是英國首選的方針。他逃離正在經歷革命洗禮的英國,對這場革命作了無言的表白。


來到巴黎的霍布斯,與流亡海外的英國保王派同鄉們結合在一起,交流思想,傾吐心聲,這樣的環境氛圍,促使霍布斯完成《利維坦》的寫作。他要借這本書,闡述政府的重要性及政治混亂與戰爭給予國家的衝擊。《霍布斯》仿佛是作者與保王派「同流合汙」的產物。


然而事情的進程卻出人意料,該書出版竟讓保王派惱怒,導致霍布斯與保王派的關係破裂。原因在於書中提出見解獨到的「契約論」,反對「君權神授」的固有法理,暗示其為虛假的神話,接受上帝「授權」的神聖國王,則被還原為與人民「籤約」的世俗君主。國王原本的神聖形象被削弱,「皇冠」上的精神光環暗淡失色。


同時書中的無神論氣息,也使保王派中的聖公會成員大驚失色,並進而惹怒了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霍布斯無法在巴黎繼續滯留,於1651年冬天逃回倫敦。他不得已向國內執掌政權的倒王派「投降」,從此隱居於倫敦的一條小街福特巷,杜門謝客,深居簡出。


人們常說,與法國革命相比,英國革命典雅、平靜與保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革命」,只能算是一場改良運動。其實這樣的評論並不確切,既然這場運動從開始到結束,是無數軍事行動的組合,是議會軍與國王軍的真槍實彈的流血戰爭,既然這場運動把國王拉下馬,並處以死刑,那麼這場運動又怎麼會是「溫良恭儉讓」的改良,本當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一場激進的革命


霍布斯《利維坦》的寫作與英國革命,時間上大體同步。《利維坦》從醞釀到寫作,直至出版的過程恰是革命從爆發到結束的全程。霍布斯在巴黎寫作《利維坦》。1647年霍布斯生了一次大病,臥床達6個月,稍見痊癒,再度拿起筆來。1650年完成全書,1651年中旬新書上架。書名很長:《利維坦,或教會國家和市民國家的實質、形式和權力》。


本書初版的封面畫別具特色,其含義也特別豐富。一名身高力大的男子正面站立,戴著王冠,強悍威嚴,他是國王的形象,也是國家的象徵。他右手緊握寶劍,劍鋒閃光,顯示所向披靡的威力。左手舉著權杖,威風凜凜,彰顯至高無上的權力。


讓我們再定睛關注巨人身穿的衣服,會驚異發現上面布滿巨蟒鱗甲般的細紋。這細紋是一個個人形,有鼻子有眼,密集地爬滿巨人的全身。巨人站立的地方是延綿的高山,山上有城堡,山下有街市,這是他統治的國土江山。這個巨人就是「利維坦」。



封面畫的底部像是安放了一個大書架。「書架」的左邊,闡述王權,陳列著王宮、王冠、武器,及戰場的圖像等。「書架」的右邊,闡述教權,陳列著教堂,教皇的高帽,及與祭祀有關的用品。「書架」的中間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書名。


從這個封面畫,人們足可領會《利維坦》所要表達的思想:強權統治國家的「威權論」、闡述國家本質的「契約論」、「開明君主論」,以及服從國家的「忠誠論」。


霍布斯在書中講解「自然狀態」的概念,叫人茅塞頓開,他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把國家起源說得頭頭是道。「國家」確實是一頭怪獸,讓人害怕。然而人們為了避免「自然狀態」下因私慾而發生的相互間的爭鬥、混亂及相互殘殺,不得已請出「怪獸」,擁立威權,建立國家。


霍布斯是一個國家論者與權力論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威權主義者。這個「威權」,名字叫國王,也叫「利維坦」。它威嚴強大,不可侵犯,它盤踞在一個國家的山河城鄉之上,因它的存在,社會才得安寧,經濟才得發展,人民才得安樂。


他堅守血與火的強權意志,反對一切無政府及蔑視權威、權力的思想,認為這種思想有害無益,只會給國家帶來騷亂,給社會帶來動蕩,給發展帶來阻滯,最後陷人民於水火。


他的身上布滿芸芸眾生,又在說明這個巨人不是形隻影單的中國帝王式,聲稱「朕是天下」的孤家寡人,而是萬千民眾意志的集合,或者說是與民眾訂之契約,誓言為他們服務的籤約人。這樣,這張封面畫,就說出了一個在當時屬於石破天驚的道理:「君權神授」的理論是錯誤的。


霍布斯在他的《利維坦》中說:君權,即國王之威權,並非來自上帝的授予,而是來自「契約」,與人民籤訂的一份必須遵守兌現的契約。這份契約上寫明:人民把自己本來擁有的自然賦予的權力,交給「利維坦」,而「利維坦」則應該保護人民。


對於「利維坦」(國家),人們懼畏它,但又離不開它。它愈是猙獰,人們愈是覺得安心,它具有的威懾力,成為人世安詳的保障。這有點像中國人對鍾馗的態度,鍾馗愈是兇狠,人們愈是安心。不同的是,前者是真實的存在,而鍾馗是虛構的神仙。


霍布斯在書中強調:人民不能違背與國家籤下的「契約」。享受和平,是人民的權利,服從國家是人民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輔相成,合二而一,不可須臾分割。霍布斯也承認,「利維坦」這個怪物不可為所欲為,人民監督它,把它關進籠子。當它不再保護人民時,它和人民籤訂的契約就會失效。


不言而喻,霍布斯的這部著作,不是一部「自由主義」的著作,與其說「自由主義」倒不如說是「國家主義」與「保守主義」,然而怪有意思的是,因為書中「首創」契約論,而契約論又是歐洲自由思想的核心要素,因此自由主義者也極為敬重霍布斯,把他看作「自由隊列」中的排頭兵與舉旗者。


人們甚至說,如果沒有霍布斯的《利維坦》,就不會有洛克的《政府論》,也不會有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再有,霍布斯淡化神道教義,「近似」的唯物主義思想,也作為一份重要的思想遺產傳留給後來的啟蒙思想家,並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憑此兩點,霍布斯就在理論上超越了寫作《君主論》的馬基雅維利等人,達到了新的思想高度。


為此先知書店誠薦:霍布斯《利維坦》,這本書是400多年來一直被西方政治學的必讀經典,是近代政治哲學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性和顛覆性、最富有話題性的一本著作。凡是討論國家學說和人性學說的哲學家都繞不過《利維坦》這本書。他也因此被認為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奠基人。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讚賞小編。

相關焦點

  • 《利維坦》姊妹篇出版 霍布斯披露英國內戰緣由史
    而今這部出版於英國戰火暫停、共和國成立後的1651年的著作,已經成為舉世皆知的政治學名著,《貝希摩斯》一書則是霍布斯在晚年所作的姊妹篇,敘述始於1637 年導向內戰的政治時代,終於 1660 年的查理二世復闢。「貝希摩斯」一詞同樣出自《聖經》,為上帝用黏土創造的陸地怪獸,和海上怪獸「利維坦」的命名遙相呼應。
  • 淺談霍布斯的《利維坦》(深度好文)
    (如是我聞)霍布斯的《利維坦》在開篇不久就有這樣一段話說:「當物體靜止時,除非有他物擾動它,否則就將永遠靜止,這一真理是沒有人懷疑的。但物體運動時,除非有他物阻止,否則就將永遠運動。這話理由雖然相同(即物體本身不能自變),卻不容易令人同意。因為人們不但根據自己衡量別人,而且根據自己衡量一切其他物體。
  • 「利維坦」的命運軌跡:從霍布斯到施密特
    無論霍布斯還是施密特,對於「利維坦」的死亡以及隨之產生的政治多元化的局面顯然是不滿意的,[16]但是既然自由法治國家天生帶有上述這種「無作為性」,而霍布斯設想的作為矯正器的「利維坦」又被施密特判了死刑,那麼國家或者主權以什麼形式構建起來,才能夠克服種種缺陷,解決種種問題,同時既有無限的權力而又不會妨礙到個人的自由呢?
  • 講座| 為何《貝希摩斯》未能在霍布斯生前出版?
    霍布斯最著名的著作《利維坦》和《貝希摩斯》都來自於《聖經》中的兩隻怪獸,到底背後有著怎樣的隱喻,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聯?為什麼在霍布斯生前《貝希摩斯》卻未能出版?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以及李石老師、陳偉老師和唐文明老師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李石(中)、唐文明(右)、陳偉(左)老師在講座現場為什麼書取名《貝希摩斯》?
  • 你可能從來沒看懂霍布斯關於利維坦的這張畫
    他始終堅持,如果言說能夠有說服力,那麼圖像將會更有力量。託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英國政治家、哲學家。在1649年,英國人結束了自1642年由處決國王並宣告英國為共和國而開始的內戰,仍在巴黎流亡的霍布斯感到他必須回應一系列革命性事件,所以他停下手頭工作,著手寫作《利維坦》。
  • 西方怪獸利維坦,比我們的鯤如何?是巨鯨還是海蛇?
    電影中人類駕駛飛船在追蹤一頭體形巨大的類似於鯨的生物,我們中國的網友就把他叫做鯤,這個物種能在天空中飛行,並有鋒利的牙齒,能把人類的飛船一口咬碎。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鯤,而是西方一部電影的預告片,影片的名字叫《利維坦》,那個好像鯨魚一樣的在空中飛行的兇惡巨獸就叫利維坦。
  • 恐懼的「雙胞胎」霍布斯
    後來霍布斯自嘲與恐懼是雙胞胎,此說看似事實陳述,實乃一語雙關的妙喻,因為終其一生,霍布斯無論在個人氣質還是政治思考中,「恐懼」始終和他如影隨形。對於成年後的霍布斯來說,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沒有什麼比失去國家保護的生活更糟糕。
  • 利維坦是什麼:海怪?惡魔?君王?
    不過,其中提到的利維坦並沒有把它們描述為有害的怪物,而是描述為上帝創造的海洋生物,是上帝造物的一部分。而根據《以諾書》的記載,上帝在創世的第六天創造了一雌一雄的兩頭怪獸,雌性的就是盤踞大海的利維坦,而雄性則是威震沙漠(所有世界上所有陸地)的貝希摩斯(Behemoth)。當世界末日到臨之時,利維坦、貝希摩斯和席茲(Ziz)三頭怪物,將會成為奉獻給聖潔者的祭牲。
  • 家國上帝,槍酒美人 每周電影推薦<利維坦>
    「利維坦」的字意為裂縫,在《聖經》中是象徵邪惡的一種海怪,通常被描述為鯨魚、海豚或鱷魚的形狀。利維坦常與另一種怪物貝希摩斯聯繫在一起,關於利維坦的記載緊跟在《約伯記》中記載貝希摩斯的下一章,書中描述的利維坦實際上就是一條巨鱷,擁有堅硬的鱗甲,鋒利的牙齒,口鼻噴火,腹下有尖刺,令人生畏。
  • 《利維坦》中的解讀和書寫
    這是亞里斯多德修辭學的其他兩個方面,正如我們會看到的,在這兩個方面的幫助下,霍布斯要求人們承認,他自己在《利維坦》全書都極為慎慮,因此,他是個審慎的作家。施特勞斯和其他人已經指出,霍布斯長期以來都崇拜亞里斯多德《修辭學》,無論他可能多麼懷疑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或形上學。在下文中,我們必須返歸亞里斯多德背景,以便評估霍布斯對這一背景的贊同或偏離。
  • 利維坦之父早已不在,但利維坦從未走遠
    作為啟蒙運動的早期代表人物,霍布斯的國家和權力理論對後世的政治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利維坦」這一概念更是深入人心。 極少有像英國人託馬斯·霍布斯那樣好辯的啟蒙思想家。從上帝對人類罪惡的責任到古希臘文明的精華,從拉丁語法到數學(其中便包括他在「化圓為方」上的嘗試),他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引發爭議。
  • 利維坦時代
    當然,我覺得lowB反對lowB沒什麼問題,只不過對自己的朋友圈的水準本來還是有一點期待,至少希望有人可以跳出一貫的「我就是正義他就是邪惡,我就是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以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就是代表了腐朽制度落後文化以及歷史的倒車」這樣的邏輯,去探討一下為什麼會有當下的現狀。既然自己代表了歷史的終結,又為何有人能開得起倒車?既然自己所相信的是正義,又為何這麼容易被邪惡所戰勝?
  • 成小秦:夜讀偶錄——讀《利維坦》有感
    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 – 1679)雖為哲學家,卻甚難歸類,同時代的斯賓諾莎是純粹哲學家,而霍布斯頗似經驗主義者(如洛克與休謨),但又熱衷於應用數學。論及現代科學,其奠基人當屬伽利略、笛卡爾和牛頓,而非霍布斯自命。那麼,霍布斯的偉大之處何在?霍翁以《利維坦》傳世。
  • 哲學史:霍布斯的哲學,宗教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
    霍布斯出生在伊莉莎白時代,顯然是在西班牙艦隊駛入英國海岸時早產的。在晚年時,他有一次談道:「我的孿生兄弟叫恐懼。」他的父親是一個揮霍無度的鄉村教區牧師。在教堂門口發生了一場爭吵後,他拋棄他的家人,失蹤了。一位叔叔支持霍布斯在牛津大學的馬格德林學院接受教育。當時,這所學院在清教徒的管理之下。在那裡,他熟練地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作為一個年輕人,霍布斯成為了弗蘭西斯·培根爵士的秘書。
  • 《利維坦》| 2017 讀十本好書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第五本書的讀書筆記,承諾人李嘉圖將與我們一同分享《利維坦》。霍布斯(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的《利維坦》具有非凡的邏輯性和想像力,使政治哲學得到了一種邏輯嚴密的系統發揮,成為經世名著。
  • 伊夫-夏爾·扎卡《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
    內容提要作為西方思想史上不能繞過的哲學家,託馬斯·霍布斯以他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著稱,1651年出版的《利維坦》一書,被譽為西方政治哲學奠基之作。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SCP169,活了千萬年的上帝怪獸利維坦
    傳說 上帝在創世的第六天創造了一雌一雄的兩頭怪獸雌性就是盤踞大海的利維坦而雄性則是威震陸地的貝希摩斯在基督教中 利維坦是惡魔的代名詞並被冠以七大罪之一的「嫉妒」而SCP-169就是水手之間代代口頭相傳的「利維坦」大家好 我是王好奇關於在那片神秘海域裡存在著利維坦
  • 《利維坦與空氣泵》:人們對科學實驗為何深信不疑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本非常有趣,也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一部著作,就是我手上這本《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這本書也有個大陸版,大陸版就叫做《利維坦與空氣泵》我現在這本是一個臺灣的繁體字版,作者是史蒂文·謝平與賽門·夏佛,這兩個人一個在劍橋,一個在哈佛教的都是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 卡普蘭:秩序先於民主,利維坦能制止自然狀態的混亂
    霍布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最大恐懼是遭遇暴死:死在另一個人的手中。霍布斯說,這個「前理性的」恐懼是全部道德體系的基礎,因為它迫使人類進入彼此之間的「和諧」。但這是出自需求的、而不是選擇的道德體系。為了保護他們的身體,人類沒有選擇,只有屈從政府。霍布斯把政府比作「利維坦」——在《聖經•舊約•約伯記》中,耶和華說「它在驕傲的水族上作王」。這個觀點不是完全原創的。
  • 現實中的深海巨獸,《利維坦》,西方各國國王不可或缺的書本之一
    而在他們中,有一位政治哲學家,他在西方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中,窺到了國家政治黑暗的一面,他運用盧梭、洛克等人的學說和思想,仔細剖析了人性與國家,並將他的思想寫入書中,得以百年傳承;他的思想不僅受到廣大民眾的接受,即便是在皇室,也對他所寫之書持肯定的態度,直到現在,這本書還是國王每日必讀書目之一——那就是英國政治哲學家託馬斯·霍布斯所創作的《利維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