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豪放派狀元,一首寫中秋的念奴嬌,堪與東坡水調歌頭分秋色

2020-12-06 真遊泳的貓

提到中秋,就不得不提宋代文豪蘇東坡在中秋節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東坡這首《水調歌頭》一出來就被人們廣泛傳唱,還留下了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寫中秋的詞有很多,但是自從東坡寫出了《水調歌頭》,光芒萬丈,直接將其他作者的中秋詞遮蓋過去了。

實話實說,東坡的《水調歌頭》確實魅力無限,堪稱中秋詞的巔峰之作。但是歷史上並非真是就這一首流傳千古的中秋詞了。比如在很多人看來,南宋豪放派狀元張孝祥寫下的一首《念奴嬌》才華橫溢,堪與東坡水調歌頭分秋色。

可能一些朋友不太清楚張孝祥的名字。所以我給大家先介紹一下他。得了,我還是先介紹下自己。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對聯的讀書人,希望大家關注一下我哦。回到主題,張孝祥這個人可真是了不起。

張孝祥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他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狀元及第,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狀元郎。後來張孝祥因為上書為名將嶽飛喊冤枉,被秦檜所忌恨。秦檜死後,張孝祥歷任秘書郎、著作郎、中書舍人等職,在當時名聲頗顯,但也多次遭遇主和派打壓。1170年,張孝祥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在詞作方面很有天分,與辛棄疾一起成為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詞多為憂國憂民之作,比如他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蘊含豪傑憤慨之氣,具有一種讓人落淚的力量:「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而他的《水調歌頭·和龐佑父》以「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的壯語表達北伐抗敵的熱情,令人熱血沸騰。

1166年,張孝祥從廣西靜江府(桂林)任上罷官,回返家鄉。在中秋前數日,張孝祥來到了湖南洞庭湖,寫下了一首描寫中秋的《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可以說鮮明體現了張孝祥詞作清曠飄逸的特點,與東坡的豪放詞在某種程度上頗有相通之處。詞的開篇先寫洞庭湖中秋時節的景色,青草乃是指青草湖,並非是青青綠草。在張孝祥眼中,開闊的洞庭湖就像是三萬頃闊大的皎潔的明鏡,又像是皎潔的玉田,令人十分喜愛。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這幾句既是寫中秋月,也是寫洞庭湖的湖水,構造了一個天光、月影、水色相互映照的晶瑩世界。同時正如王昌齡所說「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種表裡澄澈的景色其實也是張孝祥內心冰清玉潔的最佳寫照,表達了張孝祥「肝肺皆冰雪」的自我操守。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這是說張孝祥頭髮稀少,卻能夠在一葉扁舟上穩泛風浪,這原因乃是因為詞人之心,心正而身直,問心無愧,所以乃成其大。所以張孝祥在後面的詞句中體現了一種天人之姿:「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

張孝祥的這種氣派,給人一種胸懷天地。物我兩忘的豪放之美。而這種豪放美顯然不同於那種鬱結於心而想要大喊的憤慨之語,反而是從婉約詞句中生出來的豪放美。也因此,這種豪放乃是用曠達來寫豪放,而不是粗狂的豪放。從這個角度而言,張孝祥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與蘇東坡平分秋色。

詞的最後用《詩經》的「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來結尾,給人一種餘味悠悠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所以這首詞出來後,立刻也轟動一時,成為描寫中秋月和洞庭湖的佳作。

宋代詩人魏了翁評價這首詞說:「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傑特。方其吸江酌鬥,賓客萬象時,豈知世間有紫微、青瑣哉?」而清代學者查禮則稱嘆這首詞說:「《念奴嬌·過洞庭》一解,最為世所稱。其中如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此皆神來之筆,非思議所能及也。」

而清代詞人王闓運則更加高度評價這首詞,他在《湘綺樓詞選》裡說這首詞:「飄飄有凌雲之氣,覺東坡《水調》猶有塵心。」也就是說,王闓運認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還有一份塵俗之心,畢竟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還是有一種惦記和牽掛。而張孝祥卻能夠天人合一,「萬象為賓客」,這種胸懷足以讓人拍案叫絕,佩服不已。

所以在我看來,張孝祥這首《念奴嬌》雖然名氣不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但也是寫中秋的千古絕唱了。大家對這首詞是什麼看法呢?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中秋的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10大豪放派詩詞,讓你見識真正的豪爽與真性情!
    他們繼承辛棄疾的詞風,賦詞依然雄豪,但由於南宋國事衰微,恢復無望,風雅詞盛,漸傾詞壇及豪放詞人偏擅粗直詞風等原因,豪放派的詞作便或呈粗囂、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氣漸趨濃鬱則是當時所有豪放詞人的共同趨向。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東坡先生那麼牛,為何世人總是記住東坡肉,而記不住他的詩和詞?
    在政治上他堅持己見,不畏權勢;在個人性格上,他生性詼諧愛開玩笑,內心豪放從容。如此這般,蘇軾就算不能稱作一個完人,那作為人生的贏家絕對是足夠了。但光陰流轉,歲月無常,到了現今這個物慾的世界,人們卻越來越記不住這位人生大家了,很多現代人之所以能夠記住他,全都是因為吃,即東坡肉或東坡肘子。
  •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 東坡自謂「饞太守」_揚州網
    其實,蘇東坡不僅愛吃「東坡肉」,他還愛一切美食,尤愛螃蟹,因為喜愛螃蟹味道的鮮美,他曾自嘲自己為「饞太守」。元祐七年(1092)二月,蘇東坡任揚州知州。到了揚州後,細心的東坡發現雖是豐年,但卻看不到農民豐年的喜樂。經過一番嚴密的實地調查,原來是因為賦稅過重,以致民不聊生,官吏還在不停催逼著「積欠」,難怪農民豐年全無喜樂之情。
  • 蘇軾和蘇轍各寫一首《水調歌頭》,可謂平分秋色,百年來難分高下
    對於蘇軾的《水調歌頭》,大家都很熟悉,這首千古名篇可謂句句經典,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蘊藏著濃濃的思念與親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一首短詩,譬如五絕,聊聊四句,區區20字,要做到全篇都是名句,尚且不難。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 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
    文|丁十二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中國的小詞本來只是歌筵酒席之間歌妓唱歌用的,但是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民間傳入士大夫文人之手,原本歌唱的小詞,不自覺便融入了他們的學識、修養和品格,於是小詞便有了新的境界。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詞不斷詩化的過程。
  • 古代的東坡肉究竟是什麼味道?
    東坡肉最能下飯,沒有東坡肉,你最多吃一碗。有了東坡肉,你恨不得吃三碗!圖片源於網絡 圖文無關這,就是東坡肉的威力。但你可能不知道,過去的東坡肉並不是這個樣子。讓我們把歷史的指針撥到清朝。清朝大臣梁章鉅在許多地方都做過官,吃過天南海北的美食,也吃過東坡肉。他的評價是:「東坡肉這道菜名氣很大,味道普通,賣相更普通。
  • 蘇軾這首中秋詞狂抄前人詩句,卻抄出千古絕唱,讀懂才知他有多牛
    這首詞名為《念奴嬌·中秋》。這首詞寫於1082年的中秋之夜,正是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二年。「烏臺詩案」可以算得上是蘇軾一生的轉折點,黃州是他被貶的第一站,然而也正是在此處,他寫下了無數千古名作,例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等。
  • 蘇軾59歲寫了一首悼亡宋詞,句句含情,寫盡了他對侍妾朝雲的思念
    文/詩詞歌賦匯蘇軾,北宋大詞人,號東坡居士。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也因為自己的心直口快到處被貶官。蘇軾前期的詩詞風格多為豪放為主,如我們熟悉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等,這些個膾炙人口的詩詞也被後人廣為流傳。那麼蘇軾比較婉約的詩詞並不是很多,極具代表性的詞作應該就是那首人人皆知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了,這首詞是蘇軾悼念亡妻所作,「十年生死兩茫茫」,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 辛棄疾悲憤的一首詞,氣勢冠絕古今,還被王傑改成歌曲傳唱
    辛棄疾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文武雙全的文人,他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辛棄疾擅長以文為詞,其詞藝術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 蘇軾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贈給親兄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說起來還多虧了流行音樂,使得這首詞流傳度暴增,成為一代國民詩詞。
  •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豪放派的溫柔,上頭
    如果不說作者是誰,你能想像到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的嗎?有著豪邁之氣的詞人竟寫得如此「婉約」,也讓我們看到他溫柔的一面。這是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應該是他被貶之後,退隱山林時寫的一首詞。這首詞記錄了他在夏夜散步時的情境,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是極其平常的景物,經過他的妙手描述,竟如畫般浮現在眼前。讓我想到兒時,和大人們在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