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求醫,高額的費用並非一般家庭所能承擔
昨天,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辦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跨國醫療模式」論壇在上海舉行。現代快報記者獲悉,江蘇每年有幾十名重症患者,通過中介機構出國尋找全世界最牛醫院,以獲得救命的希望。
業內人士則提醒,患者去國外就醫也存在一定風險;醫療花費應直接支付給醫院,而不是中介機構。現代快報記者 劉峻
案例 黑色素瘤患者要赴美求醫
60歲的李先生,已經與黑色素瘤抗爭了兩年。最新的一次體檢發現,肺部已經出現癌症轉移。李先生輾轉南京、上海、北京多家醫院後,醫生認為「情況很不樂觀」。在試過所有的治療方法後,醫生推薦給他兩種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其中一種藥物甚至還沒有中文名,英文名為「zelboraf」。另外一種為易普利姆瑪。這兩種藥物都是最新研發,可以有效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
李先生仿佛看到一線生機,但醫生提醒他不要高興得太早,兩種藥物國內都沒有生產,只有去美國購買。遺憾的是,美國藥品管制非常嚴格,通過代購根本行不通。無奈,他諮詢了在美國相關的朋友後,準備飛去美國就醫。
在全國,每年都有不少的患者,如同李先生一樣,踏上了國外求醫之路。現代快報從論壇上獲悉,全國每年至少有1000人會通過中介機構,到美國、德國以及英國就醫。江蘇每年有幾十人去國外看病就醫。
分析 八成是癌症患者,最高花400萬
去國外看什麼病,都是哪些人去?
論壇上,有專家統計認為,江蘇前往國外就醫的,以癌症、神經系統疾病(開顱手術)、心腦血管疾病、骨科疾病最為多見。其中80%都是晚期癌症患者。「基本上是為了救命去的。」專家稱。
多數人選擇通過中介機構,也有人選擇不通過中介機構,自行前往國外就醫。
前往美國就醫的,大多數還是收入比較高的,「從我們統計來看,中國去國外看病的,長三角地區最多,包括江蘇、浙江和上海。最高花費達到了400萬,最低也有20萬。去國外看病,經濟能力要求比較高。不是貴在諮詢費上,而是花在了看病花費上。」從事出國看病服務的某中介機構董事長蔡強說。
如果患者在美國停留一個月,住宿費和生活費為5萬人民幣,如果停留三個月,那就是15萬人民幣。有統計顯示,在國外看病,花費至少是國內的3倍。
患者為何一定去國外?
救命藥代購行不通
不能說美國的技術水平一定比中國高,但是藥物的研發確實先進。論壇上,一業內人士說:「美國藥物的研發水平是走在前面的。可能比國內提前10年上市。」
比如上文提到的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易普利姆瑪,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期,2011年就在美國上市了,但是目前國內沒有上市。再比如索氟布韋,這是唯一可以全程口服治療C肝疾病的藥物,去年在美國上市,但是國內目前沒有上市,據稱中國國內還需要等待3-5年時間。
「還有肺癌的阿發替尼等等,國內都看不到,都需要三五年的時間,但是癌症患者等不了,他們要救命。」與會專家表示,還有一些特殊材料,也很吸引患者,比如一種可以變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冠脈支架等等。
這些都是沒有辦法通過代購進入國內的,專家表示,國外醫藥產品管制比較嚴格,而且病人服藥之前,需要做一定的基因檢測,才能知道藥物是否適合患者,所以不去國外看病,是吃不到這種救命藥的。
醫患溝通更加充分
美國醫療聯盟體系副總裁馬奇博士,也是一位著名心臟病醫生,他在論壇上說,在國外,技術運用要經過嚴格的審核和監督。「在美國,要做PET/CT這樣大型的檢查,事前登記時,電腦會自動審核,提出一系列問題,你為什麼要做這個檢查,做了有什麼用?」
最重要的還是醫患溝通比較充分,「國內醫生太忙,有太多的患者要看,往往三五分鐘就溝通結束了。」馬奇說。
論壇上,一位專家舉了一個細節讓所有人都印象深刻,「我當時陪同一對浙江夫妻去國外看病,每次問題結束後,醫生都反問,還有沒有問題。結果,這次溝通持續了50分鐘,直到這對夫妻實在沒有問題了才結束。夫妻感慨說,在國內從來不超過3分鐘,問多了,醫生會說『你懂還是我懂』。」
監督之嚴以及種種人性化服務,是吸引不少人去國外就醫的重要原因。
國外就醫效果如何?
有看到希望的,也有不治的
有的患者依靠工資收入,甚至打算變賣家產去求醫。專家認為,這部分患者最好還是留在國內。「即使最好的醫院也未必有靈丹妙藥。」蔡強說,「醫療不是消費行為,無法擔保一定治好。實際上,我們有病人就是在美國最好的醫院去世的。在病人報名之後,我們會進行篩選,有的沒有必要去了,最後成行的,是經過評估,認為在國外有藥物或者治療方法的。」
當然,也有人看到了希望。論壇上,一個經典病案就被反覆提起。
一名晚期癌症患者吳女士,2011年就發現肺癌已經發生腦轉移,2013年2月22日,赴美在麻省總醫院就醫。在常見的易瑞沙等多種先進的抗癌藥失效後,在醫生的建議下,進入了新藥臨床試驗。不過,2014年腦部腫瘤復發,試驗藥物也失效了。2014年1月31日,吳女士得到一個好消息,基因檢測結果為陽性,這意味著美國一種新上市的藥品對吳女士的病情能起到作用。到現在為止,療效不錯。主治醫生說,即使吳女士對這個新藥產生耐藥性,還有三四種藥物可以選擇,有的藥物已經通過臨床試驗驗證。
提醒
國外就醫也有風險
「醫院」還是「診所」,要分清
去國外就醫,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除了高昂的費用,還必須小心很多陷阱。據悉,目前國內獲得美國官方認證的中介服務機構非常少。
專家說,一般來說,美國在癌症、腦外科方面有優勢,英國骨科、心臟科水平先進,德國在醫治兒童腫瘤、腦瘤方面技術一流。
不過,大多數患者的選擇比較盲目,不知道最適合的醫院和醫生是哪個。有不少人被忽悠到一些診所。
醫療費用,直接給醫院
專家說,國外正規醫療機構不會向合作機構提供佣金,也不允許代收檢查治療費。所以,患者醫療花費要直接付給醫院。有的中介會忽悠患者把錢交給機構,這就存在謀取私利的可能。
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說,就普通疾病來說,國內外醫療差距不是太明顯。對於一些罕見病,歐美醫院科研水平相對高一點。不過,去國外看病面臨很多風險,最大的障礙可能就是語言,患者的感受不是通過簡單的翻譯,就能完全表達清楚。另外,一旦發生醫療事故的訴訟,如何維權,如何訴訟,將非常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