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thods:唯快不破!冷凍電鏡捕捉蛋白質的瞬間動態過程

2020-08-19 BioArtReports

撰文 | Leon

責編 | 雪月


有了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科學家們可以在溶液中觀察生物大分子的各種構象狀態。蛋白質構象的變化發生於多種生物反應的過程中,如酶遇到了底物、蛋白分子機器的各種成分組裝在一起、以ATP或GTP的形式為蛋白分子機器提供能量等。結合精確控制的噴霧-混合系統,冷凍電鏡可以捕捉到蛋白質樣品非常迅速的(毫秒級)構象變化,這種方法也叫time-resolved cryo-EM【1】


2020年8月10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ridget Carragher課題組在Nature Methods 雜誌發表了題為Time-resolved cryo-EM using Spotiton 的論文,報導了他們開發的Spotiton冷凍電鏡樣品製備系統,可捕捉非常迅速的蛋白質構象變化。



研究者報導了他們開發的噴霧-混合系統Spotiton(圖1)【2,3】。在10毫秒內,兩個噴頭把約50uL的樣品液滴分別灑在網格上。約100毫秒後,網格被浸入液體乙烷,樣品的混合也隨之停止。進一步地,研究人員在四種蛋白樣品(核糖體亞基之間的結合、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鈣離子與鉀離子通道的結合、動力蛋白dynamin對GTP的水解)中測試了該系統的強大功能。


圖1. Spotiton系統的示意圖,右圖為左圖綠框範圍的放大


加入鈣離子後,鈣門控的鉀離子通道(calcium-gated potassium channel)MthK會在毫秒內激活,並在兩秒內逐漸失活【4,5】。正因為其活化狀態的持續時間非常短,之前的單顆粒冷凍電鏡研究只捕捉到MthK的兩種構象:無鈣離子的關閉狀態和有鈣離子時的失活狀態,而缺少了活化狀態下的MthK結構【6】。這項研究中,實驗人員成功使用Spotiton機器人在約150毫秒內製備了結合鈣離子的MthK樣品,並且收集了冷凍電鏡數據。可以明顯地看到,MthK的跨膜區和配體結合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傾斜,而這正是MthK活化的標誌之一(圖2)


圖2. 鈣離子的結合引發了MthK快速的構象變化


除此以外,作者還用Spotiton聯合單顆粒冷凍電鏡研究了30S和50S核糖體亞基組裝成70S核糖體的過程、大腸桿菌RNA聚合酶結合λPR啟動子的初始狀態、以及動力蛋白對細胞膜進行收縮時的構象變化。


這四個案例代表了持續時間非常短的生物大分子狀態。研究證明,Spotiton系統可以有效混合樣品,並在約100毫秒內快速使樣品玻璃化,捕獲生物反應的中間狀態。這種方法所需的材料非常少,可用於混合任意兩個或多個樣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了Spotiton系統,科學家們可以觀察到生物分子之間發生初始相互作用後50到500毫秒之間的狀態。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925-6


參考文獻


1. Frank, J. Time-resolved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recent progress. J. Struct. Biol. 200, 303–306 (2017).

2. Jain, T., Sheehan, P., Crum, J., Carragher, B. & Potter, C. S. Spotiton: a prototype for an integrated inkjet dispense and vitrification system for cryo-TEM. J. Struct. Biol. 179, 68–75 (2012).

3. Dandey, V. P. et al. Spotiton: new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J. Struct. Biol. 202, 161–169 (2018).

4. Zadek, B. & Nimigean, C. M. Calcium-dependent gating of MthK, a prokaryotic potassium channel. J. Gen. Physiol. 127, 673–685 (2006).

5. Posson, D. J., Rusinova, R., Andersen, O. S. & Nimigean, C. M. Calcium ions open a selectivity filter gate during activation of the MthK potassium channel. Nat. Commun. 6, 8342 (2015).

6. Fan, C. et al. Ball-and-chain inactivation in a calcium-gated potassium channel. Nature 580, 288–293 (2020).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捕捉蛋白質的瞬間動態過程
    Nature Methods | 「唯快不破」,冷凍電鏡捕捉蛋白質的瞬間動態過程撰文 | Leon責編 | 雪月蛋白質構象的變化發生於多種生物反應的過程中,如酶遇到了底物、蛋白分子機器的各種成分組裝在一起、以ATP或GTP的形式為蛋白分子機器提供能量等。結合精確控制的噴霧-混合系統,冷凍電鏡可以捕捉到蛋白質樣品非常迅速的(毫秒級)構象變化,這種方法也叫time-resolved cryo-EM【1】。
  • 【深度學習】從冷凍電鏡電子密度圖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
    ,但在2016至2018年期間上傳到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的大分子結構中,有超過50%的結構的解析度是在5到10埃甚至更低,這些中等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EMmap)很難用於結構的從頭模建,比如對於蛋白質,5-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只能看到部分的二級結構,而難以知曉完整的主鏈。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冷凍電鏡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將為蛋白質科學、生物醫學及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在國家大力倡導新基建的背景下,建設電鏡中心等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必將有效推動上海及張江生物蛋白質科學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然而,一些蛋白質很難結晶,還有一些蛋白質(比如GABA受體)的柔性太大,很難用X射線晶體衍射的方法來拍攝它們清晰的圖像。這時候,冷凍電鏡就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科學家們不需要獲得蛋白質晶體,只需要用液態乙烷把樣品快速冷凍。然後,冷凍電鏡會向樣品發射電子束,高速運動的電子撞擊到蛋白質的原子後分散開,再被接收裝置檢測到。經過多次的抓拍,從每一個角度捕捉圖案,產生數千甚至數十萬張照片。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冷凍電鏡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生物大分子溶液置於電鏡載網上形成一層非常薄的水膜,然後利用快速冷凍技術將其瞬間冷凍至液氮溫度下。冷凍速度非常快,以至於水膜無法形成晶體,而是形成一層玻璃態的冰。生物大分子就被固定在這層薄冰裡。將這樣的冷凍樣品保持低溫放置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從而獲得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被稱為冷凍電鏡技術。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獲獎理由是「開發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也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用於確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1982年,迪波什開發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凍制樣技術製作的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1984年,迪波什首次發布不同病毒的結構圖像。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冷凍電鏡技術正式推廣開來。
  •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2019-01-21 科技日報 馬愛平 【字體:大 中 小】 ,標誌冷凍電鏡的發展開始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的新階段。」
  • 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革命
    Amunt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獲得線粒體核糖體大亞基3.2埃的解析度結構,還有最近利用冷凍電鏡獲取的其他一些高解析度結構,這些成就預示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獲取近原子解析度的大分子結構將不再是X射線晶體學和核磁共振的特權。
  • 冷凍電鏡大突破,更快、更好、更便宜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電鏡領域的貢獻。冷凍電鏡使得高解析度觀測蛋白質等活性生物大分子結構成為可能,為結構生物學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因此,冷凍電鏡的方法技術在很長時間內只能確定個頭比較大的樣品的結構,比如病毒顆粒的結構,而且通常解析度都不高。然而隨著工程技術和算法的不斷發展,能夠確定的解析度也越來越高(圖1(a)),2016 年發布的穀氨酸脫氫酶結構的解析度甚至已經達到了1.8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得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圖1(b)),冷凍電鏡正備受科學界的關注。
  •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42:23 比利時 VIB-VUB結構生物學中心Jan Steyaert和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正因為如此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者。
  • 第一次,冷凍電鏡看見單個原子!
    冷凍電鏡使得高解析度觀測蛋白質等活性生物大分子結構成為可能,為結構生物學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冷凍電鏡的發展已有數十年歷史,它通過在電子樣品上發射電子並記錄所得圖像來確定其形狀。2020年10月22日,這兩個課題組在Nature背靠背發表論文,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了這一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看見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蛋白分子的三維精確原子結構解析對生物學領域中生理過程機理研究至關重要,對原子結構、配位環境更加精確的理解能夠對蛋白功能作用過程和機制進一步理解。隨著硬體和軟體進步,雖然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仍然難以在較高的解析度中對每個原子成像。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清華大學重大成果: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真核細胞核糖體裝配過程是個高度複雜的動態過程,有超過300種不同功能的輔助裝配因子(蛋白質或者RNA)參與其中。然而絕大多數裝配因子的結構及其行使功能的分子機理完全未知。此外,核糖體的組裝與細胞的生長調控通路密切相關,某些裝配因子的遺傳突變會導致核糖體生物生成的失調,引起一系列的人類遺傳性疾病(稱為ribosomopathies)。
  • 「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竟讓研究它的物理學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與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革命性的冷凍電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小夥伴們知道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嗎?為什麼它能摘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快和知力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冷凍電鏡是個什麼技術?
  • 聚焦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埃空間」要讓新藥研發更「簡單」
    作為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冷凍電鏡是目前最先進、發展最快的蛋白結構解析技術,它能獲得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即了解疾病產生的原理以及在人體內作用的機制,而這也是新藥研發的前提條件。
  • 蔣華良:冷凍電鏡結構測定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傳導新化學修飾
    包括蛋白質、核酸和多糖在內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元件」,為生命過程提供了物質基礎,其自身則處於動態的化學修飾和調控當中。這些生物大分子的動態化學修飾在生物個體的發育和細胞命運的調控中均扮演了關鍵角色,並對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生物大分子的動態修飾已成為當前生命科學最受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也是化學與生命科學和醫學交叉界面上最為活躍的研究前沿。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mTORC1和mTORC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他是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專家,解析了mTORC1蛋白質複合物、mTORC2蛋白質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作為第一作者,發表於Science、eLif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mTOR信號通路感受營養物質(如胺基酸)和生長因子(如胰島素),通過一系列複雜的信號轉導步驟,調節各種代謝過程如蛋白質翻譯、脂類合成、細胞自噬等,與癌症、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關。mTOR在細胞中主要以一種稱為mTORC1複合物的形式存在。mTORC1複合物包括三個亞基:mTOR、Raptor、mLS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