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族群,獨特的文化,引燕山大學學者來青龍「探秘」……

2020-12-05 澎湃新聞

神秘的族群,獨特的文化,引燕山大學學者來青龍「探秘」……

2020-07-30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聲明:本公眾號對原創稿件享有版權,轉載需註明出處

青龍報導 昨天

7月29日,燕山大學東北亞古絲路文明研究中心與我縣校地歷史文化研討會在行政辦公中心召開,燕山大學東北亞古絲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鄧樹平、燕山大學財務處處長劉國安、縣政協副主席馬文波出席。

會議詳細介紹了我縣關於奚族文化的文史研究成果。

鄧樹平說,青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對奚族文化研究深入具體,應繼續努力挖掘和培育奚族文化,將奚族文化與地方經濟建設、文化發展相融合,讓「奚族文化之鄉」成為縣域經濟文化發展中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他表示,燕山大學將為青龍提供奚族文化文史研究平臺,助力奚族文化研究走向全國、走向國際,推動奚族文化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

稿件撰寫:張豔穎

原標題:《神秘的族群,獨特的文化,引燕山大學學者來青龍「探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陳建新,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新聞與傳播學院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術研究》《文化遺產》等高校和學術期刊的9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莫泰熙,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令狐萍,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盛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等學者擔任本次會議的發起人,邀請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陳奕平、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與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等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位馬華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與會。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各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也都在調查、研究、討論人口遷移後對社會的衝擊,不同宗教之間如何和平共處,不同的種族-族群關係應當如何協調,而且從「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理念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從「族群」與「多元主義」的角度來探討當前和未來多族群國家應當如何引導族群關係和不同宗教群體和諧相處的思路、制度與政策。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有學者提出:「眾所周知,社會文化體系好比一盤棋,或一張巨網,在每一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個人必然要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認同關係,並遵循文化編碼程序,逐步確定自己在這一社會文化秩序中的個體角色。」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有學者也觀察道:「近代以前的帝國一般實行的政策大都接近容許保持差別特性……不強迫不同的族裔群體接受強勢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的同化。(但)這種寬容只限於對社群內部事務,並不容許差異族群涉入政府事務。」(丹尼爾·希羅,2012)。
  • 蒼龍七宿——青龍中的文化
    根據陰陽五行的分配,青龍主木,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故多稱為蒼龍七宿。龍字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文解字》曾寫道:「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 央視《探索·發現》開播《探秘盤龍城》
    盤龍城遺址1954年被發現,迄今已60餘年,一系列考古發掘工作,逐步揭開了這座3500年前商代早期城邑的神秘面紗。昨日21:40,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開播《探秘盤龍城》系列紀錄片。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5日告訴記者,2020年11月10日至17日,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一行5人,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進行了《探秘盤龍城》的節目拍攝錄製。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西南政法大學、山西大學、燕山大學,哪所更有優勢?
    目前來看,湘潭大學、山西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燕山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大的,都是屬於種子選手,都在做著最後的努力和衝刺。雙一流的評選是流動的,每隔五年就有一次評選的機會,我國都有哪些大學有望入選下一批的「雙一流」呢?西南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被譽為政法界的「黃埔軍校」,是中國法學教育的典範,有著光輝的歷史。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但也有研究者(如Duster,1991)發現,在美國的大學中,相同種族的學生更傾向於聚在一起。Duster強調了這種「人以群分」的現象,能帶來文化自尊、內部親密、族群認同、社會支持等好處。有研究者(如D』Souza,1991:219)也發現了類似的族群分離現象,並宣稱這種分離會帶來族群間的不相容以及種族中心主義等問題。
  • 山東大學28位學者榜上有名!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出爐
    5月7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2163位學者入選。據統計,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分別來自242個高校或科研機構,其中大多數高被引學者來自高校。其中,山東大學共有28位學者入選,排名第15位。
  • 河北大學3學者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新聞—科學網
    世界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 (Elsevier) 於近日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傑告訴記者,廣東有三大文化板塊:嶺東的潮汕文化板塊、珠三角的廣府文化板塊、梅州的客家文化板塊。此外,粵西的高雷地區按語言歸屬分屬於客家、廣府和閩南等文化分支。
  • 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原標題:漢代銅鏡有「英文」 千百年來引猜想 圖1:新莽時期鑲嵌綠松石   富有藝術感的漢銅鏡   王莽雖是陰謀家、野心家,但他對周朝的文化非常嚮往,對藝術創造充滿熱情。正因如此,在歷史上一閃而過的新莽時期,卻留下了一批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如人們所熟知的「金錯刀」、「契刀五百」等。銅鏡方面,該時期的四神規矩鏡,在中國銅鏡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 2019中國大學全球高被引學者排名100強
    2019中國大學全球高被引學者排名100強 2018-12-26 01:25 來源:新東方高考頻道編輯整理 作者:
  • 燕山大學沒有納入211工程大學,是什麼原因呢?
    坐落於河北省秦皇島的燕山大學,就是這樣的一所具備211實力,但是,沒有進入到211工程大學的全國重點院校。 這應該成為了燕山大學永遠的痛了! 現在我們都知道985、211大學是很受學生歡迎了,每一個省份都是會因為擁有這樣的大學而感到驕傲的。
  • 【校報特稿】大學文化:專家學者談全球視野下大學文化
    專家學者談全球視野下大學文化編者按   10月24日,紀念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建校125周年系列校慶活動之一——全球化視野下大學文化研究第二屆天大論壇在我校科學圖書館舉行。我校黨委副書記雷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長、國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大學文化研究會顧問王冀生出席會議並致辭。我校副校長鞏金龍,校長助理、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中方籌備主任兼直屬黨支部書記肖松山及宣傳部、發展戰略中心、人文社科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等單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論壇由宣傳部部長呂靜主持。
  • 愛思唯爾發布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高被引學者多 ≠ 學科實力強
    黃瑞勇/文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Elsevier),5月7日正式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本次中國有2163位學者入選,涵蓋24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業。這2163位學者,分布於38個學科。
  • 2018年中國高校「高被引學者」人數排名,清華第1,西湖大學上榜
    高被引學者是指論文被引用次數很多的學者,如果一位學者入選高被引學者,說明這位學者的科研能力很強,並在其研究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力。擁有多少位高被引學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實力。最近,愛思維爾正式發布了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那麼,我國各高校表現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