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的新移民:來香港不是我的選擇 港人永遠歧視我們

2021-01-11 我也是菜喳

香港被稱為移民城市,數字顯示,1961至2016年間超過200萬內地人移居香港,在今次這篇文章裡,我帶你們重溫下這個在九七回歸前來港的個案!

「一個人只要坦蕩地笑著面對生活,那麼生活中的一切困難與挫折都將顯得渺小。(你相信嗎?)相信,(相信的意思是?)這句話很對。」這句話代表佩珊移民到港前的信念,佩珊半年前由廣東新會移民來港,好像佩珊這樣的新移民來港後很難找工作,「讀書要留級、讀較低班別,可以說是生活在夾縫中的新移民,」其實佩珊來港前都知道在香港要面對不少困難,但是她沒有選擇餘地。

這裡是佩珊的家鄉新會,由於父親是香港人,所以那一年申請她到香港定居,佩珊答覆:(到香港是否你的選擇?)不是,(是誰的選擇?),是他們的選擇,不是我的選擇。

佩珊媽媽說:女兒要到香港才有前途,她在香港將來才有出頭之日。

佩珊的父母覺得女兒能夠申請到香港非常幸運,這是佩珊到香港以後第二次回鄉,她說實在很想念鄉下的媽媽和朋友,所以有機會就回來。

佩珊要面對香港的生活,由於她超過15歲又是新移民,最初來港時很難找學校讀書,本來佩珊在國內已升讀高中,但來到香港就要降低兩級再讀中二,由於香港課程跟內地不同,科目又大部分用英文教授,佩珊由中二讀起都覺得有困難,只好急起直追,不過佩珊始終喜歡用家鄉話溫習。

佩珊的爸爸經常要晚間上班,平時佩珊都要自己一人在家,讀書方面她說繁體字不算太難,但學英語最辛苦,「我除了懂數學,其他科目都不懂,(其他例如科學也不懂?)誰曉得?全用英文寫的。」

佩珊學校的英文老師規定上課時講英文,大部分新移民學生最困難就是適應用英語學習,不少學生也因為英文水平追不上而放棄讀書,但佩珊的英文老師說,一般新移民雖然英文差但不少都好像佩珊一樣很用心學習。

佩珊讀英文固然困難,但她最難適應反而是香港的學校生活,她說香港跟家鄉比較,可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裡是佩珊以往在家鄉讀的華僑中學,佩珊雖然去了香港半年但仍然很掛念這所學校,這次她回鄉,就特地回校探望老師、同學,學校讓她照樣上課,佩珊讀的這所是寄宿學校,上課不用穿校服,師生關係很親密。

佩珊以往在這裡讀書住宿舍,和這批同學一起讀書一起玩,她說這批同學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佩珊移民來港快半年,她也遇到越來越多挫折,雖然她在班裡成績不錯,但佩珊對學校科目興趣不大,開始無心向學,「我記得剛來的時候,知道有學校錄取,我十分開心,但現在越來越沒心情讀書,佩珊又說有些同學取笑她令她很不開心:他們說我們這麼大還讀書,都不知為什麼去和他們競爭,說我有本事就去念名校,說我們沒能力。

很多新移民來港都很難跟香港人交往,佩珊也一樣,平日很少機會跟香港同學一起玩,這批同學已經算是較接受佩珊,「她一來就考第二,好厲害,除了英文,(一來到就考第二?)是,我去年考第三,很妒忌,很妒忌,我妒忌她成績這麼好。」

佩珊也說另一些香港同學歧視他們新移民學生,令她不想結交香港朋友,「我不會結識香港人,(為何你不主動一些?可能你走一步,大家走前一步,大家可以認識多一點。)他們永遠歧視我們,視我們為另一類人,(你會否怕畫了一個圈圍著自己,和其他香港人合不來?)是,我的朋友都這麼說我,叫我不要只和新移民玩,(你聽不聽?)但你和人家說,別人不一定和你講。」

佩珊在香港讀的第一個學期,快要完結,本來很積極讀書的佩珊,雖然成績算不錯,但由於不適應學校的生活,又覺得有同學不接受她,開始想放棄,「(你是否不想再升級?)我都不想再讀書,升級與否對我來說不重要,(你有一點想放棄,不想考試?)不是一點,是真的想放棄。」

佩珊想放棄讀書,其實由於她在香港缺乏家人的支持,佩珊在香港最親的人只有爸爸和表姐,她在家鄉從小到大都和媽媽生活,來港後有很多問題,覺得不知怎樣和爸爸說,更加覺得爸爸不關心她,「別人的爸爸都關心自己的女兒,我的爸爸根本不關心我,只會罵我,(有沒有跟他說?)他根本都不會讓我說話,有時我表姐無理罵我,他明知我表姐錯,他都不會罵表姐,(你覺得來港後爸爸有沒有照顧你?),他根本每月只給我數百元要我自己解決,其他什麼都要我自己做,他根本不理我,由我自生自滅。」

相關焦點

  • 黃芷淵:我切身感受到的香港移民回潮
    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流行一首改編自《夕陽之歌》的粵語歌:「當某天太多東西變改,仿佛天地再初開,輕身一起走進九十年代。來日也許飄身四海,風聲也許更厲害;來日也許心中喝彩,沒有捨棄現在。他方不比故鄉美麗,萬丈光輝需要你剪彩,只盼真愛共灌溉。」那是一段移民潮惶恐時代的回憶,也是我作為一個香港人的童年記憶。
  • 歡迎香港移民?這幫英國人可真夠損的
    其中,來自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的高級分析師安德魯·艾特金表示:「從過往接納歐盟移民的情況看,英國做得並不是很好。」艾特金的分析主要基於社區基建、教育、醫療等配套服務的情況,自2000年代歐盟各國互相開放邊境和定居權後,不少其他歐盟國家的居民來到了英國定居,這對英國的城市治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也造成了一些遺留問題。
  • 配額多、排期快,香港移民創新高!
    香港政府入境處官方公布第57期優才計劃原則性批准名單,達到歷史新高460名。至此,2020年共1709人通過優才來港,相比2019年的874人激增96%,也是推出14年來的新高。但儘管這一年香港歷經動蕩和疫情的反覆,可以預計,香港目前仍是內地精英人群移民首選,而且2021年香港移民將進入黃金時期。主要有以下原因:港府積極擴充人才庫加強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香港特首林鄭《2020年施政報告》中最最最引人注意的是:「香港優才入境計劃」從2020年9月起,每年的配額增加至2000個(此前是1000個)。
  • 李環專欄:斯諾登為什麼選擇香港?
    斯諾登仍留在香港,港人發起遊行聲援,美國開始了「抹黑」行動,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回看此次事件曝出的過程,是什麼原因促使斯諾登選擇了香港,而不是其他任何的地方?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恰如斯諾登自己所言,之所以選擇避走香港,是因為「香港是出名自由的地方,有很強的言論自由傳統」。其實,香港的言論自由不光體現在高度的新聞自由上,還體現在這個城市的開放性、包容性上。
  • 蘇格蘭都這樣了,英國還有空插手香港?
    延伸閱讀:歡迎香港移民?這幫英國人可真夠損的自香港國安法頒布以來,某些西方國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表示歡迎香港BNO護照持有者前往定居。不過,從《南華早報》的一篇報導來看,某些拿所謂「定居英國」支持港人離開故土的專家,幾乎毫不掩飾地把「利用」二字寫在臉上。這篇報導整理了英國各界對BNO護照持有者赴英的幾類態度。
  • 香港迪斯尼總裁談樂園:米奇老鼠移民水土不服
    中新網5月23日電 據香港媒體報導,生於美國的米奇老鼠「移民」香港9個月後,正為解決文化差異的問題絞盡腦汁。  如「新玩具」 將在文化差異上配合  迪斯尼樂園去年9月開幕初期爆出連串負面新聞,迄今錄得的入場人數仍低於預期。
  • 民進黨當局宣稱要為港人設立庇護所,臺媒:蔡英文嘴上喊「撐香港...
    【環球時報報導】面對涉港國安立法,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拋出「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由陸委會統籌規劃。親綠的《自由時報》7日披露了相關安排,未來將集中安置無法自覓住處的港人。不過輿論大都對蔡英文挺港存疑,認為她一向是靠嘴支持。
  • 從「道德許可」、「黑小將」到「香港病人」
    這時他會說:「我首先不可能歧視女性,別忘了,我還支持了希拉蕊。」諸如此類。道德許可,各位可以舉一反三。現在回到我們關心的香港事件中的黑小將暴力行為,包括對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對大陸人及資產的無差別攻擊。他們的行為,從多個維度看,正屬於道德許可。以下簡要分析。1、  打著光輝的旗號,自認為站上了道德的高地。
  • 香港專家:港人「戀殖」情緒盲目偏見 是一種錯覺
    他說,1967年香港大暴動,其真正原因並不是表面所看的左、右派相互鬥爭,而是港英政府後來親口承認的「管治不當」。根據時任港督的調查,居民收入、教育、醫療和房屋等各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矛盾和缺陷,社會對立、民怨沸騰,「當時居民生活水深火熱,暴動自然一觸即發;如果大家都生活得很好,怎麼會有人去回應暴動的提議呢」。
  • 香港救援隊伍繼續在泰國搜尋在海嘯中失蹤港人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日電
  • 紫荊雜誌:香港現代大都會文盲知多少
    隨著社會進步,以及香港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實施9年普及基礎教育,自上世紀80年代起港人的教育程度大為提高。年輕人口的就學機會增加,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教育程度。2007年在15-39歲組別中,男女文盲基本「掃清」。76.2%具中學及以上教育程度,16.1%具有專上學位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雖與文盲與否密切相關,卻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 為了11年前的汶川地震,香港演藝界及港人操碎了心!
    這也是自1949年來破壞力最為驚人的地震。據統計,短短十天時間內,香港的賑災籌款總額已達到4.7億港元,佔中國政府收到國際社會23億人民幣物款捐助總額的44%以上(90年代初港元/人民幣兌換比率約為1.1:1,直到2007年人民幣匯率才首超港幣)。
  • 新界東北發展受困 港人反對港深融合
    1998年首次提出,2007年正式列入「香港十大基建工程」,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次面向全體公眾諮詢,卻到近期最後臨近實施一刻遭遇民眾強烈抗議。9月22日,負責香港土地和規劃的發展局罕見地在香港報紙刊登全版廣告,簡介新界東北土地的整體開發計劃。同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出席《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論壇,致辭開篇便主動強調新界是為了解決香港人的住房需要發展規劃而建。
  • 慶香港回歸十年
    就在萬念俱灰之際,自己的生命歷程卻因為香港回歸的「賜福」而發生了重大轉折;由於也想加入香港回歸的歡慶洪流,所以,將一篇被內地媒體拒絕了10年的一篇題為《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不可阻擋》的拙作寄給了香港《文匯報》,居然首投便獲採用。這一出乎意料的人生體驗不僅使筆者感受到港人的寬闊視野和包容氣度,同時也使自己的創作生涯就此步如了一個足以彰顯自信的新臺階。
  • 香港移民潮顯現:下半年欲移民澳洲港人激增30%!新冠變種,英國緊急...
    我已要求進行如此調整。我還沒有接種疫苗的計劃,但期望在適當的時候接種。謝謝!」目前尚不清楚川普為何改變政策,是他知道了某些事,還是他覺得還有比官員更優先需要的人?不過,在一小時之前,川普的推特提到「首次接種疫苗,恭喜美國,恭喜全世界」,他說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紐約長島猶太醫學中心的一名叫桑德拉·林賽(Sandra Lindsay)的護士,她已成為美國第一位接受疫苗的人。
  • 香港的雙重國籍,該取消了
    如果某些香港人在中國呆不下去,那就歡迎來到英國。「黃絲」們對英國的舉動感激涕零,然而事實上,英國只不過是想吸收香港的移民投資資金,吸引少數的優秀人才為英國所用。
  • 香港人均壽命84歲,居全球首位,港人的一些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2019年,我國大陸的人均壽命在76.1歲左右,排在世界第53的位置,而香港的的人均壽命為84歲,居全球首位,可以說是達到了長壽的標準。近些年來,由於內地的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對於生命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想要提高壽命,很多人都開始關注起了很多的養生知識,主動學習長壽地區的生活經驗,為何都是中國人,香港地區會比較長壽?港人的一些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 國家的關心,我們親身感受到(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人物訪談)
    20年後,董建華已是滿頭白髮的耄耋老人,依然在為香港的繁榮穩定操勞奔波。在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前夕,董建華身著筆挺的西裝,欣然赴約,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  「最難忘的一個時刻,就是看著英國的國旗降下來了,我們的五星紅旗升上去了。那是一直盼望著的時刻,香港回歸祖國了,我永遠不會忘記。」
  • 中國香港,不是「法外之地」
    王晨作說明時說:香港回歸以來,國家堅定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時,「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面臨著新的風險和挑戰。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風險日益凸顯。
  • 近看香港回歸後的「政治光譜」
    3月1日,香港銅鑼灣,「愛港之聲」成員(右一)與「人民力量」的支持者(左一)爭吵。劉洋攝【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劉 洋】「我感覺香港人對內地的情感這幾年有些變質,以前臺灣人看大陸像看鄰居,香港人看內地卻像看兄弟,現在香港人看內地倒像在看鄰居——你過你的就好,別來煩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