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科學家稱發現3顆"超級地球" 或存外星生命
原標題:德國科學家稱發現3顆"超級地球" 或存外星生命 原標題[發現更多宜居的「超級地球」]格利澤667C比太陽體積小、光線暗、溫度低,重量僅為太陽的三分之一 歐洲南方天文臺上個月發布消息稱,德國的科學家最新研究稱,太陽系附近又發現有三顆適宜生命繁衍的「超級地球」,而且極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
森林翼龍的體型嬌小,翼展僅25cm,大致相當於一隻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翼龍化石之一。在此之前,科學家僅僅在德國發現過一件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翼龍化石(翼展約18cm)。雖然新的翼龍看上去如此弱小,全然看不出空中霸主的風採,但是科學家卻認為,它們是那些體型巨大的進步的鳥掌翼龍類的祖先類群。
-
科學家發現最小流浪行星:或藏有外星生命
關於外星生命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探索的課題,近日一顆新發現的流浪行星為探索外星生命帶來新希望。 據外媒報導,波蘭華沙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顆與地球大小差不多的「流浪行星」正在銀河系飄蕩,該星球還有可能隱匿著外星生命。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合作團隊發現由抗病蛋白組成的抗病小體並解析其電鏡結構,從而揭示了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為更好利用抗病蛋白提供了新的可能。
-
德國科學家實驗確定最小水分子晶體
最小的水分子晶體是怎樣?德國哥廷根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與德國馬普學會動力與自組織系統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紅外線光譜分析手段確定,最少需要275個水分子才可以形成晶體,也就是首次確定了最小的水分子晶體結構。這一成果是研究物質由原子狀態進入固體狀態的變化過程(相變物理學)領域的重要成果,已在《科學》雜誌發表。
-
科學家發現弱核力導致生命體出現不對稱性—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新解木衛二內部結構 生命體仍有可能存在
科學家新解木衛二內部結構 生命體仍有可能存在 中新網南京3月15日電(盛捷)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放棄一個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在木星衛星——「木衛二」」(Europa)上發現生命,而科學家們對「木衛二」的興趣有增無減。
-
構建出有史以來生命所需最小基因組
支原體是一種類似細菌但不具有細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在無生命的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繁殖,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小的最簡單的原核生物。它不屬於狹義的細菌,即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它是一類與細菌(狹義)、放線菌、藍細菌、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處於統一級別的原核生物。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即「三菌三體」6種類型。本文提及的細菌指的是廣義的細菌。
-
德國的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比血細胞更小
德國的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有史以來最小的超聲波探測器,它比血細胞小,並為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將結果描述為「令人嘆為觀止」,並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允許對生物組織進行前所未有的詳細研究。由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開發的新設備代表了與傳統超聲成像技術之間的某種背離,後者通常依賴於所謂的壓電設備,吸收超聲波產生的壓力並將其轉化為電壓。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陸地上最古老化石 生命或起源於陸地
參考消息網5月11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發現了34.8億年前的化石,他們認為生命有可能起源於陸地,而非海洋。據英國《獨立報》網站5月9日報導,這些變成化石的氣泡和多層巖石結構中顯示出來的微生物可能是陸地上已知的最古老生命形態——比之前發現的陸地上最古老生命形態要早5.8億年。
-
科學家發現陸地上最古老化石生命或起源於陸地
參考消息網5月11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發現了34.8億年前的化石,他們認為生命有可能起源於陸地,而非海洋。據英國《獨立報》網站5月9日報導,這些變成化石的氣泡和多層巖石結構中顯示出來的微生物可能是陸地上已知的最古老生命形態——比之前發現的陸地上最古老生命形態要早5.8億年。
-
生物狂人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原標題:文特爾:兩次成功合成新生命體的科學狂人)
-
中國科大等發現NLRP3炎症小體特異性抑制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中心和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與廈門大學、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合作,發現一個NLRP3炎症小體特異性抑制劑CY-09。 儘管NLRP3炎症小體參與多種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過程,但目前還沒有靶向NLRP3炎症小體的臨床藥物,靶向NLRP3本身的特異性抑制劑的發現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極大關注。儘管已有多個小分子被報導可抑制NLRP3炎症小體活化,但這些小分子要麼靶向NLRP3的上遊信號,要麼可抑制其它炎症信號通路或者其它炎症小體的活化,並不能特異性抑制NLRP3炎症小體活化。
-
德國科學家認為,土衛二,是我們附近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
最近,位於德國多特蒙德的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molekulare Physiologie)的物理學家馬裡奧·馬庫斯教授(Mario Markus,76歲,下圖)發表了一份對土衛二的分析,該分析認為土衛二是在我們地球附近尋找生命的最大希望。
-
科學家發現最小的蛙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最小的蛙 科學家近日在巴西發現最小的蛙類圖片來源:Luiz Fernando Ribeiro 近日,在巴西雨林工作的研究人員碰上了難得的好運氣,他們發現了一些新型的微型蛙,而且還發現了7類。 這些蛙均屬於短頭蟾屬,該屬的蛙類以體形微小、色彩鮮豔著稱,它們是體形最小的陸棲脊椎動物之一,其中一些物種僅有0.3英寸(即1釐米)長。
-
古人類股骨線粒體DNA基因組重建 發現迄今尼安德特人基因最久遠的...
原標題:古人類股骨線粒體DNA基因組重建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在線發表了一項演化學重要成果:科學家們重建了古人類股骨完整線粒體DNA基因組,這是迄今找到的尼安德特人線粒體DNA中年代最久遠的分支。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地球不是生命「最宜居」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這是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的消息,初看消息時我有些震驚,這是真的嗎?於是我點開一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科學家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
-
德國科學家發現影響器官發育的蛋白質
新華網柏林8月25日電(記者劉向)德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磷脂醯絲氨酸受體對於所有較高等級的動物和人類來說,是形成健康的器官和組織必不可少的蛋白質。 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不倫瑞克市生物技術研究協會的研究人員發現,磷脂醯絲氨酸受體是構成每個細胞的基本分子。如果缺少這種蛋白質,器官發育將出現嚴重障礙。
-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更適合生命體居住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