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突破!構建出有史以來生命所需最小基因組

2020-12-05 生物谷

生物谷編者註:為了避免生物學概念上混亂,生物谷小編先梳理一下相關概念。支原體是一種類似細菌但不具有細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在無生命的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繁殖,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小的最簡單的原核生物。它不屬於狹義的細菌,即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它是一類與細菌(狹義)、放線菌、藍細菌、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處於統一級別的原核生物。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即「三菌三體」6種類型。本文提及的細菌指的是廣義的細菌。

2016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合成基因組公司(Synthetic Genomics)的研究人員刪除一種細菌將近一半的基因,構建出一種仍然能夠發揮功能的簡裝版(stripped-down version)基因組。這一成就有可能揭示出生命工作機制的秘密。它可能也有助於科學家們定製構建新的細菌用於製造藥物和其他有價值的物質。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3月2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minimal bacterial genome」。

這種新構建的細菌比任何自然條件下自由生活的同類細菌擁有更少的遺傳密碼,共53.1萬個鹼基對,含有473個基因。相比較之下,人類含有30億多個鹼基對,含有2萬多個基因。

但是即便這種簡裝版細菌也是充滿神秘。研究人員說,他們一點都不知道它的三分之一基因(將近160個基因)到底起著什麼作用。

論文通信作者、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創始人J. Craig Venter說,「我們證實生命的確非常複雜,即便最為簡單的有機體,也是如此。這一發現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論文第一作者Clyde Hutchison III在採訪中說,其中的一些神秘基因可能是發現生命未知基本過程的線索。

這種簡裝版DNA密碼,或者說基因組,包含在一種全新構建出的被稱作JCVI-syn3.0的細菌中。這種基因組還不是構成生命所必需的數量最少的一組基因。一方面,如果研究人員從不同的細菌中刪除DNA序列,他們很可能最終發現另一組基因[也能維持生命]。另一方面,一種有機體所需的最小基因組依賴於它生活的環境。

這種新的簡裝版基因組也含有很可能並不是生命絕對必需的基因,這是因為這些基因雖然並不是絕對必需的,卻能有助這種細菌群體足夠快的生長從而使得實驗室研究得以進行。

Hutchison說,這種基因組是他們能夠獲得的最小基因組,擁有這種最小基因組的有機體是大有用處的。

他說,這項研究的一個目標是理解活細胞中每個基因的作用是什麼,從而有助人們深入理解細胞的工作機制。他說,利用這種新構建出的細菌,他們將能更接近這一目標。

論文共同作者、合成基因組公司研究員Daniel Gibson說,使用這種最小基因組的細菌的另一個目標就是以此作為基礎,加入新的基因讓這些有機體製造藥物、燃料和可用於營養和農業等領域的其他物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以被稱作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mycoides)的人工合成細菌JCVI-syn1.0開展研究,其中這種細菌通常在綿羊體內生存。JCVI - syn1.0基因組大小為107.9萬個鹼基對,含有大約900個基因。他們鑑定出428個非必需的基因,並將它們刪除,從而構建這種簡裝版基因組,並證實它完全足夠讓一種細菌存活。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也覺得這項研究了不起。德國哥廷根大學科學家Jorg Stulke說,「我發現這篇論文確實是突破性的。」他當前正在另一種不同的細菌中開展類似的研究。在電子郵件中,他說,這些研究人員似乎非常接近獲得絲狀支原體所需的最小基因組。

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Ferren Isaacs將這項研究稱為「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心傑作」,它可能是「鑑定出一系列最小基因組」的開始。(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minimal bacterial genome

doi:10.1126/science.aad6253

Clyde A. Hutchison III,Ray-Yuan Chuang1,†,‡,Vladimir N. Noskov1,Nacyra Assad-Garcia1,Thomas J. Deerinck2,Mark H. Ellisman2,John Gill3,Krishna Kannan3,Bogumil J. Karas1,Li Ma1,James F. Pelletier4,§,Zhi-Qing Qi3,R. Alexander Richter1, Elizabeth A. Strychalski4,Lijie Sun1,||,Yo Suzuki1,Billyana Tsvetanova3,Kim S. Wise1,Hamilton O. Smith1,3,John I. Glass1,Chuck Merryman1, Daniel G. Gibson1,3, J. Craig Venter

We used whole-genome design and complete chemical synthesis to minimize the 1079–kilobase pair synthetic genome of Mycoplasma mycoides JCVI-syn1.0. An initial design, based on collective knowledge of molecular biology combined with limited transposon mutagenesis data, failed to produce a viable cell. Improved transposon mutagenesis methods revealed a class of quasi-essential genes that are needed for robust growth, explaining the failure of our initial design. Three cycles of design, synthesis, and testing, with retention of quasi-essential genes, produced JCVI-syn3.0 (531 kilobase pairs, 473 genes), which has a genome smaller than that of any 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cell found in nature. JCVI-syn3.0 retains almost all genes involved in the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of macromolecules. Unexpectedly, it also contains 149 genes with unknown biological functions. JCVI-syn3.0 is a versatile platform for investigating the core functions of life and for exploring whole-genome design.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大進展!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
  • Science:重大突破!利用細菌CRISPR/Cas系統構建出世界上最小的磁帶...
    這些研究人員對人體腸道中普遍存在的大腸桿菌的一種普通的實驗室菌株進行基因修飾,使得它們不僅記錄與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還記錄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Wang和他的同事們利用很多細菌物種中存在的一種免疫系統---CRISPR-Cas---來構建這種微型數據記錄器。CRISPR-Cas系統複製來自入侵病毒的DNA片段,因此隨後的細菌後代能夠更加有效地抵抗這些病原體。結果就是細菌基因組中的CRISPR位點按時間順序記錄著在病毒感染中存活下來的細菌和它的祖先遭遇到的病毒感染。
  • Cell:重大突破!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開發出確定基因功能的新方法,或將對生命過程產生重大影響!
    肯特大學科學家開發了一種確定基因功能的新方法,這一突破可能對我們理解生命過程產生重大影響。肯特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能夠將功能分配給迄今為止功能未知的基因。提高對生命基本特徵和要求理解的方法是,產生具有最小基因組的生物體,即具有生命基因數目最小的生物體。Mark Wass博士、Martin Michaelis教授和Magdalena Antczak研究了目前為止產生最小基因組的生物,該基因組是基於一種在營養豐富的環境中培養的細菌(支原體支原體)。
  • Science:重大進展!構建出增加基因組靶向範圍的CRISPR/Cas9系統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解決這個限制,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大阪大學和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麥戈文腦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一種合理設計的SpCas9變異體(SpCas9-NG),它能夠識別NG而不是NGG。這種SpCas9-NG變異體增加了基因組中的靶向範圍,但是具有與野生型SpCas9類似的特異性。
  • 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新聞—科學網
    首屆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研討會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我國化學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1621004,21390203)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55/6329/eaaf4704.full.pdf;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55/6329/eaaf4706.full.pdf。
  • Science:構建出真渦蟲細胞類型轉錄組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來自一種真渦蟲(具體而言是地中海圓頭渦蟲,學名Schmidtea mediterranea)的5個身體區域的總共66783個細胞,並利用單細胞RNA測序術系統性地分析了這些細胞,揭示出一個完整有機體中幾乎每種類型細胞的全部活性基因(或者說「轉錄組」),包括罕見的真渦蟲細胞類型(比如在由大約
  • 田誌喜團隊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
    該研究突破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它將引領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田誌喜對《中國科學報》說,「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打破了傳統基因組對遺傳信息的線性記錄方式(ATCG按照鹼基序列順序排列到染色體),是一種結合了傳統基因組和圖論的新型基因組存儲方式。其優勢是突破了傳統基因組只能存儲一個個體遺傳信息的局限性,可以存儲、展示某類群中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信息,從而真正代表一個類群的遺傳信息,而非特定個體的遺傳信息。」
  • 復旦大學《Science》重大突破!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人造生命這種事兒……真能實現嗎?
    生物學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了解細胞中每個基因的生物學功能,讀懂這部生命天書。了解各基因的功能便能更進一步的探索生命的奧秘,更進一步地接近生命的本來面目。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找到一個最小的基因組,其中只包含生命必需的基因。那麼,人類能夠獲得生命所需的最小的基因組嗎?
  • 我校校友在基因克隆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
    這項基於RecET的直接克隆技術結合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傳統的DNA同源重組一般使用大腸桿菌 lambda噬菌體Red 操縱子中的 Red-alpha, Red-beta 和 Red-gamma 來實現線性DNA片段和環狀DNA之間的重組,這項由張友明博士在1998年開發的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未來某一天,人類會不會創造出比自身更強大的生命? 對此,覃重軍表示,目前人類對生命基因組遺傳密碼的運轉機制所知甚少。「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讓我們對單個基因有了一定了解,但他們彼此間如何協作、又怎樣變化我們知道很少。目前,我們處在簡單模仿自然的水平,真的去創造尤其是脫離大自然的『藍本』去創造幾乎不可能,所以距離『100%人造生命』還差得很遠。」
  • 我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 山西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