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這種事兒……真能實現嗎?

2021-01-19 冷泉港內玩基因


眾所周知,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而細胞中的基因組,攜帶了細胞所有遺傳密碼。基因組的表達依賴於細胞質中的一些細胞器的功能,反過來,細胞質的性質是由基因組編碼的指令決定的。因此,基因組作為遺傳指令,決定著生命的形態、結構、代謝與繁殖等生命發育與生命機能的運作,常被我們稱為生命的「藍圖」或「食譜」,這部天書中蘊藏著生命生、老、病、死的全部信息。


我們也可以將基因組看作是一個電腦軟體;DNA測序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讀取該軟體的代碼。但是,即使這些代碼放在眼前,非專業的人也無法知道各部分的功能與作用;同樣,雖然我們能夠通過測序的方式獲得基因組序列,但破譯細胞的作業系統仍是一個艱巨而繁重的任務。


生物學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了解細胞中每個基因的生物學功能,讀懂這部生命天書。了解各基因的功能便能更進一步的探索生命的奧秘,更進一步地接近生命的本來面目。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找到一個最小的基因組,其中只包含生命必需的基因。那麼,人類能夠獲得生命所需的最小的基因組嗎?


1984年,科學家找到了已知的能自主生長的最簡單的細胞——支原體,並將其用作理解生命基本原理的模型。1995年,研究人員得到了第一個完整的細胞基因組序列(流感嗜血桿菌,1815個基因,生殖支原體,525個基因)。1999年,科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儘管生殖支原體擁有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小的自主複製細胞基因組,但它仍包含了許多在實驗室環境下生長不重要的基因。這意味著實驗室中有可能生產出比任何天然細胞都簡單的最小基因組細胞。


2010年5月,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向世人砸來,科學狂人Craig Venter高調地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生命「Synthia」誕生了!(Synthia,辛西婭,意為「人造兒」)。Synthia細胞的基因組全長1079kb,以支原體基因組為基礎進行化學合成而來。可以說Synthia是一個以計算機為父為母的、可進行自我複製與繁殖的人工合成生命。


圖1: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生命——「Synthia」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自第一個基因組序列成功合成以來,科學家們在許多細菌模型中,利用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以識別非必需基因和定義保守遺傳功能的核心編碼基因。通常,幾個不同的基因產物均能表達某一特定的基本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這幾個基因都不是必需的,也不一定是保守的。因此,這一序列不能被認為是維持生命的最小的基因組。Craig Venter團隊開始著手於設計和構建一個生命所需的最小的細胞基因組,並測試它的生存能力,確定每個基因的分子和生物學功能。


2016年,Hutchison III等人成功地將Synthia基因組JCV-syn1.0(1079 kb)改造成為JCV-syn3.0(531 kb)。它的基因組比自然界中任何自主複製的細胞都要小。JCV-syn3.0共含有473個基因,其保留了參與轉錄、翻譯等關鍵過程的基因,儘管如此,出乎意料的是還含有149個未知生物功能的基因,這說明仍存在對生命至關重要的、但至今未被科學家發現的基因功能。


JCVI-syn3.0的倍增時間約為180分鐘,所產生的菌落形態與JCVI-syn1.0相似,在顯微鏡下觀察具有多態性。


圖2:人工合成的一簇JCVI-syn3.0細胞

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


構建最小基因組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經過仔細檢查就會發現其構建過程非常複雜。生物的基因組中,並非只含有必需基因和非必需基因,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準必需基因,它們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是絕對重要的,但卻是茁壯成長所必需的。因此,在基因組最小化的過程中,基因組的大小和生長速度之間需要權衡。事實上,JCVI-syn3.0是最小基因組長度與實驗室生命體較快生長速度之間的相對最優選擇。


人類對生命、對基因組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止,但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謎,人造生命「Synthia」的非天然部分只有基因組,仍是藉助酵母的細胞環境進行生長和繁殖,目前的人造生命尚不能完全脫離其細胞環境;另外,生命系統複雜多變,仍有許多基因的功能尚不明確,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石破天驚吧!


參考文獻:

Clyde A. Hutchison III, Ray-Yuan Chuang, Vladimir N. Noskov.(2016) Design and synthesis ofaminimal bacterialgenom. Science, 351(6280), add 6253

全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1/6280/aad6253


校對: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教學部
本文來自冷泉港亞洲DNA學習中心

如需轉載請添加微信好友:CHSA-dnalc

題圖來源於網絡



疫情期間,

學習中心正式開通線上公益課堂。

目前已推出系列課程,

點擊下方文字可直接閱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用塑料製成細胞,具有真核細胞功能,這算是人造生命嗎?
    細胞時時刻刻承擔和控制著生命的代謝、生長、分化等多種重要的生命過程,它所進行的各種化學反應就是現代最先進的實驗室都難以實現。這些既精密又複雜的事,細胞這些小東西幹起來卻是那樣的有條不紊,在生命活動裡,細胞的存在堪稱是一個奇蹟!
  • 科學家用塑料製成細胞,具有真核細胞功能,這算是人造生命嗎?
    這些既精密又複雜的事,細胞這些小東西幹起來卻是那樣的有條不紊,在生命活動裡,細胞的存在堪稱是一個奇蹟!科學家更是對細胞充滿了特殊的敬意和興趣,有人非常好奇,能不能用人工的材料和方法把這種具有神奇功能又高效率的「小機器」製造出來呢?這件看起來似乎不可能的事,竟然還真的實現了。
  • 人造生命優於自然生命嗎
    提出「人工的好還是自然的好」這個問題是基於今天人類似乎認為,世間一切沒有什麼東西是人創造不出來的,尤其是在生命和自然的領域。比如,人造美女,商業廣告說27天就可以迅速打造;比如複製人類,醉心於創造人的人認為設計人類的時代已經到來,比如創造基因超人。   人類有「創造一切」的自信當然不是壞事,因為人類現有的一切都是人類創造和勞動的結果。
  • 人造生命
    繼克隆之後,「人造生命」已經成為人類最關注的話題。而與克隆不同的是,「人造生命」採用的是合成生物學的方法。  真的會有人工組裝的「異類」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嗎?  人造生命重在「改造」  2001年,文特爾野心勃勃地宣布將利用人工合成的遺傳物質,在實驗室裡製造一種在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種。
  • 中國製造「人造生命」?別被帶節奏,其實是單染色體真核生物
    前段時間,中國製造的單染色體酵母橫空出世信息刷屏網絡,有報導指出中國搶在美國人前面邁出了「人造生命」史上裡程碑式的一步。牽強附會的「人造生命」「人造生命」,多數百科中的解釋是創造自然界沒有的生命。但是嚴格來講, 這個描述並沒有給其一個清晰定義。如果只要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有一點點不同就算是人造,那麼生命科學進展到現在,每一株基因重組菌、每一隻轉基因動物,都算得上是人造生命:因為它們誕生於人類的實驗室中,本來並不存在於自然界。
  • 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無論文特爾的構想能否完全實現,人造生命的雛形(人造細胞)的創造過程已經用實證的科學成就把生命目的論的哲學玄思轉化為實在經驗的可以重複操作的科學產品,使生命目的論在人造生命領域內獲得了實證科學的支撐。從這個意義講,人造生命通過了了,此實證科學的成就(人造細胞)在現象界確證自由意志的目的和創造性本質藉彌合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鴻溝,超越並推進了古典生命目的論。
  • 隨性「上海爺叔」 實現「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在鏈黴菌領域深耕30年,卻在第一次研究的釀酒酵母領域「一鳴驚人」的他,面對團隊共同創建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坦言自己的成功就是一個普通人的「逆襲」。「相信,更多有天賦的年輕人可以從我的成長中獲得信心和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功!」
  • 較真| 人造肉來了:能吃嗎?好吃嗎?貴嗎?
    當然,目前的人造肉在口感、風味、產量、成本等方面距離普通豬肉等還有較大差距。畢竟,生物的組織是個有機體,人工合成生物或者生命還需要弄清楚其中的很多奧秘。 據報導,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獲得重達5克的人造豬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 先不談專業領域的技術發展,人造肉的出現,對我們普通消費者會造成什麼影響嗎?人造肉能吃嗎?會成為今後餐桌上的「家常食材」嗎?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人類真能「創造」出生命嗎?
  • 飛行汽車、瞬間移動、人造人,這些曾經的科學幻想,能實現嗎?
    除此之外,下面還要介紹三種十幾年前甚至是幾十年前就被提出來的科幻夢想,它們至今實現了嗎?首先要介紹的第一種科學幻想是會飛的汽車。筆者記得很清楚,上小學的時候讀一些兒童科幻讀物,偶爾能夠看到這種車的概念模型。這種車看起來是以正常的汽車為基礎,然後給車加上飛行裝置。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小標題)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
  • 「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5月22日 新華網)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
  • 有了人造子宮,男人真的能生孩子嗎?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六運助聽說後大為振奮,趕緊去翻閱了國外的新聞和相關資料,發現傳聞跟現實還是有一些差別的,今天我們就跟大家針對這事兒嘮上一嘮。子宮,最初的搖籃子宮是雌性哺乳動物的生殖器官之一,是容納胚胎發育的器官。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研究這種人造皮膚的人叫Khatib,是以色列理工學院Wolfson化學工程系的一名在讀博士,其先後在兩本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分別介紹了他的這項發明中所包含的兩項創新研究成果:一項是創新性人造皮膚材料解碼,另一項是修復與感知系統集成。
  •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體 顛覆人類生命本質
    1.0版本的人造生命 「辛西婭」 (一種支原體小細菌)這是一種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被科學家稱之為地球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物種,其『生身父母』是計算機。項目負責人J·克雷格·文特爾為它起名「辛西婭」(Synthia,意為「人造兒」)。這項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此項實驗歷時15年,耗資4000萬美元。實驗成果宣布之後,立刻引起世人的關注。
  • 能造成人類滅亡的是人工智慧還是人造生命呢?
    除了人工智慧,在科幻小說作者筆下還有一種足以對人類造成威脅的技術--人造生命。在2007年10月8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表示,他目前已經在實驗室成功地製造出一個合成的人造染色體。2010年5月世界首個「人造生命」在美國誕生,人類的能力已經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
  • 「人造生命」意味著多少可能性
    所謂人工生命合成技術,是指把原有細胞中的基因組去掉,再加入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創造出新的合成細胞。從理論上說,如果該技術完全成熟,人類就可以藉由它憑空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物物種。也就是說,人類科技正在接近「上帝的能力」。不過,問題在於,如果成為上帝,我們能利用好這種能力嗎?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不同的是,這一次覃重軍團隊領先一步,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簡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真核細胞。「該成果讓世界了解到生命形式可以通過人工改造化繁為簡,也意味著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覃重軍解釋。
  • 日本團隊研製出人造血液,能救命嗎?
    哈哈哈哈哈哈哈白血病、熊貓血、大出血……失血過多得不到及時補充,生命即將戛然而止嚴重的疾病常常由血液問題導致醫療中,合理利用血液也可以拯救患者的性命哈哈哈哈哈哈為為解決經常出現的血荒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製人造血液
  • 新時代奮鬥者|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突破,他將繼續前行
    楊正行 圖兩個成果提及的實驗和分析各有千秋,但從結果來看,前者只做到「16合2」,而覃重軍用基因編輯的方法,將釀酒酵母中16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1條,創建出了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事實上,在論文投稿後,審稿人曾「百般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