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首頁
「書法空間」網站首頁
在書法圈,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網站,名叫「書法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一個人的愛書癖在共建共享的資訊時代悄然成長為一個群體的「資源共享夢」。這個最初的「追夢人」,名叫劉有林。
從一個人的「9610」到一群人的「書法空間」
在今天看來,有著15年歷史的「書法空間」,應該可以說是文化領域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工程的先行者。為何在電腦尚未普及的1999年,其站長劉有林就有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的超前想法?劉有林說,這純粹是一個巧合。
1997年,劉有林初到廣東。這位從江蘇來的書法教師在廣州一時找不到他需要的書法資料,那時正巧趕上網際網路興起,劉有林就想,何不把資料掃描放在網上,不僅解決了「空間」的問題,也少了「攜帶」的麻煩。於是,他申請了一個名為「9610.com」的免費空間,610——劉有林。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偶發奇想開建的個人小網站,後來竟然發展成了有名的免費書法資源共享空間。
資料越傳越多,分類越來越全,逐漸有人開始訪問、下載、留言。劉有林一開始並沒多想,只是埋頭收集資料,從自費購書到掃描上傳,自己也不記得有多少錢花在書店裡,多少夜耗在屏幕前,多少次醒在開了一夜的掃描儀旁……就這樣,成千上萬的圖片被這樣一個高強度的「機器」(「jiqi」——「機器」,是劉有林的網名)像螞蟻搬家一樣挪到了他的「書法空間」上。有時為了掃全整幅作品,劉有林不惜把昂貴精美的法帖撕得七零八落,問及他這樣一個愛書的人怎麼能下這樣的狠心,他的回答是:「我覺得書只有被使用時才是書,既然網絡能讓這麼多人看到書,我愛書,也只好不『惜』書了。」
就這樣,劉有林白天教孩子寫書法拼漢字,晚上教自己寫代碼裝機器,「書法空間」越做越大。後來他自費租起了商業伺服器。再後來留言越來越多,他乾脆建起了專業互動論壇。沒想到借著論壇,這個「劉站長」周圍慢慢聚集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無論是機關幹部、大學教授還是專業書法家,大家都成為了這個「數字書法圖書館」的志願採集者和業餘管理員,共同承擔起了網站的維護和資料的整理工作。除此之外,還經常會有網友冒出來,給網站捐獻一些第一手的資料;經常會有志願者冒出來,為網站分擔一些採集工作。到了這個時候,劉有林不再是「孤軍奮戰」了,他的「書法空間」也不再是他一個人的網站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書法空間」遇到一些困難,關閉了半個月,結果網友們通過email、qq、MSN等方式紛紛詢問情況,甚至連「百度知道」上都出現了「9610怎麼了」的提問。劉有林當時因為困難本要放棄,看到這些,一份責任感油然而生,下決心讓「書法空間」堅持下去,成為沒有門檻的網上書法博物館——「資源共享,永不落幕」。就這樣,一個人的愚公移山成為了眾多人的聚沙成塔,「書法空間」徹底變成了一群書法愛好者的公共資源平臺。
現在說起網站,劉有林重申了自己的初衷。他說自己不想用它來賺錢,當初收集資料是為了書法教學,今天辦網站也是為了書法教育。他不想背離初衷,也不想辜負眾望。雖然由於版權,他很難提供特別清晰的圖片,因為水平所限,他也撰寫不了特別專業的研究論文,但如果有人需要書法資料,他希望可以在這裡找到線索,如果有孩子們需要練字,可以在這裡下載到範本,這就是他的目的。
這些年來,不少國內的書法愛好者和國外的藝術研究者,甚至是一些著名的門戶網站,「書法空間」或多或少都給他們提供過不同形式的資源或者線索。作為一個小小的個人網站堅持到今天,「書法空間」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沒有立項,沒有經費,沒有編制,沒有辦公室,沒有刻意的宣傳推廣,可就是這樣一個從興趣和志願中誕生的草根網站,成長為書法教育領域「公共服務」一名提供者,雖然顫顫巍巍踉踉蹌蹌,卻又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從私人藏書到「開放獲取」
讀書人愛書,愛書人藏書。私人藏書幾千年來一直是與寺院、書院、皇室並立的重要藏書體系。但私家藏書注重「私藏」(例如明代範欽的「天一閣」,即使是範家自己人也很難上樓看書),要做到專業水平的「面向公眾」,還得等到晚清張元濟先生引入西方的現代「圖書館」理念,直到1996年,才在北京召開的第62屆世界圖聯大會上出現了「數字圖書館」概念。這個緊跟未來網際網路發展的信息組織和管理模式,在國家重點文化科技項目的推動下,轟轟烈烈地發展至今,又碰上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這個涉及技術、更觸及利益的新趨勢。
不難看出,劉有林的故事幾乎一次性包含了從「私家藏書」到「開放獲取」在內的大部分重要因素。個人藏書興趣和教育理想、「書是閱讀中的書」的書籍理念、方便分享的現代技術、共建共享的群眾自發組織形式,這些或是個人或是社群,或是技術或是藝術,或是傳統或是現代的機緣巧合,共同成就了今日的「書法空間」。它在不知不覺中承接了古代的私人藏書行為和書法教育理想,又在不知不覺中踐行了資訊時代的「資源共享」精神和組織行為模式,成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信息化建設個案。
由「一個人在業餘時間的堅持,加上一群人在業餘時間的支持」,「書法空間」成功地調動起網友愛好者的積極性,帶來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應。這一點在今天彌足珍貴,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業餘信息組織和管理形式,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從技術的角度,「書法空間」由靜態頁面構成,這種數據存儲和訪問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多次有人建議劉有林升級,按照現代資料庫的方式重新組織「書法空間」,可他不懂資料庫語言,又買不起資料庫軟體,只好作罷,繼續把他多年收集的這些珍貴資源放在如今看來早已落後的「老倉庫」裡。
從版權的角度,在關於數字版權的法律法規還未臻完善的今天,劉有林時常要徘徊在共享數據和保護出版社版權的矛盾之間,總是無奈於某些「網友」對其共享資源的各種重複竊用方式。例如,曾經有一次,有人向他兜售《歷代書法碑帖大全》,他一看目錄,跟自己「書法空間」的一模一樣,就連錯誤也沒有糾正。當時的劉有林除了哭笑不得無能為力外,更多的是擔憂,這樣不負責任的「數字盜版產品」到處流傳牟利,對於他夢想中的健康合理的「共享」真的是一種損傷。
從知識服務的角度,劉有林一直夢想一部書法界的數字多媒體在線百科,發布的不是一幅幅信息簡略、資料不全的光禿禿的作品,而是藉助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形式,全面展現一幅作品在書史中的評論研究,在歷史中的輾轉流傳和在當下的影響接受。但這些大數據的收集整理、統計分析,顯然不是他和他的「書法空間」能夠完成的。如今他僅僅能夠做到的是引用一些出版物上的介紹文字,雖說他儘量註明出處以便使用者核查,可依舊經常被指明各種錯誤。
從共享平臺的角度,「書法空間」畢竟是個人網站,即使技術條件允許,也很難形成足夠規模的共享資源平臺。今天的劉有林也已經明確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比如,以Research Gate這個世界著名的學術性社交平臺為例,能夠吸引200萬科學家的加入,共建共享海量的科學研究文獻,就絕對不可能是憑藉某些人一己之力可以做到的。實際上它是在「共享精神」的號召下,在全世界範圍內「開放獲取」的呼聲下,在各學術機構的共同推動和各學術出版巨頭的積極配合下,才能達到這樣的規模。劉有林知道,在大數據和雲平臺技術的今天,只有當平臺的建設具備足夠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時,才能爭取到眾多專業人士的信任、參與和分享。
從「書法空間」到「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
2013年底,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承建的「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項目啟動。在前期調研中,項目組成員接觸到了「書法空間」,並見到了劉有林。
劉有林聽了項目組成員對「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的介紹之後,立刻興奮起來。在他眼中,「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正是他夢寐以求的那個「互聯夢」,有權威專家和專業機構的共同協作,可以像《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一樣把數據經過反覆核實後再確認發布;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當代作品;有能力為書法家建立永久的虛擬藝術館;有能力讓藝術家甚至書法愛好者在社區平臺上舉辦虛擬展覽,把藝術家在各地舉辦的實體展覽搬上網絡空間。
這一切,都是劉有林多年夢想的,但又是他一個人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現在,劉有林終於看到了夢想成真的可能。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多年收集的高清圖片資料,拷貝在了項目組成員的硬碟上。他說,他信任「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能利用好「書法空間」的資源,也能利用好其他的民間建設成果。
「書只有在閱讀中才是書,作品只有在被欣賞時才是作品。」劉有林真誠地說。他希望「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能推動國內共享事業的發展,能開發出多樣化的應用,帶來長期的社會效益。當項目組成員問他是否擔憂「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會影響「書法空間」的人氣時,劉有林笑著說:「兩者各有優勢,弄好了,一定是互補。」
就這樣,從一名人民教師手中,「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接過了一份厚重的寄託和希望。劉有林「書法空間」的饋贈,成為了「中華書法作品資料庫」中的第一批數據。劉有林把他一個人的夢想,放進了一個群體更為宏大更為高遠的夢想中。(秦蘭珺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