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體保護與抗藥性

2020-11-27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日本和英國從事博士後研究。目前任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NTU)生物系長聘副教授(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 新加坡科技發展局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院 (IMCB)資深PI。主要從事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研究,先後在Cell, Science,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等期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抗藥性是全球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威脅。抗藥性由多種機製造成,其中核糖體保護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重要機制。GAO的實驗室發現一類新型ATP結合蛋白與核糖體保護依賴的抗藥性密切相關。本報告將系統介紹該家族蛋白的生化、分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研究進展及其相應藥物設計策略。

Abstract: Curre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crisis urgently requires understanding of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ly targeted drug discovery. A wide range of mechanisms could mediate antibiotic resistance, which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biggest threats to global health and food security. The ribosome is one of the richest targets for over half of clinically used antibiotics. Recently, we identified a few ATP-binding cassette family proteins that can confer resistance across species to various antibiotic classes through unknown mechanisms. In this talk, I will be presenting our recent progress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rug resistance involving ribosome protection. Elucidating this mechanism will enable us to rational design improved antimicrobial agents that overcome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Finally, I will briefly introduc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yclic di-GMP regulation of bacterial chemotaxis via a PilZ adaptor protein.

相關焦點

  • 核糖(ribose)與脫氧核糖參與的生化過程
    戊糖中最重要的就是核糖與脫氧核糖,因為他們是RNA和DNA的組成成分,所以任何生物都不能離開他們生存。D-核糖1891年由德國化學家埃米爾·費歇爾(Emil Fischer)首次報導。核糖與阿拉伯糖是差向異構體D-核糖是所有活細胞的普遍成分之一,是核糖核酸的重要組成成分。在核苷酸中,核糖以其半縮醛羥基與嘌呤或嘧啶的氮原子結合,而其2、3、5位的羥基可與磷酸連接。
  • Nature:核糖體亞單元的結構
    Ivan Lomakin 和 Thomas Steitz解決了與「啟動因子tRNA」、mRNA以及啟動因子eIF1 和 eIF1A形成複合物的真核生物小核糖體亞單元的三個結構。這些結構有助於了解啟動因子的貢獻、mRNA被掃描的機制以及在核糖體P點上發生的相互作用。
  • 核糖核苷酸≠核糖+鹼基+磷酸?
    科學家還發現,在早期地球環境中,核糖核苷酸是可以聚合成RNA的,這也是RNA能成為生命起源的重要支持,而核糖核苷酸是由核糖和鹼基和磷酸構成的,那如果我們能找到在早期地球環境中由更簡單的分子形成核糖和鹼基的證據,再找到他們進一步形成核苷與核苷酸的證據,那這個故事就完整了。然而:這做不到!在原始地球的環境中,核糖和鹼基根本形成不了核苷!難道這樣就應該放棄了嗎?
  • Nature:核糖體亞單元的結構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Ivan Lomakin 和 Thomas Steitz解決了與「啟動因子tRNA」、mRNA以及啟動因子eIF1 和 eIF1A形成複合物的真核生物小核糖體亞單元的三個結構。這些結構有助於了解啟動因子的貢獻、mRNA被掃描的機制以及在核糖體P點上發生的相互作用。(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 第四節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第四節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DNA與RNA有兩方面不同:(1)其核苷酸中戊糖為2脫氧核糖而非核糖。(2)含有胸腺嘧啶鹼基,不含尿嘧啶鹼基。 ,以H取代其核糖分子中C2上的羥基而生成,而非從脫氧核糖從頭合成。
  • Cell:核糖體——人類生命最基本的分子機器
    2014年7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人類機體的核糖體或許更為多樣化,核糖體序列的微小改變就會改變其作用機制
  • 2020年第79卷第6期導讀—應激反應、染色體分裂、核糖體質量控制
    雖然多聚ADP核糖基轉移酶1(PARP-1)對組蛋白的ADP核糖基化反應與基因毒性應激反應有關,但其在生理過程和基因表達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W.  核糖體相關質量控制(RQC)途徑保護細胞免受因翻譯受損或缺陷mRNA而引起的不完整蛋白質產物的毒性,基於酵母方面的大量研究已經確定了導致缺陷mRNA和部分合成多肽降解的高度保守機制。
  • 核糖月色,如此唯美的生物學散文
    今晚在細胞核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核糖,在這線粒體傳來的月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細胞外血管裡葡萄糖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丙酮酸在線粒體裡製造著ATP,迷迷糊糊地放出二氧化碳。我悄悄地披了polyA,帶上門出去。    沿著核糖,是一條曲折的細胞骨架。這是一條幽僻的穿梭通道;白天也少大分子走,夜晚更加寂寞。
  • 誠志股份D-核糖多領域應用前景可期
    來源:證券日報從前瞻性研究、專利布局,到成果轉化、產品開發,再至生產銷售,誠志股份已形成D-核糖產品完整產業鏈,確立了在該領域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在醫藥中間體領域將呈快速增長勢頭作為全球同時擁有D-核糖產品製造及應用完整智慧財產權的企業,誠志股份D-核糖生產線全球技術領先,產品純度高、質量優且性能穩定。
  • 嘧啶核苷酸與脫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而在UMP的合成中,磷酸核糖後期才加入,嘧啶環的合成是從CP開始的。這裡催化CP合成的酶是氨甲醯磷酸合成酶2(CPS-2),位於細胞質。尿素循環中的是CPS-1,位於線粒體。對於原核生物中的ATCase活性,有些生物是單獨的催化亞基三聚體,有的生物則帶有調節亞基或與DHOase相結合。不同原核生物的ATCase結構。
  • Nature: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
    對抗菌素有抗藥性的細菌菌種的出現,是臨床環境中一個越來越大的威脅,但人們對它們出現的過程卻不是很了解。利用暴露於濃度不斷增大的氟喹諾酮抗菌藥「諾氟沙星」的一個大腸桿菌連續培養物所做實驗表明,少數自然出現的抗藥變體能保護其種群的絕大部分。這些具有高度抗藥性的分離菌種產生信號作用分子「吲哚」,它能激發易感皮膚中的藥物外排泵和其他保護機制。
  • 脫氧核糖的內涵意思 脫氧核糖這梗什麼意思你造嗎?
    脫氧核糖的內涵意思 脫氧核糖這梗什麼意思你造嗎?時間:2019-06-25 13:06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脫氧核糖的內涵意思 脫氧核糖這梗什麼意思你造嗎?
  • 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就是基因突變?
    在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的篩選下,細菌和真菌會在藥物靶點基因產生突變而表現出抗藥性,這種不可逆的方式曾經被認為是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唯一途徑。
  • 核糖核苷酸的整合竟促進...
    當發生DNA雙鏈斷裂時,環形的Ku70/Ku80二聚體在斷裂的DNA末端上形成,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催化亞基(DNA-PKcs)通過Ku70/Ku80二聚體介導聯會複合物的形成,接著核酸酶加工位於DNA斷裂末端的突出端(overhang)。
  • 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缺失是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
    來自美國密蘇裡大學的Shinghua Ding團隊認為,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是哺乳動物細胞中NAD +生物合成的關鍵酶,對生存至關重要。它在細胞代謝穩態中也起重要作用。考慮到骨骼肌和神經元對能量的強烈需求,在這些細胞類型中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活性的缺失會引發骨骼肌和神經元缺陷。在沒有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的情況下,與神經元相比,用各種NAD +前體進行的治療似乎對肌肉更有效,但兩種細胞類型均能產生積極反應。
  • 雜草產生抗藥性的機理究竟是什麼?專家告訴你正確解釋!
    4.複合抗藥性複合抗藥性是指在多種除草劑選擇下,一種植物生物型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除草劑產生抗藥性。例如,在使用除草劑A後,某種植物的生物型對該藥產生了抗藥性。使用除草劑B後,該生物型又對除草劑B產生了抗藥性。
  • 研究揭示人類17S U2小核糖核蛋白的分子結構
    研究揭示人類17S U2小核糖核蛋白的分子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4 14:42:30 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Holger Stark和Reinhard Lührman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二磷酸核苷激酶對底物的鹼基及戊糖(核糖或脫氧核糖)均無特異性
    二磷酸核苷激酶對底物的鹼基及戊糖(核糖或脫氧核糖)均無特異性。此酶催化反應系通過「桌球機制」,即底物NTP使酶分子的組氨酶殘基磷酸化,進而催化底物NDP的磷酸化。反應△G≈0,為可逆反應。核糖磷酸焦磷酸激酶受ADP和GDP的反饋抑制。磷酸核糖醯胺轉移酶受到ATP、ADP、AMP及GTP、GDP、GMP的反饋抑制。ATP、ADP和AMP結合酶的一個抑制位點,而GTP、GDP和GMP結合另一抑制位點。因此,IMP的生成速率受腺嘌呤和鳥嘌呤核苷酸的獨立和協同調節。此外,PRPP可變構激活磷酸核糖醯胺轉移酶。
  • 為什麼蚊子會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
    殺蟲劑是對付蚊子等多種昆蟲的主要防禦手段之一,但它們本身就具有一系列風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風險便是產生抗藥性。研究人員還在實驗室中讓蚊子接觸到了樂果,不僅發現來自橙子種植園的蚊子的抗藥性是來自原始森林的蚊子的十倍,還發現橙子種植園中的蜻蜓很容易因為這些化學物質而死亡,這表明,蜻蜓沒有像蚊子一樣形成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