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記者來到潁上縣西三十鋪鎮餘塘村起林特色種植扶貧基地,一個個敞亮的大棚裡,青翠肥嫩的蘆筍從土裡競相鑽出來,就像一支支毛筆在肥沃的土地上勾勒春天的圖畫。
蘆筍因熱量低且富含組織蛋白,被稱為餐桌上的「貴族」,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2015年,在上海從事蘆筍種植的滕傳林、李賀起返鄉創業,成立安徽起林蘆筍種植有限公司,流轉500畝土地進行大棚蘆筍種植。
「大棚種植蘆筍是一次投入、多年收益,第二年就可以開始採摘。每畝每年產量可達4000斤至6000斤,每畝年產值達2萬元以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西三十鋪鎮黨委書記江騰介紹,在潁上縣委、縣政府支持下,起林公司利用長豐縣對接潁上縣的282萬元幫扶資金,通過「兩入股一合作」,即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園區務工合作模式,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
「土地入股方式帶動14戶,每戶每畝每年分紅1200元;資金入股方式帶動貧困戶235戶,其中2017年每戶分紅1920元,2018年每戶分紅1720元。」起林公司負責人滕傳林向記者算起了細帳,「蘆筍種植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更能帶動貧困戶通過園區務工實現脫貧。目前,公司已經吸收貧困戶居家就業12戶24人。」
在起林特色種植扶貧基地寬敞的大院內,10餘位老人圍坐在一起,將一根根蘆筍整整齊齊地碼放在一起,然後小心翼翼地打捆。打成捆的蘆筍即將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它們也給務工的老人們帶來穩定的收入。
由於老伴患有殘疾,沒有勞動能力,年逾花甲的村民吳翠蓮便進入起林公司從事蘆筍種植和打捆工作。「一天能掙60元,一個月就是1800元。在家門口務工,還能照顧老伴,掙錢和顧家兩不誤。」吳翠蓮說,她非常欣慰依靠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
年近古稀的村民王廣娥曾經也是貧困戶,她的老伴身患胃癌,花費十幾萬元醫藥費,家底也被掏空了。「年齡大了,不能外出打工,種糧食又收入低。自從村裡建起蘆筍基地,我每天來上班,有了穩定收入,家裡的狀況才慢慢好起來。」王廣娥一邊給蘆筍打捆,一邊對記者講述。
「僅起林一家公司,就已幫助2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江騰介紹,以起林蘆筍為突破口,該鎮近兩年引進安徽傳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蔬菜種植企業入駐,進一步擴大蘆筍種植面積。目前,全鎮蘆筍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
(文章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