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說過這樣一句諺語「井幹方知水珍貴」,顧名思義,等到水井裡沒有水的時候才知道水的珍貴。到現實生活中,市民的日常飲用水來自哪、取自哪,經過怎樣的程序進入尋常百姓家,家庭生活用水後剩餘的汙水又歸於何處呢?記者帶著這些疑問來到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有限公司,對濟寧城區的自來水生產、汙水處理一探究竟。
我市自來水全部取自150米以下的深層地下水
「濟寧市境內雖有多條河道,水網密布,南部又有南四湖,表面上看是屬於豐水型地區,但我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並不豐富,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尤其是可飲用的優質地下水越來越少,實際上我市是屬於水質性缺水地區。」濟寧中山公用水務制水分公司副經理趙六林告訴記者,城區所用的自來水主要取自城北水源地,賈村、王回莊水源地和城南水源地,且多為巖層水,具有不可再生性。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用水需求和水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煤炭開採、私打自備井等行為,進一步加劇了水質惡化,提高市民珍惜水、節約水的意識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檢測消毒監控嚴把關,城區水質完全達標
取自水源地的地下水經過輸水管網進入濟寧中山公用水務制水分公司的四個水廠蓄水池後,投入食品級次氯酸鈉消毒劑消毒,再經由二級加壓泵站將自來水輸送到城市供水公共管網,最後到達千家萬戶。「過程看似簡單,但其中有許多項水質檢測環節,確保自來水符合飲用水標準。」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水質檢測中心檢測員張承麗告訴記者,水質檢測中心按照國標GB/T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檢驗項目和頻率對地下水源水、出廠水和管網水進行檢測。首先,由各水廠二級化驗室對出廠水渾濁度、色度、嗅和味、肉眼可見物、餘氯、細菌總數等10項指標每日進行檢測;然後由水質檢測中心每月對常規42項進行檢測,並每年做一次106項全分析檢測。同時,在市區內設有20個管網水監測點,對渾濁度、色度、嗅和味、餘氯、細菌總數等7項指標每月進行兩次檢測。各水廠還設有水質自動監控設備,通過以上嚴格檢測程序,確保出廠水質符合新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張承麗告訴記者,城區水質標準符合國家有關要求,但由於地下水過度開採,水源缺乏有效的過濾、涵養、淨化過程,水硬度較高(仍在國家標準之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的口感,並且燒水時容易產生水鹼。「市民請放心,經過公司消毒和處理的水,完全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可以放心飲用。」張承麗說。
汙水變廢為寶,中水合理再利用
被居民使用過的廢水通過120餘公裡長的汙水截汙主管網收集,經由4座汙水提升泵站,將城區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全部輸送至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汙水分公司集中處理。
記者沿著公司汙水處理系統環行一圈,親眼目睹了汙水變清的整個過程。「進入廠區的汙水經過機械處理、生物處理、深度處理後,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工程師卓春敏簡要介紹了汙水處理工藝、流程。
經過處理後的汙水就變成了中水,可廣泛用於工業冷卻、道路景觀噴灑、衛生清潔、建築施工等諸多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節水、經濟和環境效益。卓春敏說,目前公司生產的中水主要用於電廠冷卻水和溼地排放,少部分用於道路噴灑。流入溼地的中水通過潛流、表面流,就像過濾器一樣,進一步除去水中的COD-cr、氨氮、總磷等汙染物,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有效改善了入河進湖的水質,確保南四湖水質優良,清澈蕩漾。「由此可見,積極推進中水回用,實現再生水資源化,對實現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卓春敏說。
經過一天的探查,記者對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水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到了「平常」背後的不平常。大自然賜予我們珍貴的水資源,需要所有人加倍呵護,才能確保天常藍,水常清,才能共享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