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深圳水務網公布了市水質檢測中心對7月份出廠水的全分析檢測,相關標準多達103項,檢測結果認為,深圳各區出廠水全部達標。
2012年7月1日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開始在全國實施後,深圳水務集團高調對外宣布,深圳「2007年已通過全部項目檢測。」「下屬水廠出廠水水質新國標合格率全部為100%。」「有的指標遠遠優於新國標指標限值。」
對多家媒體,深圳水務集團有關人士稱:老百姓感覺水質不好多是管網老化等造成的……
與此對應的是,有多名業內人士向晶報記者爆料稱:1.某國家部門近期曾來深調查,深圳幾家水廠有項目超標,被「約談」責令整改;2.深圳水務部門多年來公布的水質報告,存在數據不可靠等問題;3.深圳眾多自來水廠所用的消毒技術會產生消毒副產物「三滷甲烷」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
上訴三項爆料,第一項因種種原因尚未證實,後兩項經晶報記者調查,發現都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
相關調查顯示:消毒副產物「超標」
2007年至今深圳水務部門按月公布的「城市供水水質公報」,基本宣稱「出廠水水樣合格率均為100%」。然而,另一些專業機構所做的調查結果卻並非如此。
2007年到2009年,深圳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們曾做過三次調查,檢驗顯示,市政供水出廠水水樣合格率為82.9%、84. 93% 、85. 0%。
這三次調查中,除各種常規數據外,還提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消毒副產物,兩次提到「超標」,三次提到「高於其他城市」。而這個問題,對大部分市民來說相當陌生。
「其實這個水在全國來說算好的啦」
那麼,消毒副產物是什麼?晶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內自來水消毒方面的權威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君禮。
黃君禮說,在自來水廠所用的「原水」比較乾淨的情況下,用氯消毒本沒有問題,可如果原水受到汙染有一些有機物,就產生了各種消毒副產物:三滷代物、MX等等。這些副產物含量雖不十分大,卻大多有「致突變性」,也就是在達到一定濃度或在人體有一定積累的情況下有致突變、致癌、致畸形的「三致」可能。
那麼,深圳自來水中的消毒副產物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危害呢?黃君禮說,如果「致突變性」為陽性,就存在致癌、致畸形的可能,可能性或危害的大小則需要進一步試驗判斷。
2008 年5-6 月間,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幾位專家研究了6 家使用「東江水」、「水庫水」的自來水廠出廠水的「遺傳毒性」,分別採用「鼠傷寒沙門菌致突變實驗」、「微核實驗」及「微量波動實驗」檢測與比較各水樣中有機物的致突變性。結論為「6 家自來水廠出廠水中的有機物具有明顯的致突變作用,且以移碼突變為主; 微核實驗與Ames 實驗對水中有機物遺傳毒性檢測與評價結果基本一致」。
這一研究被寫成論文發表於學術期刊,並有其它發表於2010年前後的論文與之相印證,結論都為:出廠水「致突變性」為陽性。
記者聯繫到幾位專家中的一位,她證實所研究的6家水廠都是深圳的水廠,然後說:「這個問題很敏感。大家都在喝這個水,你搞這個東西,水廠會很麻煩。其實這個水在全國來說算好的啦。我們進行的動物試驗確實有結果,但到底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需要做流行病學調查才能最終說明。許多動物比人敏感,人和動物還是不一樣,還是有區別。」考慮幾天後,她拒絕了當面採訪。
晶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的一位研究員,該研究員曾在全國範圍做自來水的調查,多次來深圳。該研究員表示,要放開講必須匿名,其化名為皮研究員。皮研究員的意見與黃君禮相同:凡致突變試驗呈陽性的,都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而且現在全國好幾個大城市都以氯消毒為主,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問題。
對於深圳水務部門監測中心檢測三滷代物的數據,黃君禮覺得可疑。他說,他了解過,深圳水務部門使用的是「頂空法」,增加溫度等條件,「讓水中的三滷代物跑到液面上去,而且液面很大」,這樣測不準。要測量準確必須使用液液萃取法。黃君禮舉例說,他本人就曾做過試驗,「頂空法」測不出來、完全沒有問題的水樣,液液萃取法檢測出來卻超過國家標準。
皮研究員說,目前,國家對消毒副產物三滷甲烷等制定了相關標準,但這並不等於只要合格就絕對無害,消毒副產物低於相關標準,試驗中致突變性呈陽性的並不罕見,而國家目前並不強制做致突變性試驗。「各地水務部門領導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做就不做。」
論文所涉6廠自來水通不過食品安全評價程序?
雖然國家在自來水方面關於致突變試驗沒有相關檢測標準和程序,在食品安全方面卻有。
目前正在執行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GB15193.1—2003)中規定,評價試驗共分四階段,第二階段為遺傳毒性試驗,相關規定為:「從Ames試驗或V79/HGPRT基因突變試驗;骨髓細胞微核試驗或哺乳動物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睪丸染色體畸變分析中分別各選一項……三項試驗中,體內、體外各有一項或以上試驗陽性,則表示該受試物很可能具有遺傳毒性或致癌作用,一般應放棄該受試物應用於食品。如三項試驗中一項體內試驗為陽性或兩項體外試驗陽性,則再選兩項備選試驗(至少一項為體內試驗)。如再選的試驗均為陰性,則可繼續進行下一步的毒性試驗……」
而修改後,尚未正式頒布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徵求意見稿)則規定「如遺傳毒性試驗組合中兩項或以上試驗陽性,則表示該受試物很可能具有遺傳毒性和致癌作用,一般應放棄該受試物應用於食品。」
上文提到的針對6家水廠出廠水所做的「Ames試驗」和「微核試驗」兩項試驗,結果都為陽性。也就是說,試驗所用的出廠水如果作為食品,很有可能連第二階段安全試驗都通不過,更很難通過第三、第四階段試驗上市。
那麼,到底有沒有方法能解決消毒副產物的問題呢?
黃君禮表示,他對深圳的自來水消毒比較了解,據他所知,深圳某些水廠的二氧化氯消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氧化氯消毒,而真正的二氧化氯消毒是能解決消毒副產物問題的。
黃君禮說,目前歐洲80%的水廠都在使用二氧化氯。這種消毒劑非常安全。
而深圳一些用二氧化氯消毒的廠家之所以還會出現「陽性」,很可能因為他們所用的二氧化氯生發技術是「複合法」,這種方式在產生二氧化氯的同時產生大量的氯氣。最終導致陽性的是氯氣而不是二氧化氯。黃君禮說,目前我國相關標準正在籌劃,一旦出臺,「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將被正名為「二氧化氯和氯氣混合發生器」。
皮研究員說,根據自己的研究,「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在理論上產生的二氧化氯和氯氣比例是1:1,現實中卻是1:2,也就是說二氧化氯只有33%。」
黃君禮和皮研究員的說法,在深圳水務集團一內部資料上也可以找到佐證。
黃君禮說,真正的二氧化氯發生器,產生的二氧化氯濃度在95%以上。他曾用這種發生器在許多地方針對不同水質,做了持續幾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其出廠水的「致變性」均為陰性。
那麼,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劑,是否也會產生一些消毒副產物呢?黃君禮說,會產生亞氯酸鹽和氯酸鹽。在水質不是特別髒的情況下,純二氧化氯添加量只在0.2毫克—0.5毫克/升。這些二氧化氯即使全部反應了,也不會超過國家標準。這個含量反覆試驗都屬於無害範圍。
皮研究員認為,在少數情況下,二氧化氯投放量還是有可能超過1毫克/升。不過即使超過國家標準,亞氯酸鹽和氯酸鹽也非常好去除,添加簡單的後續工藝就可以。而氯的消毒副產物三滷甲烷等則非常難去除,當然也可以通過活性炭等深化處理去除,但成本會更高,一般沒有水廠大規模使用。
那麼,深圳水務部門的專家們是否知道二氧化氯、氯消毒的區別呢?晶報記者調查發現,早在12年前,深圳水務部門已就此做過專題研究。
深圳早在2001年就找到了解決消毒副產物問題的辦法
記者在圖書館找到一本書:《飲用水二氧化氯淨化技術》,出版於2003年1月。書的主編為張金松,現任深圳水務集團總工程師,一編者為尤作亮,現任深圳水務集團技術研究所所長。記者聯繫張金松,表示希望對他進行採訪,他最初答應,後又表示須集團批准才可以。
書的前言裡說「自從發現了氯消毒能導致三滷甲烷、滷乙酸等『三致』化合物的產生以來,對氯和氯的衍生物消毒所產生的副產物及其危害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擔憂。」書中還列舉美國等國家的研究,講述了這些副產物對人體的危害。
前言裡還說「在發達國家,二氧化氯在飲用水淨化方面的應用已很普遍。」「深圳市科技局成立了『二氧化氯淨化微汙染水源水應用技術研究』的科研項目,由深圳市水務局、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擔,該項目已經於2001年12月通過專家驗收」。
書中第10頁說「二氧化氯具有較強選擇性氧化能力和廣譜高效殺菌能力,在淨水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氯消毒有機副產物……二氧化氯已在很多國家的飲用水淨化中生產應用,成為氯的最佳替代消毒劑之一。」
那麼,對於純二氧化氯發生器與「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的區別,他們又是否有研究呢?
書中第244頁研究深圳某使用「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的水廠時寫道「發生器產生的二氧化氯混合液(進入原水之前)的成分分析表明,氯所佔的百分比竟略高於二氧化氯。」書中第262頁寫道「二氧化氯發生器分為兩類:一類為二氧化氯消毒劑發生器,另一類為二氧化氯複合消毒劑發生器……二氧化氯消毒劑發生器……總分數不小於95%。」
對於出廠水致突變性呈陽性,他們又是否知情呢?
書中244頁列出的兩張表,分別為深圳一使用氯消毒的水廠和一使用「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消毒的水廠的「Ames試驗」的結果,結果都呈陽性。
書中還分析指出即使「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產生的消毒劑裡有大量的氯影響了試驗結果,但「飲用水的致突變性」與純粹使用氯消毒的水廠相比「仍然較低」。
那麼,現在深圳的水廠用什麼消毒呢?深圳水務網發布的「2012年6月城市供水水質公報」後面的說明稱「有 * 的表示為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水樣」,記者數了一下所公布的46家水廠裡共有13家有「 * 」標誌,而這13家,據知情人說有多家使用的是「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業內人士稱,其餘33家,除少數一兩家使用臭氧消毒之外,仍然在使用氯消毒。
專家認為:成本和利益糾葛導致大多數水廠不使用二氧化氯
為什麼早已經認識到了純二氧化氯的好處,卻遲遲不使用?
黃君禮和皮研究員所給出的答案包括三條:1.習慣;2.成本;3.利益糾葛。他們說,這並非深圳一個城市的問題,北上廣等大城市都有類似問題。
黃君禮說,很多水廠領導的印象是:二氧化氯貴、技術麻煩;氯氣便宜,而且用了多年得心應手。事實上就目前來講,按二氧化氯0.5毫克/升,氯2毫克/升來計算,每升水用二氧化氯消毒大約只貴一釐錢。投量少於0.5毫克/升甚至可能更便宜,而技術也很好學。
黃君禮說,之前生產「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的幾個廠家賺了很多錢,財雄勢大,他們的設備維護等有利益存在,要用純二氧化氯發生器取代他們就有阻力。
皮研究員說,我們國家二氧化氯消毒技術反而是在縣級以下自來水廠推廣得很好,一些地區達到90%以上。北上廣等大城市之前基本用氯氣,2008年奧運會前,北京覺得氯氣危險可能爆炸,而用二氧化氯培訓人員又麻煩,就改用了次氯酸鈉,次氯酸鈉不會爆炸,但消毒副產物依舊。北京用了,上海一些地方也就跟風用了次氯酸鈉。
至於二氧化氯在小地方好推廣,大城市難用的原因,皮研究員認為:一是因為大城市有傳統,一些領導怕改變傳統自己犯錯誤;二是因為小城市離工業中心遠,買液氯不方便,大城市可以弄到便宜的液氯,而且早就有了固定供應商,每年供應量很大,這中間就有了利益糾葛,很難打破。
晶報之前一篇報導所涉及的事實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坪山自來水公司買了二氧化氯發生器,該自來水公司領導的家屬後來成立公司開始生產二氧化氯發生器,並高價賣給周邊幾家自來水公司使用,後來有廠商懷疑他們仿冒自己專利產品,於是起訴。結果據說所有二氧化氯發生器都被廢棄,又用回氯消毒。
張金松主編的《飲用水二氧化氯淨化技術》一書中有如下表述:「由於我國絕大多數水源處於微汙染狀態,當二氧化氯用於消毒時,其投加量一般在0.5毫克/升以上……亞氯酸鹽濃度已經超標……當二氧化氯用於預氧化時,投加量一般在2毫克/升左右……深圳某水廠……亞氯酸鹽超標0.5—2倍……按照現行的飲用水衛生規範,使用二氧化氯淨化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解決水中亞氯酸鹽副產物的問題。但增加新的工藝措施必然要增加新的投資和運行費用,這對本來在經濟上就稍高於氯的二氧化氯來說,無疑是減小了其應用價值。」
書中認為「成本最高的液體穩定性二氧化氯的淨水成本是氯的近7倍,即使成本最低的……其成本也比氯高出24%。」
2002年之後,張金松、尤作亮還曾發表多篇論文,討論二氧化氯的消毒副產物亞氯酸鹽和氯酸鹽的控制和去除,一篇認為「飲用水淨化過程中產生的氯酸鹽濃度不會很高, 其危害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 在飲用水控制標準中應該會逐漸淡出。」另一篇則提出工藝解決辦法「亞氯酸鹽濃度可能處於超標狀態……採用亞鐵鹽還原法是一種比較環保、在技術經濟上比較可行的方法。」
皮研究員分析很多水務工作人員的心理說「用二氧化氯,本來就貴,如果水汙染比較嚴重,投入量加大就更貴,投入量加大後又要後續處理亞氯酸鹽才能不超標,後續處理雖然便宜卻也要花錢。而用氯,可以少花錢,雖然產生一些消毒副產物,卻不容易超標,即使超標也可以通過改變檢測手段等『不超標』。在不超標的情況下,至於試驗結果是否是『陽性』,反正國家沒有強制檢測,大可以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