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來水消毒副產物「超標」 稱在全國算好的

2020-11-25 搜狐網

  2012年8月21日,深圳水務網公布了市水質檢測中心對7月份出廠水的全分析檢測,相關標準多達103項,檢測結果認為,深圳各區出廠水全部達標。

  2012年7月1日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開始在全國實施後,深圳水務集團高調對外宣布,深圳「2007年已通過全部項目檢測。」「下屬水廠出廠水水質新國標合格率全部為100%。」「有的指標遠遠優於新國標指標限值。」

  對多家媒體,深圳水務集團有關人士稱:老百姓感覺水質不好多是管網老化等造成的……

  與此對應的是,有多名業內人士向晶報記者爆料稱:1.某國家部門近期曾來深調查,深圳幾家水廠有項目超標,被「約談」責令整改;2.深圳水務部門多年來公布的水質報告,存在數據不可靠等問題;3.深圳眾多自來水廠所用的消毒技術會產生消毒副產物「三滷甲烷」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

  上訴三項爆料,第一項因種種原因尚未證實,後兩項經晶報記者調查,發現都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

  相關調查顯示:消毒副產物「超標」

  2007年至今深圳水務部門按月公布的「城市供水水質公報」,基本宣稱「出廠水水樣合格率均為100%」。然而,另一些專業機構所做的調查結果卻並非如此。

  2007年到2009年,深圳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們曾做過三次調查,檢驗顯示,市政供水出廠水水樣合格率為82.9%、84. 93% 、85. 0%。

  這三次調查中,除各種常規數據外,還提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消毒副產物,兩次提到「超標」,三次提到「高於其他城市」。而這個問題,對大部分市民來說相當陌生。

  「其實這個水在全國來說算好的啦」

  那麼,消毒副產物是什麼?晶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內自來水消毒方面的權威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君禮。

  黃君禮說,在自來水廠所用的「原水」比較乾淨的情況下,用氯消毒本沒有問題,可如果原水受到汙染有一些有機物,就產生了各種消毒副產物:三滷代物、MX等等。這些副產物含量雖不十分大,卻大多有「致突變性」,也就是在達到一定濃度或在人體有一定積累的情況下有致突變、致癌、致畸形的「三致」可能。

  那麼,深圳自來水中的消毒副產物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危害呢?黃君禮說,如果「致突變性」為陽性,就存在致癌、致畸形的可能,可能性或危害的大小則需要進一步試驗判斷。

  2008 年5-6 月間,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幾位專家研究了6 家使用「東江水」、「水庫水」的自來水廠出廠水的「遺傳毒性」,分別採用「鼠傷寒沙門菌致突變實驗」、「微核實驗」及「微量波動實驗」檢測與比較各水樣中有機物的致突變性。結論為「6 家自來水廠出廠水中的有機物具有明顯的致突變作用,且以移碼突變為主; 微核實驗與Ames 實驗對水中有機物遺傳毒性檢測與評價結果基本一致」。

  這一研究被寫成論文發表於學術期刊,並有其它發表於2010年前後的論文與之相印證,結論都為:出廠水「致突變性」為陽性。

  記者聯繫到幾位專家中的一位,她證實所研究的6家水廠都是深圳的水廠,然後說:「這個問題很敏感。大家都在喝這個水,你搞這個東西,水廠會很麻煩。其實這個水在全國來說算好的啦。我們進行的動物試驗確實有結果,但到底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需要做流行病學調查才能最終說明。許多動物比人敏感,人和動物還是不一樣,還是有區別。」考慮幾天後,她拒絕了當面採訪。

  晶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的一位研究員,該研究員曾在全國範圍做自來水的調查,多次來深圳。該研究員表示,要放開講必須匿名,其化名為皮研究員。皮研究員的意見與黃君禮相同:凡致突變試驗呈陽性的,都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而且現在全國好幾個大城市都以氯消毒為主,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問題。

  對於深圳水務部門監測中心檢測三滷代物的數據,黃君禮覺得可疑。他說,他了解過,深圳水務部門使用的是「頂空法」,增加溫度等條件,「讓水中的三滷代物跑到液面上去,而且液面很大」,這樣測不準。要測量準確必須使用液液萃取法。黃君禮舉例說,他本人就曾做過試驗,「頂空法」測不出來、完全沒有問題的水樣,液液萃取法檢測出來卻超過國家標準。

  皮研究員說,目前,國家對消毒副產物三滷甲烷等制定了相關標準,但這並不等於只要合格就絕對無害,消毒副產物低於相關標準,試驗中致突變性呈陽性的並不罕見,而國家目前並不強制做致突變性試驗。「各地水務部門領導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做就不做。」

  論文所涉6廠自來水通不過食品安全評價程序?

  雖然國家在自來水方面關於致突變試驗沒有相關檢測標準和程序,在食品安全方面卻有。

  目前正在執行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GB15193.1—2003)中規定,評價試驗共分四階段,第二階段為遺傳毒性試驗,相關規定為:「從Ames試驗或V79/HGPRT基因突變試驗;骨髓細胞微核試驗或哺乳動物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睪丸染色體畸變分析中分別各選一項……三項試驗中,體內、體外各有一項或以上試驗陽性,則表示該受試物很可能具有遺傳毒性或致癌作用,一般應放棄該受試物應用於食品。如三項試驗中一項體內試驗為陽性或兩項體外試驗陽性,則再選兩項備選試驗(至少一項為體內試驗)。如再選的試驗均為陰性,則可繼續進行下一步的毒性試驗……」

  而修改後,尚未正式頒布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徵求意見稿)則規定「如遺傳毒性試驗組合中兩項或以上試驗陽性,則表示該受試物很可能具有遺傳毒性和致癌作用,一般應放棄該受試物應用於食品。」

  上文提到的針對6家水廠出廠水所做的「Ames試驗」和「微核試驗」兩項試驗,結果都為陽性。也就是說,試驗所用的出廠水如果作為食品,很有可能連第二階段安全試驗都通不過,更很難通過第三、第四階段試驗上市。

  那麼,到底有沒有方法能解決消毒副產物的問題呢?

  黃君禮表示,他對深圳的自來水消毒比較了解,據他所知,深圳某些水廠的二氧化氯消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氧化氯消毒,而真正的二氧化氯消毒是能解決消毒副產物問題的。

  黃君禮說,目前歐洲80%的水廠都在使用二氧化氯。這種消毒劑非常安全。

  而深圳一些用二氧化氯消毒的廠家之所以還會出現「陽性」,很可能因為他們所用的二氧化氯生發技術是「複合法」,這種方式在產生二氧化氯的同時產生大量的氯氣。最終導致陽性的是氯氣而不是二氧化氯。黃君禮說,目前我國相關標準正在籌劃,一旦出臺,「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將被正名為「二氧化氯和氯氣混合發生器」。

  皮研究員說,根據自己的研究,「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在理論上產生的二氧化氯和氯氣比例是1:1,現實中卻是1:2,也就是說二氧化氯只有33%。」

  黃君禮和皮研究員的說法,在深圳水務集團一內部資料上也可以找到佐證。

  黃君禮說,真正的二氧化氯發生器,產生的二氧化氯濃度在95%以上。他曾用這種發生器在許多地方針對不同水質,做了持續幾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其出廠水的「致變性」均為陰性。

  那麼,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劑,是否也會產生一些消毒副產物呢?黃君禮說,會產生亞氯酸鹽和氯酸鹽。在水質不是特別髒的情況下,純二氧化氯添加量只在0.2毫克—0.5毫克/升。這些二氧化氯即使全部反應了,也不會超過國家標準。這個含量反覆試驗都屬於無害範圍。

  皮研究員認為,在少數情況下,二氧化氯投放量還是有可能超過1毫克/升。不過即使超過國家標準,亞氯酸鹽和氯酸鹽也非常好去除,添加簡單的後續工藝就可以。而氯的消毒副產物三滷甲烷等則非常難去除,當然也可以通過活性炭等深化處理去除,但成本會更高,一般沒有水廠大規模使用。

  那麼,深圳水務部門的專家們是否知道二氧化氯、氯消毒的區別呢?晶報記者調查發現,早在12年前,深圳水務部門已就此做過專題研究。

  深圳早在2001年就找到了解決消毒副產物問題的辦法

  記者在圖書館找到一本書:《飲用水二氧化氯淨化技術》,出版於2003年1月。書的主編為張金松,現任深圳水務集團總工程師,一編者為尤作亮,現任深圳水務集團技術研究所所長。記者聯繫張金松,表示希望對他進行採訪,他最初答應,後又表示須集團批准才可以。

  書的前言裡說「自從發現了氯消毒能導致三滷甲烷、滷乙酸等『三致』化合物的產生以來,對氯和氯的衍生物消毒所產生的副產物及其危害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擔憂。」書中還列舉美國等國家的研究,講述了這些副產物對人體的危害。

  前言裡還說「在發達國家,二氧化氯在飲用水淨化方面的應用已很普遍。」「深圳市科技局成立了『二氧化氯淨化微汙染水源水應用技術研究』的科研項目,由深圳市水務局、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承擔,該項目已經於2001年12月通過專家驗收」。

  書中第10頁說「二氧化氯具有較強選擇性氧化能力和廣譜高效殺菌能力,在淨水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氯消毒有機副產物……二氧化氯已在很多國家的飲用水淨化中生產應用,成為氯的最佳替代消毒劑之一。」

  那麼,對於純二氧化氯發生器與「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的區別,他們又是否有研究呢?

  書中第244頁研究深圳某使用「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的水廠時寫道「發生器產生的二氧化氯混合液(進入原水之前)的成分分析表明,氯所佔的百分比竟略高於二氧化氯。」書中第262頁寫道「二氧化氯發生器分為兩類:一類為二氧化氯消毒劑發生器,另一類為二氧化氯複合消毒劑發生器……二氧化氯消毒劑發生器……總分數不小於95%。」

  對於出廠水致突變性呈陽性,他們又是否知情呢?

  書中244頁列出的兩張表,分別為深圳一使用氯消毒的水廠和一使用「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消毒的水廠的「Ames試驗」的結果,結果都呈陽性。

  書中還分析指出即使「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產生的消毒劑裡有大量的氯影響了試驗結果,但「飲用水的致突變性」與純粹使用氯消毒的水廠相比「仍然較低」。

  那麼,現在深圳的水廠用什麼消毒呢?深圳水務網發布的「2012年6月城市供水水質公報」後面的說明稱「有 * 的表示為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水樣」,記者數了一下所公布的46家水廠裡共有13家有「 * 」標誌,而這13家,據知情人說有多家使用的是「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業內人士稱,其餘33家,除少數一兩家使用臭氧消毒之外,仍然在使用氯消毒。

  專家認為:成本和利益糾葛導致大多數水廠不使用二氧化氯

  為什麼早已經認識到了純二氧化氯的好處,卻遲遲不使用?

  黃君禮和皮研究員所給出的答案包括三條:1.習慣;2.成本;3.利益糾葛。他們說,這並非深圳一個城市的問題,北上廣等大城市都有類似問題。

  黃君禮說,很多水廠領導的印象是:二氧化氯貴、技術麻煩;氯氣便宜,而且用了多年得心應手。事實上就目前來講,按二氧化氯0.5毫克/升,氯2毫克/升來計算,每升水用二氧化氯消毒大約只貴一釐錢。投量少於0.5毫克/升甚至可能更便宜,而技術也很好學。

  黃君禮說,之前生產「複合法二氧化氯發生器」的幾個廠家賺了很多錢,財雄勢大,他們的設備維護等有利益存在,要用純二氧化氯發生器取代他們就有阻力。

  皮研究員說,我們國家二氧化氯消毒技術反而是在縣級以下自來水廠推廣得很好,一些地區達到90%以上。北上廣等大城市之前基本用氯氣,2008年奧運會前,北京覺得氯氣危險可能爆炸,而用二氧化氯培訓人員又麻煩,就改用了次氯酸鈉,次氯酸鈉不會爆炸,但消毒副產物依舊。北京用了,上海一些地方也就跟風用了次氯酸鈉。

  至於二氧化氯在小地方好推廣,大城市難用的原因,皮研究員認為:一是因為大城市有傳統,一些領導怕改變傳統自己犯錯誤;二是因為小城市離工業中心遠,買液氯不方便,大城市可以弄到便宜的液氯,而且早就有了固定供應商,每年供應量很大,這中間就有了利益糾葛,很難打破。

  晶報之前一篇報導所涉及的事實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坪山自來水公司買了二氧化氯發生器,該自來水公司領導的家屬後來成立公司開始生產二氧化氯發生器,並高價賣給周邊幾家自來水公司使用,後來有廠商懷疑他們仿冒自己專利產品,於是起訴。結果據說所有二氧化氯發生器都被廢棄,又用回氯消毒。

  張金松主編的《飲用水二氧化氯淨化技術》一書中有如下表述:「由於我國絕大多數水源處於微汙染狀態,當二氧化氯用於消毒時,其投加量一般在0.5毫克/升以上……亞氯酸鹽濃度已經超標……當二氧化氯用於預氧化時,投加量一般在2毫克/升左右……深圳某水廠……亞氯酸鹽超標0.5—2倍……按照現行的飲用水衛生規範,使用二氧化氯淨化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解決水中亞氯酸鹽副產物的問題。但增加新的工藝措施必然要增加新的投資和運行費用,這對本來在經濟上就稍高於氯的二氧化氯來說,無疑是減小了其應用價值。」

  書中認為「成本最高的液體穩定性二氧化氯的淨水成本是氯的近7倍,即使成本最低的……其成本也比氯高出24%。」

  2002年之後,張金松、尤作亮還曾發表多篇論文,討論二氧化氯的消毒副產物亞氯酸鹽和氯酸鹽的控制和去除,一篇認為「飲用水淨化過程中產生的氯酸鹽濃度不會很高, 其危害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 在飲用水控制標準中應該會逐漸淡出。」另一篇則提出工藝解決辦法「亞氯酸鹽濃度可能處於超標狀態……採用亞鐵鹽還原法是一種比較環保、在技術經濟上比較可行的方法。」

  皮研究員分析很多水務工作人員的心理說「用二氧化氯,本來就貴,如果水汙染比較嚴重,投入量加大就更貴,投入量加大後又要後續處理亞氯酸鹽才能不超標,後續處理雖然便宜卻也要花錢。而用氯,可以少花錢,雖然產生一些消毒副產物,卻不容易超標,即使超標也可以通過改變檢測手段等『不超標』。在不超標的情況下,至於試驗結果是否是『陽性』,反正國家沒有強制檢測,大可以不管。」

相關焦點

  • 44城自來水檢出亞硝胺或致癌?專家稱不消毒對人體危害更大
    央視新聞客戶端10月19日消息,近日有媒體以《44城自來水檢出消毒副產物,或致消化道癌》為題刊登報導,報導援引清華大學的一項課題研究:歷時3年,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全國23個省、44個城市和城鎮、155個點位採集了164個水樣。
  • 精準加氯降低消毒副產物!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消毒工藝是制水工程中重要的環節,合理選擇消毒工藝,在確保微生物指標合格的情況下儘可能降低消毒副產物是供水部門一直研究的內容。介紹了上海供水如何選擇合理消毒工藝,控制消毒副產物,精準加氯,改善自來水口感的方法。
  • 更細更深入:水廠次氯酸鈉消毒氯酸鹽副產物問題
    因此,採用次氯酸鈉消毒也應關注氯酸鹽副產物的水質風險。相關閱讀:調研數據:水廠次氯酸鈉消毒的氯酸鹽副產物問題氯氣作為一種安全、高效、價廉的消毒劑,應用於自來水消毒已有100多年歷史。近些年隨著國家對危險化學品的管理日益嚴格,氯氣的安全管理難度和成本不斷提高,採用氯氣消毒的自來水廠逐步改變消毒方式,其中大部分水廠改為次氯酸鈉消毒。
  • 調研數據:水廠次氯酸鈉消毒的氯酸鹽副產物問題
    水廠消毒發展多年,這幾年逐步從液氯消毒開始往次氯酸鈉消毒轉變。本次報告主要介紹大家沒有關注到的水廠次氯酸鈉消毒中的氯酸鹽副產物問題,通過調研跟檢測,從儲存時間和溫度等方面對成品次氯酸鈉產生氯酸鹽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對現場發生的電解溫度以及不同設備的發生效率方面,也給大家做了分析。對成品和現場發生的次氯酸鈉中氯酸鹽的水質風險進行了比較,同時給我們提出了運行、管理和決策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 自來水並不比礦泉水差
    ,夫婦都是研究飲用水的專家,稱自己已經20年不喝自來水,並大力推薦礦泉水。報導一出,自來水是否還能喝,喝自來水的風險又有多大,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但事實上,硝酸鹽汙染也是全球性問題,不必過分擔憂。如果說水有嗅味、很硬,那會不好喝不一定有害健康,而用臭氧消毒的瓶裝水也會產生消毒副產物溴酸鹽。可以說,涼白開水並不比礦泉水差。
  • 自來水更安全!煙臺制水工藝進入次氯酸鈉消毒工藝時代
    「以前我們家都用桶裝水做飯,這幾天鄰居們說自來水好喝了,我試了一下還真是,就直接用來煮稀飯了。」郭女士的鄰居們說得沒錯,記者從煙臺市自來水有限公司獲悉,2020年市政府重點工程、宮家島水廠和珠璣加壓站加氯消毒設備改造工程現已竣工投產,使用半個世紀的液氯正式「退役」,煙臺市制水工藝進入次氯酸鈉消毒工藝時代。
  • 央視解讀自來水消毒安全:餘氯可通過加熱消除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水質不好的情況下會產生氯化消毒副產物,如三氯甲烷等。當水體受到嚴重汙染後,水中大量的有機物與氯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帶有異味的氯酚類物質,也會產生強烈的味道。太湖受到的嚴重汙染就是一個例證。近年來,學術界關於「首先考慮微生物指標,再考慮化學處理的危害」這一觀念,也開始動搖了。微生物略微超標,帶來的多是腸道的急性病症,可以對症下藥,是個小問題。
  • 飲用水加氯消毒再引疑慮,美科學家發現可能產生劇毒副產物
    氯都是自來水淨水場中的主要消毒劑之一,然而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這種自20世紀以來常見的自然水消毒方法,會產生以前從未發現的有毒副產物。由於自來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細菌無法通過沉澱、過濾等程序完全去除,而氯可以有效殺死細菌、病毒和微生物,因此自20世紀初以來,自來水消毒已然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道處理程序,讓全球免於傳染性疾病的大範圍感染。
  • 警惕飲用水中消毒副產物對人體的危害
    在城市供水系統中,消毒是最基本的水處理工藝,它是保證用戶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其中,因氯消毒具有操作方便、價格低廉、性能穩定等優勢,成為當前國內外主要的消毒方式。但需要關注的是,用氯雖然能夠有效殺滅水中的致病菌,但同時還會與水中天然有機物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毒性和「三致」作用的消毒副產物,嚴重威脅人體健康。
  • 如何控制氯酸鹽消毒副產物,讓飲用水更安全?
    由於今年新冠病毒的爆發,大家對於消毒的重視程度大大增加,這不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面消毒和環境消毒,水務消毒也同樣如此。特別是當巴黎曝出有27個自來水採樣點中有4個檢測到有新冠病毒存在,有關安全高效的水務消毒話題再次被人們熱議。
  • 大浦東的自來水怎麼消毒?夠安全嗎?
    今天就跟小U一起學習一下吧~自來水消毒方法知多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個城市都在為提高生活飲用水水質做努力。一項城市自來水消毒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部分城市自來水仍以傳統的氯消毒(包括液氯,漂白粉消毒等)為主,部分地區使用二氧化氯替代,或者已經採用臭氧消毒和紫外線消毒進行深度處理。
  • 你每天要喝的自來水,原來是這樣消毒的……
    水是生命之源 健康之本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用的最多的就是自來水 那麼 自來水在生產過程中是怎樣消毒的?
  • 西安自來水不合格?網友們怎麼看?為何水質報告突然不見了?
    消毒就需要消毒劑了,所以到達居民家中的自來水必須含有一定量的消毒劑,以防止自來水管道中細菌滋生。目前廣泛使用的消毒劑就是氯,因為其非常便宜易得,且使用方便,一般以氯氣或者次氯酸鈉溶液的形式加到自來水中。國家規定,自來水中氯的含量必須在0.05~4mg/L的範圍以內。那這些游離氯不合格的樣品是怎麼回事呢?
  • 自來水「致癌」?專家稱亞硝胺濃度極低無需恐慌
    【財新網】(記者 周辰 實習記者 史無雙)近日,清華大學一項關於自來水的調查研究發布後,「自來水中含有致癌物質」的話題在網絡上受到熱議。對此,有專家向財新記者表示,自來水含有上百種消毒副產物,純品有致癌性的不止亞硝胺一種,「但是低濃度的話就不一定有致癌性了,我認為遠沒有PM2.5那麼嚴重,公眾沒必要恐慌。」  此次清華大學的調查研究涵蓋水廠出廠水、家庭自來水和水源水,測試了當前已知的全部9種亞硝胺類自來水消毒副產物,在所檢測的117個自來水樣本中,亞硝基二甲胺(NDMA)是亞硝胺類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
  • 氣泡飲料餘氯超標難辨 專家:清晨自來水有害物最多
    專家指出,很多人認為燒開自來水後飲用是為了殺菌,其實燒開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揮發水裡的餘氯。   ■事件回放 知名飲料被曝餘氯超標   17日,可口可樂(山西)飲料有限公司員工對媒體爆料稱,公司在管道改造中,將消毒用的含氯處理水誤混入飲料中,涉及9個批次、12萬餘箱可口可樂,價值可能高達500萬元,目前這部分被疑含氯飲料可能已流入市場。
  • 國內外飲用水中消毒副產物研究進展,推薦這些文章
    然而,由於這些方法的明顯缺陷(例如,消毒副產物的形成(DBPs)),開發一個安全飲用水的替代方案是可取的。在這方面,生物炭是解決飲用水中常見的常見汙染物(如微生物汙染物,無機汙染物,重金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藥品和個人護理產品(PPCP))的有效藥材料。
  • 一種新型安全氯化消毒工藝——順序氯化消毒工藝的開發
    天津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040)  摘要: 本文介紹了一種新型安全氯化消毒工藝——「短時游離氯後轉氯胺的順序消毒工藝」。該順序氯化消毒工藝綜合利用了游離氯消毒滅活微生物迅速徹底,氯胺消毒副產物生產量低的特點,通過氯化消毒技術的組合,安全經濟地實現了消毒衛生學和消毒副產物指標的雙重控制。
  • 讓人疑「氯」重重的自來水
    徐根良說,氯氣消毒時,會和水中含有的天然有機物反應生成化合物,也是常說的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目前已經確定的氯消毒副產物有上百種,總量最多的是三滷甲烷。  氯氣消毒所產生的含氯有機物,以三氯甲烷為主,此外還有四氯化碳、一氯二溴甲烷等,統稱為三滷甲烷。這其中,三氯甲烷的「俗名」其實不少人都熟悉,便是氯仿,或稱為哥羅芳。有研究表明,三氯甲烷能引發動物實驗腫瘤。
  • 自來水該合乎哪個標準 生活飲用水應無色無異味
    時報訊 杭城自來水中持續異味的「元兇」久查不明,使人們更多關注我們的生活飲用水是否安全。昨天,在省人大對九溪自來水廠的視察中,杭州市水務集團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水廠的水「合格不敢保證,但肯定是安全的」。為什麼說是安全的卻又不敢保證合格,合格又該合乎哪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