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廣州洪澇治理理念非常先進,有信心能治理好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廣州逐漸形成了較完善的排水系統,但是,為什麼仍有內澇發生?9月2日廣州市政府舉行的防暴雨內澇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文龍表示,廣州洪澇治理的理念非常先進,有信心能將洪水、內澇治理好,但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各個部門、全市人民共同努力。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在當前河流修生態復的語境中,儘管洪澇災害被認為(至少部分是)流域生態退化的結果,但防洪從來不是河流生態修復的主要目標,更不是唯一目標。在我國近年來開展的大量以人工重建棲息地、恢復植被、引入生物物種、岸線形態軟化、蜿蜒化為目標和方式的河流生態修復中,提升水質、解決水環境惡化問題的急迫需求掩蓋了洪澇防控在河流治理中作為首要任務的地位。
-
徐圩鄉洪澇災害防禦預案
徐圩地域在解放前無大片林地,建國後,政府雖一再號召植樹造林,但因權益不落實,農民植樹積極性不高,造林不見林,木材緊缺,直到1978年,政策穩定,林業才逐步得以發展。1995年,境內公路和主要鄉村大路都已綠化成林帶。徐圩鄉「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治理小-區,已形成農田林網。
-
國務院批覆珠江流域防洪規劃 2025年廣州可防200年一遇洪水
本報訊(記者莊楊傑 田霜月 通訊員蔡尚途 張虹)昨日記者獲悉,《珠江流域防洪規劃》近日通過國務院正式批覆,該規劃是我國七大流域中第一個通過國務院批覆的流域防洪規劃,是防禦珠江流域洪澇災害和風暴潮災害的總體部署。若《規劃》得以實施,到2025年,廣州市將具備防禦西江、北江1915年型洪水(200年一遇)的能力。
-
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以洪澇、颱風災害為主
經核定,2018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災害為主,乾旱、風雹、地震、地質、低溫冷凍、雪災、森林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1.3億人次受災,589人死亡,46人失蹤,524.5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9.7萬間房屋倒塌,23.1萬間嚴重損壞,120.8萬間一般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0814.3千公頃,其中絕收258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644.6億元。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到2015 年,健全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廣大農村、邊遠地區以及海洋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20-40分鐘以上發出,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形成「災害監測預警、災害信息發布、防災科普宣傳」一體的網絡化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
「行業觀察」城市生態修復 ▏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對於城市洪澇防控而言,生態修復的作用在於通過軟工程的方式構建綠色基礎設施(GI),以生態手段加強流域積存能力,降低洪峰流量及流速、推遲洪峰,消除傳統的灰色硬工程內在的風險。恢復自然水循環,既是生態修復的目標,也是手段。為了提高城市韌性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將生態智慧、生態修復融入到城市建設與空間規劃中,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日常。
-
洪澇災害對大宗商品的影響
洪澇災害對黑色板塊:開工延誤影響建材短期需求,但雨水過後有集中「趕工」可能。洪澇災害對農產品板塊:短期非洲豬瘟有望擴散,存欄恢復延緩利好局部豬價;短期豬瘟翹頭抑制豆粕需求,天氣炒作期價格易漲難跌。關鍵生長期新作品質受影響,國產豆價格仍有上行空間。洪澇災害對化工板塊:救災推動聚丙烯短需增加,停工抑制聚氯乙烯短需。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而城市治理要實現的目標,必須是符合安全、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經濟與社會環境發展共贏的要求,讓人類在城市中的生活更美好。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良性循環、全面可持續發展與共同繁榮為特徵的總要求。
-
胡洪營教授 | 城市水環境治理面臨的課題與長效治理模式
另一方面,城鎮化發展將會導致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環境安全保障的壓力也將不斷增加。2018年,我國城鎮化率達59.58%,城鎮人口8.31億,城市生活用水總量859.9億m3,全國用水總量6015.5億m3。2030年,城鎮數量將增加至約1000個,城鎮化率提高至約70%,城鎮人口增長至10億,城鄉生活用水量提高到1021億m3,總用水量將增至7000億m3。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三)規劃目標 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和「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評估及信息發布能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氣象預警信息基本實現公眾全覆蓋,有效解決預警發布「最後一公裡」問題。
-
2025年青島一半建成區面積將變身「海綿城市」
2019年底,順利通過國家試點驗收考核,在第二批14個試點城市中位居第2名,將再獲中央財政獎勵資金1.2億元。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青島市建立了長效的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機制,總結形成了「三級分層規劃、多維協調、多元系統建設、綜合保障、專業支撐、長效推進」的青島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經驗,實現了試點示範和全域建設「雙推進」。
-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城鎮生活用水需求達到 5 億立方米/年,農村生活用水需求下降至 0.14 億立方米/年,工礦用水基本保持不變,農業用水需求降至 2.14 億立方米/年,總用水需求 8.11 億立方米/年。新區西北部、東北部將成為城市化區域(圖11),傳統農業生態系統減少 60%。當發生 100 年一遇洪澇災害時,按國家基準地理高程估算,將有 1/3 建成區存在洪澇災害風險(圖 12)。
-
廣東規劃2025年全省通用機場體系基本形成
規劃指出,將結合功能布局需求,構建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覆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通用機場布局。到2025年,廣東全省通用機場體系基本形成,通用機場布點達到32個;到2035年,廣東全省通用機場體系進一步完善,通用機場布點達到57個。
-
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正式上線
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8月4日發布消息說,「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cddr)近日已正式上線,旨在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
-
2025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將完成擴建工程
其中,國際貨運連續6個月實現同比增長三成以上。深晚記者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獲悉,在交通強國深圳試點方案中,深圳民航業的發展將以打造高品質創新型的國際航空樞紐為目標,著力提升國際航空服務和航空貨運保障能力,努力將深圳機場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核心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
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近日已上線,可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目前,該網站可提供鄱陽湖、巢湖、太湖等區域的64個基礎地理數據集、9顆國產高解析度衛星的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3期覆蓋長江中下遊幹流及主要湖泊的哨兵一號衛星10米解析度合成孔徑雷達(SAR)影像一張圖產品,以及全國汛情動態監測信息等數據資源,總數據量達到557GB。該網站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運維的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聯合建設。
-
治城市內澇須綜合施策
例如,北京在2012年發生「7·21」暴雨後,採取了一系列城市內澇綜合治理措施:進行重點地區雨水管網改造,排水能力顯著提高;完成中小河道治理,實現城區河湖連通;改造城市排水泵站,排澇能力顯著增強,能夠應對的洪澇災害強度從「兩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建設城市蓄水空間,有效調蓄城市暴雨形成的洪水;組建多部門的城市應急管理指揮中心,增強管理能力和減災救災能力。
-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起草說明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2020年11月10日 附件1: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
-
看好生豬養殖板塊預期差,關注洪澇災害影響
看好生豬養殖板塊預期差,關注洪澇災害影響 行業觀點 疫情擾動+龍頭具有持續性超額回報,繼續看好生豬養殖板塊存在預期差 三季度豬價漲價動力充足,生豬價格仍處於歷史上較高水平,目前雨季疫情擾動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