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歷來高度重視做好城市排水系統改造和建設工作。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廣州逐漸形成了較完善的排水系統,但是,為什麼仍有內澇發生?9月2日廣州市政府舉行的防暴雨內澇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文龍表示,廣州洪澇治理的理念非常先進,有信心能將洪水、內澇治理好,但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各個部門、全市人民共同努力。
降水集中部分城區地形複雜,城市「硬底化」不利雨水疏導
從城市內澇的產生情況來看,廣州主要有山洪、河水入城,地勢低洼處積水以及排水不暢等情況。一方面,廣州部分地區的地形先天易積水內澇。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山水格局,自然排水蓄水能力下降。此外,近年來城市「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加劇,導致突發性短歷時強降雨更加頻繁、強度更大,極端暴雨天氣頻發,超出城市的應對能力。
降水集中且地形複雜。廣州市全年降水集中在汛期。地勢北高南低,北靠南嶺餘脈,南部為感潮河網地帶,易受天文大潮、颱風雨和風暴潮「三碰頭」侵襲。尤其是中心城區,既要承洩北部山溪性河流的洪水,又常常遭遇外江高潮頂託,地勢低洼的老城區猶如「鍋底」,潮位高時內河湧自排能力不足。
城市「硬底化」不利雨水疏導。原有的農田、綠地等透水能力強的地面被不透水的「硬底化」水泥地面所取代,以前城市內存在不少的農田、風水塘、河道、湖泊等「天然調蓄池」被填平、佔用,導致雨水的下滲量和截流量下降,徑流峰值增加,暴雨匯流的速度加快。
廣州是高度城市化城市,城市化率達86.38%,高密度的建成區缺乏足夠的雨水滯蓄空間,改變了原有的水系格局。高密度的建成區缺乏足夠的雨水滯蓄空間,城市大面積硬底化導致雨水下滲能力降低,都會使城市洪澇隱患加劇。
對內澇治理要有耐心,保護好防洪排澇設施
陳文龍建議,政府層面應該強化源頭管控,全面落實防洪排澇控制指標。一是建立建設項目防洪排澇風險評估體系。二是加強對建設項目佔用水域的管理和保護,確保基本水面率保持不減少。
此外,要加快補齊防洪排澇基礎設施短板。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加大城市內澇治理資金投入,老城區結合更新改造,完善基礎設施,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抓緊補齊短板。新城區起步時就要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
其三,要健全洪澇綜合防禦機制。建立健全各部門分兵把守、有序銜接、形成合力的綜合治理體系。
從市民層面來說,陳文龍表示,要相信政府、對內澇治理要有耐心。陳文龍說:「內澇治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需要系統性治理,需要政府多部門共同參與,廣州正在推進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大型排水通道建設、排水達標單元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積水風險點排查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排水防澇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建設,希望廣大市民能夠支持和理解。」此外,廣大市民要積極參與保護好防洪排澇設施,不要在河道保護範圍內違章違法建設、騎壓、佔用;不要將垃圾等雜物丟入下水道或河湧等排水設施。同時增強避險意識,暴雨天氣,儘量不要外出;切勿在大雨天盲目穿行地勢較低並有積水的立交橋及涵洞、隧道等。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李天研、王燕,通訊員趙雪峰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